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小结
读书会小结
胡说八道,欢迎指正。
这次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最初是由CY等人提议,我们于十月开始,到现在进行了三个月,读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其中有两次我因为外出,没有参加。我们成员原初有六七人,主要成员是新进的博士和硕士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能固定下来参加的有五人,后来又有一人出国,最后只有四人比较固定。我们采取轮流准备和讲解的方式,我一共讲了四次(最后讲“勇敢和节制”连讲了两次)。
因为最初不是由我组织,这次的文本由他们选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这次没有对着希腊文本来看看,也算是偷懒,也是一个小遗憾。中译本我们用的是廖申白译著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廖先生的译本参考了西方学界的成果,对一些希腊字词有所辨析,另外对文本中出现的名物典章等等都有详细的解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译本。另外,我们还主要参考了两个英译本,一个是Bartlett的译本(Chicago,2012),一个是Roger Crisp的译本(Cambridge,2004),这两个译本尤其是前者比较贴近原文,当我们在中译本理解上有困难的时候起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因为时间和外在条件的关系,我们没有采用和比较很多注疏,这也是比较遗憾之处,我们这次本次读书会主要使用了伯格的注疏,也即柯小刚老师翻译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该书有个副标题——“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里面有三个关键字,一个是亚里氏多德,二是苏格拉底,三是对话。由此可见该书是从亚氏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关系来入手解读伦理学,同时也以解读对话的方式来理解亚里氏多德论文体的写作,他从亚氏在《伦理学》中几处对苏格拉底的提及来挑起一场思想纷争,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到了后期,时间慢慢变得从容以后,我们还部分参考了老S的讲稿,希望到下学期能全面展开,在阅读和讨论中吸收更多解读材料。
之前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说,我在准备一个读书会的讲稿,他就问我讲什么题目。我说我们的读书会都不是围绕题目来讲,而是围绕文本。读完一个文本,短则三个月或者半年,长则两年三年,每次读书会不过就从这个页码到那个页码罢了。这样下来,如果三年五年坚持下来,到毕业时也算读过几本书啦。当然,这个需要参与者真正把精力花在上面,参加前认真准备,结束后再次阅读和思考。如果只是每次带着耳朵来听听,那这样的读书会参加了跟没有参加差不多。
其实我们的读书会传统持续了很长时间,从我读硕士前就开始了。不过之前的形式主要是将毕业的博士对他博士论文的一个讲解,他们把这几年研究的成果给大家分享。这个规矩曾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了去年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续下来,今年似乎也没可见的希望了,这个传统可能就要断掉了。我作为始作俑者,要负很大责任。去年上半年我要么转展颠沛于求职,要么忙着替人代课,把自己的正事都荒废了。这样一个读书会的好处是,主讲人对自己研究的文本下过几年的功夫,又能够把自己讲的内容嵌入整个文本的上下文中,不至于随便拈住一两个观点信口开河,所以这样的读书会质量是很高的。但是,这样的读书会别人的参与程度不高,大家又羞于提问,所以讨论并不热烈。几个朋友一起阅读一个新的文本,共同探讨一个未知领域,也别有一番趣味。各种形式的读书会结合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另外也还有一个中学读书会,是读《左传》,坚持了整个2011学年,主要阅读材料是《春秋左传正义》、《左传事纬》和《左氏会笺》。本学期因为大家都比较忙,而且大家对阅读的材料意见不统一而迟迟没有开始,慢慢就没有下文了。下学期希望能够继续下来。
因为这是第一次读这个文本,存在各种不足倒也没关系,这个可以在读书会中慢慢更正和调整。我们挑出来阅读都是经典文本,而这些经典文本都需要不断读,反复读。我们之前阅读《米诺斯》的时候,已经是第三次。听MZ师姐谈到他们正在进行的诗经读书会,现在也是读到第二遍了,才慢慢读出味道来,感觉第一次跟没有读一样。如果说到我对这一次读书会的期望,我觉得第一次能把整个文本脉络以及亚氏讨论的问题有大概的了解,这次读书会就算是有收获。
于我而言,这三个月阅读《伦理学》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对于我正在解读的一个柏拉图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伦理学》里面涉及到一些在柏拉图对话中已经开始的讨论。我之前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非常不足够,而阅读伦理学可以说大大扩展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古典文本之间其实可以相互开放。当然,这点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认可。
我们在三个多月的阅读中,也有些争执和讨论,可以说阅读和讨论留下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这些也是我们下一步讨论和阅读的基础。现在终于放假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我们可以从头再把读过的文本再清理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思考,有什么内容和材料可以再补充,等下学期再集中进行讨论。不过下学期我四月后有三个月时间不在广州,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把活动继续下去。
http://www.douban.com/event/18136493/discussion/51693712/
胡说八道,欢迎指正。
这次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最初是由CY等人提议,我们于十月开始,到现在进行了三个月,读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其中有两次我因为外出,没有参加。我们成员原初有六七人,主要成员是新进的博士和硕士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能固定下来参加的有五人,后来又有一人出国,最后只有四人比较固定。我们采取轮流准备和讲解的方式,我一共讲了四次(最后讲“勇敢和节制”连讲了两次)。
因为最初不是由我组织,这次的文本由他们选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这次没有对着希腊文本来看看,也算是偷懒,也是一个小遗憾。中译本我们用的是廖申白译著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廖先生的译本参考了西方学界的成果,对一些希腊字词有所辨析,另外对文本中出现的名物典章等等都有详细的解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译本。另外,我们还主要参考了两个英译本,一个是Bartlett的译本(Chicago,2012),一个是Roger Crisp的译本(Cambridge,2004),这两个译本尤其是前者比较贴近原文,当我们在中译本理解上有困难的时候起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因为时间和外在条件的关系,我们没有采用和比较很多注疏,这也是比较遗憾之处,我们这次本次读书会主要使用了伯格的注疏,也即柯小刚老师翻译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该书有个副标题——“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里面有三个关键字,一个是亚里氏多德,二是苏格拉底,三是对话。由此可见该书是从亚氏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关系来入手解读伦理学,同时也以解读对话的方式来理解亚里氏多德论文体的写作,他从亚氏在《伦理学》中几处对苏格拉底的提及来挑起一场思想纷争,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到了后期,时间慢慢变得从容以后,我们还部分参考了老S的讲稿,希望到下学期能全面展开,在阅读和讨论中吸收更多解读材料。
之前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说,我在准备一个读书会的讲稿,他就问我讲什么题目。我说我们的读书会都不是围绕题目来讲,而是围绕文本。读完一个文本,短则三个月或者半年,长则两年三年,每次读书会不过就从这个页码到那个页码罢了。这样下来,如果三年五年坚持下来,到毕业时也算读过几本书啦。当然,这个需要参与者真正把精力花在上面,参加前认真准备,结束后再次阅读和思考。如果只是每次带着耳朵来听听,那这样的读书会参加了跟没有参加差不多。
其实我们的读书会传统持续了很长时间,从我读硕士前就开始了。不过之前的形式主要是将毕业的博士对他博士论文的一个讲解,他们把这几年研究的成果给大家分享。这个规矩曾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了去年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续下来,今年似乎也没可见的希望了,这个传统可能就要断掉了。我作为始作俑者,要负很大责任。去年上半年我要么转展颠沛于求职,要么忙着替人代课,把自己的正事都荒废了。这样一个读书会的好处是,主讲人对自己研究的文本下过几年的功夫,又能够把自己讲的内容嵌入整个文本的上下文中,不至于随便拈住一两个观点信口开河,所以这样的读书会质量是很高的。但是,这样的读书会别人的参与程度不高,大家又羞于提问,所以讨论并不热烈。几个朋友一起阅读一个新的文本,共同探讨一个未知领域,也别有一番趣味。各种形式的读书会结合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另外也还有一个中学读书会,是读《左传》,坚持了整个2011学年,主要阅读材料是《春秋左传正义》、《左传事纬》和《左氏会笺》。本学期因为大家都比较忙,而且大家对阅读的材料意见不统一而迟迟没有开始,慢慢就没有下文了。下学期希望能够继续下来。
因为这是第一次读这个文本,存在各种不足倒也没关系,这个可以在读书会中慢慢更正和调整。我们挑出来阅读都是经典文本,而这些经典文本都需要不断读,反复读。我们之前阅读《米诺斯》的时候,已经是第三次。听MZ师姐谈到他们正在进行的诗经读书会,现在也是读到第二遍了,才慢慢读出味道来,感觉第一次跟没有读一样。如果说到我对这一次读书会的期望,我觉得第一次能把整个文本脉络以及亚氏讨论的问题有大概的了解,这次读书会就算是有收获。
于我而言,这三个月阅读《伦理学》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对于我正在解读的一个柏拉图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伦理学》里面涉及到一些在柏拉图对话中已经开始的讨论。我之前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非常不足够,而阅读伦理学可以说大大扩展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古典文本之间其实可以相互开放。当然,这点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认可。
我们在三个多月的阅读中,也有些争执和讨论,可以说阅读和讨论留下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这些也是我们下一步讨论和阅读的基础。现在终于放假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我们可以从头再把读过的文本再清理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思考,有什么内容和材料可以再补充,等下学期再集中进行讨论。不过下学期我四月后有三个月时间不在广州,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把活动继续下去。
http://www.douban.com/event/18136493/discussion/5169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