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转自:邵桢_Claire的日志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上半学期)
音乐史: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它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音乐史学: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史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音乐史与音乐史学的区别在于,音乐史学不能代替音乐史,音乐史学不仅仅去研究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各种音乐现象,而且要去探寻音乐的发生和发展的的规律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范围:音乐起源至清朝灭亡,中国现版图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我国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艺术,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音乐品种多样(我国四大音乐品种: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约前7000—前1046年)
第一节:音乐起源与远古音乐传说
模仿自然说(通过鸟的鸣叫声区别十二音),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吕氏春秋》);
情感本能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人心—物,朴素唯物主义);
异性求爱说;
巫术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多源说
第二节:远古乐歌与乐舞:
(一) 乐歌:
1、远古祭歌-《蜡(cha)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2、黄帝-《弹(dan)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3、禹-《候人歌》“侯人兮矣”—最早的情歌,四言。
4、《吕氏春秋*音初篇》“燕燕往飞”是北方民歌的起源。
(二) 乐舞:
1、葛天氏-《八阕》又称《葛天氏之乐》;
2、黄帝-《云门》又称《云门大卷(quan)》;
3、尧—《咸池》又称《大咸》;
4、舜-《萧韶》简称《韶》;
5、青海通县上孙家寨 乐舞纹彩陶盆 距今约4500年左右
第三节 夏商时期音乐概况
(一) 乐舞:1、夏代—《大夏》(《夏龠yue》) 歌颂夏禹治水有功;2、商代—《大濩(hu)》歌颂商汤伐桀,改朝换代。 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3、“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舞同源”,巫是我国最早的职业舞蹈家。
(二) 音乐文化交流:《竹书纪年》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自夏代始。
(三) 贵族音乐特点:夏代“侈乐” 商代“巫乐”
(四) 乐律:旋律和节奏在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
夏商时期有可能出现无声音阶的歌曲或乐曲。
商晚的五音孔埙能奏出连续的半音。
传说伶伦是中国的第一位乐律家。
舜时夔是传说中最早一位寓教于乐的先行者。
第四节:音乐实物遗存
(一) 远古时期:河南舞阳贾湖骨笛(鹤骨、斜吹) 距今9000年左右;龟甲摇响器
世上最早的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约7000年 骨哨(声音尖亮,兼具娱乐功能的狩猎器具) 陶埙
迄今发现最早的陶制实物:山西襄汾陶寺 距今约4000年——1、石磬(悬鸣乐器,声音短促厚实,接近小字一组C) ;2、鼍(tuo)鼓(鳄鱼皮蒙在木质鼓腔上制成,唯一明确的皮革类打击乐器,兼具巫术功能)
河南陕县庙底沟 陶铃 距今约5900年
(二) 夏商时期:双鸟饕天纹铜鼓;河南安阳虎纹特磬;编磬;商代大铙(镛);殷墟编铙 河南安阳屯妇好墓(冥器);陶埙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音乐(约前1046-前221)
第一节 宫廷音乐
一 礼乐制度:
1.建立:为了维护和巩固制度,周代统治阶级制订了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权威。
2.内容:“礼”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用乐规格:(1)乐县(xuan)悬鸣乐器4321;(2)佾—古代乐舞的行列8642
3.礼崩乐坏
二 宫廷雅乐:宫廷各种仪式音乐,音调单一,节奏平缓,庄严肃穆,典雅庄重,仪式性,非娱乐性。
三 音乐机构(周):乐官:大司乐(中大夫)
乐工:师旷,师乙,师襄;
职能: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
四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内容:乐德、乐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礼乐治国”
五 宫廷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韶》,禹—《大夏》,商—《大濩(hu)》,周—《大武》;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俗乐”,轻歌曼舞,后妃们侍宴时演唱,只用琴瑟等弹拨乐器伴奏;四夷之乐:“俗乐”
第二节:民间音乐
一 北方民歌 :《诗经》“采风”制度—了解民意,完善施政,保存。
“国风”与“郑卫之音”
二 南方民歌《楚辞》:浪漫主义色彩,爱国主义情怀
三 说唱远祖《成相篇》
四 民间音乐家:歌手: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琴家:伯牙《高山流水》,庸门周。等
第三节 乐器与乐律
一 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分,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周代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
战国时期,距今1400多年;
共65件,包括楚襄王赠的铜鎛;
分三层,上层钮钟19件,中下层甬钟45件(刻有曾侯乙作持铭文)
一钟双音,互为三度,音域宽广,五个八度又一音;
三 古琴及其音乐:七弦琴,瑶琴。13徽,7徽最大,代表十三个月。“琴者,乐之统也”第二批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03年
样式: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最常见),联珠式,蕉叶式,落霞式。
琴曲:《高山流水》最早记载于明 朱权《神奇秘谱》。唐后始分《高山》《流水》两首。宋始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清 四川琴家 张孔山七十二滚拂《流水》
四 乐律:
1.三分损益律:又称五度相生律,春秋战国时期一种生律的方法,最早记载于春秋时管仲所著《管子*地员中》
2.计算方法:
3.律制特点:十二律不平均,黄钟不能还原
第四节 音乐思想
一 儒家音乐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平和) 孟子(大气) 荀子(严谨)
思想核心:仁义礼乐
核心价值观:仁爱 正义 自强
孔子音乐思想: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审美准则(“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评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 墨家音乐思想: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非乐》“三患”
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非乐 非命 尊天 事鬼
三 道家音乐思想:代表人物:老子(“非乐” 反对一切人为音乐);庄子(“人籁地籁天籁”概念)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1年)
第一节 汉乐府
1、秦汉乐府发展状况
2、职能(主要):采集歌谣
3、领导人:乐府令,丞相
代表音乐家:协律都尉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4、乐府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郊庙歌曲,燕射歌曲,鼓吹乐,横吹曲,相和歌,清商曲,舞曲歌,琴歌曲,杂歌曲,近代曲,杂歌谣,歌行体乐府诗(唐代诗人笔下)
第二节 相和歌与清商乐
一.相和歌及其发展
1.相和歌的形成
定义: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汉室街陌谣讴”以及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徒歌(清唱、无伴奏)——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2.乐调与伴奏乐器:
相和三调:平清瑟 后自汉代加入房中乐的楚、侧调。
伴奏乐器:“丝竹”乐队——笙 笛 琴 瑟 琵琶 筝 节鼓
3.各类作品:相和曲辞——有歌有乐: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
有乐无辞:但曲
4.相和大曲:
(1)表演形式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
(2)结构:三段体——艳(序曲、引子),曲和解(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趋与乱(高潮,尾声,煞尾)
二 清商乐
定义:又名清乐,在相和三调基础上形成。不仅包括前代的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清商乐=吴歌+荆楚西声)
1.形成:吴歌 最初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大子夜歌》;
西曲 有舞曲的松声 1.集体歌舞 2.倚歌,铃鼓与吹奏乐器伴奏 《莫愁乐》
2.伴奏乐器 :吴歌:篪,箜篌,琵琶,陈代加入笙和筝
西曲:铃鼓,吹奏乐器如笙
第三节 鼓吹乐
定义: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合奏形式,其起源与北方游牧民族 的马上之乐有关。
1、形成:班壹 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之乐
2、演奏形式: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合奏形式。
3、主要种类:1.黄门鼓吹(仪式,招待)2.骑吹(从行鼓吹)3.短箫铙歌(排箫,铙社庙之乐)4.横吹(军中之乐)5.箫鼓(宫女唱奏,娱乐性较强,舟上)
4、鼓吹曲辞:《汗铙歌古辞十八首》——郭茂倩
5、鼓吹乐的发展:北歌 掖庭宫女朝夕歌唱,丝竹乐器伴奏,用于郊庙、宴飨 ;鼓吹 分为汉铙歌、鼓吹曲、鼓吹铙歌; 横歌
第四节 百戏和歌舞戏弄
一.民间歌舞
二.百戏:汉代多种民间表演技艺的通称。包括杂技 巫术 魔术 幻术 歌舞 杂乐 杂戏等。
1.表演形式:歌舞,角觝,杂技,魔术
2.角觝戏:头戴角,比力气,纪念蚩尤
3.汉代百戏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对戏曲(综合性)有重要影响。自两汉以后成为重要的宫廷技乐,民间发展更昌盛,对唐教坊俗乐有重要影响。百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萌芽阶段。
三.歌舞戏弄(歌舞小戏)
1.表演形式
2.歌舞戏与参军戏
歌舞戏:《代面》《钵头》《踏摇娘》(又名《苏中郎》)
参军戏(参军是一个官职),以讽刺幽默为主,两人表演,一机智,一痴呆,警戒作用的喜剧。(对相声,小品有影响)
第五节 乐器器乐与乐律
一.乐器
1.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tao)鼓,铜鼓;排箫,胡笳,竽
2.弹拨乐器:琴,瑟(哀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筑(击弦乐器,弹拨乐的一种,如扬琴。“击筑而歌”),箜篌(卧箜篌—箜篌瑟,竖箜篌—胡箜篌),琵琶(抱弹类乐器)
琵琶:来源——外来,本土
形状——音箱形状;圆形,梨形
项(颈)——直项,曲项
弦数——四弦,五弦
当时琵琶种类: 直项琵琶(又名汉琵琶,四弦),现叫阮(咸)。曲项琵琶(梨形音箱,四弦),就是现在的琵琶。五弦琵琶(直项,梨形音箱),淘汰
二.古琴音乐(轻微淡远的风格)
1.琴家与琴著:魏末 稽康《琴赋》; 阮籍 ;
蔡邕《琴操》(《琴操》中认为《广陵散》就是《聂政刺韩王》)
2.琴曲:《广陵散》(嵇康奏 慷慨激昂);《酒狂》(阮籍)
《碣石调 幽兰》(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最早唯一】的琴曲)……
琴歌:《胡笳十八拍》蔡文姬(蔡琰)写,但相传是错的
三.乐律学成就 由于三分损益法存在缺陷(*)
1.京房“六十”律(汉,弦律)
方法没有变,只是误差越来越小,但仍不精确
(1)“六十律”理论
(2)十三弦“准”(准——定律器)
2.荀勖(xu)“笛律”(笛——竖吹) (管律)
3.何承天“新律” 南宋人
方法: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做内部调整,加入六个变音
成就,以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为中国传统生率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六节 音乐思想与音乐文化交流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
原有23篇,刘向校,现存11篇,作者和成书年代无考。
作为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乐记》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
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将音乐是为教化的工具。着
重对音乐的本源(集中表现为“感于物而动”)、音乐的特征(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音乐表现手段的特征、音乐的社会性特征、音乐体现宇宙和谐的特征)等问题进入深入探讨,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
嵇康简介(223—263):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意义:这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文章,反对儒家音乐思想,针对代表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乐记》的,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
《声无哀乐论》中“东野主人”关于音乐的具体观点:
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指出感情并非产生于听“声”之后,而是人们由于其他原因先已产生于内心,只是接触到和谐的乐曲,以后才显露出来罢了。
2.“音声有自然之和”,“和”的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
3.“声音以平和为体”,认为平和而无哀乐是“道”的特性,也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具备这种特性就是好的音乐。反之,可能就是不好的音乐。
4.“躁静者,声之功”,认为音乐只能引起人的躁静之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之情。
三.音乐文化交流与佛教音乐的发展
1.音乐文化交流
2.佛教音乐“本土化”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1-900)
第一节 民间音乐
一.曲子
定义:隋唐时期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加工的民歌,艺术性得到提升。诗人以自己的诗,词被乐工演唱而为荣耀。
1、历史渊源:曲子的产生是汉魏乐府相和歌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的延续,取材于民间歌曲的音调,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2、歌词句式—齐言、杂言
曲式结构—由单个的只曲,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辞,连续歌唱的,也有分成若干段的大曲
3、隋唐时期民歌和曲子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音乐的发展引领者文学的走向,对当时的诗歌和后来的长短句发展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反复叠场三次。阳关,渭城—离愁,离别的代名词
二、变文
定义:变文是唐代一种说唱文本。
1、变文:纯文本格式。转变:表演形式
2、内容:一类是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另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宗教内容;世俗内容)
3、文本形式:散韵结合,散:不押韵,说。韵:押韵,唱。散文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
表演形式:说唱相间。
4、变文意义:研究民间俗文学和说唱历史的重要资料
第二节宫廷燕乐和歌舞大曲
一.燕乐
概念:广义:“宴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
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
狭义:隋唐乐师创作的燕乐作品
隋唐时期音乐的代表,融胡音汉乐为一体
体制:1、多部乐(按地区或国别分布设立)
隋七部乐—隋九部乐—唐九部乐—唐十部乐
2、二部伎(玄宗时设置)
根据表演方式分:坐部伎:室内表演(水平高,地位高);立部伎:室外表演
二、歌舞大曲
1.表演形式:唐代燕乐歌舞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
2.类型:清乐大曲、法曲、胡乐
3.结构:散序、中序、破 三大部分
4.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健舞《柘zhe枝》,软舞《绿腰》(又称《六幺》)
第三节 乐器 乐曲与乐谱
一、擦弦乐器(民族乐器的吹拉弹打中的拉,出现最晚;吹打出现最早)
晚唐:奚琴(典型的外来乐器)与轧筝
二、琵琶艺术的发展
三、古琴艺术的发展
1.减字谱(古琴专用,唐代至今)
琴人赵耶利、曹柔对此作出贡献;
这是一种沿用了几千年的谱种,是文字谱的革新与改进;
特点是没有记录节奏。
中国乐谱特点:框架谱,作为备忘录存在。而西方是精密记谱。
2.琴曲:陈康士《离骚》、潘庭坚《捣衣》、董庭兰改编的《胡笳十八拍》
3.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地方性流派:吴声,蜀声,秦声,楚声。但还没有形容“派”
第四节、音乐机构与音乐理论
一 音乐机构 1、2、属于太常寺 3、4、属于宫廷
1.大(太)乐署:兼管雅乐 燕乐,管乐师们的成绩考核
2.鼓吹署:专管仪仗音乐的机构
3.教坊:专管各种俗乐的歌舞和散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由高到低—内人(前头人);宫人;搊zou弹家;杂妇人。教坊使—由中官(宦官)担任
4.梨园:专习法曲,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二 乐人的艺术成就
1.歌唱家:许和子,李龟年,念奴,何满子
2.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段善本,裴兴奴
3.歌舞艺人:公孙大娘,王屋山
三 宫调理论
1.苏祗婆 “三十五调”(五旦七调):五个不同的掉好,每个调号有七个不同的调式。
2.八十四调理论:梁武帝萧衍最早提出;十二宫,每宫七种调式,是一种全面的理论,但很难实践,对调式改革有所贡献。
3.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受八十四调启发。有两种解释:宋人认为叫七均(yun)四调(七种调高,每种有四种调式);清人认为叫四均七调(四种调高,每种有七种调式)。两种说法刚好相反。
四 音乐论著:
1.《乐书要录》 武则天组织人编写,对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 崔令钦写 教坊的制度和轶事
3.《羯鼓录》 南卓写
4.《乐府杂录》 段安节写 唐代音乐见闻录,是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
第五章、宋元音乐(960—1368)
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是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标志着宋元音乐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着变化:时代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了民间市民,由歌舞音乐转向了戏曲音乐,时代音乐的表演和创作增添了商品经济的成分。
第一节:市民音乐生活
(一) 市民音乐兴起的背景:坊市合一、商品经济,人口增长,兴旺
(二) 市民音乐发展的特点:1.固定表演场所,瓦子、勾栏的兴盛;2.文人、艺人行会组织、“社会”的出现;3.民间音乐地位的提升与戏曲艺术的成熟
第二节:歌曲艺术
(一)宋代词调歌曲
1.词调歌曲概述:创作方法:选曲填词,即旧乐填词;自度曲,即新创词曲。
创作手法:减字、偷声、摊破、犯调
2.姜夔kui及其自度曲创作:南宋诗词名家,音乐家,号白石道人,也称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词曲集:中国音乐史上唯一的带有曲谱并注明作者的歌曲集(词曲集),收入词调歌曲17首(包括自度曲14首),旁附宋字俗谱。 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
琴歌《古怨》:现存最早用减字谱记录的琴乐作品。
(二)唱赚:
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不转调,同宫系统。
两种曲式结构形式:1、缠令:引子—连缀(A-B-C-D..)—尾声;2、缠达:引子—交替(A-B-A1-B1-A2-B2...)
表演形式3人:一人击鼓演唱、一人拍板、一人吹笛伴奏
意义:唱赚成为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歌曲艺术之一,开创了日后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曲牌体音乐的先河。
(三)元代散曲
元曲分为散曲(抒情、写景和叙事的纯声乐形式)和剧曲(元杂剧的音乐,以人物角色用歌舞和念白表演故事的综合性戏曲形式)
元散曲:宋代曲子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受文人、士大夫喜爱。
1、创作方法主要是依乐填词和新创词曲。歌词为长短句,但更为口语化常用衬词。作品常表现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的题材。
2、伴奏:一般不用锣鼓,用丝竹
3、体制(曲体形式)
小令:独用的单个曲牌形式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散套:又称套数. 引子+若干同宫曲牌连缀+尾声 如《一枝花.女怨》
带过曲:介于两者之间
第三节、说唱音乐
(一)陶真:路歧(流浪艺人的称谓)表演,鼓或琵琶(主要)伴奏,深受农民喜爱,不在勾栏瓦斯中表演。一般认为陶真是弹词的前身。
(二)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艺术,用鼓击节伴奏而得名。
1、音乐特点:反复使用同一曲牌(结构特点)
2、表演形式:一人说唱,另有人半场与管弦乐器伴奏;
3、代表作品:赵德璘《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取材于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目前唯一能确定为宋代流传至今的鼓子词。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三)诸宫调:宋元时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
1、产生:创始人为勾栏艺人孔三传;
2、音乐特点: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各套宫调不同;伴奏乐器:鼓、拍板、笛、锣;
3、代表作: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宫调14个,曲牌151个,变体444个,充分体现宋金说唱音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四)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1、形成:叫卖调--分为两部分,中间插入说白和曲牌以讲唱故事
2、音乐结构:“本调货郎儿”—“转调货郎儿”(插入其他曲调)—“九转货郎儿”;
3、表演形式:一人讲唱的同时一人摇串鼓,一人打板伴奏。
第四节、戏曲音乐
宋元时期,在勃兴的商业性市民文艺浪潮的推动和诸多艺术形式的滋养下,戏曲艺术终于脱胎而出,以杂剧和南戏的两大类别,确立了他的历史性地位。(宋代是中国戏曲成熟之时,南戏的出现是戏曲成熟的标志)
(一)宋杂剧和金院本:宋代的一种戏曲形式
1.宋杂剧的结构:艳段、正杂剧、散段或杂扮
2.宋杂剧的角色:末泥(男主),装旦(女),副净和副末(一对角色,所以宋杂剧是参军戏的延伸),装孤,引戏
3.宋杂剧的音乐:唐宋大曲、法曲、词调、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调
4.金院本(金杂剧),因北方艺人的居住处——行院而得名
(二)宋元南戏:
1.南戏及其产生: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宋宣和年间,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常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确立的标志。
南戏起初只是一种演唱当地“村坊小曲”的民间小戏南宋时吸收了大曲、曲子、唱赚、诸宫调和杂剧等曲调与其它艺术因素后形成。
2.艺术体制(灵活):
(1)剧本结构:可长可短,无定规
(2)表演形式:没有主唱约束,形式多样(独唱、对唱、轮唱、合唱),曲调运用戏剧性手法,创腔方法:“南北合套”
(3)音乐特点:曲牌体、五声音阶、细腻委婉、宫调使用无定规
3.代表作品——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也叫四大传奇,明代时南戏称传奇);《琵琶记》高明
(三)元杂剧: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科举制度取消,等级制度;前代发展,集大成
2.艺术体制:
(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有时加入楔xie子
(2)表演形式:曲(歌唱),白(说白),科(动作)。以唱曲为主,主要角色(正旦或正末)演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白和科
(3)音乐特点:曲牌体,统称北曲,七声音阶,明快刚健,结构:一折一宫(一本四宫),伴奏乐器:笛,鼓,板,锣
结构僵化舒服了杂剧的发展,使他最终没落
3.代表作家与作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旧风尘》《单刀会》)、马致远(《墙头马上》、《梧桐雨》)、白朴(《汉宫秋》《岳阳楼》)、郑光祖(《倩女离魂》)
南戏与元杂剧的比较:
1、在唱腔上,南戏采用五声音阶的以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元杂剧采用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2、在宫调的使用上,南戏没有可以的定规,既有相对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元杂剧为一折一宫的严密关系。3、在演唱的样式上,南戏没有一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元杂剧由正旦或正末一个角色主唱到底。4、在创腔方法上,南戏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元杂剧音乐统称为北曲。
第五节、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1.拉弦乐器:xi琴,胡琴
2.弹拨乐器:三弦,火不思
(二) 器乐合奏
1.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盛行于南宋临安的瓦子勾栏中,也传入宫中演奏
2.宫廷合奏形式:
教坊大乐:宫廷燕乐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乐:皇帝出行使用的仪仗军乐。随军番部大乐,马上乐。
(三)器乐作品
1.琴曲《潇湘水云》 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借景抒情,最早刊于明.《神奇秘谱》,分十段。郭沔(号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琴家,浙派[第一个成体系的古琴流派]创始人,代表作《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公认成就最高。
2.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是目前能够确定创作年代(元代)的我国最早的一首琵琶套曲(武套曲),描写海青(海东青,猛禽)与天鹅撕斗的情景。
第六节、乐律与论著
(一)“之调”,“为调” 例:黄钟为(作)商,无射为宫;黄钟之(的)商,黄钟为宫,太簇为商;林钟商:其调高就有“林钟之商”或“林钟为商”的两种可能,林钟之商就是林钟为宫,南吕为商;林钟为商就是仲吕为宫,林钟为商。 “之调”,也叫右旋;“为调”,也叫左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变钟)
(二)蔡元定“十八律”
南宋理学家,音乐学家。
以三分损益法求出十二律为正律后,继续往后按序退出六变率而形成的一种律制理论,解决了内部平均,但仍然黄钟往而不返
(三)工尺谱,俗字谱
《梦》《瑟谱》《琴律说》《白石道人歌曲》
(四)音乐论著: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2、《乐书》(陈旸乐书)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200卷。体制宏大、资料周全,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器大多附图。
3、《琴史》北宋朱长文,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4、《碧鸡漫志》南宋王灼《词源》南宋张炎《唱论》元代燕南芝庵:研究词曲的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的著作。
音乐史: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它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音乐史学: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史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音乐史与音乐史学的区别在于,音乐史学不能代替音乐史,音乐史学不仅仅去研究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各种音乐现象,而且要去探寻音乐的发生和发展的的规律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范围:音乐起源至清朝灭亡,中国现版图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我国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艺术,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音乐品种多样(我国四大音乐品种: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约前7000—前1046年)
第一节:音乐起源与远古音乐传说
模仿自然说(通过鸟的鸣叫声区别十二音),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吕氏春秋》);
情感本能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人心—物,朴素唯物主义);
异性求爱说;
巫术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多源说
第二节:远古乐歌与乐舞:
(一) 乐歌:
1、远古祭歌-《蜡(cha)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2、黄帝-《弹(dan)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3、禹-《候人歌》“侯人兮矣”—最早的情歌,四言。
4、《吕氏春秋*音初篇》“燕燕往飞”是北方民歌的起源。
(二) 乐舞:
1、葛天氏-《八阕》又称《葛天氏之乐》;
2、黄帝-《云门》又称《云门大卷(quan)》;
3、尧—《咸池》又称《大咸》;
4、舜-《萧韶》简称《韶》;
5、青海通县上孙家寨 乐舞纹彩陶盆 距今约4500年左右
第三节 夏商时期音乐概况
(一) 乐舞:1、夏代—《大夏》(《夏龠yue》) 歌颂夏禹治水有功;2、商代—《大濩(hu)》歌颂商汤伐桀,改朝换代。 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3、“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舞同源”,巫是我国最早的职业舞蹈家。
(二) 音乐文化交流:《竹书纪年》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自夏代始。
(三) 贵族音乐特点:夏代“侈乐” 商代“巫乐”
(四) 乐律:旋律和节奏在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
夏商时期有可能出现无声音阶的歌曲或乐曲。
商晚的五音孔埙能奏出连续的半音。
传说伶伦是中国的第一位乐律家。
舜时夔是传说中最早一位寓教于乐的先行者。
第四节:音乐实物遗存
(一) 远古时期:河南舞阳贾湖骨笛(鹤骨、斜吹) 距今9000年左右;龟甲摇响器
世上最早的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约7000年 骨哨(声音尖亮,兼具娱乐功能的狩猎器具) 陶埙
迄今发现最早的陶制实物:山西襄汾陶寺 距今约4000年——1、石磬(悬鸣乐器,声音短促厚实,接近小字一组C) ;2、鼍(tuo)鼓(鳄鱼皮蒙在木质鼓腔上制成,唯一明确的皮革类打击乐器,兼具巫术功能)
河南陕县庙底沟 陶铃 距今约5900年
(二) 夏商时期:双鸟饕天纹铜鼓;河南安阳虎纹特磬;编磬;商代大铙(镛);殷墟编铙 河南安阳屯妇好墓(冥器);陶埙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音乐(约前1046-前221)
第一节 宫廷音乐
一 礼乐制度:
1.建立:为了维护和巩固制度,周代统治阶级制订了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权威。
2.内容:“礼”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用乐规格:(1)乐县(xuan)悬鸣乐器4321;(2)佾—古代乐舞的行列8642
3.礼崩乐坏
二 宫廷雅乐:宫廷各种仪式音乐,音调单一,节奏平缓,庄严肃穆,典雅庄重,仪式性,非娱乐性。
三 音乐机构(周):乐官:大司乐(中大夫)
乐工:师旷,师乙,师襄;
职能: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
四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内容:乐德、乐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礼乐治国”
五 宫廷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韶》,禹—《大夏》,商—《大濩(hu)》,周—《大武》;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俗乐”,轻歌曼舞,后妃们侍宴时演唱,只用琴瑟等弹拨乐器伴奏;四夷之乐:“俗乐”
第二节:民间音乐
一 北方民歌 :《诗经》“采风”制度—了解民意,完善施政,保存。
“国风”与“郑卫之音”
二 南方民歌《楚辞》:浪漫主义色彩,爱国主义情怀
三 说唱远祖《成相篇》
四 民间音乐家:歌手: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琴家:伯牙《高山流水》,庸门周。等
第三节 乐器与乐律
一 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分,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周代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
战国时期,距今1400多年;
共65件,包括楚襄王赠的铜鎛;
分三层,上层钮钟19件,中下层甬钟45件(刻有曾侯乙作持铭文)
一钟双音,互为三度,音域宽广,五个八度又一音;
三 古琴及其音乐:七弦琴,瑶琴。13徽,7徽最大,代表十三个月。“琴者,乐之统也”第二批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03年
样式: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最常见),联珠式,蕉叶式,落霞式。
琴曲:《高山流水》最早记载于明 朱权《神奇秘谱》。唐后始分《高山》《流水》两首。宋始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清 四川琴家 张孔山七十二滚拂《流水》
四 乐律:
1.三分损益律:又称五度相生律,春秋战国时期一种生律的方法,最早记载于春秋时管仲所著《管子*地员中》
2.计算方法:
3.律制特点:十二律不平均,黄钟不能还原
第四节 音乐思想
一 儒家音乐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平和) 孟子(大气) 荀子(严谨)
思想核心:仁义礼乐
核心价值观:仁爱 正义 自强
孔子音乐思想: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审美准则(“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评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 墨家音乐思想: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非乐》“三患”
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非乐 非命 尊天 事鬼
三 道家音乐思想:代表人物:老子(“非乐” 反对一切人为音乐);庄子(“人籁地籁天籁”概念)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1年)
第一节 汉乐府
1、秦汉乐府发展状况
2、职能(主要):采集歌谣
3、领导人:乐府令,丞相
代表音乐家:协律都尉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4、乐府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郊庙歌曲,燕射歌曲,鼓吹乐,横吹曲,相和歌,清商曲,舞曲歌,琴歌曲,杂歌曲,近代曲,杂歌谣,歌行体乐府诗(唐代诗人笔下)
第二节 相和歌与清商乐
一.相和歌及其发展
1.相和歌的形成
定义: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汉室街陌谣讴”以及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徒歌(清唱、无伴奏)——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2.乐调与伴奏乐器:
相和三调:平清瑟 后自汉代加入房中乐的楚、侧调。
伴奏乐器:“丝竹”乐队——笙 笛 琴 瑟 琵琶 筝 节鼓
3.各类作品:相和曲辞——有歌有乐: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
有乐无辞:但曲
4.相和大曲:
(1)表演形式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
(2)结构:三段体——艳(序曲、引子),曲和解(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趋与乱(高潮,尾声,煞尾)
二 清商乐
定义:又名清乐,在相和三调基础上形成。不仅包括前代的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清商乐=吴歌+荆楚西声)
1.形成:吴歌 最初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大子夜歌》;
西曲 有舞曲的松声 1.集体歌舞 2.倚歌,铃鼓与吹奏乐器伴奏 《莫愁乐》
2.伴奏乐器 :吴歌:篪,箜篌,琵琶,陈代加入笙和筝
西曲:铃鼓,吹奏乐器如笙
第三节 鼓吹乐
定义: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合奏形式,其起源与北方游牧民族 的马上之乐有关。
1、形成:班壹 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之乐
2、演奏形式: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合奏形式。
3、主要种类:1.黄门鼓吹(仪式,招待)2.骑吹(从行鼓吹)3.短箫铙歌(排箫,铙社庙之乐)4.横吹(军中之乐)5.箫鼓(宫女唱奏,娱乐性较强,舟上)
4、鼓吹曲辞:《汗铙歌古辞十八首》——郭茂倩
5、鼓吹乐的发展:北歌 掖庭宫女朝夕歌唱,丝竹乐器伴奏,用于郊庙、宴飨 ;鼓吹 分为汉铙歌、鼓吹曲、鼓吹铙歌; 横歌
第四节 百戏和歌舞戏弄
一.民间歌舞
二.百戏:汉代多种民间表演技艺的通称。包括杂技 巫术 魔术 幻术 歌舞 杂乐 杂戏等。
1.表演形式:歌舞,角觝,杂技,魔术
2.角觝戏:头戴角,比力气,纪念蚩尤
3.汉代百戏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对戏曲(综合性)有重要影响。自两汉以后成为重要的宫廷技乐,民间发展更昌盛,对唐教坊俗乐有重要影响。百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萌芽阶段。
三.歌舞戏弄(歌舞小戏)
1.表演形式
2.歌舞戏与参军戏
歌舞戏:《代面》《钵头》《踏摇娘》(又名《苏中郎》)
参军戏(参军是一个官职),以讽刺幽默为主,两人表演,一机智,一痴呆,警戒作用的喜剧。(对相声,小品有影响)
第五节 乐器器乐与乐律
一.乐器
1.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tao)鼓,铜鼓;排箫,胡笳,竽
2.弹拨乐器:琴,瑟(哀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筑(击弦乐器,弹拨乐的一种,如扬琴。“击筑而歌”),箜篌(卧箜篌—箜篌瑟,竖箜篌—胡箜篌),琵琶(抱弹类乐器)
琵琶:来源——外来,本土
形状——音箱形状;圆形,梨形
项(颈)——直项,曲项
弦数——四弦,五弦
当时琵琶种类: 直项琵琶(又名汉琵琶,四弦),现叫阮(咸)。曲项琵琶(梨形音箱,四弦),就是现在的琵琶。五弦琵琶(直项,梨形音箱),淘汰
二.古琴音乐(轻微淡远的风格)
1.琴家与琴著:魏末 稽康《琴赋》; 阮籍 ;
蔡邕《琴操》(《琴操》中认为《广陵散》就是《聂政刺韩王》)
2.琴曲:《广陵散》(嵇康奏 慷慨激昂);《酒狂》(阮籍)
《碣石调 幽兰》(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最早唯一】的琴曲)……
琴歌:《胡笳十八拍》蔡文姬(蔡琰)写,但相传是错的
三.乐律学成就 由于三分损益法存在缺陷(*)
1.京房“六十”律(汉,弦律)
方法没有变,只是误差越来越小,但仍不精确
(1)“六十律”理论
(2)十三弦“准”(准——定律器)
2.荀勖(xu)“笛律”(笛——竖吹) (管律)
3.何承天“新律” 南宋人
方法: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做内部调整,加入六个变音
成就,以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为中国传统生率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六节 音乐思想与音乐文化交流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
原有23篇,刘向校,现存11篇,作者和成书年代无考。
作为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乐记》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
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将音乐是为教化的工具。着
重对音乐的本源(集中表现为“感于物而动”)、音乐的特征(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音乐表现手段的特征、音乐的社会性特征、音乐体现宇宙和谐的特征)等问题进入深入探讨,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
嵇康简介(223—263):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意义:这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文章,反对儒家音乐思想,针对代表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乐记》的,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
《声无哀乐论》中“东野主人”关于音乐的具体观点:
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指出感情并非产生于听“声”之后,而是人们由于其他原因先已产生于内心,只是接触到和谐的乐曲,以后才显露出来罢了。
2.“音声有自然之和”,“和”的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
3.“声音以平和为体”,认为平和而无哀乐是“道”的特性,也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具备这种特性就是好的音乐。反之,可能就是不好的音乐。
4.“躁静者,声之功”,认为音乐只能引起人的躁静之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之情。
三.音乐文化交流与佛教音乐的发展
1.音乐文化交流
2.佛教音乐“本土化”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1-900)
第一节 民间音乐
一.曲子
定义:隋唐时期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加工的民歌,艺术性得到提升。诗人以自己的诗,词被乐工演唱而为荣耀。
1、历史渊源:曲子的产生是汉魏乐府相和歌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的延续,取材于民间歌曲的音调,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2、歌词句式—齐言、杂言
曲式结构—由单个的只曲,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辞,连续歌唱的,也有分成若干段的大曲
3、隋唐时期民歌和曲子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音乐的发展引领者文学的走向,对当时的诗歌和后来的长短句发展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反复叠场三次。阳关,渭城—离愁,离别的代名词
二、变文
定义:变文是唐代一种说唱文本。
1、变文:纯文本格式。转变:表演形式
2、内容:一类是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另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宗教内容;世俗内容)
3、文本形式:散韵结合,散:不押韵,说。韵:押韵,唱。散文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
表演形式:说唱相间。
4、变文意义:研究民间俗文学和说唱历史的重要资料
第二节宫廷燕乐和歌舞大曲
一.燕乐
概念:广义:“宴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
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
狭义:隋唐乐师创作的燕乐作品
隋唐时期音乐的代表,融胡音汉乐为一体
体制:1、多部乐(按地区或国别分布设立)
隋七部乐—隋九部乐—唐九部乐—唐十部乐
2、二部伎(玄宗时设置)
根据表演方式分:坐部伎:室内表演(水平高,地位高);立部伎:室外表演
二、歌舞大曲
1.表演形式:唐代燕乐歌舞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
2.类型:清乐大曲、法曲、胡乐
3.结构:散序、中序、破 三大部分
4.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健舞《柘zhe枝》,软舞《绿腰》(又称《六幺》)
第三节 乐器 乐曲与乐谱
一、擦弦乐器(民族乐器的吹拉弹打中的拉,出现最晚;吹打出现最早)
晚唐:奚琴(典型的外来乐器)与轧筝
二、琵琶艺术的发展
三、古琴艺术的发展
1.减字谱(古琴专用,唐代至今)
琴人赵耶利、曹柔对此作出贡献;
这是一种沿用了几千年的谱种,是文字谱的革新与改进;
特点是没有记录节奏。
中国乐谱特点:框架谱,作为备忘录存在。而西方是精密记谱。
2.琴曲:陈康士《离骚》、潘庭坚《捣衣》、董庭兰改编的《胡笳十八拍》
3.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地方性流派:吴声,蜀声,秦声,楚声。但还没有形容“派”
第四节、音乐机构与音乐理论
一 音乐机构 1、2、属于太常寺 3、4、属于宫廷
1.大(太)乐署:兼管雅乐 燕乐,管乐师们的成绩考核
2.鼓吹署:专管仪仗音乐的机构
3.教坊:专管各种俗乐的歌舞和散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由高到低—内人(前头人);宫人;搊zou弹家;杂妇人。教坊使—由中官(宦官)担任
4.梨园:专习法曲,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二 乐人的艺术成就
1.歌唱家:许和子,李龟年,念奴,何满子
2.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段善本,裴兴奴
3.歌舞艺人:公孙大娘,王屋山
三 宫调理论
1.苏祗婆 “三十五调”(五旦七调):五个不同的掉好,每个调号有七个不同的调式。
2.八十四调理论:梁武帝萧衍最早提出;十二宫,每宫七种调式,是一种全面的理论,但很难实践,对调式改革有所贡献。
3.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受八十四调启发。有两种解释:宋人认为叫七均(yun)四调(七种调高,每种有四种调式);清人认为叫四均七调(四种调高,每种有七种调式)。两种说法刚好相反。
四 音乐论著:
1.《乐书要录》 武则天组织人编写,对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 崔令钦写 教坊的制度和轶事
3.《羯鼓录》 南卓写
4.《乐府杂录》 段安节写 唐代音乐见闻录,是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
第五章、宋元音乐(960—1368)
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是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标志着宋元音乐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着变化:时代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了民间市民,由歌舞音乐转向了戏曲音乐,时代音乐的表演和创作增添了商品经济的成分。
第一节:市民音乐生活
(一) 市民音乐兴起的背景:坊市合一、商品经济,人口增长,兴旺
(二) 市民音乐发展的特点:1.固定表演场所,瓦子、勾栏的兴盛;2.文人、艺人行会组织、“社会”的出现;3.民间音乐地位的提升与戏曲艺术的成熟
第二节:歌曲艺术
(一)宋代词调歌曲
1.词调歌曲概述:创作方法:选曲填词,即旧乐填词;自度曲,即新创词曲。
创作手法:减字、偷声、摊破、犯调
2.姜夔kui及其自度曲创作:南宋诗词名家,音乐家,号白石道人,也称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词曲集:中国音乐史上唯一的带有曲谱并注明作者的歌曲集(词曲集),收入词调歌曲17首(包括自度曲14首),旁附宋字俗谱。 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
琴歌《古怨》:现存最早用减字谱记录的琴乐作品。
(二)唱赚:
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不转调,同宫系统。
两种曲式结构形式:1、缠令:引子—连缀(A-B-C-D..)—尾声;2、缠达:引子—交替(A-B-A1-B1-A2-B2...)
表演形式3人:一人击鼓演唱、一人拍板、一人吹笛伴奏
意义:唱赚成为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歌曲艺术之一,开创了日后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曲牌体音乐的先河。
(三)元代散曲
元曲分为散曲(抒情、写景和叙事的纯声乐形式)和剧曲(元杂剧的音乐,以人物角色用歌舞和念白表演故事的综合性戏曲形式)
元散曲:宋代曲子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受文人、士大夫喜爱。
1、创作方法主要是依乐填词和新创词曲。歌词为长短句,但更为口语化常用衬词。作品常表现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的题材。
2、伴奏:一般不用锣鼓,用丝竹
3、体制(曲体形式)
小令:独用的单个曲牌形式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散套:又称套数. 引子+若干同宫曲牌连缀+尾声 如《一枝花.女怨》
带过曲:介于两者之间
第三节、说唱音乐
(一)陶真:路歧(流浪艺人的称谓)表演,鼓或琵琶(主要)伴奏,深受农民喜爱,不在勾栏瓦斯中表演。一般认为陶真是弹词的前身。
(二)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艺术,用鼓击节伴奏而得名。
1、音乐特点:反复使用同一曲牌(结构特点)
2、表演形式:一人说唱,另有人半场与管弦乐器伴奏;
3、代表作品:赵德璘《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取材于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目前唯一能确定为宋代流传至今的鼓子词。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三)诸宫调:宋元时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
1、产生:创始人为勾栏艺人孔三传;
2、音乐特点: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各套宫调不同;伴奏乐器:鼓、拍板、笛、锣;
3、代表作: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宫调14个,曲牌151个,变体444个,充分体现宋金说唱音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四)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1、形成:叫卖调--分为两部分,中间插入说白和曲牌以讲唱故事
2、音乐结构:“本调货郎儿”—“转调货郎儿”(插入其他曲调)—“九转货郎儿”;
3、表演形式:一人讲唱的同时一人摇串鼓,一人打板伴奏。
第四节、戏曲音乐
宋元时期,在勃兴的商业性市民文艺浪潮的推动和诸多艺术形式的滋养下,戏曲艺术终于脱胎而出,以杂剧和南戏的两大类别,确立了他的历史性地位。(宋代是中国戏曲成熟之时,南戏的出现是戏曲成熟的标志)
(一)宋杂剧和金院本:宋代的一种戏曲形式
1.宋杂剧的结构:艳段、正杂剧、散段或杂扮
2.宋杂剧的角色:末泥(男主),装旦(女),副净和副末(一对角色,所以宋杂剧是参军戏的延伸),装孤,引戏
3.宋杂剧的音乐:唐宋大曲、法曲、词调、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调
4.金院本(金杂剧),因北方艺人的居住处——行院而得名
(二)宋元南戏:
1.南戏及其产生: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宋宣和年间,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常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确立的标志。
南戏起初只是一种演唱当地“村坊小曲”的民间小戏南宋时吸收了大曲、曲子、唱赚、诸宫调和杂剧等曲调与其它艺术因素后形成。
2.艺术体制(灵活):
(1)剧本结构:可长可短,无定规
(2)表演形式:没有主唱约束,形式多样(独唱、对唱、轮唱、合唱),曲调运用戏剧性手法,创腔方法:“南北合套”
(3)音乐特点:曲牌体、五声音阶、细腻委婉、宫调使用无定规
3.代表作品——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也叫四大传奇,明代时南戏称传奇);《琵琶记》高明
(三)元杂剧: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科举制度取消,等级制度;前代发展,集大成
2.艺术体制:
(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有时加入楔xie子
(2)表演形式:曲(歌唱),白(说白),科(动作)。以唱曲为主,主要角色(正旦或正末)演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白和科
(3)音乐特点:曲牌体,统称北曲,七声音阶,明快刚健,结构:一折一宫(一本四宫),伴奏乐器:笛,鼓,板,锣
结构僵化舒服了杂剧的发展,使他最终没落
3.代表作家与作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旧风尘》《单刀会》)、马致远(《墙头马上》、《梧桐雨》)、白朴(《汉宫秋》《岳阳楼》)、郑光祖(《倩女离魂》)
南戏与元杂剧的比较:
1、在唱腔上,南戏采用五声音阶的以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元杂剧采用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2、在宫调的使用上,南戏没有可以的定规,既有相对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元杂剧为一折一宫的严密关系。3、在演唱的样式上,南戏没有一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元杂剧由正旦或正末一个角色主唱到底。4、在创腔方法上,南戏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元杂剧音乐统称为北曲。
第五节、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1.拉弦乐器:xi琴,胡琴
2.弹拨乐器:三弦,火不思
(二) 器乐合奏
1.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盛行于南宋临安的瓦子勾栏中,也传入宫中演奏
2.宫廷合奏形式:
教坊大乐:宫廷燕乐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乐:皇帝出行使用的仪仗军乐。随军番部大乐,马上乐。
(三)器乐作品
1.琴曲《潇湘水云》 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借景抒情,最早刊于明.《神奇秘谱》,分十段。郭沔(号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琴家,浙派[第一个成体系的古琴流派]创始人,代表作《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公认成就最高。
2.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是目前能够确定创作年代(元代)的我国最早的一首琵琶套曲(武套曲),描写海青(海东青,猛禽)与天鹅撕斗的情景。
第六节、乐律与论著
(一)“之调”,“为调” 例:黄钟为(作)商,无射为宫;黄钟之(的)商,黄钟为宫,太簇为商;林钟商:其调高就有“林钟之商”或“林钟为商”的两种可能,林钟之商就是林钟为宫,南吕为商;林钟为商就是仲吕为宫,林钟为商。 “之调”,也叫右旋;“为调”,也叫左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变钟)
(二)蔡元定“十八律”
南宋理学家,音乐学家。
以三分损益法求出十二律为正律后,继续往后按序退出六变率而形成的一种律制理论,解决了内部平均,但仍然黄钟往而不返
(三)工尺谱,俗字谱
《梦》《瑟谱》《琴律说》《白石道人歌曲》
(四)音乐论著: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2、《乐书》(陈旸乐书)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200卷。体制宏大、资料周全,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器大多附图。
3、《琴史》北宋朱长文,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4、《碧鸡漫志》南宋王灼《词源》南宋张炎《唱论》元代燕南芝庵:研究词曲的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的著作。
-
Snow White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0 20:20:44
-
Wojna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6 13:30:09
-
谷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7 04:08:26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1 08: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