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匠的人生况味
“光线和天气总是不断地变化。某日某处或许天色灰暗令人感伤,浓雾笼罩,气氛沉重,置身其中你会不知所措。可是同一天,或有鸟儿在某处鸣叫欢唱,柔和的阳光轻微闪烁,或者仅是送走黑夜迎来日光,迷人的亮光唤醒感官触觉,你便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再也不同于以往。”
这是纪录电影《匠•心》中,一位法国工匠说的话,这番诗意的话,形容的竟是他对自己工作的感念——他多年来为爱马仕手工制作鞍具,双手长时间温柔而坚韧地触碰皮革,幻化成不同的形态,让他的心变得像双手一样敏感。他的意思是,哪怕自然点滴的阴晴冷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手工艺的过程更是如此,工匠们的心绪起伏,双手的动作轻重,原料的细微差别,都能让作品生出不同的命运。
这部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Frédéric Laffont 与Isabelle Dupuy-Chavanat摄录的纪录电影,是一部关于工匠的纪录片,从法国巴黎至阿登地区,从里昂至洛林,手工艺坊的大门被一一打开,镜头的焦点却只是那些多年来隐身在作品之后的工匠们,他们或者在切割皮子,或者在磨光金属,或者在火焰中烧制玻璃,总是很安静。可是他们面对镜头诉说的时候,都流露出不太能遮掩的愉悦与幸福,从那些细微的表情中渗透出来,比如低头,微笑,揉眉毛……导演将的手法,每个人的身体都隐藏在黑暗里,只有脸部打光,细腻而温柔,好像是镜头在轻抚这些静水流深的人们,表达一种称许,一种敬意。
他们不断用愉悦的语气吐出“travallier”这个单词,是法语,翻译过来,是“工作”的意思。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一群人,这样兴奋地集体诉说一份工作。
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而有别的什么。
1、冒险
Vincent是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的人。
他戴着眼镜,长相年轻斯文,可是手上的活毫不含煳,让人不敢猜度他的年龄。其实他已经37岁,19岁入行,目前已有近18年的资历。他觉得,是皮,让他保持年轻。
他是制作马鞍的艺匠,标准的马鞍,须花25小时来制作,之后还会依客户的身材,譬如腿长或胖瘦,来作定制化的调整。如此看来,他与皮件相伴的时间恐怕多过了家人。在镜头面前,他时而温柔地敲打皮件,时而用很大的力道按压初具形状的马鞍,神情极其投入,处处渗透着一种难以撼动的热情。
所有的马鞍师傅,除了要有一身驾驭皮件的本领,还要有一颗体贴的心,体贴马鞍的两位客人,一是驾驭马儿前行的主人,二,就是马儿。与马匹相处,必须掌握得宜,在手工艺领域也是如此,必须掌握皮革的相貌、性情和脾气,然后才能制造出一款高雅美丽,能历经岁月洗礼的物品。
像Vincent这样的马鞍师傅们,对皮革的处理,永远保持着敏感、审慎的态度。用于马鞍护翼部位的牛皮要在盛满橡树皮的缸内,历经8到10个月的鞣革。皮革的质地由此完善,变得更为坚韧,不至于很快开裂。鞍座用的猪皮,经过植物鞣革,获得典雅的光泽,不怕汗水的浸渍。这也是为什么选择这一特定皮料的原因。鞍板的小牛皮能耐潮,并保护鞍垫以及保持鞍板的柔软曲度。所有的皮革都用阿拉伯树胶包边,这一天然原料为皮革添上防水的保护层。加固的缝线,采用了蜂蜡亚麻线,全手工完成,它拥有百多年来不容置疑的坚固。
“手工艺匠需要时间思量,流程轮廓开始在脑中运转,一旦流程定桉之后,双手就启动往前,异常冒险就此展开。”Vincent觉得,他的工作不止是工作,而是一种冒险,就像骑着瘦马,手握长矛,心中充满爱恋的堂吉诃德,去经历不知道终点的旅程——这世间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块皮革,而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手势又会让Vincent对不同的皮件作出不同的设计与制作,最终,没有人能事先料想到,成品将是怎样的一件杰出之物。
皮革带着Vincent去冒险,Vincent制作的马鞍又将随着马鞍的主人踏上未知的旅程。
2、自由
在众多法国面孔间,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姑娘Elise尤其惹人注目。当然,她面对镜头说着流利的法语,可是在剖白自己的时候,她穿上了繁冗却美丽的苗族服装,戴着头饰,花衣银装,繁而不杂,很是庄重。
“我的父母遵照苗族的传统习俗将我养育成人。总的来说,男人地位在女人之上。苗族的婚姻也是这样。那时候,我觉得像是困在黑暗当中,闭塞而落后。我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进入丝巾制作工坊后,她认识了很多的手工艺伙伴,亦师亦友。她专为丝巾印染部门调色,依照色彩部门所给的配方指示,将颜色混合,以便获得需要的色调。每条丝巾通常包含了30至45种色彩,而色彩选择多至于75,000种。
从此,每一天都是彩色的,她好像置身在万花筒的中央,挥一挥手,就变换一种颜色。“这真是太棒了!我因此感到获得了自由。”
也许外人无法理解这种自由。同样为丝巾工坊服务的Nadine,是一位描绘师。所谓描绘师,指的是在丝巾的制程初期,必须有个人先把图样的线条从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中,一笔一笔描下来,再利用各种笔触,表现出渐层或圆点等,最后再利用感光材料作曝光,蚀刻在钢板上,再一色一层进行印刷。
“有时候我花费1500到2000小时在一张绘图上,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可她仍旧保持长久的热情,倾情于这份工作,并且感到难以言说的自由。“每一幅图,都能让我学到很多。每张画面都有各自的故事。我觉得收集资料做调研非常重要,从中我发现到很多新事物。”对有些人来说是这样的,毛孔每分每秒都能肆意地张开,贪婪地无穷尽地吸吮到新鲜的养分,这就是自由。
通常一条丝巾须花420小时描绘。但有些特别复杂的丝巾,比如有一条印有印第安人图像的丝巾,因为光脸部的颜色就高达17种,因此花了Nadine2000个小时才完成!当然完成后,可大量印刷。现年49岁的Nadine资历33年,16岁入行,但到第六年,才绘出第一条丝巾。目前Nadine已完成39件丝巾作品。
难怪有人说,买一条丝巾,等于是带走了工匠的一部分人生。
3、吟唱
有太多人,理想的行当是A,却在现实中无奈从事起了B,于是成日抱怨将自己的满腔热诚错付了。在《匠•心》中,却有很多不知名的工匠,在操持手工艺活的过程中,找到了同自己本来就有的兴趣爱好想通的地方,继而日复一日,在哪怕重复的工作中,甘之如饴。
比如从事皮具切割的长相普通的法国人Michael,11岁起,他曾深入学习法国巴洛克音乐,可惜不幸的是,13岁那年他倒了嗓子,再也不能唱高音了,“尽管我不至于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可是当时我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巴洛克音乐合唱。”直到进入了这手工作坊,“我竟然渐渐觉得,操控摆弄皮革的方法,有点像唱歌。好的皮革,当你摩擦它的时候,会随之吟唱,有些皮革则完全不会。”
猜测在所有被他摆弄过的皮革之中,他可能最中意box小牛皮,尽管容易划伤,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旧,会生出一种特别的classic的感觉,像他喜欢的古典乐章。
在他看来,唱歌和皮具制作具有共同点,“两者都讲究精准,不能忽视细节。”从手工的缝制到后期完成一个皮包,工匠们使用磨具、锥和单线这些基本工具,最重要的工具却是自己那双无比灵巧的手。从每个款式的式样和皮革的选择;到皮革的剪切工艺;再到准备各式各样的装饰元素,包括皮革、内衬、双层内衬、金属配件等,小巧的铃铛、精致的锁扣、可爱的鞍状按钮、H型的暗扣、别致的拉链扣……每个细节都是由一名工匠亲自手工完成,独一无二。
“我喜欢这行,这就好像是我在创作,这感觉简直和我在作曲时一模一样。”
4、初恋
在大多数人固有的思维里,手工艺匠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双手有力,神情寡淡。《匠•心》颠覆了这种成见。
有一个女孩子,很年轻,说起话来,饱满的脸蛋泛着光,神采飞扬。她是一名珠宝抛光师,加热金属并锤击它,反复敲打拉伸延长,再度加热然后浸入冷水中使其更为坚硬,再加以抛光,她甚至坚持把镶嵌过后的珠宝连同隐匿在内看不见的部分都擦拭得光洁无瑕。“这就如同你的初恋,你小心呵护奉献给他你的全部,温柔地将他揽入怀中。对我们来说我们同样热爱着金属,我们悉心雕琢让它惊艳照人,变成美丽的东西。”
抛光真可以说是珠宝制作的最后一道工艺,它是点睛的一笔,让东西活过来,有了生命的光彩。而即便是珠宝某处为佩戴者看不见的地方,也并不说明它就是不存在的,“有上帝看着呢。”
乔布斯生前曾在哈佛做过一次演讲,说了三个故事,在第二个故事的结尾,他说:“你一定要找出自己所爱为何,无论是工作还是你的爱人,你的工作将会占去你生命的一大部分,而唯一能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是,做你相信那是了不起的工作,而唯一能做了不起工作的方法,就是你必需深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未找到,不要放弃、不要停,尽你全付心力,当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所有了不起的关系,情况只会随着年岁渐入佳境,所以持续寻找,不要停!”
在这些工匠们身上,深深地理解了这段话。
片子末尾,几个接受过采访的人,一起静静得站在一条道路旁边,一棵高高的树下,微微仰头向上,镜头就这样对准他们的脸升高。音乐响起,然后就开始出现字幕。
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是为爱马仕工作的。
带一件爱马仕的物品回家,其实是带走了一部分工匠们的人生,冒险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吟唱的快乐,乃至初恋的温度。
杂志供稿,请勿转载。
这是纪录电影《匠•心》中,一位法国工匠说的话,这番诗意的话,形容的竟是他对自己工作的感念——他多年来为爱马仕手工制作鞍具,双手长时间温柔而坚韧地触碰皮革,幻化成不同的形态,让他的心变得像双手一样敏感。他的意思是,哪怕自然点滴的阴晴冷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手工艺的过程更是如此,工匠们的心绪起伏,双手的动作轻重,原料的细微差别,都能让作品生出不同的命运。
这部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Frédéric Laffont 与Isabelle Dupuy-Chavanat摄录的纪录电影,是一部关于工匠的纪录片,从法国巴黎至阿登地区,从里昂至洛林,手工艺坊的大门被一一打开,镜头的焦点却只是那些多年来隐身在作品之后的工匠们,他们或者在切割皮子,或者在磨光金属,或者在火焰中烧制玻璃,总是很安静。可是他们面对镜头诉说的时候,都流露出不太能遮掩的愉悦与幸福,从那些细微的表情中渗透出来,比如低头,微笑,揉眉毛……导演将的手法,每个人的身体都隐藏在黑暗里,只有脸部打光,细腻而温柔,好像是镜头在轻抚这些静水流深的人们,表达一种称许,一种敬意。
他们不断用愉悦的语气吐出“travallier”这个单词,是法语,翻译过来,是“工作”的意思。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一群人,这样兴奋地集体诉说一份工作。
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而有别的什么。
1、冒险
Vincent是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的人。
他戴着眼镜,长相年轻斯文,可是手上的活毫不含煳,让人不敢猜度他的年龄。其实他已经37岁,19岁入行,目前已有近18年的资历。他觉得,是皮,让他保持年轻。
他是制作马鞍的艺匠,标准的马鞍,须花25小时来制作,之后还会依客户的身材,譬如腿长或胖瘦,来作定制化的调整。如此看来,他与皮件相伴的时间恐怕多过了家人。在镜头面前,他时而温柔地敲打皮件,时而用很大的力道按压初具形状的马鞍,神情极其投入,处处渗透着一种难以撼动的热情。
所有的马鞍师傅,除了要有一身驾驭皮件的本领,还要有一颗体贴的心,体贴马鞍的两位客人,一是驾驭马儿前行的主人,二,就是马儿。与马匹相处,必须掌握得宜,在手工艺领域也是如此,必须掌握皮革的相貌、性情和脾气,然后才能制造出一款高雅美丽,能历经岁月洗礼的物品。
像Vincent这样的马鞍师傅们,对皮革的处理,永远保持着敏感、审慎的态度。用于马鞍护翼部位的牛皮要在盛满橡树皮的缸内,历经8到10个月的鞣革。皮革的质地由此完善,变得更为坚韧,不至于很快开裂。鞍座用的猪皮,经过植物鞣革,获得典雅的光泽,不怕汗水的浸渍。这也是为什么选择这一特定皮料的原因。鞍板的小牛皮能耐潮,并保护鞍垫以及保持鞍板的柔软曲度。所有的皮革都用阿拉伯树胶包边,这一天然原料为皮革添上防水的保护层。加固的缝线,采用了蜂蜡亚麻线,全手工完成,它拥有百多年来不容置疑的坚固。
“手工艺匠需要时间思量,流程轮廓开始在脑中运转,一旦流程定桉之后,双手就启动往前,异常冒险就此展开。”Vincent觉得,他的工作不止是工作,而是一种冒险,就像骑着瘦马,手握长矛,心中充满爱恋的堂吉诃德,去经历不知道终点的旅程——这世间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块皮革,而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手势又会让Vincent对不同的皮件作出不同的设计与制作,最终,没有人能事先料想到,成品将是怎样的一件杰出之物。
皮革带着Vincent去冒险,Vincent制作的马鞍又将随着马鞍的主人踏上未知的旅程。
2、自由
在众多法国面孔间,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姑娘Elise尤其惹人注目。当然,她面对镜头说着流利的法语,可是在剖白自己的时候,她穿上了繁冗却美丽的苗族服装,戴着头饰,花衣银装,繁而不杂,很是庄重。
“我的父母遵照苗族的传统习俗将我养育成人。总的来说,男人地位在女人之上。苗族的婚姻也是这样。那时候,我觉得像是困在黑暗当中,闭塞而落后。我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进入丝巾制作工坊后,她认识了很多的手工艺伙伴,亦师亦友。她专为丝巾印染部门调色,依照色彩部门所给的配方指示,将颜色混合,以便获得需要的色调。每条丝巾通常包含了30至45种色彩,而色彩选择多至于75,000种。
从此,每一天都是彩色的,她好像置身在万花筒的中央,挥一挥手,就变换一种颜色。“这真是太棒了!我因此感到获得了自由。”
也许外人无法理解这种自由。同样为丝巾工坊服务的Nadine,是一位描绘师。所谓描绘师,指的是在丝巾的制程初期,必须有个人先把图样的线条从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中,一笔一笔描下来,再利用各种笔触,表现出渐层或圆点等,最后再利用感光材料作曝光,蚀刻在钢板上,再一色一层进行印刷。
“有时候我花费1500到2000小时在一张绘图上,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可她仍旧保持长久的热情,倾情于这份工作,并且感到难以言说的自由。“每一幅图,都能让我学到很多。每张画面都有各自的故事。我觉得收集资料做调研非常重要,从中我发现到很多新事物。”对有些人来说是这样的,毛孔每分每秒都能肆意地张开,贪婪地无穷尽地吸吮到新鲜的养分,这就是自由。
通常一条丝巾须花420小时描绘。但有些特别复杂的丝巾,比如有一条印有印第安人图像的丝巾,因为光脸部的颜色就高达17种,因此花了Nadine2000个小时才完成!当然完成后,可大量印刷。现年49岁的Nadine资历33年,16岁入行,但到第六年,才绘出第一条丝巾。目前Nadine已完成39件丝巾作品。
难怪有人说,买一条丝巾,等于是带走了工匠的一部分人生。
3、吟唱
有太多人,理想的行当是A,却在现实中无奈从事起了B,于是成日抱怨将自己的满腔热诚错付了。在《匠•心》中,却有很多不知名的工匠,在操持手工艺活的过程中,找到了同自己本来就有的兴趣爱好想通的地方,继而日复一日,在哪怕重复的工作中,甘之如饴。
比如从事皮具切割的长相普通的法国人Michael,11岁起,他曾深入学习法国巴洛克音乐,可惜不幸的是,13岁那年他倒了嗓子,再也不能唱高音了,“尽管我不至于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可是当时我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巴洛克音乐合唱。”直到进入了这手工作坊,“我竟然渐渐觉得,操控摆弄皮革的方法,有点像唱歌。好的皮革,当你摩擦它的时候,会随之吟唱,有些皮革则完全不会。”
猜测在所有被他摆弄过的皮革之中,他可能最中意box小牛皮,尽管容易划伤,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旧,会生出一种特别的classic的感觉,像他喜欢的古典乐章。
在他看来,唱歌和皮具制作具有共同点,“两者都讲究精准,不能忽视细节。”从手工的缝制到后期完成一个皮包,工匠们使用磨具、锥和单线这些基本工具,最重要的工具却是自己那双无比灵巧的手。从每个款式的式样和皮革的选择;到皮革的剪切工艺;再到准备各式各样的装饰元素,包括皮革、内衬、双层内衬、金属配件等,小巧的铃铛、精致的锁扣、可爱的鞍状按钮、H型的暗扣、别致的拉链扣……每个细节都是由一名工匠亲自手工完成,独一无二。
“我喜欢这行,这就好像是我在创作,这感觉简直和我在作曲时一模一样。”
4、初恋
在大多数人固有的思维里,手工艺匠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双手有力,神情寡淡。《匠•心》颠覆了这种成见。
有一个女孩子,很年轻,说起话来,饱满的脸蛋泛着光,神采飞扬。她是一名珠宝抛光师,加热金属并锤击它,反复敲打拉伸延长,再度加热然后浸入冷水中使其更为坚硬,再加以抛光,她甚至坚持把镶嵌过后的珠宝连同隐匿在内看不见的部分都擦拭得光洁无瑕。“这就如同你的初恋,你小心呵护奉献给他你的全部,温柔地将他揽入怀中。对我们来说我们同样热爱着金属,我们悉心雕琢让它惊艳照人,变成美丽的东西。”
抛光真可以说是珠宝制作的最后一道工艺,它是点睛的一笔,让东西活过来,有了生命的光彩。而即便是珠宝某处为佩戴者看不见的地方,也并不说明它就是不存在的,“有上帝看着呢。”
乔布斯生前曾在哈佛做过一次演讲,说了三个故事,在第二个故事的结尾,他说:“你一定要找出自己所爱为何,无论是工作还是你的爱人,你的工作将会占去你生命的一大部分,而唯一能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是,做你相信那是了不起的工作,而唯一能做了不起工作的方法,就是你必需深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未找到,不要放弃、不要停,尽你全付心力,当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所有了不起的关系,情况只会随着年岁渐入佳境,所以持续寻找,不要停!”
在这些工匠们身上,深深地理解了这段话。
片子末尾,几个接受过采访的人,一起静静得站在一条道路旁边,一棵高高的树下,微微仰头向上,镜头就这样对准他们的脸升高。音乐响起,然后就开始出现字幕。
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是为爱马仕工作的。
带一件爱马仕的物品回家,其实是带走了一部分工匠们的人生,冒险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吟唱的快乐,乃至初恋的温度。
杂志供稿,请勿转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