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 比较两岸众译本:村上春树,谁更像你?
2009年02月04日 09:50文汇报
昨天本报刊发《村上新作“换手”译者互不买账》一文,涉及原译者林少华和新译者施小炜之间的译笔之争。
而早在几年前,台湾翻译家赖明珠女士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引进祖国大陆时,也曾引发过赖译与林译之间孰优孰劣的议论:林译的华丽婉致被看过日文原著者指责为“添油加醋”,赖译的直白活泼又被部分林氏村上迷评价为“难以卒读”,至今双方拥趸谁也不能说服谁。而新加入的施译,其风格介于两者之间,让“究竟谁更接近村上”的话题更加热闹。
记者发现,相当多的读者表现出了对“新口味”的欢迎与宽容态度,不少网友表示:“读完施版总体感觉不错。毕竟换一种译文风格阅读也有不少新的体会”;“一个作者、多个译者本来就不是坏事,有新译本,有多个角度来看村上春树的文字岂不是更好?”
林译——添油加醋还是按摩心灵?
网上早有热心人士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两个中文译本的第一章贴出来,请读者比较阅读。对比之下,一位自称“读了他十年译文的忠实读者”写道:“‘委实妙不可言’、‘只消……即可’、‘……也未可知’等等,林译的个人风格太鲜明了。他的译文垄断内地版村上春树作品多年,也是时候让人换换口味了。”
还有网友调侃地评价:“老林有时候‘度’拿捏得不好,打个比方,海鲜酱油我喜欢是喜欢,但是咚咚咚这么个倒法那么多也过犹不及啊!”“林的(译文)看起来还是那么添油加醋吖……”网友左右为难地表示,“不过,好像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诚然,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至今,林少华译的《挪威的森林》等一批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在国内行销超过300万册,林少华的译笔风格已经深深根植于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以至于许多人说话行文还带着那股特别的腔调。署名“村上养的羊”的网友在林少华的博客上坦言:“那么多年真是要感谢林先生,让我喜欢上了村上!”“看其他译本感觉都不很像村上。看惯了林家铺子,对其他的就难以接受。这就是弊病。我是很矛盾。”还有一位网友写道:“读村上的小说就像在做一次心灵的按摩,做惯了之后按摩师就没法更换了。毕竟是心灵的东西,敏感得不行。”
昨天本报刊发《村上新作“换手”译者互不买账》一文,涉及原译者林少华和新译者施小炜之间的译笔之争。
而早在几年前,台湾翻译家赖明珠女士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引进祖国大陆时,也曾引发过赖译与林译之间孰优孰劣的议论:林译的华丽婉致被看过日文原著者指责为“添油加醋”,赖译的直白活泼又被部分林氏村上迷评价为“难以卒读”,至今双方拥趸谁也不能说服谁。而新加入的施译,其风格介于两者之间,让“究竟谁更接近村上”的话题更加热闹。
记者发现,相当多的读者表现出了对“新口味”的欢迎与宽容态度,不少网友表示:“读完施版总体感觉不错。毕竟换一种译文风格阅读也有不少新的体会”;“一个作者、多个译者本来就不是坏事,有新译本,有多个角度来看村上春树的文字岂不是更好?”
林译——添油加醋还是按摩心灵?
网上早有热心人士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两个中文译本的第一章贴出来,请读者比较阅读。对比之下,一位自称“读了他十年译文的忠实读者”写道:“‘委实妙不可言’、‘只消……即可’、‘……也未可知’等等,林译的个人风格太鲜明了。他的译文垄断内地版村上春树作品多年,也是时候让人换换口味了。”
还有网友调侃地评价:“老林有时候‘度’拿捏得不好,打个比方,海鲜酱油我喜欢是喜欢,但是咚咚咚这么个倒法那么多也过犹不及啊!”“林的(译文)看起来还是那么添油加醋吖……”网友左右为难地表示,“不过,好像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诚然,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至今,林少华译的《挪威的森林》等一批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在国内行销超过300万册,林少华的译笔风格已经深深根植于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以至于许多人说话行文还带着那股特别的腔调。署名“村上养的羊”的网友在林少华的博客上坦言:“那么多年真是要感谢林先生,让我喜欢上了村上!”“看其他译本感觉都不很像村上。看惯了林家铺子,对其他的就难以接受。这就是弊病。我是很矛盾。”还有一位网友写道:“读村上的小说就像在做一次心灵的按摩,做惯了之后按摩师就没法更换了。毕竟是心灵的东西,敏感得不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