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着标签被全世界围观
“周围有种热烘烘的气氛,好像谁都在关心你。”
这是看完王小波的书之后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当然,他的那些反讽和段子我都印象深刻,但完整记得的也就这一句。
大约在工业文明发展之后,很多量化的指标涌现出来,诸如某人开什么车,住多大的房,赚多少钱,身高多少,胸围多少之类的,不一而足。一切仿佛都有一个标准。而我们也习惯了用这样那样的指标去衡量别人,这几年出现的各种标签式词汇,高帅富,屌丝,富二代,文艺青年,凤凰男。这不新鲜也不仅限于国内,甚至按地域和人种去描,很快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大致印象。人人上经常也有人概括:学什么的人怎样的之类。其实,别的专业的人做啥,我不了解,我做的啥,估计也没几个人真正关心。在看人方面,有标签,方便多了,大家都很忙,所以也越来越印象流。况且,这世上,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了解(子非鱼之类的典故也不需要我来赘述了吧)。
是的,这些标签看上去没什么不好。但人却活得越来越不自由了,这来自于那种“热哄哄的氛围”。这氛围有大有小,大的,王朔概括过:“成功?不就是赚很多钱,让傻逼知道吗?”以前曾和达哥讨论过,现代社会里资本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e.g. 明星代言)赋予商品某些价值观念(或者说是标签),让人产生幻觉,觉得自己买了这商品也同时拥有了这种价值认同,得到了标签。所以,很多人只花很少一部分钱在基本生活需要上,却用了大部分钱在占有这些标签,在炫耀上。被现代性扭曲的人向后生们传达着他们的圭臬,一代又一代。
小氛围来源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因为人的动物性决定我们希望得到认同,寻求认同,于是追逐身边人的公认的标签,投入到热哄哄的气氛中去。中学时,同学买了双耐克鞋,大家都想有一双。现在,同龄人结了婚,你也感觉到压力,问自己:“这样单着是不是很不和谐?”这种妥协是很难避免的,难怪萨特形容:他人即地狱。
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脱下它们,我们又是谁?我们这一辈子到底为谁而忙呢?为了一个个的标签?为了别人眼里的成功?为了那种热烘烘气氛下的压力?
回头反省自己,当年萌生出国的念头,很大程度是小学中学追求卓越的那种惯性,觉得出国就是牛B,就是彰显自己牛B的方式。后来渐渐醒悟,一直追求卓越和牛B这些标签的人,很可能在自己深信的那些标准上败给那些只想活在自己的框架下的人。出国后,我庆幸,在这里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长而没人会跳出来说“你是一棵杂草”。因为怪人太多了。隔壁实验室的哥们34了,去年才本科毕业,经营四家公司,主业却是实验室技术员,他告诉我,他喜欢和有知识的人聊天,仅此而已。以前一个师兄,大二发CNS,哈佛offer不要,跑到夏威夷大学去研究古代水产动物。
出国后,遇到我最佩服的人:室友达哥。不仅仅是他对各种问题的独特看法,更是那种拒绝向现代性妥协的态度和少有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贵族精神。见贤思齐,我常扪心自问,我所追求的,想要的,喜欢的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又有多少是出于想让别人知道我有这个标签而已。禅宗曰:见心明性。我的理解是让我们剥去外壳,活得更加洒脱。毕竟活在别人眼里,最累。
如果活在别人的眼里,就等于是挂着标签被世界围观。而那样,我的人生脉络也很清晰:十几岁青春躁动,踢球,玩游戏,追女孩,二十几岁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迷茫蛋疼,三十几岁纠缠于结婚生孩子买房,四十几岁中年危机又到了,六十几岁退休无聊。。。说得上台面点就是“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不好听的就是混吃等死而已。
张公子说的很好:“世上并无不可不读之书,无不可不听之乐曲,无不可不看之电影,无不可不去之地方。。。”或许都只是标签。
最后问一句,敢不敢跳出热哄哄的氛围,活出自己?
这是看完王小波的书之后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当然,他的那些反讽和段子我都印象深刻,但完整记得的也就这一句。
大约在工业文明发展之后,很多量化的指标涌现出来,诸如某人开什么车,住多大的房,赚多少钱,身高多少,胸围多少之类的,不一而足。一切仿佛都有一个标准。而我们也习惯了用这样那样的指标去衡量别人,这几年出现的各种标签式词汇,高帅富,屌丝,富二代,文艺青年,凤凰男。这不新鲜也不仅限于国内,甚至按地域和人种去描,很快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大致印象。人人上经常也有人概括:学什么的人怎样的之类。其实,别的专业的人做啥,我不了解,我做的啥,估计也没几个人真正关心。在看人方面,有标签,方便多了,大家都很忙,所以也越来越印象流。况且,这世上,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了解(子非鱼之类的典故也不需要我来赘述了吧)。
是的,这些标签看上去没什么不好。但人却活得越来越不自由了,这来自于那种“热哄哄的氛围”。这氛围有大有小,大的,王朔概括过:“成功?不就是赚很多钱,让傻逼知道吗?”以前曾和达哥讨论过,现代社会里资本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e.g. 明星代言)赋予商品某些价值观念(或者说是标签),让人产生幻觉,觉得自己买了这商品也同时拥有了这种价值认同,得到了标签。所以,很多人只花很少一部分钱在基本生活需要上,却用了大部分钱在占有这些标签,在炫耀上。被现代性扭曲的人向后生们传达着他们的圭臬,一代又一代。
小氛围来源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因为人的动物性决定我们希望得到认同,寻求认同,于是追逐身边人的公认的标签,投入到热哄哄的气氛中去。中学时,同学买了双耐克鞋,大家都想有一双。现在,同龄人结了婚,你也感觉到压力,问自己:“这样单着是不是很不和谐?”这种妥协是很难避免的,难怪萨特形容:他人即地狱。
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脱下它们,我们又是谁?我们这一辈子到底为谁而忙呢?为了一个个的标签?为了别人眼里的成功?为了那种热烘烘气氛下的压力?
回头反省自己,当年萌生出国的念头,很大程度是小学中学追求卓越的那种惯性,觉得出国就是牛B,就是彰显自己牛B的方式。后来渐渐醒悟,一直追求卓越和牛B这些标签的人,很可能在自己深信的那些标准上败给那些只想活在自己的框架下的人。出国后,我庆幸,在这里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长而没人会跳出来说“你是一棵杂草”。因为怪人太多了。隔壁实验室的哥们34了,去年才本科毕业,经营四家公司,主业却是实验室技术员,他告诉我,他喜欢和有知识的人聊天,仅此而已。以前一个师兄,大二发CNS,哈佛offer不要,跑到夏威夷大学去研究古代水产动物。
出国后,遇到我最佩服的人:室友达哥。不仅仅是他对各种问题的独特看法,更是那种拒绝向现代性妥协的态度和少有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贵族精神。见贤思齐,我常扪心自问,我所追求的,想要的,喜欢的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又有多少是出于想让别人知道我有这个标签而已。禅宗曰:见心明性。我的理解是让我们剥去外壳,活得更加洒脱。毕竟活在别人眼里,最累。
如果活在别人的眼里,就等于是挂着标签被世界围观。而那样,我的人生脉络也很清晰:十几岁青春躁动,踢球,玩游戏,追女孩,二十几岁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迷茫蛋疼,三十几岁纠缠于结婚生孩子买房,四十几岁中年危机又到了,六十几岁退休无聊。。。说得上台面点就是“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不好听的就是混吃等死而已。
张公子说的很好:“世上并无不可不读之书,无不可不听之乐曲,无不可不看之电影,无不可不去之地方。。。”或许都只是标签。
最后问一句,敢不敢跳出热哄哄的氛围,活出自己?
-
木易说金融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8 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