哈佛大学的立校
/ @峰哥何峰 /
平衡学术与对社会的服务
"当农夫的萝卜没长好,他们派一个教授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为什么会歉收。“
以上是英国哲学数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美国访问时候,见到美国大学的里发生的情况。罗素对于大学教授置身于这么现实的工作非常吃惊和不以为然。如果纳税人对大学教授的期待是如此,他们“怎么会请我来讲述数学原理呢?”
我最近读了篇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Bailyn 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1】。当时哈佛正在寻找其第26任校长。 Bailyn 应景写了这篇文章,追述了哈佛大学的一些历史,并以此提醒师生们( 我想也包括新校长)哈佛大学的精神。
Bailyn 指出,哈佛大学和老牌的欧洲名校如牛津剑桥不同。牛剑这些学校,以时下的语言来说,是一群衣食无忧的富二代管二代师生,聚在一起,不闻窗外事,专注研究学术(呵呵,看看人家这富二代的追求!)而哈佛大学则不然。哈佛是普通的人们,觉得他们需要一所大学,从而建立。
所以哈佛大学,用Bailyn 的话来说“自建立起就从来不是一座象牙塔”。它是一所对这个建立它的社会有责任的学府。用中文的表达来说,哈佛是一所非常"入世“的学府。从这个角度来说,Bailyn 觉得哈佛历届的校长中,以 Leverett (1708 - 1724 年任哈佛校长)。 是在Leverett 的带领下,哈佛大学脱离了牛剑的传统模式,特别是其董事会,不像牛剑那样由大学学者教授担任(牛剑至今仍然如此),而是由学术圈外的人担任。哈佛大学的此举,最终影响了整个美国的高等教育。
新世界的哈佛大学和旧帝国的牛剑之文化差异,当英国人罗素访问哈佛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罗素1914年从剑桥到哈佛的哲学系任教。他觉得美国的学生还是不错的,但是对哈佛的同僚们就没什么好话可说。他特别说到:
“[哈佛教授们] 看起来非常机灵,铜臭,准时。好的学者不应该这样。“
另一位英国人 Isaiah Berlin 在1949年从牛津来到哈佛,也做出类似的评价。Berlin 看到的是一群对社会的苦难非常敏感,并且不安的想要以自己的才智解决社会问题的学者。这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务实的国家看来,非但无可指责,反而应该是被推崇为正确的三观。但是Berlin ,以他欧洲学术传统的视角,却认为这样实用主义会压抑心智的开启。
当然哈佛作为一所伟大的学府,除了服务社会的责任,也兼带学术的追求。如 Bailyn 所说,哈佛的核心是对这两者的平衡。在哈佛数百年的历史上,这两边的权重此起彼伏。比如,在校长 Eliot 任期内(1869-1909),哈佛倾向于学术的追求。而在过去几十年,哈佛大学的各个牛叉的 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 (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政府学院等) 又把天平指向了服务社会的一端。
Bailyn 作为一个历史系教授,文章也是带着使命感。每一个能够延续的组织,大学或者公司或者党派,势必都应该有所追求。
======
[1] Bailyn, B. "Fixing the Turnips." Harvard Magazine (1991).
http://people.seas.harvard.edu/~lewis/Bailyn.pdf
平衡学术与对社会的服务
"当农夫的萝卜没长好,他们派一个教授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为什么会歉收。“
以上是英国哲学数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美国访问时候,见到美国大学的里发生的情况。罗素对于大学教授置身于这么现实的工作非常吃惊和不以为然。如果纳税人对大学教授的期待是如此,他们“怎么会请我来讲述数学原理呢?”
我最近读了篇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Bailyn 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1】。当时哈佛正在寻找其第26任校长。 Bailyn 应景写了这篇文章,追述了哈佛大学的一些历史,并以此提醒师生们( 我想也包括新校长)哈佛大学的精神。
Bailyn 指出,哈佛大学和老牌的欧洲名校如牛津剑桥不同。牛剑这些学校,以时下的语言来说,是一群衣食无忧的富二代管二代师生,聚在一起,不闻窗外事,专注研究学术(呵呵,看看人家这富二代的追求!)而哈佛大学则不然。哈佛是普通的人们,觉得他们需要一所大学,从而建立。
所以哈佛大学,用Bailyn 的话来说“自建立起就从来不是一座象牙塔”。它是一所对这个建立它的社会有责任的学府。用中文的表达来说,哈佛是一所非常"入世“的学府。从这个角度来说,Bailyn 觉得哈佛历届的校长中,以 Leverett (1708 - 1724 年任哈佛校长)。 是在Leverett 的带领下,哈佛大学脱离了牛剑的传统模式,特别是其董事会,不像牛剑那样由大学学者教授担任(牛剑至今仍然如此),而是由学术圈外的人担任。哈佛大学的此举,最终影响了整个美国的高等教育。
新世界的哈佛大学和旧帝国的牛剑之文化差异,当英国人罗素访问哈佛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罗素1914年从剑桥到哈佛的哲学系任教。他觉得美国的学生还是不错的,但是对哈佛的同僚们就没什么好话可说。他特别说到:
“[哈佛教授们] 看起来非常机灵,铜臭,准时。好的学者不应该这样。“
另一位英国人 Isaiah Berlin 在1949年从牛津来到哈佛,也做出类似的评价。Berlin 看到的是一群对社会的苦难非常敏感,并且不安的想要以自己的才智解决社会问题的学者。这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务实的国家看来,非但无可指责,反而应该是被推崇为正确的三观。但是Berlin ,以他欧洲学术传统的视角,却认为这样实用主义会压抑心智的开启。
当然哈佛作为一所伟大的学府,除了服务社会的责任,也兼带学术的追求。如 Bailyn 所说,哈佛的核心是对这两者的平衡。在哈佛数百年的历史上,这两边的权重此起彼伏。比如,在校长 Eliot 任期内(1869-1909),哈佛倾向于学术的追求。而在过去几十年,哈佛大学的各个牛叉的 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 (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政府学院等) 又把天平指向了服务社会的一端。
Bailyn 作为一个历史系教授,文章也是带着使命感。每一个能够延续的组织,大学或者公司或者党派,势必都应该有所追求。
======
[1] Bailyn, B. "Fixing the Turnips." Harvard Magazine (1991).
http://people.seas.harvard.edu/~lewis/Baily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