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P大外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卷)个人答案
一、解释题(5*8)
1.古希腊神话金羊毛的故事
传说再离希腊很远的黑海岸边,有个地方叫科尔喀 斯,那里有一件稀世珍宝——金羊毛。希腊国王埃宋被弟弟珀利阿斯阴谋篡夺了王位,他只好将儿子伊阿宋(Jason)托付给马人喀戎。在马人那里,伊阿宋学到了很多本领。后来伊阿宋成了一个英雄,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向叔叔珀利阿斯要求王位和王杖。狡猾的珀利阿斯要伊阿宋取回金羊毛,然后才答应他的要求。伊阿宋在科尔喀 斯国王女儿美狄亚的帮助下,成功夺取了金羊毛、
2.埃斯库罗斯
古希腊伟大的悲剧家,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相传他创作了 70 部悲剧,留存下 7 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早期贵族思想,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是卡洛斯·富恩特斯一部以墨西哥革命为主要题材的经典小说,墨西哥革命后的新贵在病床上看着死亡向自己走来,在或清晰或迷糊、或明或暗的思绪中,追忆自己过去的一切。
4.《鲁拜集》
《鲁拜集》是波斯大诗人奥玛·海亚姆(Omar Khayyam)的四行诗集。《鲁拜集》也称做“柔巴依”,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四行”、“四行诗”。鲁拜(Robajo)是一种诗的形式,一首四行,押a a b a韵,和中国古诗中的绝句相类似。今天,世人最喜欢的《鲁拜集》,多半都是所谓的“费氏译本”。作者在诗中咏叹人生在世的短暂渺小、宇宙时空的浩瀚伟大。藉著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存在生命的质疑,抒发十一世纪波斯诗人在灵感与精神各层面的反映。
5.被诅咒的诗人
《被诅咒的诗人》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魏尔伦的重要诗篇。当时魏尔伦因与兰波发生争执向兰波开枪被判入狱。魏尔伦在狱中,皈依了天主教,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天主教教徒,每天忏悔自己的罪孽。两年的监狱生活,他写出了象征主义诗歌里具有重要意义的诗篇《被诅咒的诗人》。他把被当时不少人咒骂的不看好的象征主义诗人兰波,马拉美等人一一介绍给了读者,这才使象征派诗人出了名
6.午夜出版社
法国午夜出版社被视作法国“新小说”的根据地。 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嫉妒》、娜塔丽·萨洛特的《向性》和克洛德·西蒙的《风》《弗兰德公路》均在午夜出版社出版。另外萨缪尔·贝克特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多部作品也在午夜出版社的支持下出版。法国午夜出版社的灵魂人物热罗姆·兰东(1925-2001)——前社长兼编辑——就是这样一个实现了双重冒险的人,它同时出版了一大批揭露或反对法国对阿尔及利亚侵略战争的作品 。
7.汤姆·琼斯
《汤姆·琼斯》(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女儿苏菲亚·魏思登的恋爱故事,描绘了一幅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讲述汤姆早年在农村,在逃往伦敦的路上和在伦敦的活动。身份不明的汤姆被乐善好施的乡绅奥尔华绥抚养长大。他天真善良但轻率放任;虽然得到苏菲亚的爱,但因出身卑贱,又受到奥尔华绥的外甥、伪善自私的布利菲尔的中伤,被逐出家门。苏菲亚也也为了逃避被迫嫁给布利菲尔的厄运而逃往伦敦。他们各自在路上的遭遇构成本书第二部分。在伦敦汤姆又在寻找苏菲亚的过程中落入圈套,遇到许多波折,但最后布利菲尔的阴谋败露,汤姆的真正身份得到澄清,他终于和苏菲亚结婚。
8.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提出的,这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出特点。托尔斯泰的人物心理描写是非常著名的,他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互相和谐的联系之中,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常常是相反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心灵辩证法”。 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
二.简答题(10*5)
1.简述《奥德赛》的主要特色
1)《奥德赛》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2)《奥德赛》在赞美人的种种高尚品质的同时,又常常把人的命运归于神的意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的斗争常常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3)《奥德赛》的情节结构很有特色,特别是重点突出,繁简分明。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4)《奥德赛》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称道。诗句优美动听,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不用尾韵,节奏感强,与史诗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很协调的。有些手法与朗诵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典范。史诗还有着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出色的比喻。因此全诗极富生活气息,而且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5)《奥德赛》的艺术成就则在于史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情势中,以夸张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地描绘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他的性格。如第一节女神到海边看到奥德修斯的情形,再如奥德修斯与女神的对话,进退有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再现了作为英雄机智而又刚烈的性格
6)《奥德赛》在世界文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概括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意识,达到了产生史诗的那个时代真善美结合的艺术高度。后世的欧洲作家乃至全世界的许多作家从《奥德赛》中探索素材,直接或间接从中借鉴艺术技巧。它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2.简述《唐吉可德》中的骑士形象
1)《唐吉诃德》写的是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由于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便拼凑了一副破盔烂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驽馨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个挤奶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决心终生为她效劳。
2)堂吉诃德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起初,他的确模仿骑士的一举一动,但是他终日耽于幻想,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因此屡屡失败。可是读者不得不佩服他那一往无前的高尚精神:他从善良的愿望出发,立志铲除人间的恶魔;他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他的忠贞、纯洁、慷慨、斯文、勇敢、坚毅,都超过常人。他为坚持真理,可以不顾惜生命。他表里如一,事事认真严肃。他的严肃认真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这使得读者在因为他的疯癫发笑之余,会对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感到由衷敬佩。
3.简述拉丁美洲独裁者小说的流变
1)拉美一些国家里黑暗专制的政治现实和独裁统治,是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因素。拉美独立战争的胜利,砸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国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殖民统治枷锁。但政权却又落入了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手中。为了加强对拉美的控制和掠夺,从十九世纪末起,英美等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扶植反动军人及其代理人上台执政。这种军人政权根本不顾人民的民主要求,以残暴镇压手段,实行独裁统治。最早开始涉及独裁者统治的始于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有埃切维里亚《屠场》,何塞·马莫尔《阿玛利亚》,后期主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代表作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马尔克斯《家长的没落》,卡彭铁尔的《方法的根源》和罗亚·巴斯托的《我是至高无上者》。
2)埃切维里亚《屠场》创作于1838年至1840年间。当时作者正在罗萨斯的白色恐怖下从事革命活动。作者笔下的屠场,阴森恐怖,充满血腥味,令人窒息。而这正是罗萨斯统治下的阿根廷的缩影。小说中,作者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影射、象征、讽刺罗萨斯统治下的阿根廷社会:刽子手趾高气扬,横行霸道,人民水深火热,痛苦挣扎。小说中的老鼠比喻封建势力的残渣余孽,“五月革命”使它们濒临灭顶之灾,“伏在洞里”、“饿得奄奄一息”,然而它们一听到“联邦党万岁”、“开国元勋万岁”的“震耳欲聋的喊声”时,便“精神大振,跳出洞来,到处乱窜”,预感到“往日那种盛宴之前的欢乐和喧闹又死灰复燃了”。作者还将蓝白色的海鸥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它们从海外归来,“在天空盘旋,在可怕的血腥的土地上投下分明的身影,它们刺耳的啼声,甚至淹没了屠场上的阵阵喧闹。”在当时的阿根廷,红色是联邦派的象征。蓝白色的海鸥是进步知识分子的象征。他们深受迫害,大都在国外流亡,因此称作“海外回来。”何塞·马莫尔《阿玛利亚》故事曲折,人物形象突出,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罗萨斯的暴政。作为小说,缺陷主要是政治议论过多,叙事繁琐而冗长。但是它生动地反映了罗萨斯统治下的阿根廷社会斗争的实况,在当时及以后的一百多年中,都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成为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3)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中所描写的国家是拉丁美洲所有深受独裁统治之害的国家的缩影,总统是所有拉丁美洲的代表性形象。小说中的独裁总统是个靠投机取巧、善于钻营而飞黄腾达的政客,一旦身居高位,就露出暴戾、阴险、冷酷、狡黠的魔鬼本相。在他的统治下,全国充满了混乱、死亡与毁灭的恐怖气氛。《总统先生》这部作品,没有停留在一般地谴责独裁者个人的罪行,而是以高度概括和集中的凝炼手法,揭露出独裁统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即反动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干涉以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宗教意识和宿命论思想影响等等。从而深刻揭露了独裁者的狰狞面目,无情鞭挞了寡头政治和社会的黑暗,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独裁者的葬礼》中的主角佩莱斯即本世纪初统治委内瑞拉近三十年的独裁统治者毕森特·戈麦斯的化身;《家长长的没落》全文只分了几大段,就结构了关于拉丁美洲的所有的独裁者的形象。它没有写实,但是它综合了所有的拉美历史上已经出现的独裁者的传说,把他们融会成了一个形象,这个独裁者孤独地和成群的奶牛以及老鹰生活在深宫大院里,对一切都不信任,同时要消灭所有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他深深地生活在一种孤独之中,就像是拉丁美洲本身的孤独。这样的立意已经超越了这本书所能达到的边界,把文学可能延伸到的范围,全部囊括了。
4.简述非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因卡的创作特色
1)沃莱·索因卡是尼日利亚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瑞典文学院称他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剧作家之一”,是一位“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的作家。瑞典文学院在总结沃莱·索因卡的文学成就时说:“在语言的应用上,沃莱·索因卡也以其非凡的才华而鹤立鸡群。他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表现手法,并把这些充分运用于机智的对话、讽刺和怪诞的描述、素雅的诗歌和闪现生命活力的散文之中。
2)索因卡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6O年以前属于早期创作,主要作品有《沼泽地的居民》(1958)、《雄狮与宝石》(1959)和《裘罗教士的考验》(196O)等。这时期创作多半是喜剧,风格单纯、明朗,富于幽默与讽刺。196O年后,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主要作品有《森林之舞》(1960)、《强种》(1964)、《孔其的收获》(1965)、《路》(1965)、《疯子和专家》(1970)等。这时期风格逐渐转入低沉、隐晦、荒诞,讽刺十分辛辣。特别是后两部作品表现尤为突出,被称为贝克特式的荒诞派戏剧佳作,其中的《路》曾获得1966年非洲艺术节大奖。 索因卡的诗和戏剧一样,风格多样,现实针对性很强。主要诗集有《伊当洛及其他》(1967)和《地窟中的校》(1972)等。他的小说也很著名,长篇小说《解释者》被评论界誉为可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媲美。
3)深深植根于非洲土地和非洲文化,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源于非洲的舞台艺术手段:舞蹈、宗教仪式、假面舞、哑剧、击鼓和声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森林舞蹈》体现了黑非洲常见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布局——历史与现实共时,活人与死人同台,传统氛围与现代场景重合。人物的对话中有一种似有深意而又令人费解的神秘性。
4)借鉴西方古典戏剧和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意识流等西方现代小说的写法。他的《路》主题隐晦,探讨民族前进路上的生与死、善与恶等问题,以存在主义方式探索了人生意义。长篇小说《解释者》吸取意识流小说、法国新小说等现代小说流派的手法,用联想、回忆、梦幻、穿插把现在过去未来交织在一起。
5)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批判种族偏见,揭露专制暴政的黑暗,抨击新政治家的腐化。
6)诗歌创作中学习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5.简述《小王子》和抵抗文学的联系
1)《小王子》是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2)圣埃克絮佩里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形成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只是在实施自己的意图时才表明自己的存在,决定自己的未来。海德格把出版50年来译成102种语言的《小王子》,看作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
3)
与抵抗文学的联系实在找不出头绪,愿各位友邻集思广益,给指条明路。
三.分析题(15*4)
1.综述莎士比亚作品对后世世界文学的影响
1)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对浪漫主义突破古典主义的戒律做了铺垫。
2)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在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亨利四世》中作者塑造了个最成功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他是个封建没落骑士的典型。 作品通过人物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4)莎士比亚为英语语言做出突出贡献。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5)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2.薄伽丘《十日谈》、笛福《瘟疫年纪事》,加缪《鼠疫》这三部作品中关于瘟疫的寓言。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 欧洲大瘟疫起源于中亚,1347年由十字军带回欧洲,首先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再到俄罗斯。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而少数国家如波兰、比利时,整体上讲侥幸地成了漏网之鱼。在城市中,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这在欧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以至语言上均有所反映。薄伽丘在瘟疫爆发的当时就在佛罗伦萨开始写他的传世之作《十日谈》。以《鲁宾逊飘流记》出名的英国作家笛福,在1722年写了《瘟疫年纪事》,真实地记录了1665年伦敦鼠疫流行的惨状。而法国现代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1947),以“鼠疫”为题,向读者呈现了他从存在主义角度所作的思考。
3.在世界文学史上,经常出现一个作家写另一个语种里既有的文学经典的现象,请举出两到三个具体案例,再逐一分析其重写动机与策略的基础上,谈谈这种跨语际的重写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
1)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人口密集的新语境之中,不同文化间有着密切的交流。而这种情形又可能使我们意识到早期与其他不同文化的接触,我们也可能想要向这些历史上的接触学习,或者我们想要学习某种特定文化或者文学是如何对其他地域的影响作出反应的。因此当前的全球化境况或许会使我们对早先的跨文化交往感兴趣。这就产生了一种不同的强调对象。我们或许会对在过去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忽视的文学发生兴趣,于是我们不得不重写文学史。
2)莎士比亚,他的戏剧就被重写过。譬如说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在1972年写过《李尔》(Lear),是对《李尔王》的重写。邦德也曾重写过芭蕉(Basho),那个日本俳句诗人的作品;这是一个极为鲜见的例子。邦德的戏剧名叫《通向大北方的窄路》(Narrow Roadto theDeepNorth, 1968)。如果你注意一下他的题目就会发现,它十分类似于芭蕉的企鹅版所用的题目———《通向大北方的窄路以及其他旅行札记》(1968)。在这一题目下,这个日本诗人的旅行札记被翻译成英语。邦德的戏剧是关于芭蕉生平的,使用了企鹅版里面的素材,但是他把作品置于一种欧洲的语境之中,置于英国殖民主义的语境之中了。
3)当然,在西方也存在许多重写的例子,甚至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我们可以说,维吉尔的《伊尼德》就是对荷马的《伊利亚德》和《奥德塞》的重写。因此重写的技法在西方非常普遍,但或许在中国传统中更为普遍,我想是这样的
4.试论印度佛教对古代东亚文学创作的影响
1) 佛教对印度以外的东南亚和东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上称之为佛教文学。佛教文学包括佛教经典、传说故事和人物传纪的文学创作,它对东南亚的神话故事、碑铭文学、宫廷文学、宗教文学和东亚的古代诗歌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表现在,首先,佛教与佛教思想引起了中国人意识形态的巨大改变,其中包括一系列有关文学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也有一些中国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佛教思想应用到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去。六朝以后,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新理论与新观念往往与佛教有关。 其次,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宗,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佛教思想与佛典传译对中国各体文学创作的表现技巧影响也很大。
5.试论契诃夫“新戏剧”的特点、来源与影响。
1)契诃夫一生写了很多剧本,他的9部独幕剧和6部多幕剧:《伊凡诺夫》(1887)、《林妖》(1889)、《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1)、《樱桃园》。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伊凡诺夫》是从传统戏剧走向新式戏剧的过渡和实验之作,《海鸥》是20世纪现代戏剧体系的践行和倡导之作,而《樱桃园》则是契诃夫超越19世纪“新戏剧”,引领20世纪上半叶世界戏剧探索趋向之作。契诃夫主要通过理念更新建构外在形式,经由戏剧内核之原动力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他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等人一起形成20世纪初的“新戏剧”潮流,深刻影响着20世纪乃至当下俄罗斯和世界戏剧的发展走向。
2)契诃夫以医生般的冷静客观与严谨精确,经由小说创作进入戏剧革新,创作出寓意深刻、结构新颖、风格独特、语言精练的剧作。他在俄罗斯传统戏剧基础上推陈出新,以精确的艺术表现和细腻的生活观察,探讨人的孤独、无奈、落寞等现代主题和反映日常生活的静态戏剧,对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3)契诃夫奠定了一种新戏剧的技巧的基础。这种新戏剧不是靠光怪陆离的外部效果,也不是凭新奇动人的情节变化,而是依靠对于生活最深邃的意义的揭示和对于人物精神性格最奥秘之处的挖掘来激动人的心灵、引起观众共鸣的。我们可以看到契诃夫所独具的风格,那就是深刻的抒情诗意和哲理性
4)俄国作家契诃夫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奠基人”,他的剧作也被看成是现实主义的顶峰。在西方,他的作品又被认为是现代派的一个起源,很多反戏剧的技巧都是从他那里发展起来的。他树立起内向化的戏剧美学观念旗帜,创立了“心理剧”这样一种崭新的戏剧样式。本世纪不少著名戏剧家和戏剧艺术流派,如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尤金·奥尼尔、荒诞派戏剧,甚至我国的洪深、曹禺、夏衍等,都曾受到契诃夫剧作的深远影响
1.古希腊神话金羊毛的故事
传说再离希腊很远的黑海岸边,有个地方叫科尔喀 斯,那里有一件稀世珍宝——金羊毛。希腊国王埃宋被弟弟珀利阿斯阴谋篡夺了王位,他只好将儿子伊阿宋(Jason)托付给马人喀戎。在马人那里,伊阿宋学到了很多本领。后来伊阿宋成了一个英雄,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向叔叔珀利阿斯要求王位和王杖。狡猾的珀利阿斯要伊阿宋取回金羊毛,然后才答应他的要求。伊阿宋在科尔喀 斯国王女儿美狄亚的帮助下,成功夺取了金羊毛、
2.埃斯库罗斯
古希腊伟大的悲剧家,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相传他创作了 70 部悲剧,留存下 7 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早期贵族思想,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是卡洛斯·富恩特斯一部以墨西哥革命为主要题材的经典小说,墨西哥革命后的新贵在病床上看着死亡向自己走来,在或清晰或迷糊、或明或暗的思绪中,追忆自己过去的一切。
4.《鲁拜集》
《鲁拜集》是波斯大诗人奥玛·海亚姆(Omar Khayyam)的四行诗集。《鲁拜集》也称做“柔巴依”,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四行”、“四行诗”。鲁拜(Robajo)是一种诗的形式,一首四行,押a a b a韵,和中国古诗中的绝句相类似。今天,世人最喜欢的《鲁拜集》,多半都是所谓的“费氏译本”。作者在诗中咏叹人生在世的短暂渺小、宇宙时空的浩瀚伟大。藉著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存在生命的质疑,抒发十一世纪波斯诗人在灵感与精神各层面的反映。
5.被诅咒的诗人
《被诅咒的诗人》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魏尔伦的重要诗篇。当时魏尔伦因与兰波发生争执向兰波开枪被判入狱。魏尔伦在狱中,皈依了天主教,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天主教教徒,每天忏悔自己的罪孽。两年的监狱生活,他写出了象征主义诗歌里具有重要意义的诗篇《被诅咒的诗人》。他把被当时不少人咒骂的不看好的象征主义诗人兰波,马拉美等人一一介绍给了读者,这才使象征派诗人出了名
6.午夜出版社
法国午夜出版社被视作法国“新小说”的根据地。 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嫉妒》、娜塔丽·萨洛特的《向性》和克洛德·西蒙的《风》《弗兰德公路》均在午夜出版社出版。另外萨缪尔·贝克特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多部作品也在午夜出版社的支持下出版。法国午夜出版社的灵魂人物热罗姆·兰东(1925-2001)——前社长兼编辑——就是这样一个实现了双重冒险的人,它同时出版了一大批揭露或反对法国对阿尔及利亚侵略战争的作品 。
7.汤姆·琼斯
《汤姆·琼斯》(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女儿苏菲亚·魏思登的恋爱故事,描绘了一幅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讲述汤姆早年在农村,在逃往伦敦的路上和在伦敦的活动。身份不明的汤姆被乐善好施的乡绅奥尔华绥抚养长大。他天真善良但轻率放任;虽然得到苏菲亚的爱,但因出身卑贱,又受到奥尔华绥的外甥、伪善自私的布利菲尔的中伤,被逐出家门。苏菲亚也也为了逃避被迫嫁给布利菲尔的厄运而逃往伦敦。他们各自在路上的遭遇构成本书第二部分。在伦敦汤姆又在寻找苏菲亚的过程中落入圈套,遇到许多波折,但最后布利菲尔的阴谋败露,汤姆的真正身份得到澄清,他终于和苏菲亚结婚。
8.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提出的,这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出特点。托尔斯泰的人物心理描写是非常著名的,他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互相和谐的联系之中,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常常是相反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心灵辩证法”。 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
二.简答题(10*5)
1.简述《奥德赛》的主要特色
1)《奥德赛》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2)《奥德赛》在赞美人的种种高尚品质的同时,又常常把人的命运归于神的意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的斗争常常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3)《奥德赛》的情节结构很有特色,特别是重点突出,繁简分明。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4)《奥德赛》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称道。诗句优美动听,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不用尾韵,节奏感强,与史诗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很协调的。有些手法与朗诵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典范。史诗还有着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出色的比喻。因此全诗极富生活气息,而且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5)《奥德赛》的艺术成就则在于史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情势中,以夸张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地描绘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他的性格。如第一节女神到海边看到奥德修斯的情形,再如奥德修斯与女神的对话,进退有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再现了作为英雄机智而又刚烈的性格
6)《奥德赛》在世界文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概括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意识,达到了产生史诗的那个时代真善美结合的艺术高度。后世的欧洲作家乃至全世界的许多作家从《奥德赛》中探索素材,直接或间接从中借鉴艺术技巧。它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2.简述《唐吉可德》中的骑士形象
1)《唐吉诃德》写的是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由于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便拼凑了一副破盔烂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驽馨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个挤奶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决心终生为她效劳。
2)堂吉诃德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起初,他的确模仿骑士的一举一动,但是他终日耽于幻想,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因此屡屡失败。可是读者不得不佩服他那一往无前的高尚精神:他从善良的愿望出发,立志铲除人间的恶魔;他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他的忠贞、纯洁、慷慨、斯文、勇敢、坚毅,都超过常人。他为坚持真理,可以不顾惜生命。他表里如一,事事认真严肃。他的严肃认真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这使得读者在因为他的疯癫发笑之余,会对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感到由衷敬佩。
3.简述拉丁美洲独裁者小说的流变
1)拉美一些国家里黑暗专制的政治现实和独裁统治,是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因素。拉美独立战争的胜利,砸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国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殖民统治枷锁。但政权却又落入了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手中。为了加强对拉美的控制和掠夺,从十九世纪末起,英美等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扶植反动军人及其代理人上台执政。这种军人政权根本不顾人民的民主要求,以残暴镇压手段,实行独裁统治。最早开始涉及独裁者统治的始于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有埃切维里亚《屠场》,何塞·马莫尔《阿玛利亚》,后期主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代表作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马尔克斯《家长的没落》,卡彭铁尔的《方法的根源》和罗亚·巴斯托的《我是至高无上者》。
2)埃切维里亚《屠场》创作于1838年至1840年间。当时作者正在罗萨斯的白色恐怖下从事革命活动。作者笔下的屠场,阴森恐怖,充满血腥味,令人窒息。而这正是罗萨斯统治下的阿根廷的缩影。小说中,作者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影射、象征、讽刺罗萨斯统治下的阿根廷社会:刽子手趾高气扬,横行霸道,人民水深火热,痛苦挣扎。小说中的老鼠比喻封建势力的残渣余孽,“五月革命”使它们濒临灭顶之灾,“伏在洞里”、“饿得奄奄一息”,然而它们一听到“联邦党万岁”、“开国元勋万岁”的“震耳欲聋的喊声”时,便“精神大振,跳出洞来,到处乱窜”,预感到“往日那种盛宴之前的欢乐和喧闹又死灰复燃了”。作者还将蓝白色的海鸥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它们从海外归来,“在天空盘旋,在可怕的血腥的土地上投下分明的身影,它们刺耳的啼声,甚至淹没了屠场上的阵阵喧闹。”在当时的阿根廷,红色是联邦派的象征。蓝白色的海鸥是进步知识分子的象征。他们深受迫害,大都在国外流亡,因此称作“海外回来。”何塞·马莫尔《阿玛利亚》故事曲折,人物形象突出,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罗萨斯的暴政。作为小说,缺陷主要是政治议论过多,叙事繁琐而冗长。但是它生动地反映了罗萨斯统治下的阿根廷社会斗争的实况,在当时及以后的一百多年中,都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成为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3)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中所描写的国家是拉丁美洲所有深受独裁统治之害的国家的缩影,总统是所有拉丁美洲的代表性形象。小说中的独裁总统是个靠投机取巧、善于钻营而飞黄腾达的政客,一旦身居高位,就露出暴戾、阴险、冷酷、狡黠的魔鬼本相。在他的统治下,全国充满了混乱、死亡与毁灭的恐怖气氛。《总统先生》这部作品,没有停留在一般地谴责独裁者个人的罪行,而是以高度概括和集中的凝炼手法,揭露出独裁统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即反动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干涉以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宗教意识和宿命论思想影响等等。从而深刻揭露了独裁者的狰狞面目,无情鞭挞了寡头政治和社会的黑暗,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独裁者的葬礼》中的主角佩莱斯即本世纪初统治委内瑞拉近三十年的独裁统治者毕森特·戈麦斯的化身;《家长长的没落》全文只分了几大段,就结构了关于拉丁美洲的所有的独裁者的形象。它没有写实,但是它综合了所有的拉美历史上已经出现的独裁者的传说,把他们融会成了一个形象,这个独裁者孤独地和成群的奶牛以及老鹰生活在深宫大院里,对一切都不信任,同时要消灭所有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他深深地生活在一种孤独之中,就像是拉丁美洲本身的孤独。这样的立意已经超越了这本书所能达到的边界,把文学可能延伸到的范围,全部囊括了。
4.简述非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因卡的创作特色
1)沃莱·索因卡是尼日利亚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瑞典文学院称他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剧作家之一”,是一位“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的作家。瑞典文学院在总结沃莱·索因卡的文学成就时说:“在语言的应用上,沃莱·索因卡也以其非凡的才华而鹤立鸡群。他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表现手法,并把这些充分运用于机智的对话、讽刺和怪诞的描述、素雅的诗歌和闪现生命活力的散文之中。
2)索因卡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6O年以前属于早期创作,主要作品有《沼泽地的居民》(1958)、《雄狮与宝石》(1959)和《裘罗教士的考验》(196O)等。这时期创作多半是喜剧,风格单纯、明朗,富于幽默与讽刺。196O年后,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主要作品有《森林之舞》(1960)、《强种》(1964)、《孔其的收获》(1965)、《路》(1965)、《疯子和专家》(1970)等。这时期风格逐渐转入低沉、隐晦、荒诞,讽刺十分辛辣。特别是后两部作品表现尤为突出,被称为贝克特式的荒诞派戏剧佳作,其中的《路》曾获得1966年非洲艺术节大奖。 索因卡的诗和戏剧一样,风格多样,现实针对性很强。主要诗集有《伊当洛及其他》(1967)和《地窟中的校》(1972)等。他的小说也很著名,长篇小说《解释者》被评论界誉为可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媲美。
3)深深植根于非洲土地和非洲文化,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源于非洲的舞台艺术手段:舞蹈、宗教仪式、假面舞、哑剧、击鼓和声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森林舞蹈》体现了黑非洲常见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布局——历史与现实共时,活人与死人同台,传统氛围与现代场景重合。人物的对话中有一种似有深意而又令人费解的神秘性。
4)借鉴西方古典戏剧和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意识流等西方现代小说的写法。他的《路》主题隐晦,探讨民族前进路上的生与死、善与恶等问题,以存在主义方式探索了人生意义。长篇小说《解释者》吸取意识流小说、法国新小说等现代小说流派的手法,用联想、回忆、梦幻、穿插把现在过去未来交织在一起。
5)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批判种族偏见,揭露专制暴政的黑暗,抨击新政治家的腐化。
6)诗歌创作中学习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5.简述《小王子》和抵抗文学的联系
1)《小王子》是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2)圣埃克絮佩里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形成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只是在实施自己的意图时才表明自己的存在,决定自己的未来。海德格把出版50年来译成102种语言的《小王子》,看作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
3)
与抵抗文学的联系实在找不出头绪,愿各位友邻集思广益,给指条明路。
三.分析题(15*4)
1.综述莎士比亚作品对后世世界文学的影响
1)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对浪漫主义突破古典主义的戒律做了铺垫。
2)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在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亨利四世》中作者塑造了个最成功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他是个封建没落骑士的典型。 作品通过人物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4)莎士比亚为英语语言做出突出贡献。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5)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2.薄伽丘《十日谈》、笛福《瘟疫年纪事》,加缪《鼠疫》这三部作品中关于瘟疫的寓言。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 欧洲大瘟疫起源于中亚,1347年由十字军带回欧洲,首先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再到俄罗斯。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而少数国家如波兰、比利时,整体上讲侥幸地成了漏网之鱼。在城市中,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这在欧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以至语言上均有所反映。薄伽丘在瘟疫爆发的当时就在佛罗伦萨开始写他的传世之作《十日谈》。以《鲁宾逊飘流记》出名的英国作家笛福,在1722年写了《瘟疫年纪事》,真实地记录了1665年伦敦鼠疫流行的惨状。而法国现代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1947),以“鼠疫”为题,向读者呈现了他从存在主义角度所作的思考。
3.在世界文学史上,经常出现一个作家写另一个语种里既有的文学经典的现象,请举出两到三个具体案例,再逐一分析其重写动机与策略的基础上,谈谈这种跨语际的重写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
1)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人口密集的新语境之中,不同文化间有着密切的交流。而这种情形又可能使我们意识到早期与其他不同文化的接触,我们也可能想要向这些历史上的接触学习,或者我们想要学习某种特定文化或者文学是如何对其他地域的影响作出反应的。因此当前的全球化境况或许会使我们对早先的跨文化交往感兴趣。这就产生了一种不同的强调对象。我们或许会对在过去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忽视的文学发生兴趣,于是我们不得不重写文学史。
2)莎士比亚,他的戏剧就被重写过。譬如说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在1972年写过《李尔》(Lear),是对《李尔王》的重写。邦德也曾重写过芭蕉(Basho),那个日本俳句诗人的作品;这是一个极为鲜见的例子。邦德的戏剧名叫《通向大北方的窄路》(Narrow Roadto theDeepNorth, 1968)。如果你注意一下他的题目就会发现,它十分类似于芭蕉的企鹅版所用的题目———《通向大北方的窄路以及其他旅行札记》(1968)。在这一题目下,这个日本诗人的旅行札记被翻译成英语。邦德的戏剧是关于芭蕉生平的,使用了企鹅版里面的素材,但是他把作品置于一种欧洲的语境之中,置于英国殖民主义的语境之中了。
3)当然,在西方也存在许多重写的例子,甚至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我们可以说,维吉尔的《伊尼德》就是对荷马的《伊利亚德》和《奥德塞》的重写。因此重写的技法在西方非常普遍,但或许在中国传统中更为普遍,我想是这样的
4.试论印度佛教对古代东亚文学创作的影响
1) 佛教对印度以外的东南亚和东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上称之为佛教文学。佛教文学包括佛教经典、传说故事和人物传纪的文学创作,它对东南亚的神话故事、碑铭文学、宫廷文学、宗教文学和东亚的古代诗歌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表现在,首先,佛教与佛教思想引起了中国人意识形态的巨大改变,其中包括一系列有关文学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也有一些中国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佛教思想应用到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去。六朝以后,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新理论与新观念往往与佛教有关。 其次,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宗,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佛教思想与佛典传译对中国各体文学创作的表现技巧影响也很大。
5.试论契诃夫“新戏剧”的特点、来源与影响。
1)契诃夫一生写了很多剧本,他的9部独幕剧和6部多幕剧:《伊凡诺夫》(1887)、《林妖》(1889)、《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1)、《樱桃园》。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伊凡诺夫》是从传统戏剧走向新式戏剧的过渡和实验之作,《海鸥》是20世纪现代戏剧体系的践行和倡导之作,而《樱桃园》则是契诃夫超越19世纪“新戏剧”,引领20世纪上半叶世界戏剧探索趋向之作。契诃夫主要通过理念更新建构外在形式,经由戏剧内核之原动力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他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等人一起形成20世纪初的“新戏剧”潮流,深刻影响着20世纪乃至当下俄罗斯和世界戏剧的发展走向。
2)契诃夫以医生般的冷静客观与严谨精确,经由小说创作进入戏剧革新,创作出寓意深刻、结构新颖、风格独特、语言精练的剧作。他在俄罗斯传统戏剧基础上推陈出新,以精确的艺术表现和细腻的生活观察,探讨人的孤独、无奈、落寞等现代主题和反映日常生活的静态戏剧,对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3)契诃夫奠定了一种新戏剧的技巧的基础。这种新戏剧不是靠光怪陆离的外部效果,也不是凭新奇动人的情节变化,而是依靠对于生活最深邃的意义的揭示和对于人物精神性格最奥秘之处的挖掘来激动人的心灵、引起观众共鸣的。我们可以看到契诃夫所独具的风格,那就是深刻的抒情诗意和哲理性
4)俄国作家契诃夫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奠基人”,他的剧作也被看成是现实主义的顶峰。在西方,他的作品又被认为是现代派的一个起源,很多反戏剧的技巧都是从他那里发展起来的。他树立起内向化的戏剧美学观念旗帜,创立了“心理剧”这样一种崭新的戏剧样式。本世纪不少著名戏剧家和戏剧艺术流派,如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尤金·奥尼尔、荒诞派戏剧,甚至我国的洪深、曹禺、夏衍等,都曾受到契诃夫剧作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