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关于傅雷
昨日《傅雷家书》念至三分之一处,看了《大师--傅雷》各种感触涌上心头,也不知道该肿么梳理。
傅老先生的人品我是绝对景仰的。
他里里外外都是方的,虽会刺人却也真实(但我不确定我可以和他做朋友,笑)。我确信他视克里斯多夫为精神领袖,他爱莫扎特的纯真气息,细细想来他也如莫扎特一样饱受过磨难,但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其实甚有自知之明,他特别乐意去奉献自己但自觉难与人相处,于是闭门造车,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翻译工作上,并且将翻译提升到一种意境的表现。而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积极献言,将真诚化为篇篇提案,在书信上他甚至说过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好的政党,他坚信的。
关于他的爱情,我觉得是完美而完整的。要知道如他这样的男人是很难有寻着一个能与其相处,他又看的上的女子。朱梅馥很是天造地设。她爱护他、包容他、懂他。正因为有这样柔软的小巢提他扫除一切琐事,傅雷才得以专注于学术、教育、思考。以至于一起决绝的最后时刻,我相信这样的抉择她是愿意的心甘情愿的。因为他们就是那样从一而终的爱情。
对于傅雷先生选择的辞世方式,细想之下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高傲的人格是不堪委曲求全的,对他来说未必是艰难的决绝,他永远选择尊严人格,他保全自己的高风亮节,这是他这辈子的从一而终,做人就是如此,一个人一辈子就按照自己的理念走是让人很敬佩的。
从家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情感上的变化,早期的家书都是在畅快的聊音乐聊艺术谈见解,后又风华正茂的聊政治赞赏当前的政风,让我也不觉一怔,心想让傅雷能认同的那必定是极好的。而后几年只有寥寥几封家书嗅到不一样的味道,似乎强压抑着某些伤痛仍没事似的与儿子继续探讨着音乐,可是那颗心怎么都愉悦不起来,翻了资料才知道正是反右的时候。这是多么博大的父爱。当好不容易脱了右派的帽子,心灵还未尝平息又赶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这样的世事让一个五十多岁的知识分子如何去面对,如何再叫他坚持着扛过去?最后的最后,所以我特别理解。
在教育儿子方面,可以看到他的完美主义,同时他自己也在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你又有什么资格说他严苛呢,他就是一个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人。看过龙应台与儿子的信,再看傅雷的,两者真是太不一样了,大多数人会说有龙应台这样的母亲真好,她洋派、随和,有见地、懂分寸。但很少会有人说希望有傅雷这样的父亲吧!他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我们都知道:是的,是应该这样。但这样的父亲太恐怖了。他其实有努力想做个好父亲,我们看到他事无巨细,常常如朋友般交谈、慈父般关爱、长辈般责难。倾其所有的去教导。(当然我们知道青少年经常讲父母的话当耳旁风的啦。)他注重brain和heart的教育,提倡做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要求儿子学习正规化、计划化,生活科学化;强调适当的留出时间来写信是一个整理内心反省自我的过程……一切的一切在我来看都是非常对的。耗尽心思培养的儿子在某一时刻的出走,老父亲的心究竟会如何碎?在傅聪出走一事上没有系统的了解过,我的感受是一个年轻人在一个无助时期很本能的逃避,可以说当时的出走造就了如今的傅聪,这些都没有对与错,只是对于当时情景下的中国以及自己的父亲,那肯定是减分项。
有人说傅雷很偏心,悉心呵护大儿子,小儿子便默默无闻。可是谁知道呢,我却觉得普通型的成长是傅雷给傅敏最好的礼物。
傅老先生的人品我是绝对景仰的。
他里里外外都是方的,虽会刺人却也真实(但我不确定我可以和他做朋友,笑)。我确信他视克里斯多夫为精神领袖,他爱莫扎特的纯真气息,细细想来他也如莫扎特一样饱受过磨难,但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其实甚有自知之明,他特别乐意去奉献自己但自觉难与人相处,于是闭门造车,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翻译工作上,并且将翻译提升到一种意境的表现。而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积极献言,将真诚化为篇篇提案,在书信上他甚至说过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好的政党,他坚信的。
关于他的爱情,我觉得是完美而完整的。要知道如他这样的男人是很难有寻着一个能与其相处,他又看的上的女子。朱梅馥很是天造地设。她爱护他、包容他、懂他。正因为有这样柔软的小巢提他扫除一切琐事,傅雷才得以专注于学术、教育、思考。以至于一起决绝的最后时刻,我相信这样的抉择她是愿意的心甘情愿的。因为他们就是那样从一而终的爱情。
对于傅雷先生选择的辞世方式,细想之下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高傲的人格是不堪委曲求全的,对他来说未必是艰难的决绝,他永远选择尊严人格,他保全自己的高风亮节,这是他这辈子的从一而终,做人就是如此,一个人一辈子就按照自己的理念走是让人很敬佩的。
从家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情感上的变化,早期的家书都是在畅快的聊音乐聊艺术谈见解,后又风华正茂的聊政治赞赏当前的政风,让我也不觉一怔,心想让傅雷能认同的那必定是极好的。而后几年只有寥寥几封家书嗅到不一样的味道,似乎强压抑着某些伤痛仍没事似的与儿子继续探讨着音乐,可是那颗心怎么都愉悦不起来,翻了资料才知道正是反右的时候。这是多么博大的父爱。当好不容易脱了右派的帽子,心灵还未尝平息又赶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这样的世事让一个五十多岁的知识分子如何去面对,如何再叫他坚持着扛过去?最后的最后,所以我特别理解。
在教育儿子方面,可以看到他的完美主义,同时他自己也在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你又有什么资格说他严苛呢,他就是一个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人。看过龙应台与儿子的信,再看傅雷的,两者真是太不一样了,大多数人会说有龙应台这样的母亲真好,她洋派、随和,有见地、懂分寸。但很少会有人说希望有傅雷这样的父亲吧!他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我们都知道:是的,是应该这样。但这样的父亲太恐怖了。他其实有努力想做个好父亲,我们看到他事无巨细,常常如朋友般交谈、慈父般关爱、长辈般责难。倾其所有的去教导。(当然我们知道青少年经常讲父母的话当耳旁风的啦。)他注重brain和heart的教育,提倡做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要求儿子学习正规化、计划化,生活科学化;强调适当的留出时间来写信是一个整理内心反省自我的过程……一切的一切在我来看都是非常对的。耗尽心思培养的儿子在某一时刻的出走,老父亲的心究竟会如何碎?在傅聪出走一事上没有系统的了解过,我的感受是一个年轻人在一个无助时期很本能的逃避,可以说当时的出走造就了如今的傅聪,这些都没有对与错,只是对于当时情景下的中国以及自己的父亲,那肯定是减分项。
有人说傅雷很偏心,悉心呵护大儿子,小儿子便默默无闻。可是谁知道呢,我却觉得普通型的成长是傅雷给傅敏最好的礼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