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而敏锐的心灵 ——曹卫东教授讲本雅明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新书发布会 (录音整理)
版权所有,转引请注明出处
时间:2013年1月26日18:00—20: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彼岸书店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
本雅明之难:站在一个非专业的角度来看本雅明
有一个词可以概括本雅明,不是所谓的“拾荒者”,不是“采珠人”,而是“门外汉”。我建议大家站在一个非专业的角度来看本雅明。本雅明今天吸引我们当下中国人的,不是他的专业化研究,不是本雅明在书里提供的非常有穿透力的视角,而是我们在学术研究、生活中遇到的本雅明所关注的现象,现在中国关注本雅明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人是我们现在高校做各种学科的教授们,他们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理论的资源,而且是非哲学专业的学者对本雅明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哲学专业的,比如艺术专业;第二类人是第三意义上阅读的爱好者,他们往往能从本雅明的作品中找到有助于他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大家不要轻易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尤其是本雅明专家,因为成为本雅明专家是一件很难的事,大家知道,以前本雅明文集是7卷,现在苏尔坎普出版社正在出的是20卷,更别说书信集等,我问过本雅明档案馆的人,如果本雅明全集下定决心出出来,大概在60卷到80卷,大家想想,单三大卷的“拱廊街计划”就足够看一辈子了,更别说这卷帙浩大的丛书了。所以,千万不要带着你们的专业背景来阅读本雅明,而应该像本雅明一样,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来进行阅读,这样你得到的东西比你想要的多得多。
真正想做本雅明,建议大家读三本书:《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巴黎拱廊街计划”。
读本雅明之路:三个视角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本书之所以难,其中一个原因是本雅明引用的17世纪文学作品,大多都没有中文翻译,德国人现在也不念它们了。但我觉得,我们仍可以从三个视角来阅读它,更好地进入它。
第一个是17世纪的视角。17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我们现在探讨西方思想,多是从1789年开始的,也就是从18世纪开始的,但是,作为过渡的17世纪,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做文学研究时,要么返回到古典,要么直接进入到现代。其实,这个世纪中有个很重要的文学类型——巴洛克文学,基本上被我们忽视了,而且,17世纪是欧洲两大文学类型的发端——一个是现代小说,一个是现代戏剧,所以,这个世纪对于德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对于本雅明研究来说,17世纪的意义,大概在这几个层面上:其一,17世纪的德国在西方具有反统一性的先锋作用,本雅明常常被称为先知型思想家,他先知在什么地方,这里体现在本雅明在纷繁复杂的17世纪文学现象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当时面对思想转型的背景下想走一条独特路径的想法,反过来说,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本书中,本雅明想说明的是,作为过渡时期的17世纪对德国的意义远远重于法国和英国,是因为它想开辟一条类似于我们今天反现代性的道路,在17世纪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混乱、秩序、废墟。其二,17世纪对德国自身的重要性,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打出了现代欧洲格局,但没有打出现代德国格局,为德国的日后动荡埋下了伏笔。其实,当时的这种政治哲学正衬托出了德国的思想哲学,也就是本雅明一直主张的所谓的“星丛”结构,也就是说,不同思想结构之间怎么相互衬托,我们从17世纪德国特殊的政治格局中正可以看出这个很有意思的结构。我们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本书可以看出,本雅明赞扬巴洛克文学,批判德国浪漫派。他标明了巴洛克文学和德国浪漫派之间针锋相对的关系,浪漫派文学有时候被我们浪漫了,以为它反讽、反对统一啊什么的,其实它是德国体系思想的集中表现方式,建构了一套新的体系性思想。《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可以和《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对照起来看,不要从未来看今天,而是用过去启示今天。比如“象征”这种修辞手法吧,在德国浪漫派中是被用到了极致的,如诺瓦利斯的那朵小花,象征了多少东西,这恰恰是本雅明最反对的东西。其三,返还到悲苦剧(或悲悼剧)来,我们知道,当时的德国是很糟糕的一个状态,德国的文学类型到底要往哪里走?德国人开始寻找民族文学,当他们开始用悲苦剧承载民族文学时,已经开始找到了这样一种路径,即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所进行的一种民族文学的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很独特的。
第二个是“君主”的视角。悲苦剧与悲剧是有区别的,所以本雅明专譬一章叫“悲剧与悲苦剧”。这不是两个文学概念,而是两套思想体系。它们的区别正在于——悲剧的主角是“英雄和神”,悲苦剧的主角是“君主”,按理说,这不该是现代文学所谈的,现代文学应更关注大众和贫民,但悲苦剧关注的是世俗化进程中“人的君主”,这就大不相同了,这是理解《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下面一点会与之相呼应。
第三个是东方的视角。很有意思的是,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中,本雅明和施密特之间有个潜在的对话,他大量地引用了施密特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不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看。施密特对“君主”的定义,是有决断能力的人,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决断的人,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和神的分离。本雅明也很快发现,悲苦剧中的这些君主表面是有决断能力的,但他们失去权力正当性来源后,所有这些“君主”都凸显出了正当性的另一面——优柔寡断,这就是一个悖论,“悲苦剧”之“悲”就体现在这个方面,所以,《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也贯穿着这种“忧郁”的精神,“忧郁”的原因,也在这里。当人完全离开神之后,面对的一个自我重新寻找根的过程。过去对我们来说很简单抉择的时候变得很难抉择了。对于17世界德国来说,最理想的“君主”形象,不在欧洲,在东方,更多的是近东如波斯的君主,亦有中国封建君主。从东方他们看到了成功的主权者,他能决断,有现代政治所需要的决断力。那时的东方学关注的不是我们的宫廷生活,他们关注的是君主的权力体系运行模式。他们奇怪的是,欧洲的君主运行,需要的是摆脱神权,甚至是反抗神权,而在东方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似乎天生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所以值得他们学习。希望建立一个现代世俗的主权者形象,本雅明在巴洛克文学中很好地找到了这样一个形象,就是在东方。
本雅明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寻“真”之旅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进度中,本雅明告诉我们的不是“异化”,而是告诉了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生存中面对的根本问题——“真”在哪里和显示“真”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看《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中有很多认识论的东西,告诉了我们怎么把时代的真理转换为哲学的真理,怎么既把握这个“真”又很好地把这个“真”呈现出来,今天我们既失去了把握这个“真”的能力,又失去了呈现这个“真”的方法,这是本雅明给我们最大的启发,让我们重现开始检视我们的“真”是什么,寻求真理途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异化”则是我们从市场层面进入到社会层面所带来的后果问题。正如我们读“拱廊街”如果不知道拱廊街是什么,已经不用去巴黎了,去下王府井就行了。
时间:2013年1月26日18:00—20: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彼岸书店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
![]() |
本雅明之难:站在一个非专业的角度来看本雅明
有一个词可以概括本雅明,不是所谓的“拾荒者”,不是“采珠人”,而是“门外汉”。我建议大家站在一个非专业的角度来看本雅明。本雅明今天吸引我们当下中国人的,不是他的专业化研究,不是本雅明在书里提供的非常有穿透力的视角,而是我们在学术研究、生活中遇到的本雅明所关注的现象,现在中国关注本雅明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人是我们现在高校做各种学科的教授们,他们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理论的资源,而且是非哲学专业的学者对本雅明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哲学专业的,比如艺术专业;第二类人是第三意义上阅读的爱好者,他们往往能从本雅明的作品中找到有助于他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大家不要轻易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尤其是本雅明专家,因为成为本雅明专家是一件很难的事,大家知道,以前本雅明文集是7卷,现在苏尔坎普出版社正在出的是20卷,更别说书信集等,我问过本雅明档案馆的人,如果本雅明全集下定决心出出来,大概在60卷到80卷,大家想想,单三大卷的“拱廊街计划”就足够看一辈子了,更别说这卷帙浩大的丛书了。所以,千万不要带着你们的专业背景来阅读本雅明,而应该像本雅明一样,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来进行阅读,这样你得到的东西比你想要的多得多。
真正想做本雅明,建议大家读三本书:《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巴黎拱廊街计划”。
![]() |
读本雅明之路:三个视角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本书之所以难,其中一个原因是本雅明引用的17世纪文学作品,大多都没有中文翻译,德国人现在也不念它们了。但我觉得,我们仍可以从三个视角来阅读它,更好地进入它。
第一个是17世纪的视角。17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我们现在探讨西方思想,多是从1789年开始的,也就是从18世纪开始的,但是,作为过渡的17世纪,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做文学研究时,要么返回到古典,要么直接进入到现代。其实,这个世纪中有个很重要的文学类型——巴洛克文学,基本上被我们忽视了,而且,17世纪是欧洲两大文学类型的发端——一个是现代小说,一个是现代戏剧,所以,这个世纪对于德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对于本雅明研究来说,17世纪的意义,大概在这几个层面上:其一,17世纪的德国在西方具有反统一性的先锋作用,本雅明常常被称为先知型思想家,他先知在什么地方,这里体现在本雅明在纷繁复杂的17世纪文学现象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当时面对思想转型的背景下想走一条独特路径的想法,反过来说,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本书中,本雅明想说明的是,作为过渡时期的17世纪对德国的意义远远重于法国和英国,是因为它想开辟一条类似于我们今天反现代性的道路,在17世纪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混乱、秩序、废墟。其二,17世纪对德国自身的重要性,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打出了现代欧洲格局,但没有打出现代德国格局,为德国的日后动荡埋下了伏笔。其实,当时的这种政治哲学正衬托出了德国的思想哲学,也就是本雅明一直主张的所谓的“星丛”结构,也就是说,不同思想结构之间怎么相互衬托,我们从17世纪德国特殊的政治格局中正可以看出这个很有意思的结构。我们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本书可以看出,本雅明赞扬巴洛克文学,批判德国浪漫派。他标明了巴洛克文学和德国浪漫派之间针锋相对的关系,浪漫派文学有时候被我们浪漫了,以为它反讽、反对统一啊什么的,其实它是德国体系思想的集中表现方式,建构了一套新的体系性思想。《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可以和《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对照起来看,不要从未来看今天,而是用过去启示今天。比如“象征”这种修辞手法吧,在德国浪漫派中是被用到了极致的,如诺瓦利斯的那朵小花,象征了多少东西,这恰恰是本雅明最反对的东西。其三,返还到悲苦剧(或悲悼剧)来,我们知道,当时的德国是很糟糕的一个状态,德国的文学类型到底要往哪里走?德国人开始寻找民族文学,当他们开始用悲苦剧承载民族文学时,已经开始找到了这样一种路径,即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所进行的一种民族文学的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很独特的。
第二个是“君主”的视角。悲苦剧与悲剧是有区别的,所以本雅明专譬一章叫“悲剧与悲苦剧”。这不是两个文学概念,而是两套思想体系。它们的区别正在于——悲剧的主角是“英雄和神”,悲苦剧的主角是“君主”,按理说,这不该是现代文学所谈的,现代文学应更关注大众和贫民,但悲苦剧关注的是世俗化进程中“人的君主”,这就大不相同了,这是理解《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下面一点会与之相呼应。
第三个是东方的视角。很有意思的是,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中,本雅明和施密特之间有个潜在的对话,他大量地引用了施密特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不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看。施密特对“君主”的定义,是有决断能力的人,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决断的人,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和神的分离。本雅明也很快发现,悲苦剧中的这些君主表面是有决断能力的,但他们失去权力正当性来源后,所有这些“君主”都凸显出了正当性的另一面——优柔寡断,这就是一个悖论,“悲苦剧”之“悲”就体现在这个方面,所以,《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也贯穿着这种“忧郁”的精神,“忧郁”的原因,也在这里。当人完全离开神之后,面对的一个自我重新寻找根的过程。过去对我们来说很简单抉择的时候变得很难抉择了。对于17世界德国来说,最理想的“君主”形象,不在欧洲,在东方,更多的是近东如波斯的君主,亦有中国封建君主。从东方他们看到了成功的主权者,他能决断,有现代政治所需要的决断力。那时的东方学关注的不是我们的宫廷生活,他们关注的是君主的权力体系运行模式。他们奇怪的是,欧洲的君主运行,需要的是摆脱神权,甚至是反抗神权,而在东方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似乎天生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所以值得他们学习。希望建立一个现代世俗的主权者形象,本雅明在巴洛克文学中很好地找到了这样一个形象,就是在东方。
![]() |
本雅明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寻“真”之旅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进度中,本雅明告诉我们的不是“异化”,而是告诉了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生存中面对的根本问题——“真”在哪里和显示“真”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看《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中有很多认识论的东西,告诉了我们怎么把时代的真理转换为哲学的真理,怎么既把握这个“真”又很好地把这个“真”呈现出来,今天我们既失去了把握这个“真”的能力,又失去了呈现这个“真”的方法,这是本雅明给我们最大的启发,让我们重现开始检视我们的“真”是什么,寻求真理途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异化”则是我们从市场层面进入到社会层面所带来的后果问题。正如我们读“拱廊街”如果不知道拱廊街是什么,已经不用去巴黎了,去下王府井就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