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转红轮》读后记
这两天刚读完《倒转红轮》,赶紧写点观感,怕时间一长给忘了:)
读《倒转红轮》的原因有二。其一,强大的广告效应。倒不是说此书费力宣传,只是新年伊始,各大媒体都在撺掇发布去年的“N大好书榜”,《倒》经常会被列示其中,很难无视呀;其二,猎奇心理。既然这多榜都提到它,好歹也得看看书评以示尊重吧。简单看了几篇书评,大致知道了此书是将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的,皆因此前很少涉猎书中所述,遂追奇猎新。
等书到手,满头那个汗呀......50万字,700多页...... 没办法,读吧,这就是附庸风雅的代价...... 先读作者自序,之前一点俄国史知识背景都没有,读的云里雾里。整个自序读下来大概就知道了俄国人名不是XX夫,就是XX斯基,还有叫XXXXXX斯基的,巨长的名字。好在自序里把《倒》成书的过程、全书的逻辑思路列的很清楚,总算找到点读此书的门道。
开篇就讲索尔仁尼琴,哈哈,这个刚听说过(南周新年献词风波中微博姚女王转过他老人家一句话),应景!然后开讲高尔基,这个也算有耳闻,小时候害我得上背书恐惧症的黑手之一(反正也就记得一句话,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其实是抱着读八卦新闻的态度读完着两章的,读后才知道索老先生(为什么“索总”二字突然闪过?哈哈)原来除了极力鞭挞布尔什维克的集权统治之外,对于当时西方盛行的自由民主制度同样视为危害俄国的毒物;高老先生一生都在演川剧绝活(变脸),从人道主义到鼓吹激进革命,又从激进革命主张变到同情列宁大魔王高压下的知识分子(且因此被迫背井离乡),后来斯大林大魔王上台竟又甘心情愿沦为传声筒甚至帮凶,最终晚节不保落得个“人品大大有问题”的身后骂名。
从第三章开始得费劲读、正经读了。第3章、第4章讲了俄国知识分子中“路标派”。所谓路标派说的粗浅点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在经历了激进的革命情绪和1905年革命后对于过激思想的反思的一派。标志着俄罗斯知识分子真正自省的开始,可惜挟裹在那个激进革命的洪流中,这种理性反思的声音总是显得很微弱,最终因为1917年二月革命和紧接着的十月革命的爆发湮没于革命洪流,直至苏东裂变后才有重新进入俄国人视野被视为奎臬。
其实读到此,也就自然而然的想知道为什么沙皇俄国后期激进的革命思想可以如此盛行,作者也是循序善诱,接着在第5章介绍了俄国社会制度的演变(侧重于贵族制度和农奴制度)。才知道原来俄国后来占绝大多数的军功贵族实与欧洲贵族不同,本质上都是沙皇的大号农奴,少有欧洲贵族享有的自由。虽然手下占有农奴,但原理上来讲那些都是沙皇赏赐的,无非是军功贵族服役打仗的非货币形式的酬劳而已。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沙皇俄国时期军功贵族受教育是一种义务,而且大多数军功贵族都被此种义务搞的疲于奔命。所以这才有了后来所谓的贵族解放的有来。贵族解放其实意味着军功贵族减清或免除了为沙皇服役的义务,但是由于解放这些军功贵族的时候没有同时解放作为服役酬劳的军功贵族掌管下的农奴,造成了几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军功贵族可以白白的使用农奴不用发愁生计,加之之前受教育程度高,所以演化出了贵族知识分子阶层;另一方面既然是知识分子了,不免多愁善感、要些脸面、讲些道德,自认理亏(没有了服役义务但是还白白使用农奴),所以大多会通过善待农奴的方式寻求救赎感,也就有了俄罗斯“黄金一代”时人道主义情怀的盛行(托尔斯泰乃为代表人物);但是虽然有人道主义情怀,毕竟还是现有体制既得利益者,对于彻底解放农奴方面相当有顾虑,这也是为什么贵族知识份子在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兴起后,在同平民知识分子激进主张论战时总被抓住小辫子,最终集体失声的原因。贵族知识分子在同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论战时集体失声,导致了民粹思想在俄国蔓延,加之沙皇后期(1905年后)斯托雷平改革搞的下层人民怨声载道,所以各种激进势力应势而起,至此改革的可能性被终断,革命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自此就必须探讨,作为最初煽动起激进革命情绪的平民知识分子是怎样产生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激进革命情绪又是怎样压倒了贵族知识分子温和改革诉求的?作者此时更是犹如一场及时雨,介绍了作为贵族知识分子“对立面”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崛起历程。弄了半天,平民知识分子是在俄国宗教改革和几任沙皇世俗改革后,被边缘化的僧侣阶层演化而来。原来因为几次宗教方面改革,俄国东正教依然成为皇权的附属(这完全不同于欧洲教权高于皇权,至少可以分而治之的局面;自此也产生了被作者成为俄国知识分子前史和解开“俄罗斯之谜”钥匙的“分裂教派运动”),成为了皇权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而沙皇有对于这件工具实行高压,为保证其可用性冻了结僧侣阶层的流动性(包括流入和流出2个方向),一方面规定了僧侣的后代必须为僧侣(而且由于东正教传统,僧侣不能采取任何方法节育,导致僧侣阶层人口增长率高),另一由于教会的宗教职位有限,在满足僧侣就业方面有很大缺口,从而导致了大批僧侣阶层处在生存困难的境地。而这些僧侣又基本上是受过教育的人群,所以久而久之转变成了平民知识阶层,而且由于其对于沙皇统治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不满,其天然具有强烈的激进的反体制倾向。平民知识份子的崛起在19世纪6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大型其道在19世纪40年代,所以他们分别被称为60年代人和40年代人。在俄罗斯通常又把贵族知识分子叫做“狐狸”知识分子,把平民知识分子叫做“刺猬”知识分子。非常形象,名副其实的满身是刺!
60年代以后,平民知识分子的激进情绪完全压倒贵族知识分子的温和主张,发生革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对于激进思想的得势和由此引起的1905年革命,以及由于1905年革命致使俄国立宪改革进程的终结报有极大的惋惜之情,这个从作者单拿出一节来论述1905年革命的功过是非便可看出(见第4章“否则就永远不能讲了”一节)。这应该也是作者对于当下中国改革进程的一种强力提示吧。与我心有戚戚焉。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个人觉得最有同感最能触动我的是接下来对于俄罗斯当时“第三种知识分子”的论述(第9章)。所谓的第三类知识份子简单点说就是那种“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致力于通过社会实践激发社会层面自治力量的那类知识分子,他们做作的事情有点类似于现在讲的NGO。书中也充分肯定了“第三类知识份子”对于俄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通过“第三类知识分子”的努力,在农奴制的俄国竟然可以发展出能够替代政府职能的自治组织!从“小事主义”到“开启民智”再到“建立自治局”最终提出“政治诉求”,完全可以推测,如果不是1917年二月革命毫无征兆的爆发,“第三类知识分子”的实践完全可以带领俄罗斯走上欧洲国家的立宪制民主政体!扼腕!对于这一章的偏爱,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书是部思想史,此章前的几乎所有章节都是在论述思想发展历程和反思,而这一章不仅有思想沿革的论述,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几乎描述出了一幅完整的温和社会变革的路线图,应当能够给当今中国有莫大的启发。
最后,作者把俄罗斯宗教史上“分裂运动”作为阐述各种思潮兴起的源头,把起因于宗教改革的“分裂运动”作为“解开俄罗斯之谜的钥匙”。如作者所述,可以把这一章作为俄罗斯思想史的前史来看。虽然着墨不多而且放在最后,但是可以说这一章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思想原点。
写了这么多,大多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阅读的框架。由于仅是篇读后记,并非书评,所以对《倒转红轮》的现实意义和更深层次的思想脉络也就不多说了(真实原因是写的有点累了,哈哈)。自读自书,必定各有所得!
读《倒转红轮》的原因有二。其一,强大的广告效应。倒不是说此书费力宣传,只是新年伊始,各大媒体都在撺掇发布去年的“N大好书榜”,《倒》经常会被列示其中,很难无视呀;其二,猎奇心理。既然这多榜都提到它,好歹也得看看书评以示尊重吧。简单看了几篇书评,大致知道了此书是将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的,皆因此前很少涉猎书中所述,遂追奇猎新。
等书到手,满头那个汗呀......50万字,700多页...... 没办法,读吧,这就是附庸风雅的代价...... 先读作者自序,之前一点俄国史知识背景都没有,读的云里雾里。整个自序读下来大概就知道了俄国人名不是XX夫,就是XX斯基,还有叫XXXXXX斯基的,巨长的名字。好在自序里把《倒》成书的过程、全书的逻辑思路列的很清楚,总算找到点读此书的门道。
开篇就讲索尔仁尼琴,哈哈,这个刚听说过(南周新年献词风波中微博姚女王转过他老人家一句话),应景!然后开讲高尔基,这个也算有耳闻,小时候害我得上背书恐惧症的黑手之一(反正也就记得一句话,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其实是抱着读八卦新闻的态度读完着两章的,读后才知道索老先生(为什么“索总”二字突然闪过?哈哈)原来除了极力鞭挞布尔什维克的集权统治之外,对于当时西方盛行的自由民主制度同样视为危害俄国的毒物;高老先生一生都在演川剧绝活(变脸),从人道主义到鼓吹激进革命,又从激进革命主张变到同情列宁大魔王高压下的知识分子(且因此被迫背井离乡),后来斯大林大魔王上台竟又甘心情愿沦为传声筒甚至帮凶,最终晚节不保落得个“人品大大有问题”的身后骂名。
从第三章开始得费劲读、正经读了。第3章、第4章讲了俄国知识分子中“路标派”。所谓路标派说的粗浅点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在经历了激进的革命情绪和1905年革命后对于过激思想的反思的一派。标志着俄罗斯知识分子真正自省的开始,可惜挟裹在那个激进革命的洪流中,这种理性反思的声音总是显得很微弱,最终因为1917年二月革命和紧接着的十月革命的爆发湮没于革命洪流,直至苏东裂变后才有重新进入俄国人视野被视为奎臬。
其实读到此,也就自然而然的想知道为什么沙皇俄国后期激进的革命思想可以如此盛行,作者也是循序善诱,接着在第5章介绍了俄国社会制度的演变(侧重于贵族制度和农奴制度)。才知道原来俄国后来占绝大多数的军功贵族实与欧洲贵族不同,本质上都是沙皇的大号农奴,少有欧洲贵族享有的自由。虽然手下占有农奴,但原理上来讲那些都是沙皇赏赐的,无非是军功贵族服役打仗的非货币形式的酬劳而已。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沙皇俄国时期军功贵族受教育是一种义务,而且大多数军功贵族都被此种义务搞的疲于奔命。所以这才有了后来所谓的贵族解放的有来。贵族解放其实意味着军功贵族减清或免除了为沙皇服役的义务,但是由于解放这些军功贵族的时候没有同时解放作为服役酬劳的军功贵族掌管下的农奴,造成了几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军功贵族可以白白的使用农奴不用发愁生计,加之之前受教育程度高,所以演化出了贵族知识分子阶层;另一方面既然是知识分子了,不免多愁善感、要些脸面、讲些道德,自认理亏(没有了服役义务但是还白白使用农奴),所以大多会通过善待农奴的方式寻求救赎感,也就有了俄罗斯“黄金一代”时人道主义情怀的盛行(托尔斯泰乃为代表人物);但是虽然有人道主义情怀,毕竟还是现有体制既得利益者,对于彻底解放农奴方面相当有顾虑,这也是为什么贵族知识份子在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兴起后,在同平民知识分子激进主张论战时总被抓住小辫子,最终集体失声的原因。贵族知识分子在同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论战时集体失声,导致了民粹思想在俄国蔓延,加之沙皇后期(1905年后)斯托雷平改革搞的下层人民怨声载道,所以各种激进势力应势而起,至此改革的可能性被终断,革命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自此就必须探讨,作为最初煽动起激进革命情绪的平民知识分子是怎样产生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激进革命情绪又是怎样压倒了贵族知识分子温和改革诉求的?作者此时更是犹如一场及时雨,介绍了作为贵族知识分子“对立面”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崛起历程。弄了半天,平民知识分子是在俄国宗教改革和几任沙皇世俗改革后,被边缘化的僧侣阶层演化而来。原来因为几次宗教方面改革,俄国东正教依然成为皇权的附属(这完全不同于欧洲教权高于皇权,至少可以分而治之的局面;自此也产生了被作者成为俄国知识分子前史和解开“俄罗斯之谜”钥匙的“分裂教派运动”),成为了皇权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而沙皇有对于这件工具实行高压,为保证其可用性冻了结僧侣阶层的流动性(包括流入和流出2个方向),一方面规定了僧侣的后代必须为僧侣(而且由于东正教传统,僧侣不能采取任何方法节育,导致僧侣阶层人口增长率高),另一由于教会的宗教职位有限,在满足僧侣就业方面有很大缺口,从而导致了大批僧侣阶层处在生存困难的境地。而这些僧侣又基本上是受过教育的人群,所以久而久之转变成了平民知识阶层,而且由于其对于沙皇统治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不满,其天然具有强烈的激进的反体制倾向。平民知识份子的崛起在19世纪6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大型其道在19世纪40年代,所以他们分别被称为60年代人和40年代人。在俄罗斯通常又把贵族知识分子叫做“狐狸”知识分子,把平民知识分子叫做“刺猬”知识分子。非常形象,名副其实的满身是刺!
60年代以后,平民知识分子的激进情绪完全压倒贵族知识分子的温和主张,发生革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对于激进思想的得势和由此引起的1905年革命,以及由于1905年革命致使俄国立宪改革进程的终结报有极大的惋惜之情,这个从作者单拿出一节来论述1905年革命的功过是非便可看出(见第4章“否则就永远不能讲了”一节)。这应该也是作者对于当下中国改革进程的一种强力提示吧。与我心有戚戚焉。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个人觉得最有同感最能触动我的是接下来对于俄罗斯当时“第三种知识分子”的论述(第9章)。所谓的第三类知识份子简单点说就是那种“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致力于通过社会实践激发社会层面自治力量的那类知识分子,他们做作的事情有点类似于现在讲的NGO。书中也充分肯定了“第三类知识份子”对于俄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通过“第三类知识分子”的努力,在农奴制的俄国竟然可以发展出能够替代政府职能的自治组织!从“小事主义”到“开启民智”再到“建立自治局”最终提出“政治诉求”,完全可以推测,如果不是1917年二月革命毫无征兆的爆发,“第三类知识分子”的实践完全可以带领俄罗斯走上欧洲国家的立宪制民主政体!扼腕!对于这一章的偏爱,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书是部思想史,此章前的几乎所有章节都是在论述思想发展历程和反思,而这一章不仅有思想沿革的论述,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几乎描述出了一幅完整的温和社会变革的路线图,应当能够给当今中国有莫大的启发。
最后,作者把俄罗斯宗教史上“分裂运动”作为阐述各种思潮兴起的源头,把起因于宗教改革的“分裂运动”作为“解开俄罗斯之谜的钥匙”。如作者所述,可以把这一章作为俄罗斯思想史的前史来看。虽然着墨不多而且放在最后,但是可以说这一章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思想原点。
写了这么多,大多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阅读的框架。由于仅是篇读后记,并非书评,所以对《倒转红轮》的现实意义和更深层次的思想脉络也就不多说了(真实原因是写的有点累了,哈哈)。自读自书,必定各有所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