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还是醒不来
读了第一本书许知远的书,《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其实没有什么可学性知识,就是普通的叙述和形容词的叠加,我甚至看到了一模一样的两段引用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经验与偏见的俘虏,因此历史成为了不断被重新诠释的过程。
菲利普肖特,BBC资深记者在撰写《毛泽东传》的序言中写到“一个外国人要完成这样一本书,面临的问题比他的中国同行们要多很多。”但作者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距离感也使这本书获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用普遍性的意义来衡量毛泽东。
最近刚出版的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被普遍诟病为不痛不痒,没有作者清楚的评述立场,关键的“几章”也只是大众可以搜罗出来的史料,并无新意。读之前我期待能获得西方社会对邓的普遍评价和认识,可惜无果。即使这样,这本书还是可以作为扫盲教材,为不熟悉邓小平和他所处的时代的人提供较为真实的史料。我们记住了很多邓的名言,包括“黑猫白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将他视为经济革命的设计师,实质上邓自己也承认在经济问题上是个外行,他所提出的想法,都是从政治角度上来说的。
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说过很有意思的话:你活的越久,你得到注意的机会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邓的硬命是能够持久推行自己提出的政策的一个保证。当然他也厉害在知道什么时候不必要再出现,在生命的最后年份里他已经不太出现在公共场合。以及什么时候需要“低调地出场”,比如南巡。
醒来还是醒不来,我总觉得自己到了香港之后,原有的的乐观情绪不断变为审慎和怀疑,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变成一名嘲讽主义者即使我非常擅长这点。我庆幸香港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维度,也忧虑这样的心境是不是会带来副作用。不管怎么样,醒来总比醒不来好。
最后我想说,其实此书我最想反驳的是,许知远说的“杭州人也永远适应不了四川菜的辛辣”。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经验与偏见的俘虏,因此历史成为了不断被重新诠释的过程。
菲利普肖特,BBC资深记者在撰写《毛泽东传》的序言中写到“一个外国人要完成这样一本书,面临的问题比他的中国同行们要多很多。”但作者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距离感也使这本书获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用普遍性的意义来衡量毛泽东。
最近刚出版的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被普遍诟病为不痛不痒,没有作者清楚的评述立场,关键的“几章”也只是大众可以搜罗出来的史料,并无新意。读之前我期待能获得西方社会对邓的普遍评价和认识,可惜无果。即使这样,这本书还是可以作为扫盲教材,为不熟悉邓小平和他所处的时代的人提供较为真实的史料。我们记住了很多邓的名言,包括“黑猫白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将他视为经济革命的设计师,实质上邓自己也承认在经济问题上是个外行,他所提出的想法,都是从政治角度上来说的。
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说过很有意思的话:你活的越久,你得到注意的机会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邓的硬命是能够持久推行自己提出的政策的一个保证。当然他也厉害在知道什么时候不必要再出现,在生命的最后年份里他已经不太出现在公共场合。以及什么时候需要“低调地出场”,比如南巡。
醒来还是醒不来,我总觉得自己到了香港之后,原有的的乐观情绪不断变为审慎和怀疑,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变成一名嘲讽主义者即使我非常擅长这点。我庆幸香港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维度,也忧虑这样的心境是不是会带来副作用。不管怎么样,醒来总比醒不来好。
最后我想说,其实此书我最想反驳的是,许知远说的“杭州人也永远适应不了四川菜的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