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未来的自己(马世芳)
---------
以下是马世芳《昨日书》的序言与一点跋。我很喜欢,感觉自己多少有些像作者。新年到了,正好摘录于此,与君共赏。也许他说的也更是你了。
---------
若是张望“明年此时”,则不免胆寒,毕竟那还不足以与当下的种种牵扯和负担拉开无论是冷静抑或抒情的距离。然而想的若是“十年后”,就像电影里过场的一个黑镜头,两秒钟,一整世界的声光气味都两样了,中间那每分每秒拖曳着积累着的光阴也不用想了,多省心。
设若现在给我一个两秒钟的黑镜头,场灯再亮时,会看到什么?
头发不用说是夹灰杂白了,而那应该会让我欣慰,只要它们还愿意尽量留在头皮上。
依然的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依然的怕麻烦,为了息事宁人而甘愿吃亏,并且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说服。依然的逃避许多早就该做的事情,只偶尔独坐惊觉,照平均曲线算来,余生的长度,早已少于先前不经意大把浪掷的岁月。然而那样的想法不免令人沮丧,于是起立,开冰箱或者电脑,很快把这样的念头忘记。
依然的不能忘情与那些躺在种种橱窗里陈列着的,即使真的拥有了初具规模的银行账户,恐怕仍然不会出手——那些美丽势将成为浪费,或者不堪的负担。
又或者到了那个时候,美丽不再诱人,脸瞻望也懒得了,更可能的是,欲望也会升级,脚步移到了更华美的橱窗前去。然而这些都只证明了自己其实不缺什么。像谁说过的:“生平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你看看及连恨,也恨出了玫瑰金的颜色。
依然的有许多必须的任务,贷款和账单的规模亦随年岁而升级,遂更无暇思索那些玫瑰金的遗憾。贷款和账单换来的那些,一旦多少符合了远方亲族聚会时总要拿来掂量的加权项目,你假装不在乎,私下却衷心而俗气地快乐。
依然的留着右手的指甲而剪净左手的,维持这莫名奇妙的习惯,尽管那柄二手老琴锁在箱里,一年难得弹两回。妻亦如往年那样,你弹起琴来,她便立时沉沉睡去。
依然的怀着旧,而因为年岁添长,那些旧,益发地显出了不合时宜的遗老气味。因为不肯承认,依然的叨念着回望是为了前路云云,浑然不觉这些年便是一直背对着前路,倒退走来的。
依然的虚荣,不甘寂寞,好卖弄,好为人师,只是搬弄的姿态与语言益发柔软,连自己都骗过了,于是自以为人格愈发圆满,殊不知到了这把岁数,早已不是佯称谦退以让出空间容纳赞美的时代。
你渐渐不能分辨青年人望着你的神情,那眼中的笑意,究竟是赞叹抑或鄙薄。估计大概要再多一个十年,才能够放下这些焦虑,毕竟到那个节骨眼上,很多事情反正是即使想在乎亦无从下手了。
我本是乐观的人,但总习惯先做最坏的打算。所以,我不希望那黑镜头来得太早,而宁愿多一点时间幻想、闪躲、等待。
跋
1、书成面世之日,我将满四十岁。人生走到这里,即以乐观算法,也该超过了“折返点“,是不折不扣的中年了。然而,中年也未必不好——近来与友朋聚谈,常有类似的心情:我辈的生命状态虽不见得宽绰,好歹也活出了各自的风格,不复初出社会的 踉跄狼狈。即使不曾大江大海、暴起暴落,多少也见识过江湖险恶,懂得掂量人脉与资源,回避无法承担的风险。所以,趁着脑力、体力尚堪支应,勇敢承认自己“确实还可以做点什么”,才不枉这些年的颠簸。
2、人生的借口早已透支,不容继续妄自菲薄、逃避责任,至于该做什么,那是各自的战略,心里明白就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谨以这本书,献给我的同代人。
以下是马世芳《昨日书》的序言与一点跋。我很喜欢,感觉自己多少有些像作者。新年到了,正好摘录于此,与君共赏。也许他说的也更是你了。
---------
若是张望“明年此时”,则不免胆寒,毕竟那还不足以与当下的种种牵扯和负担拉开无论是冷静抑或抒情的距离。然而想的若是“十年后”,就像电影里过场的一个黑镜头,两秒钟,一整世界的声光气味都两样了,中间那每分每秒拖曳着积累着的光阴也不用想了,多省心。
设若现在给我一个两秒钟的黑镜头,场灯再亮时,会看到什么?
头发不用说是夹灰杂白了,而那应该会让我欣慰,只要它们还愿意尽量留在头皮上。
依然的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依然的怕麻烦,为了息事宁人而甘愿吃亏,并且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说服。依然的逃避许多早就该做的事情,只偶尔独坐惊觉,照平均曲线算来,余生的长度,早已少于先前不经意大把浪掷的岁月。然而那样的想法不免令人沮丧,于是起立,开冰箱或者电脑,很快把这样的念头忘记。
依然的不能忘情与那些躺在种种橱窗里陈列着的,即使真的拥有了初具规模的银行账户,恐怕仍然不会出手——那些美丽势将成为浪费,或者不堪的负担。
又或者到了那个时候,美丽不再诱人,脸瞻望也懒得了,更可能的是,欲望也会升级,脚步移到了更华美的橱窗前去。然而这些都只证明了自己其实不缺什么。像谁说过的:“生平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你看看及连恨,也恨出了玫瑰金的颜色。
依然的有许多必须的任务,贷款和账单的规模亦随年岁而升级,遂更无暇思索那些玫瑰金的遗憾。贷款和账单换来的那些,一旦多少符合了远方亲族聚会时总要拿来掂量的加权项目,你假装不在乎,私下却衷心而俗气地快乐。
依然的留着右手的指甲而剪净左手的,维持这莫名奇妙的习惯,尽管那柄二手老琴锁在箱里,一年难得弹两回。妻亦如往年那样,你弹起琴来,她便立时沉沉睡去。
依然的怀着旧,而因为年岁添长,那些旧,益发地显出了不合时宜的遗老气味。因为不肯承认,依然的叨念着回望是为了前路云云,浑然不觉这些年便是一直背对着前路,倒退走来的。
依然的虚荣,不甘寂寞,好卖弄,好为人师,只是搬弄的姿态与语言益发柔软,连自己都骗过了,于是自以为人格愈发圆满,殊不知到了这把岁数,早已不是佯称谦退以让出空间容纳赞美的时代。
你渐渐不能分辨青年人望着你的神情,那眼中的笑意,究竟是赞叹抑或鄙薄。估计大概要再多一个十年,才能够放下这些焦虑,毕竟到那个节骨眼上,很多事情反正是即使想在乎亦无从下手了。
我本是乐观的人,但总习惯先做最坏的打算。所以,我不希望那黑镜头来得太早,而宁愿多一点时间幻想、闪躲、等待。
跋
1、书成面世之日,我将满四十岁。人生走到这里,即以乐观算法,也该超过了“折返点“,是不折不扣的中年了。然而,中年也未必不好——近来与友朋聚谈,常有类似的心情:我辈的生命状态虽不见得宽绰,好歹也活出了各自的风格,不复初出社会的 踉跄狼狈。即使不曾大江大海、暴起暴落,多少也见识过江湖险恶,懂得掂量人脉与资源,回避无法承担的风险。所以,趁着脑力、体力尚堪支应,勇敢承认自己“确实还可以做点什么”,才不枉这些年的颠簸。
2、人生的借口早已透支,不容继续妄自菲薄、逃避责任,至于该做什么,那是各自的战略,心里明白就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谨以这本书,献给我的同代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