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第一场雨
今年的第一场雨来了,上海的天变得白蒙蒙的,似乎是是太脏了,让我又开始变得有些气喘,份外怀念春节前在三亚的日子。
如画般的清澈海景,如无般的澄净空气,躺在酒店私家海滩的躺椅上,在阳光、海滩、潮水的氛围中,慵懒的气息不期而至,真的让人忘记什么金融危机、牛市熊市。在机场准备离开时,感觉如书中所言,时光飞逝、良日苦短,也暗下决心,回来后努力挣钱,争取退休前一定在三亚买套房子,用来冬天度晚年。这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城市,这次度假也真的物有所值、令人难忘,觉得对得起自己一年的辛苦劳作。很成功!
春节对我来说并无太大意义,这样的状态至少已经有十余年了。有意义的在于给出了一个假期,让人有理由可以少做点事情。不过这两天看了一些原来未曾看完的陈报,回想08年,还是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也有一些个人的感慨。
先是看到《东方早报》关于返乡农民工的报道,感到非常沉重;然后看到浙江民营企业家参加两会的提案与感言,对于环境的忧虑与政策不公的不满;最后看到《经济观察报》组织的一个论坛,各届代表对于当前形势的一个发言。通过这些报道,感到当前的局势的确不容乐观,节后企业能否复产、农民工能否再次于城中就业是一个关键的事件观察点,如果不能,或大面积的不能,将意味着形势将恶化,真正的中国危机可能到来。那么,让人恐惧的不是金融危机,也不是实业危机,而应是社会危机,这是政府应未雨绸缪、做出预策的。所以,春节嘘寒问暖尽管重要,但来点实的、尤其是着眼于未来的大手笔更重要。
自去年7月份以来,从来自股市的担忧,到对实体经济的担忧,然后转向对政策无为与滞后的愤怒与抱怨,从私利到公利乃至民利的关注与思索,实际上是在自由经济下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惯有的“修齐治平”的反应。但到了今天来看,自己也有偏激之处与不当之想,例如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乐观,不过对于总体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于政策的批评还是在方向上是正确的(这也让我多少有点自鸣得意)。那么,今天的政策是对的吗?方向上的救市肯定是对的,不要管是否会被人指责易变多变,危机之时必须有应急之举,既想救命又想养生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值得警惕的是,还需考虑的是应谁之急,为何来应急。
当前的关键既不是所谓的内需拉动,也不是投资拉动,最重要的是保就业。因此,四万亿投下去不一定对,发消费券不一定对,行业振兴规划不太可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类的老生常谈似乎根本就不对(因为混淆了长期与短期!)。对的应是什么?这也是我一段苦苦思索的事。在千头万绪时,我们肯定要抓主要矛盾。财税政策只是表面与应急之策,而内需拉动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真正从经济上来说,我们希望形成的是长短结合的经济良性循环,而减少所谓的“漏出”。财税的应急之策必须策应于或者说服务于一个大的方向性举措,才有可能形成闭环,在长与短上都会起到效果。否则,铁路修了没有人坐,家电送下去没有人买,那肯定是愚蠢之举!
我一直对新农村建设持有异议。因为这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到底新在何处?如何建设?从工业化历史看,有哪个国家崛起靠的是农业?有哪个国家农村建设、农民富裕不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下来完成的?看了返乡农民工的报道,我更加相信这种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当前农民收入的60%以上靠的是打工收入,农业收入微乎其微而且非常吃力;而新一代打工者已是80后,对于土地和乡村已不存留恋,这些因素决定了以乡村地域作为界定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可能是不恰当的。
而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了困扰城市的大问题,如果两头夹击将如何?对于大学生创业我也是不太看好的。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是独生子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阅历与坚忍的精神。在学校里学习这种做了十几年、应当说最擅长的事,没有了升学压力或考试约束都会放弃,怎么可能会创业成功呢?
那么,路在何方呢?通过对周其仁、茅于轼、华生、魏加宁、刘吉等几个专家观点的思考,我认为,总体的思路应是,以市场化、市民化,推动民主化、现代化。这应是当前的主基调,也是政府政策的出发点。
市场化,就是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道路,通过市场化来创新发展,度过危机。这意味着政策的着力点,不能是救国企而不顾民企,更不能是扩大垄断而抑制竞争,我们更需要大大地、真正地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GDP的65%、出口的68%、就业的80%都是靠民企解决的,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对民企这么刻薄、苛刻、苛求呢?
市民化,就是以农民工为目标群体,以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定居、创业为出发点,来扶助这部分新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激发他们的敬业与创业激情。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一方面可以为农民作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竞争与借鉴。这意味着对于这些群体在城市居住、个人创业与收入的税收减免等方面,应有实质性的扶助政策。这难道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扶助三农的政策吗?
市场化与市民化的政策,既有经济含义,更有消除社会不公的社会含义,因此,可以推进民主化,从长远看更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难道这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吗?
如画般的清澈海景,如无般的澄净空气,躺在酒店私家海滩的躺椅上,在阳光、海滩、潮水的氛围中,慵懒的气息不期而至,真的让人忘记什么金融危机、牛市熊市。在机场准备离开时,感觉如书中所言,时光飞逝、良日苦短,也暗下决心,回来后努力挣钱,争取退休前一定在三亚买套房子,用来冬天度晚年。这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城市,这次度假也真的物有所值、令人难忘,觉得对得起自己一年的辛苦劳作。很成功!
春节对我来说并无太大意义,这样的状态至少已经有十余年了。有意义的在于给出了一个假期,让人有理由可以少做点事情。不过这两天看了一些原来未曾看完的陈报,回想08年,还是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也有一些个人的感慨。
先是看到《东方早报》关于返乡农民工的报道,感到非常沉重;然后看到浙江民营企业家参加两会的提案与感言,对于环境的忧虑与政策不公的不满;最后看到《经济观察报》组织的一个论坛,各届代表对于当前形势的一个发言。通过这些报道,感到当前的局势的确不容乐观,节后企业能否复产、农民工能否再次于城中就业是一个关键的事件观察点,如果不能,或大面积的不能,将意味着形势将恶化,真正的中国危机可能到来。那么,让人恐惧的不是金融危机,也不是实业危机,而应是社会危机,这是政府应未雨绸缪、做出预策的。所以,春节嘘寒问暖尽管重要,但来点实的、尤其是着眼于未来的大手笔更重要。
自去年7月份以来,从来自股市的担忧,到对实体经济的担忧,然后转向对政策无为与滞后的愤怒与抱怨,从私利到公利乃至民利的关注与思索,实际上是在自由经济下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惯有的“修齐治平”的反应。但到了今天来看,自己也有偏激之处与不当之想,例如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乐观,不过对于总体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于政策的批评还是在方向上是正确的(这也让我多少有点自鸣得意)。那么,今天的政策是对的吗?方向上的救市肯定是对的,不要管是否会被人指责易变多变,危机之时必须有应急之举,既想救命又想养生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值得警惕的是,还需考虑的是应谁之急,为何来应急。
当前的关键既不是所谓的内需拉动,也不是投资拉动,最重要的是保就业。因此,四万亿投下去不一定对,发消费券不一定对,行业振兴规划不太可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类的老生常谈似乎根本就不对(因为混淆了长期与短期!)。对的应是什么?这也是我一段苦苦思索的事。在千头万绪时,我们肯定要抓主要矛盾。财税政策只是表面与应急之策,而内需拉动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真正从经济上来说,我们希望形成的是长短结合的经济良性循环,而减少所谓的“漏出”。财税的应急之策必须策应于或者说服务于一个大的方向性举措,才有可能形成闭环,在长与短上都会起到效果。否则,铁路修了没有人坐,家电送下去没有人买,那肯定是愚蠢之举!
我一直对新农村建设持有异议。因为这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到底新在何处?如何建设?从工业化历史看,有哪个国家崛起靠的是农业?有哪个国家农村建设、农民富裕不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下来完成的?看了返乡农民工的报道,我更加相信这种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当前农民收入的60%以上靠的是打工收入,农业收入微乎其微而且非常吃力;而新一代打工者已是80后,对于土地和乡村已不存留恋,这些因素决定了以乡村地域作为界定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可能是不恰当的。
而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了困扰城市的大问题,如果两头夹击将如何?对于大学生创业我也是不太看好的。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是独生子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阅历与坚忍的精神。在学校里学习这种做了十几年、应当说最擅长的事,没有了升学压力或考试约束都会放弃,怎么可能会创业成功呢?
那么,路在何方呢?通过对周其仁、茅于轼、华生、魏加宁、刘吉等几个专家观点的思考,我认为,总体的思路应是,以市场化、市民化,推动民主化、现代化。这应是当前的主基调,也是政府政策的出发点。
市场化,就是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道路,通过市场化来创新发展,度过危机。这意味着政策的着力点,不能是救国企而不顾民企,更不能是扩大垄断而抑制竞争,我们更需要大大地、真正地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GDP的65%、出口的68%、就业的80%都是靠民企解决的,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对民企这么刻薄、苛刻、苛求呢?
市民化,就是以农民工为目标群体,以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定居、创业为出发点,来扶助这部分新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激发他们的敬业与创业激情。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一方面可以为农民作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竞争与借鉴。这意味着对于这些群体在城市居住、个人创业与收入的税收减免等方面,应有实质性的扶助政策。这难道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扶助三农的政策吗?
市场化与市民化的政策,既有经济含义,更有消除社会不公的社会含义,因此,可以推进民主化,从长远看更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难道这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