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01】 Luigi的博客:旧城改造的“再绅士化”困境
广州旧城改造,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占据着媒体的焦点版块。其中最为热闹的恩宁路,则是一直吸引着大众和媒体的关注。
200多年前开始的广州一口通商,吸引了国内外的商贾来广州贸易和定居。西关,也就是明清城墙外的广州,那些早年无法获得清廷许可进城居住的商人,选择了这里成为他们的落脚点。这里成了发育近代广州城市市民生活的载体。代表着西关生活方式的早茶、粤剧、岭南画派甚至是活跃在珠江上的疍家的艇仔粥以及被人们刻意隐晦的水上皮肉生意都是那个时候的生活写照。当然,这里居住过十二浦西街的詹天佑,逢源路的十九路军指挥官蔡廷锴,还有早早去北平上学被鲁迅看中的西关小姐许广平,以及更为出名的百日维新的发动者之一康有为。
今天的西关,住的大部分是1949年大变动之后,原先房东的仆人或者他们的看家人的后代。1949年前和詹天佑蔡廷锴许广平康有为做邻居的人们,要么去了香港,下了南洋,到了旧金山的唐人街。原先恩宁路的殷实的人家,人换了,宝盖头下的空间就不再是彼等人的家。和所有中国城市发生的故事大致相似,空间的中的人发生变化,场所也就变了。
广州的旧城改造,延续的是大拆大建的格式。60年前遗留下来的房屋,在2000年代以后,又再次被租赁给外来的拾荒者。操着外地口音的老乡在同样的西关月色下,谈论着的是今天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更多的空瓶子和旧报纸。西关早已经不是彼时中产阶级聚集的西关,也不是当年服务于这些人家里头的佣人的西关。西关的空心化、残余化已经十分严重。收入好的人家,已经纷纷离开购置新的商品房,留些一些依稀的老人伴着外来的讨生活的老乡,成了这里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最近的赤壁旧改也遇到了同样类似的问题。赤壁也就是之前的湖北蒲圻,是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城。从外围残留下来的城墙和城门还似乎是一个完整的古城,但里面的街巷和建筑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建筑。《赤壁市志》记载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里是两湖流域和长江的交通要道,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流要地。但到了战争年代,就是兵家必争的战争走廊。1938年日军为了占领粤汉铁路对城市进行了大轰炸,城内的建筑基本炸毁。市民为躲避战乱而四散。后来进城的是躲避长江水患的对岸的洪湖的灾民。他们进城后就搭建临时的棚户。从此以后,六七十年都没有恢复过元气来。早年这个城市一直是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贸易口岸,虽然未必大富,去也殷实。
战争和革命都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早先“人-家”对应关系被彻底解构了。广州城东的东山也是类似的例子。民国时期达官贵人居住的花园洋房社区虽然在1949年的政权更替下换了主人,但也在2000年后的商品房大潮中同样残余化了。在可能某个被转卖出去的小楼里面,可能是某个赚大钱的律师事务所,而隔壁就是外来的拾荒者的临时住所。特别的突兀和后现代,甚至超现实。
好像哪位牛人说过,城市是生活方式的文明化、生活人群绅士化的一个集中点。而中国目前的旧城大多数都是彼时的绅士空间转化为后来的平民空间,人物的不对等必然导致空间的衰落。社会新富新贵阶层的住所往往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旧区,所谓旧区的更新就面临着人口组成、就业模式的不对应。
旧城的改造,更多应该是就业模式和人口组成的更新,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平等而贫困到贫、富适当分合的的空间再塑。旧城的改造是复兴还是扶贫,这是个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或者是雪中送炭直通锦上添花?这是三个不同的旧城改造的类型。上海黄浦区的旧城复兴,基本属于锦上添花。而福州的三坊七巷则是把在林则徐们大大宅院们,从雪中送炭直通锦上添花。其前景,则首先是黄浦区虽然也历经了1949年的大变局,但基本上还是新的政权机关替代了老的政权商务空间,尤其以外滩为甚。而福州的三坊七巷则有显赫的过去,以及一直上佳的城市区位,这使得它能在搬迁了之前里面的城市平民后迅速改造和还原为历史的繁华,成为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直通车。
广州的西关旧城,则面临着许多尴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东进,一直是广州的发展方向。西关的航道自从海珠桥在1949年炸毁修复之后就基本上无法承担历史的水运作用了,原来能开能关的海珠桥在1950年匆忙的修复后就没法开关迎送大吨位的轮船,这使得西关码头和粤汉铁路南站一并衰败。西关的商业贸易中心的地理区位永远地丧失了。而今天那些个参加广交会的客商不再是和1950年代的前辈一样,来到附近的海珠广场。他们是去到更远的东边的琶洲。城市的新贵阶层已经在天河购置他们的豪华住所和办公楼,他们在新的歌剧院一板一眼或者装模作样地学习着欣赏外来的歌剧和音乐,粤剧已经是过去时代的小曲,赝品充斥的新式画廊是他们的新的闲钱消费的空间。城市东北的机场和南边的高铁已经替代了那时的轮船和蒸汽机车。这样说话,有点不留情面。的确,西关已经不可能再是城市的生活中心。西关的改造面临着两面的隔离:一方面是面对到访游客的面子工程,一方面是本土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亚运会则在力求前者,但留下来恩宁路的社区居民生活的实际生活问题的困境。这个时候可能回归西关的真实旧改的分类,从人为拔高的锦上添花回到真实的雪中送炭,才可能逐渐为旧城带回生机。
赤壁古城的故事,则有另外一个版本。虽然战争造成了它的迅速衰败,但后来70年的城市变迁一直是围绕着旧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发展。它今天的地理位置仍然处在城市的中心。即使水运衰败了,轮船也没有了,但这个不大的规模的古城,恐怕还是能在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上找到分而治之的措施。
200多年前开始的广州一口通商,吸引了国内外的商贾来广州贸易和定居。西关,也就是明清城墙外的广州,那些早年无法获得清廷许可进城居住的商人,选择了这里成为他们的落脚点。这里成了发育近代广州城市市民生活的载体。代表着西关生活方式的早茶、粤剧、岭南画派甚至是活跃在珠江上的疍家的艇仔粥以及被人们刻意隐晦的水上皮肉生意都是那个时候的生活写照。当然,这里居住过十二浦西街的詹天佑,逢源路的十九路军指挥官蔡廷锴,还有早早去北平上学被鲁迅看中的西关小姐许广平,以及更为出名的百日维新的发动者之一康有为。
今天的西关,住的大部分是1949年大变动之后,原先房东的仆人或者他们的看家人的后代。1949年前和詹天佑蔡廷锴许广平康有为做邻居的人们,要么去了香港,下了南洋,到了旧金山的唐人街。原先恩宁路的殷实的人家,人换了,宝盖头下的空间就不再是彼等人的家。和所有中国城市发生的故事大致相似,空间的中的人发生变化,场所也就变了。
广州的旧城改造,延续的是大拆大建的格式。60年前遗留下来的房屋,在2000年代以后,又再次被租赁给外来的拾荒者。操着外地口音的老乡在同样的西关月色下,谈论着的是今天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更多的空瓶子和旧报纸。西关早已经不是彼时中产阶级聚集的西关,也不是当年服务于这些人家里头的佣人的西关。西关的空心化、残余化已经十分严重。收入好的人家,已经纷纷离开购置新的商品房,留些一些依稀的老人伴着外来的讨生活的老乡,成了这里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最近的赤壁旧改也遇到了同样类似的问题。赤壁也就是之前的湖北蒲圻,是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城。从外围残留下来的城墙和城门还似乎是一个完整的古城,但里面的街巷和建筑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建筑。《赤壁市志》记载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里是两湖流域和长江的交通要道,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流要地。但到了战争年代,就是兵家必争的战争走廊。1938年日军为了占领粤汉铁路对城市进行了大轰炸,城内的建筑基本炸毁。市民为躲避战乱而四散。后来进城的是躲避长江水患的对岸的洪湖的灾民。他们进城后就搭建临时的棚户。从此以后,六七十年都没有恢复过元气来。早年这个城市一直是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贸易口岸,虽然未必大富,去也殷实。
战争和革命都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早先“人-家”对应关系被彻底解构了。广州城东的东山也是类似的例子。民国时期达官贵人居住的花园洋房社区虽然在1949年的政权更替下换了主人,但也在2000年后的商品房大潮中同样残余化了。在可能某个被转卖出去的小楼里面,可能是某个赚大钱的律师事务所,而隔壁就是外来的拾荒者的临时住所。特别的突兀和后现代,甚至超现实。
好像哪位牛人说过,城市是生活方式的文明化、生活人群绅士化的一个集中点。而中国目前的旧城大多数都是彼时的绅士空间转化为后来的平民空间,人物的不对等必然导致空间的衰落。社会新富新贵阶层的住所往往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旧区,所谓旧区的更新就面临着人口组成、就业模式的不对应。
旧城的改造,更多应该是就业模式和人口组成的更新,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平等而贫困到贫、富适当分合的的空间再塑。旧城的改造是复兴还是扶贫,这是个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或者是雪中送炭直通锦上添花?这是三个不同的旧城改造的类型。上海黄浦区的旧城复兴,基本属于锦上添花。而福州的三坊七巷则是把在林则徐们大大宅院们,从雪中送炭直通锦上添花。其前景,则首先是黄浦区虽然也历经了1949年的大变局,但基本上还是新的政权机关替代了老的政权商务空间,尤其以外滩为甚。而福州的三坊七巷则有显赫的过去,以及一直上佳的城市区位,这使得它能在搬迁了之前里面的城市平民后迅速改造和还原为历史的繁华,成为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直通车。
广州的西关旧城,则面临着许多尴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东进,一直是广州的发展方向。西关的航道自从海珠桥在1949年炸毁修复之后就基本上无法承担历史的水运作用了,原来能开能关的海珠桥在1950年匆忙的修复后就没法开关迎送大吨位的轮船,这使得西关码头和粤汉铁路南站一并衰败。西关的商业贸易中心的地理区位永远地丧失了。而今天那些个参加广交会的客商不再是和1950年代的前辈一样,来到附近的海珠广场。他们是去到更远的东边的琶洲。城市的新贵阶层已经在天河购置他们的豪华住所和办公楼,他们在新的歌剧院一板一眼或者装模作样地学习着欣赏外来的歌剧和音乐,粤剧已经是过去时代的小曲,赝品充斥的新式画廊是他们的新的闲钱消费的空间。城市东北的机场和南边的高铁已经替代了那时的轮船和蒸汽机车。这样说话,有点不留情面。的确,西关已经不可能再是城市的生活中心。西关的改造面临着两面的隔离:一方面是面对到访游客的面子工程,一方面是本土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亚运会则在力求前者,但留下来恩宁路的社区居民生活的实际生活问题的困境。这个时候可能回归西关的真实旧改的分类,从人为拔高的锦上添花回到真实的雪中送炭,才可能逐渐为旧城带回生机。
赤壁古城的故事,则有另外一个版本。虽然战争造成了它的迅速衰败,但后来70年的城市变迁一直是围绕着旧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发展。它今天的地理位置仍然处在城市的中心。即使水运衰败了,轮船也没有了,但这个不大的规模的古城,恐怕还是能在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上找到分而治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