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70
关于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是2012-2013我需要负责的主题,已经完成50后和60后两期,调动了不少建筑师参与的热情,我们亦在策划建筑师们的深度研讨会,希望豆友们关注和参与,下面是60后一期的简单介绍:
在《时代建筑》2012年第4期中,我们从多个角度讨论了1950年代生建筑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一期中,我们关注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的1960年代生建筑师。这批建筑师正值建筑实践的成熟期,亦在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受的教育没有因“文革”而断裂,具有天然的整体性。他们以一种亦旁观亦参与的姿态经历了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一种尝试自我重塑的状态,或介入实践或批判性地旁观或游离于快速变革的1990年代;以一种找寻到自我定位的状态,积极介入近十几年依然快速发展的中国建设。从实践到思想,这批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都呈现一种趋向稳定的向度。本期我们尝试从更为多元的角度观察和研究这批建筑师的特征。
童明透过分析1960年代生建筑师的机遇特征、意识形态、主流实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他们在实验建筑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历史角色;张闳通过对19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指出这造成了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嬉戏”精神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时间整体性的反叛。邓晓骅以代际研究的视角,探讨了60年代生建筑师群体的代际特征;周榕在一个历史视野中讨论1960年代生建筑师共同体与中国当代建筑范式重建的问题;丁力扬分析了现代建筑在中国被转“译”的现象及背后的现代社会构建层面的本质和必然性,并讨论了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实践在“译”和对“现代性”理解的差异性;刘涤宇以1980年代的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为视角,并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专业起点带给50、60年代生建筑师的影响及其在从业生涯中的延续和变化;王衍以深圳为极端城市化样板,探讨近30年以来深圳城市化进程背后的社会条件和卷入其中的60后建筑师实践的关系与这一关系在当下的困境;周榕分析了清华毕业的60后建筑师的多元特征;同时我们亦邀请裴钊、王鹿鸣和周庆华等分别对刘克成、周恺和张雷进行了深度访谈;此外,我们还邀请建筑师书写他们作为60年代生建筑师的感悟,也简要介绍了40位60年代生建筑师。
在《时代建筑》2012年第4期中,我们从多个角度讨论了1950年代生建筑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一期中,我们关注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的1960年代生建筑师。这批建筑师正值建筑实践的成熟期,亦在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受的教育没有因“文革”而断裂,具有天然的整体性。他们以一种亦旁观亦参与的姿态经历了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一种尝试自我重塑的状态,或介入实践或批判性地旁观或游离于快速变革的1990年代;以一种找寻到自我定位的状态,积极介入近十几年依然快速发展的中国建设。从实践到思想,这批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都呈现一种趋向稳定的向度。本期我们尝试从更为多元的角度观察和研究这批建筑师的特征。
童明透过分析1960年代生建筑师的机遇特征、意识形态、主流实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他们在实验建筑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历史角色;张闳通过对19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指出这造成了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嬉戏”精神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时间整体性的反叛。邓晓骅以代际研究的视角,探讨了60年代生建筑师群体的代际特征;周榕在一个历史视野中讨论1960年代生建筑师共同体与中国当代建筑范式重建的问题;丁力扬分析了现代建筑在中国被转“译”的现象及背后的现代社会构建层面的本质和必然性,并讨论了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实践在“译”和对“现代性”理解的差异性;刘涤宇以1980年代的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为视角,并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专业起点带给50、60年代生建筑师的影响及其在从业生涯中的延续和变化;王衍以深圳为极端城市化样板,探讨近30年以来深圳城市化进程背后的社会条件和卷入其中的60后建筑师实践的关系与这一关系在当下的困境;周榕分析了清华毕业的60后建筑师的多元特征;同时我们亦邀请裴钊、王鹿鸣和周庆华等分别对刘克成、周恺和张雷进行了深度访谈;此外,我们还邀请建筑师书写他们作为60年代生建筑师的感悟,也简要介绍了40位60年代生建筑师。
-
戴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23 11: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