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iza在Alicante房子的一种解读
【前记】
人们在看Siza,Zumthor,Miralles这类天才建筑师的作品时都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作品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可以分析的?从什么角度去分析?比如Siza,从设计的角度看,本文希望指出在签名般的设计手法背后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除了对柯布莱特Loos的参考外,还有对历史案例的参考;
【分析】
西扎这个房子有一个很contextual的体量(1)。她呼应着:弧形体量的教室,被西扎作为参考点的航控楼。并给了整个开放空间一个方向。具体的说,靠近教室的体量和教室宽度对齐;内收的H形体量让开了航控楼,使其保持独立性;主入口处体量为航控楼让出了一块空间,进一步烘托其体量。这一系列操作被概括为Implantacao,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
接下来,建筑内部围绕着一大两小三个院子(或者说四个院子)展开(4)。沿街入口有一个种满植物的私密院子;靠航控楼的主入口有一个种大树的开放院子;其他房间绕着一个长条形的院子展开,中间的天桥在空间和功能上分隔了长院。
这一系列院子做的非常地域性,准确的说和阿拉伯传统密切相关(5)。这些院子都不完全围合且相互连通,来访者每进入一个新院子都要转弯或经过一个空间分隔(在这里是天桥)。整个空间序列是为动态参观而设计的。与之相比,基督教建筑的院子是被完整围合出来的,并被排除于参观流线之外。其设计除了注重院子的比例形状外,非常关注围合院子的立面。
但中间的院子作为一个静态的院子,表现出了部分基督教建筑的特征。首先是院子一大一小的形状(6),这使院子从两头看有着不同的透视效果,一面更纵深(7),一面更宽敞(8)。虽然无法确定设计动机:是来自于对城市体量的被动呼应,还是对内院的主动塑造。但在客观上,这个几何操作有大批先例可寻,无论是Pienza,还是St.Marco,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这样例子就不停出现。其次,院子首层的柱子一平一曲,有着清晰的节奏,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立面设计主题(11)。
在建筑内部,最有趣的空间是将两条建筑连接起来的公共空间。其内部有一系列对景关系,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内院连接起来。这点同样有先例可寻,即Alhambra中的狮子苑。从平面上可以看出,西扎的设计和狮子苑的对景布置完全一致(12)(13)(14)(15),甚至空间分隔的细部设计也一模一样(16)。(值得另外说明的是,这种相似性是空间感知层面上的,在平面上并不明显;这区别于Colin Rowe提到的Le Corbusier与Paladio平面上的相似性,其是平面数学关系的,非感知的)
尽管西扎没有提过对特定案例的参考,但是他提过对景的原则——在自己所在空间和目标之间要插入一个空间,作为尺度和距离的参考。这点原则在建筑的细部中有所贯彻,比如首层回廊的铺地。对于房间内部,“人,土,铺地”组成一个小尺度的空间序列;而“人,廊,内院”组成一个大尺度的空间序列(17)。这一层层细腻的空间层次在Alhambra中非常常见。
---------------------------------------------------------------------------------------------------------------------
建筑内部的设备被隐藏于双层墙体之中,各种细部设计有的方便施工(18),有的考虑装饰效果,有的甚至是西扎的小游戏(19)。但无论如何,这些设计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既不同于之前理性的城市设计,也不同于参考历史案例的建筑设计。
【结论】
西扎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构造设计等不同层面采用灵活的原则,仅仅在建筑设计上有和历史相关的地方。另外关于历史案例的选择上,siza是跨时间,跨文化的,而且不同局部有不同的参考。这很难用批判性的地域主义去概括,因为里面有非本地域,还有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个建筑也很难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因为对历史案例的参考有历史主义的一面。
【感慨】
有时看到这样的案例不禁让人联想起“历史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倘若你去挖开土地,最下面的一层是史前人类的,然后是古罗马,伊斯兰,某些地方会有中世纪的一层,接着是基督教的光复运动,一路下来直到灿烂的98一代,最后才进入现当代。当你去面对这样一片土地的时候,可能讲不出伊比利亚的准确定义,而只能看到这一层一层的积淀下来的历史。人们的历史态度有时会像西扎一样,拿来主义的接受各种影响;也可能会像Moneo一样,把一层层古迹梳理清楚,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这样的态度和“强调气质,统一性和类比”的瑞士历史态度非常不一样。瑞士强调“国民性”,什么是瑞士的,什么不是,什么是熟悉且引起共鸣的,什么是陌生的。这大概多半来自于瑞士人产生身份认同的因素——共同的记忆(尤其是利益)。
人们在看Siza,Zumthor,Miralles这类天才建筑师的作品时都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作品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可以分析的?从什么角度去分析?比如Siza,从设计的角度看,本文希望指出在签名般的设计手法背后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除了对柯布莱特Loos的参考外,还有对历史案例的参考;
【分析】
西扎这个房子有一个很contextual的体量(1)。她呼应着:弧形体量的教室,被西扎作为参考点的航控楼。并给了整个开放空间一个方向。具体的说,靠近教室的体量和教室宽度对齐;内收的H形体量让开了航控楼,使其保持独立性;主入口处体量为航控楼让出了一块空间,进一步烘托其体量。这一系列操作被概括为Implantacao,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 |
(1)总平,contextual体量 |
---------------------------------------------------------------------------------------------------------------------
接下来,建筑内部围绕着一大两小三个院子(或者说四个院子)展开(4)。沿街入口有一个种满植物的私密院子;靠航控楼的主入口有一个种大树的开放院子;其他房间绕着一个长条形的院子展开,中间的天桥在空间和功能上分隔了长院。
这一系列院子做的非常地域性,准确的说和阿拉伯传统密切相关(5)。这些院子都不完全围合且相互连通,来访者每进入一个新院子都要转弯或经过一个空间分隔(在这里是天桥)。整个空间序列是为动态参观而设计的。与之相比,基督教建筑的院子是被完整围合出来的,并被排除于参观流线之外。其设计除了注重院子的比例形状外,非常关注围合院子的立面。
![]() |
(4)Siza首层平面:主入口与内院关系 |
![]() |
(5)Arabic院落平面:主入口与内院关系 |
但中间的院子作为一个静态的院子,表现出了部分基督教建筑的特征。首先是院子一大一小的形状(6),这使院子从两头看有着不同的透视效果,一面更纵深(7),一面更宽敞(8)。虽然无法确定设计动机:是来自于对城市体量的被动呼应,还是对内院的主动塑造。但在客观上,这个几何操作有大批先例可寻,无论是Pienza,还是St.Marco,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这样例子就不停出现。其次,院子首层的柱子一平一曲,有着清晰的节奏,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立面设计主题(11)。
![]() |
(6)Siza二层平面:内院形状 |
![]() |
(7)从宽端看内院(页景拍摄),注意透视 |
![]() |
(8)从窄端看内院(页景拍摄),注意透视 |
![]() |
(11)方柱圆柱节奏变化,Siza与Bramante对比 |
在建筑内部,最有趣的空间是将两条建筑连接起来的公共空间。其内部有一系列对景关系,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内院连接起来。这点同样有先例可寻,即Alhambra中的狮子苑。从平面上可以看出,西扎的设计和狮子苑的对景布置完全一致(12)(13)(14)(15),甚至空间分隔的细部设计也一模一样(16)。(值得另外说明的是,这种相似性是空间感知层面上的,在平面上并不明显;这区别于Colin Rowe提到的Le Corbusier与Paladio平面上的相似性,其是平面数学关系的,非感知的)
![]() |
(12)Siza的对景关系 |
![]() |
(13)狮子苑的对景关系 |
![]() |
(14)相同位置对景1 |
![]() |
(15)相同位置对景2 |
![]() |
(16)限定空间墙体细部 |
尽管西扎没有提过对特定案例的参考,但是他提过对景的原则——在自己所在空间和目标之间要插入一个空间,作为尺度和距离的参考。这点原则在建筑的细部中有所贯彻,比如首层回廊的铺地。对于房间内部,“人,土,铺地”组成一个小尺度的空间序列;而“人,廊,内院”组成一个大尺度的空间序列(17)。这一层层细腻的空间层次在Alhambra中非常常见。
![]() |
(17)铺地位于墙体与柱子之间,空隙即是siza所说的参考 |
---------------------------------------------------------------------------------------------------------------------
建筑内部的设备被隐藏于双层墙体之中,各种细部设计有的方便施工(18),有的考虑装饰效果,有的甚至是西扎的小游戏(19)。但无论如何,这些设计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既不同于之前理性的城市设计,也不同于参考历史案例的建筑设计。
![]() |
(18)细部1:左右扶手区别,舒适性与空间性的对比 |
![]() |
(19)细部2:墙裙转角处的特殊瓷砖 |
【结论】
西扎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构造设计等不同层面采用灵活的原则,仅仅在建筑设计上有和历史相关的地方。另外关于历史案例的选择上,siza是跨时间,跨文化的,而且不同局部有不同的参考。这很难用批判性的地域主义去概括,因为里面有非本地域,还有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个建筑也很难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因为对历史案例的参考有历史主义的一面。
【感慨】
有时看到这样的案例不禁让人联想起“历史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倘若你去挖开土地,最下面的一层是史前人类的,然后是古罗马,伊斯兰,某些地方会有中世纪的一层,接着是基督教的光复运动,一路下来直到灿烂的98一代,最后才进入现当代。当你去面对这样一片土地的时候,可能讲不出伊比利亚的准确定义,而只能看到这一层一层的积淀下来的历史。人们的历史态度有时会像西扎一样,拿来主义的接受各种影响;也可能会像Moneo一样,把一层层古迹梳理清楚,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这样的态度和“强调气质,统一性和类比”的瑞士历史态度非常不一样。瑞士强调“国民性”,什么是瑞士的,什么不是,什么是熟悉且引起共鸣的,什么是陌生的。这大概多半来自于瑞士人产生身份认同的因素——共同的记忆(尤其是利益)。
远古超萌武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说窗3——窗框:窗饰边,侧壁,窗楣,窗台 (66人喜欢)
- 说窗2——墙内窗位 (88人喜欢)
- 说窗1——标准窗 (112人喜欢)
- 突然想看看他们都在干啥 (28人喜欢)
- 2024年终盘点9——中国独立建筑奖结语(大结局)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