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心中的水乡
2009年2月4日 阴 上海
杨桥老街,躺在武进与宜兴两古地交界之处。走过老街的时候,满目望去似乎四处的破败,却掩不住曾经拥有过的细致。那是一种江南水乡别有的韵味。这种韵味就在那斑驳的青石板、剥落的粉墙和浑浊而去的河水中四溢出来。
小时候学《乡愁》,总是感觉简单的诗句中蕴含着一种熟悉的情绪,却始终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直到看到陈逸飞画里的周庄。
只有对江南水乡的那种怀念,才会生出这样一种看似恬淡、实则浓郁的愁绪来。
那是一种江南人普遍带有的情怀,也是只有江南人才能真正读懂的一种情绪。
其实,身居江南的人大多了解,周庄那样的镇子,曾经在我们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就那样随意地散落在太湖边肥沃的农田间。
这些被密仄的河道充盈包孕着的悠然小镇,是老辈江南人眼中最常见的景色,所以江南人去诸如周庄、乌镇这些所谓“水乡”是看不出什么西洋镜的,因此他们兴冲冲地跑去,每次总是满脸挂满了颓然和失望:哪里来的传说中的优美,不就是咱们镇子20年前的样子么。
“水乡”是刻在江南人心里的,每一个江南人心里都有一座水乡。
但,“西洋镜”里的水乡与江南人心里的水乡是不同的。
江南人的水乡,刻在江南人的心里,融在江南人的生活里,揉在了江南人平淡而又琐碎的一辈子里。
摩肩接踵的周庄哪里还是平常水乡的样子呢?在江南人心里,那个水乡是娴静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晨雾中闻雨后新茶朝着朝阳散发出的嫩香,在午后温热的阳光熏蒸下嗅门前悠荡而过的河水的腥湿,在夕阳流动的光晕中任凭隔壁传出的红烧肉的甜腻勾起自己的馋虫。
这样的水乡影子,在那些“世界遗产”里哪里还找的见。在它们那里,我想或许只有在深夜、或在清晨,还依稀短暂地闪现出水乡曾经的那种恬静生活吧。
现在的江南,四处弥漫着的工业气息不仅埋没了曾经湿绿湿绿的水稻田,更是抹掉了曾经的一座座“水乡”。越来越多的江南人,慢慢离开那些昏暗霉湿的临河老屋,搬进了干燥敞亮的公寓。有的时候,记忆跟现实、发展跟回忆就是那样矛盾。
对于那些急切盼望似乎静止了几千年的“江南生活”能有所改变的人们,我们无法去指摘他们“数典忘祖”,毕竟谁都有资格追求自己的新生活。
于是,“摇啊摇,摇到外婆家”早就成为了一个好像史前时代被人讲述的一则传说中歌谣,哪里还有人知道,就在一百年前,那随着脚下的河水和头顶的月光摇晃而去的乌篷船,还是江南水乡通往外面世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呢?
有时,我们偶尔还能在某些角落,比如两个城市交界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规划者们容易遗忘忽视的地域,经济发展通常较为滞后——幸运地看到那个时代,那些水乡遗留下来的影子。那样几段残留的街道,几间荒芜了的院落,还有仍然在那些街道和院落里生活着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了水乡的生活里。
在那里,我们才真正寻见了真正的“江南水乡”。
更多照片请看我的豆瓣相册:杨桥老街
我的博客
![]() |
杨桥老街,躺在武进与宜兴两古地交界之处。走过老街的时候,满目望去似乎四处的破败,却掩不住曾经拥有过的细致。那是一种江南水乡别有的韵味。这种韵味就在那斑驳的青石板、剥落的粉墙和浑浊而去的河水中四溢出来。
小时候学《乡愁》,总是感觉简单的诗句中蕴含着一种熟悉的情绪,却始终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直到看到陈逸飞画里的周庄。
只有对江南水乡的那种怀念,才会生出这样一种看似恬淡、实则浓郁的愁绪来。
那是一种江南人普遍带有的情怀,也是只有江南人才能真正读懂的一种情绪。
其实,身居江南的人大多了解,周庄那样的镇子,曾经在我们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就那样随意地散落在太湖边肥沃的农田间。
这些被密仄的河道充盈包孕着的悠然小镇,是老辈江南人眼中最常见的景色,所以江南人去诸如周庄、乌镇这些所谓“水乡”是看不出什么西洋镜的,因此他们兴冲冲地跑去,每次总是满脸挂满了颓然和失望:哪里来的传说中的优美,不就是咱们镇子20年前的样子么。
“水乡”是刻在江南人心里的,每一个江南人心里都有一座水乡。
但,“西洋镜”里的水乡与江南人心里的水乡是不同的。
江南人的水乡,刻在江南人的心里,融在江南人的生活里,揉在了江南人平淡而又琐碎的一辈子里。
摩肩接踵的周庄哪里还是平常水乡的样子呢?在江南人心里,那个水乡是娴静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晨雾中闻雨后新茶朝着朝阳散发出的嫩香,在午后温热的阳光熏蒸下嗅门前悠荡而过的河水的腥湿,在夕阳流动的光晕中任凭隔壁传出的红烧肉的甜腻勾起自己的馋虫。
这样的水乡影子,在那些“世界遗产”里哪里还找的见。在它们那里,我想或许只有在深夜、或在清晨,还依稀短暂地闪现出水乡曾经的那种恬静生活吧。
现在的江南,四处弥漫着的工业气息不仅埋没了曾经湿绿湿绿的水稻田,更是抹掉了曾经的一座座“水乡”。越来越多的江南人,慢慢离开那些昏暗霉湿的临河老屋,搬进了干燥敞亮的公寓。有的时候,记忆跟现实、发展跟回忆就是那样矛盾。
对于那些急切盼望似乎静止了几千年的“江南生活”能有所改变的人们,我们无法去指摘他们“数典忘祖”,毕竟谁都有资格追求自己的新生活。
于是,“摇啊摇,摇到外婆家”早就成为了一个好像史前时代被人讲述的一则传说中歌谣,哪里还有人知道,就在一百年前,那随着脚下的河水和头顶的月光摇晃而去的乌篷船,还是江南水乡通往外面世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呢?
有时,我们偶尔还能在某些角落,比如两个城市交界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规划者们容易遗忘忽视的地域,经济发展通常较为滞后——幸运地看到那个时代,那些水乡遗留下来的影子。那样几段残留的街道,几间荒芜了的院落,还有仍然在那些街道和院落里生活着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了水乡的生活里。
在那里,我们才真正寻见了真正的“江南水乡”。
![]() |
![]() |
南杨桥。武进与宜兴的分界处。 |
![]() |
流过周庄的那种河道,在江南各镇随处可见。 |
![]() |
农村人的灶间 |
![]() |
河道中荒废的水泥船 |
![]() |
细节01 |
![]() |
细节02 |
![]() |
新四军当年在此建的地下交通站 |
![]() |
带扣环的门槛 |
![]() |
雕花门。 |
![]() |
镇上的老人 |
![]() |
残井 |
![]() |
老式的理发椅在这个镇子算是比较“现代”的设备。 |
![]() |
废弃在旧院儿里的夜壶。 |
更多照片请看我的豆瓣相册:杨桥老街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