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后记(2008年5月21日)
距微格试讲已经快两个星期了,我现在才提笔写这篇总结。总结之所以写的晚,也是因为这次微格教学带给我的持续思考。
我选择试讲的篇目是《故都的秋》,这是一篇经典课文,也是有多种解读的文章。高中时,我对这篇课文感受并不深。这次讲解,却让我对作品、甚至对家乡的秋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撇开网上的分析和标准教案,我用我最充沛的情感和还未受影响的心去读原文,我读到了“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这一切都是埋藏于我心中的景象,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北方看似平常的景物,却勾起了我对北方的秋的深切想念。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深情。正是这样的一种共鸣,让我明白,我想给学生们讲什么。我竟然激动的没想写教案,而是写了几百字的随笔。还记得,当年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用他的才华和鼓励同学们发表不同见解的开明培养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但是却也想尝试着引导学生们从文章中体会到美,体会到细微之处的深沉。
我的专业是对外汉语,上个学期已经进行了多次试讲,自己也有给留学生上课的经历。但是,这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教留学生汉语需要动用多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与交流。而中学语文教学,说简单却也更难,在我看来,除了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却是母语的运用和美感的培养。简简单单的十二分钟,我们却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准备。从课文的选择,到教案的编写、板书的设计,再到课堂实践,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对学生都是一种引导。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不断完善,我很庆幸我分到了汉四班的黄铄芬小组,组长认真负责,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进行讲课,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都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他们在一起讲课,每一次都是提高的过程,评课的同学把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准确地指了出来,我从我的同伴身上学到了踏实和认真!
这次微格试讲,我得到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讲课过程中受益,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更多思考。这次和老师同学关于《故都的秋》的多次探讨,让我重读郁达夫。在和同学的讨论中,我的感受得到认同;在请教老师的过程中,我又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悲秋”的深层原因。之前,我总是读不出故都秋的悲凉,虽然作者多次提到了“悲凉”、“落寞”但我却总觉得那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发自内心的是他从那些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深沉的爱。可是传统分析方法又告诉我,解读一篇文章要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相结合,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肯定会影响文章情感,讲解的时候我无奈生硬地搬来时代背景,虽然不是我所想,却因找不出更好的原因只能如此。昨天,周老师给我的答案让我茅塞顿开:日本哀怨的文化对作者审美的影响。这之前,我也读到过“哀怨说”,但都不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最终都回归到对作者性格的影响。记起肖百容老师也说,中国文人大多喜欢写伤秋,这是一种审美文化。老师们的解答,让我想到如果我这样讲,那不就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体会到母语的“美”吗?
讲课结束了,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今天才动笔写。关于微格,还有很多要说,有缺点,有不足。比如我的课每堂都不同,一次好,一次坏,计划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激情和想法打破。粉笔字不差可是板书却不够工整。但,这一次,我问了很多老师关于《故都的秋》的解读,听到了成熟读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微格试讲,最大的收获是关于语文教学和文章解读的思考。
罗汉果果农 says:
2008-05-21 at 08:00 (编辑)
好啊,长大了!
回复
苹果横切 says:
2008-05-25 at 08:00 (编辑)
将来一定是位好老师,优秀的研究家、作家,努力啊!
我选择试讲的篇目是《故都的秋》,这是一篇经典课文,也是有多种解读的文章。高中时,我对这篇课文感受并不深。这次讲解,却让我对作品、甚至对家乡的秋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撇开网上的分析和标准教案,我用我最充沛的情感和还未受影响的心去读原文,我读到了“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这一切都是埋藏于我心中的景象,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北方看似平常的景物,却勾起了我对北方的秋的深切想念。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深情。正是这样的一种共鸣,让我明白,我想给学生们讲什么。我竟然激动的没想写教案,而是写了几百字的随笔。还记得,当年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用他的才华和鼓励同学们发表不同见解的开明培养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但是却也想尝试着引导学生们从文章中体会到美,体会到细微之处的深沉。
我的专业是对外汉语,上个学期已经进行了多次试讲,自己也有给留学生上课的经历。但是,这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教留学生汉语需要动用多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与交流。而中学语文教学,说简单却也更难,在我看来,除了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却是母语的运用和美感的培养。简简单单的十二分钟,我们却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准备。从课文的选择,到教案的编写、板书的设计,再到课堂实践,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对学生都是一种引导。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不断完善,我很庆幸我分到了汉四班的黄铄芬小组,组长认真负责,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进行讲课,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都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他们在一起讲课,每一次都是提高的过程,评课的同学把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准确地指了出来,我从我的同伴身上学到了踏实和认真!
这次微格试讲,我得到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讲课过程中受益,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更多思考。这次和老师同学关于《故都的秋》的多次探讨,让我重读郁达夫。在和同学的讨论中,我的感受得到认同;在请教老师的过程中,我又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悲秋”的深层原因。之前,我总是读不出故都秋的悲凉,虽然作者多次提到了“悲凉”、“落寞”但我却总觉得那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发自内心的是他从那些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深沉的爱。可是传统分析方法又告诉我,解读一篇文章要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相结合,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肯定会影响文章情感,讲解的时候我无奈生硬地搬来时代背景,虽然不是我所想,却因找不出更好的原因只能如此。昨天,周老师给我的答案让我茅塞顿开:日本哀怨的文化对作者审美的影响。这之前,我也读到过“哀怨说”,但都不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最终都回归到对作者性格的影响。记起肖百容老师也说,中国文人大多喜欢写伤秋,这是一种审美文化。老师们的解答,让我想到如果我这样讲,那不就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体会到母语的“美”吗?
讲课结束了,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今天才动笔写。关于微格,还有很多要说,有缺点,有不足。比如我的课每堂都不同,一次好,一次坏,计划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激情和想法打破。粉笔字不差可是板书却不够工整。但,这一次,我问了很多老师关于《故都的秋》的解读,听到了成熟读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微格试讲,最大的收获是关于语文教学和文章解读的思考。
罗汉果果农 says:
2008-05-21 at 08:00 (编辑)
好啊,长大了!
回复
苹果横切 says:
2008-05-25 at 08:00 (编辑)
将来一定是位好老师,优秀的研究家、作家,努力啊!
-
森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7 07: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