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 年 (下篇)
2013春节在福建余下的日子里,我并未及时用电脑记录下我的生活,因为天气、水土不服、坏心情以及一切的不适应,我懒得动笔。
回到广州,我又想去记录下这个2013,毕竟是不在爸爸妈妈的身边过年,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一群相对陌生的人(奇妙的婚姻,让不相识的你我成为家人。)。
因为老公我叫她小姑、大姑、舅舅、舅妈、叔伯、叔公、姑婆、姑爹......太多的关系,太多的亲情,让我一时间无法一一带入角色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姑,她很勤劳,一如我的母亲,但是却比母亲做更多的活、更开朗。当我还在床上趟着时,我就能听见小姑在楼下说话的声音,她又开始一天的张罗。回我的故乡,我向自己的小姑介绍这刚叫的小姑时,她说哪里有那么多事情做。大姑接话了:“怕不是在城市,过去在农村不是放下锄头就是犁。”这话很朴实,也很形象,虽然我分不清楚锄头和犁头,但是我知道小姑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如同磨盘连日转。小姑的公公当着孙媳妇的面也夸奖起她:“你要向你婆婆多学习,你婆婆能干,会做事。”小姑的婆婆陪着笑,也是一脸的赞同。
在福建的生活让我更加明白了女人和劳动的关系。山里人的女人勤劳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为着家庭忙忙碌碌一辈子。面前的这座大山和眼前的土地就是她们的全部,池塘里的鱼、后院的猪、园子里的菜、院子里的鸡和鸭都来自于这山和土地。而这山和土地又承载了一个个的家庭。家里有丈夫,那是天,是自己和外界的联系,是每日到饭点的守候。家里还有儿子那是对未来的期望是生命的延续,只盼来儿媳和下一代。如同贾平凹的«带灯»里所写,对于山里人的生活来说,钱和下一代就是他们的全部。可是他们又都是平实的可爱,鸡毛蒜皮、绿豆大小的都是事,这一件、那一桩组成了平平淡淡的生活。
从福建回到了家乡,从山里走入了一个地级市,虽不繁华,但是比山里多了万分热闹。市里都是浮躁的人们,过年这会的生活是日上三竿不起,日落星稀不眠。四处的麻将声、网吧的叫嚣声、商场里喧哗声,每一声都觉得是聒噪的,心静不下来,沉不下去。这时我又开始想念在福建的白天和夜晚。
白天,老人们是鸡鸣而起,入夜则眠。而余下的我们也差不多是遵守这个作息时间,入夜在镇街上散步可以看见漫天的繁星,走一路,跟一路。除了镇街的灯光,眺望远处,你能看到的只有黑和蓝分界的轮廓线,那是山在夜幕中的边。再往远看就只有漆黑的一片。早上起来时,站在大门口,满目的青翠,眼前的菜田绿油油,一个个的宫字方格格外亮眼。而远处的山这时也光秃秃的矗立了起来,显出他冬日的样子,满山的枯枝间或竹子的青色。抬头看蓝天,真是朵朵白云飘万里,那是在城市从未有过的天空。这里和那里真是两重天。
在家乡,我感受不到人们心中的喜悦,也感受不到年味。虽然福建大山里年味也没我儿时在农村的印象浓厚,但比起家乡还是好很多的。最重要的是人们脸上和嘴角的那股笑容。能看到做客秋包(类似于饺子),炸圆子(中间有红豆泥的团)、腌鱼、做腊肉;吃年饭是从年前一家吃一次,一直到过年。每次吃年饭都是两三桌,一大家子人,桌上大家热情的起筷“吃个这个,这好吃!”、“再吃个,吃那么点。”,虽然很多的客套话,可是人心窝子暖洋洋。小孩子满脸、满手的食物,叔伯长辈们满嘴的酒气、红彤彤的脸,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和那一筷又一筷的食物。
还有一个同各地一样的习俗包红包,因为是结婚摆酒,收了很多个红包,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把红包塞进我手里,心里格外的温暖。还有漂亮的舅妈、朴实的小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金额不大,却情意绵绵。还礼时,我也是拆了这个红包装那个红包,过程繁琐,但是带着喜气。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过年项目,只是少了爷爷后,这红包收的似乎也没有那么神圣和开心了。记得小时候洗澡、穿新衣,供完祖先后吃年饭。最期待的就是从爷爷手中接过红包,那份开心带着雀跃和激动,更是有种极大的满足感,这才是过年。而如今回家乡,已经到了给爸爸和妈妈包红包的时候。我家没啥年纪特小的小朋友,叔叔和姑姑们也都是一家一个,而且也都已过18岁,红包我倒是省了。可是总觉得不热闹,到底年还是小朋友过的。
爸爸和妈妈今年与往年没多大变化,只是极其想念我。阿姨跟我说爸爸收到我在福建发来的简讯眼泪都掉出来了。妈妈想看他也没让,他说:“你还是别看了,看了又要掉眼泪。”。在福建大年三十夜里,我给爸爸和妈妈发了一条简讯:爸爸、妈妈,女儿今年不能在家过年了,但是女儿无时无刻不想念你们。祝你们新年快乐。简短的字眼包含我全部的感情,泪湿了自己,也惹得爸爸和妈妈掉眼泪。我没问爸爸妈妈这事,只是听着阿姨说,眼睛又湿润了。我也第一次给爸爸和妈妈包了红包,年后他们又包还给我,说是我年后回广州还要用,话语间尽是担心。
今年的年在家过了四天,临到离别,我一觉睡到了十一点,就急匆匆的赶车了。在家我没洗一次碗、没做过一顿饭,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日子如同神仙却哪哪都透着不舒服,我找不到我的生活用品,也无处安置我的衣服。没有我喜欢的饭菜,因为太油腻或者太辣。睡不好觉,因为没有自己柔软的床。也没时间看书,四天里尽是拜年和七七八八的零碎事。甚至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都少。我舍不得离开,又盼着回广州。心里知道了一个事实,家乡真的是我回不去的地方了,嫁人,就意味着再回去我是客人。几份惆怅,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一辈子,我甚至觉得我不孝顺,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我又有什么办法,这不是我能左右的。工作、生活,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让他们不操心我,一年里回去陪伴几天。
踏上列车,已经是凌晨四点多,我在想爸爸在干嘛呢?在车上看了两部电影我就睡下了,醒来八点半,已经到了广州南站。打开手机,上面有一个未接电话。是爸爸打来的。我打回去,问他怎么7点多就给我电话,他说记着我睡不着觉。我说那你干嘛不4点打,本是开玩笑的话。没曾想,爸爸说他四点多就醒了,躺在床上没起来而已。听的我心里一阵酸楚。回广州两天都没敢回一个电话过去,怕一说话就哭出来。不在家反而想说点什么,在家听着他一遍遍的啰嗦我一句话不讲,怕一开口有火药味。他固执的可怕,我说我不要带土特产,他说带上,“这羊腿,两百多买的,你说要吃我预备着呢。还有这麻糖,我买了一箱给你带公司送同事。还有腊鱼、腊肉啊!”我说不要。他又继续说放袋子里,就开始去寻袋子打包了。我说我怎么拿啊,那么多。他又说我给你打包好,保证好拿。我搬他不过,只有顺从,给老公使眼色,也让他别开口,对爸爸,说再多也是白搭,他就是这么的“固执”。
过几日是我的生日了,他肯定还要给我打电话,我现在就寻思着说点什么,不要说得他不高兴、也不要让他担心,我期待着电话后他浓浓的鼻音还有咳嗽声。
2013的年快过完了,到公司写了今年的年目标,但是无论怎样,中心目标只有一个,2013要幸福。平淡就是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幸福;爱家人、爱朋友就是幸福。
回到广州,我又想去记录下这个2013,毕竟是不在爸爸妈妈的身边过年,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一群相对陌生的人(奇妙的婚姻,让不相识的你我成为家人。)。
因为老公我叫她小姑、大姑、舅舅、舅妈、叔伯、叔公、姑婆、姑爹......太多的关系,太多的亲情,让我一时间无法一一带入角色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姑,她很勤劳,一如我的母亲,但是却比母亲做更多的活、更开朗。当我还在床上趟着时,我就能听见小姑在楼下说话的声音,她又开始一天的张罗。回我的故乡,我向自己的小姑介绍这刚叫的小姑时,她说哪里有那么多事情做。大姑接话了:“怕不是在城市,过去在农村不是放下锄头就是犁。”这话很朴实,也很形象,虽然我分不清楚锄头和犁头,但是我知道小姑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如同磨盘连日转。小姑的公公当着孙媳妇的面也夸奖起她:“你要向你婆婆多学习,你婆婆能干,会做事。”小姑的婆婆陪着笑,也是一脸的赞同。
在福建的生活让我更加明白了女人和劳动的关系。山里人的女人勤劳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为着家庭忙忙碌碌一辈子。面前的这座大山和眼前的土地就是她们的全部,池塘里的鱼、后院的猪、园子里的菜、院子里的鸡和鸭都来自于这山和土地。而这山和土地又承载了一个个的家庭。家里有丈夫,那是天,是自己和外界的联系,是每日到饭点的守候。家里还有儿子那是对未来的期望是生命的延续,只盼来儿媳和下一代。如同贾平凹的«带灯»里所写,对于山里人的生活来说,钱和下一代就是他们的全部。可是他们又都是平实的可爱,鸡毛蒜皮、绿豆大小的都是事,这一件、那一桩组成了平平淡淡的生活。
从福建回到了家乡,从山里走入了一个地级市,虽不繁华,但是比山里多了万分热闹。市里都是浮躁的人们,过年这会的生活是日上三竿不起,日落星稀不眠。四处的麻将声、网吧的叫嚣声、商场里喧哗声,每一声都觉得是聒噪的,心静不下来,沉不下去。这时我又开始想念在福建的白天和夜晚。
白天,老人们是鸡鸣而起,入夜则眠。而余下的我们也差不多是遵守这个作息时间,入夜在镇街上散步可以看见漫天的繁星,走一路,跟一路。除了镇街的灯光,眺望远处,你能看到的只有黑和蓝分界的轮廓线,那是山在夜幕中的边。再往远看就只有漆黑的一片。早上起来时,站在大门口,满目的青翠,眼前的菜田绿油油,一个个的宫字方格格外亮眼。而远处的山这时也光秃秃的矗立了起来,显出他冬日的样子,满山的枯枝间或竹子的青色。抬头看蓝天,真是朵朵白云飘万里,那是在城市从未有过的天空。这里和那里真是两重天。
在家乡,我感受不到人们心中的喜悦,也感受不到年味。虽然福建大山里年味也没我儿时在农村的印象浓厚,但比起家乡还是好很多的。最重要的是人们脸上和嘴角的那股笑容。能看到做客秋包(类似于饺子),炸圆子(中间有红豆泥的团)、腌鱼、做腊肉;吃年饭是从年前一家吃一次,一直到过年。每次吃年饭都是两三桌,一大家子人,桌上大家热情的起筷“吃个这个,这好吃!”、“再吃个,吃那么点。”,虽然很多的客套话,可是人心窝子暖洋洋。小孩子满脸、满手的食物,叔伯长辈们满嘴的酒气、红彤彤的脸,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和那一筷又一筷的食物。
还有一个同各地一样的习俗包红包,因为是结婚摆酒,收了很多个红包,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把红包塞进我手里,心里格外的温暖。还有漂亮的舅妈、朴实的小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金额不大,却情意绵绵。还礼时,我也是拆了这个红包装那个红包,过程繁琐,但是带着喜气。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过年项目,只是少了爷爷后,这红包收的似乎也没有那么神圣和开心了。记得小时候洗澡、穿新衣,供完祖先后吃年饭。最期待的就是从爷爷手中接过红包,那份开心带着雀跃和激动,更是有种极大的满足感,这才是过年。而如今回家乡,已经到了给爸爸和妈妈包红包的时候。我家没啥年纪特小的小朋友,叔叔和姑姑们也都是一家一个,而且也都已过18岁,红包我倒是省了。可是总觉得不热闹,到底年还是小朋友过的。
爸爸和妈妈今年与往年没多大变化,只是极其想念我。阿姨跟我说爸爸收到我在福建发来的简讯眼泪都掉出来了。妈妈想看他也没让,他说:“你还是别看了,看了又要掉眼泪。”。在福建大年三十夜里,我给爸爸和妈妈发了一条简讯:爸爸、妈妈,女儿今年不能在家过年了,但是女儿无时无刻不想念你们。祝你们新年快乐。简短的字眼包含我全部的感情,泪湿了自己,也惹得爸爸和妈妈掉眼泪。我没问爸爸妈妈这事,只是听着阿姨说,眼睛又湿润了。我也第一次给爸爸和妈妈包了红包,年后他们又包还给我,说是我年后回广州还要用,话语间尽是担心。
今年的年在家过了四天,临到离别,我一觉睡到了十一点,就急匆匆的赶车了。在家我没洗一次碗、没做过一顿饭,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日子如同神仙却哪哪都透着不舒服,我找不到我的生活用品,也无处安置我的衣服。没有我喜欢的饭菜,因为太油腻或者太辣。睡不好觉,因为没有自己柔软的床。也没时间看书,四天里尽是拜年和七七八八的零碎事。甚至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都少。我舍不得离开,又盼着回广州。心里知道了一个事实,家乡真的是我回不去的地方了,嫁人,就意味着再回去我是客人。几份惆怅,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一辈子,我甚至觉得我不孝顺,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我又有什么办法,这不是我能左右的。工作、生活,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让他们不操心我,一年里回去陪伴几天。
踏上列车,已经是凌晨四点多,我在想爸爸在干嘛呢?在车上看了两部电影我就睡下了,醒来八点半,已经到了广州南站。打开手机,上面有一个未接电话。是爸爸打来的。我打回去,问他怎么7点多就给我电话,他说记着我睡不着觉。我说那你干嘛不4点打,本是开玩笑的话。没曾想,爸爸说他四点多就醒了,躺在床上没起来而已。听的我心里一阵酸楚。回广州两天都没敢回一个电话过去,怕一说话就哭出来。不在家反而想说点什么,在家听着他一遍遍的啰嗦我一句话不讲,怕一开口有火药味。他固执的可怕,我说我不要带土特产,他说带上,“这羊腿,两百多买的,你说要吃我预备着呢。还有这麻糖,我买了一箱给你带公司送同事。还有腊鱼、腊肉啊!”我说不要。他又继续说放袋子里,就开始去寻袋子打包了。我说我怎么拿啊,那么多。他又说我给你打包好,保证好拿。我搬他不过,只有顺从,给老公使眼色,也让他别开口,对爸爸,说再多也是白搭,他就是这么的“固执”。
过几日是我的生日了,他肯定还要给我打电话,我现在就寻思着说点什么,不要说得他不高兴、也不要让他担心,我期待着电话后他浓浓的鼻音还有咳嗽声。
2013的年快过完了,到公司写了今年的年目标,但是无论怎样,中心目标只有一个,2013要幸福。平淡就是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幸福;爱家人、爱朋友就是幸福。
-
站在岸上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9 11: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