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重要的决定
2012年有几个特别之处:
1,2012除得进4,所以是闰年;
2,2012年有两个春天;
3,2012年,我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
有一天我站在11楼的阳台上,举目望去。妈的,灰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以外,我在想,我这辈子到底要干嘛呢。
我在想到我这短短几年的人生里,唯一还没改变的兴趣就是五月天。我是不是应该为此做点什么事,我是不是应该进军娱乐界,不折手段的努力接近他们,我是不是应该立即改行去做娱记……另一个人生在我眼前铺开,但我马上觉得,还是不行,这不是我的路。
首先,这不是个自足的过程。除了它的目标(接近五月天)对我有意义外,我对娱乐圈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人生的拳击场上如果没有牢牢的钉上一圈圈的激情围栏,一拳过来我早就飞出去了。
其次,这个目标是会被实现的,实现了,那我不是又得去寻找新目标了吗?
再次,五月天是我的骨灰兴趣,我觉得现在这个状态挺好,就像喜马拉雅群山里保留了几世纪的火种佛,路过的商队拨一拨,冒出火星,加几块木炭,就能带来温暖。接近他们会更好吗?别人我不知道,我不行,我有病,我不能接受我的偶像吃饭会塞牙,走路会滑到,上厕所会放屁,讲傻话,发脾气……姐姐,你喜欢的不是人。没错,我喜欢的只是一个伟岸的形象,一声不吭的出现,手扶长衫,摆出咏春拳的架势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人生行不通。我得再想想。
大概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决定开“三杯茶”店的(原来它叫“三杯茶馆”,总有人认为我要开一间棋牌室,所以我去掉了“馆”字,后来,有一次我的赞助人问我,你是不是想开一家烟酒糖。到那时,我已打算不再解释。)。
回忆逐渐清楚起来。这次得回到高二,不知道那时我听过五月天的歌没。有一次我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牛奶,老板娘坐在一台迷你电视前看偶像剧指使我自己去拿牛奶,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老板娘的幸福,竟然还对此萌发了梦想一类的东西。没错,我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天天可以看偶像剧的小卖部老板娘。
第一次听五月天的歌是姐姐的一盒盗版磁带,按下随身听的播放键,《温柔》。姐姐说这个乐团到她们学校开演唱会,所以学校里他们的盗版磁带很多,很便宜,她就买了一盒。我问姐姐,这个乐团怎么样。因为从磁带上看,五个脑袋都印重了,有的还有四个眼睛。姐姐说很丑,都没什么人去看他们的演唱会。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起这一段心里总是很沸腾。2003年五月天到内地发展,从零做起,哈尔滨开始,一路下来到各个城市的大学里跑演唱会。没有人认识他们,没有人听得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他们一半在演唱会,一半车厢里。
哎,太快了,他们一下子就来到了什么都有的2012年。
回忆和透视画法一样,越远越挤在一快,所以我分不清我是先有了向往小卖部老板娘守店生活的情愫,还是先看清五个脑袋和没有重印的眼睛后沉迷了他们的音乐中。总之青春期里,我就埋下了一些“三杯茶”的想法。
“三杯茶”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一条街。想到可以去逛你就会兴奋。
有时我还会说,其实我和黑客和画家是同行。这个呢,我打算以后想的更成熟了,再就它写一篇文章细说。这里先简单提一下。
黑客是lifehacker,生活黑客。就是能用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像黑客一样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克服拖延症,厌恶家务症。说真的,我认为这些都是病,会阻碍幸福,最严重的是它们都很不要脸,蹭饭吃还要让你为它们找存在的借口。以前我就是这样,当然现在也没好,但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办法制服它们。直到有一天有人说我意志力坚定,自制力强,当时我嘴里塞满了食物,说不出话。我点点头。
实际我想说的是去他妈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我只是做我喜欢的事,我只是知道如何让它变成我喜欢的事。这一点,“三杯茶”出现后会很好的诠释出来。
再来说画家。这个概念很广,得结合我的另一个决定。浅浅的来讲,画家画画是不是画画擦擦,擦擦画画,不断调整,修改。以前拖延症跟我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我信了,“完美主义者”这个名称多彡啊,为了做一个“完美主义者”,保持形象,我努力不做事,并把以前做的蠢事都毁掉。
但我总得去做点什么啊,竖了这么高的墙,这么多的墙,我还能做什么呢。
醒悟了,我给了自己一张白纸,永远都给自己一张白纸。你爱干嘛干嘛,你就是造物者。哇,这个想法太嗨了,比“完美主义者”还嗨。
把自己当画家,给自己一张白纸,勇敢一点,就算错了还可以擦掉,不断修改,调整,心中的画面慢慢出现,最重要的是,这幅画画完了,便出现了画以外的意义,空白都有了意义。
“三杯茶”就是这样,是一个流动的变化的过程,不会一层不变,但也不会乱变。它有一个主题,为这个主题变得更好。
我说画家这个含义很广,是真的,它还有好多我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你都不信的事。比如说画家严重沉迷于重复的画线。
拉倒吧,画线多无聊啊,要不是为了完成图像,谁会去画线啊。咳,我要是跟你说我喜欢洗碗,喜欢拖地,喜欢抄写,喜欢走路这些无聊的事,你会不会更不相信。
重复是一种魔力,只有会念咒语的法师明白。我打算测试一下,所以我做了第二个决定:写小说。
而且,一开始就写长篇小说,用用也用不完的白纸。
九月底的一个晚上我一口气写了三四页,十月断断续续的写,十一月开始密集的写,像上班一样写。
为了辅助写作,我开始跑步,徒步,斋戒,看如何增强注意力的书,看一些作家谈写作的书。
但是我几乎不看小说,电影都很少看。从前我认为我会写书评集,诗集,散文集,游记,也不会认为我会写小说。小时候我是一个坐在浴盆里看着地板缝想编出个亚瑟王国,无奈只能说出水好脏的没什么天马行空幻想的乖孩子。长大了,更是如此。
我也不知道我要写什么故事,就这么写下去。我挺能唠的,不说话则已,一说话能唠上半宿。我想我真是憋不住了,活到这么大,还没找到一个妥贴的愿意听我讲疯话的人,却经常遇到玩手机,滚鼠标,打哈欠的人。
好吧,不管什么故事,先让我爽一把再说。以前在豆瓣上写日记其实已经很唠叨了,但写杂文再散,也要找个主题,我有些话,就这么放着,实在没有主题可以用。写小说就不一样了,那个讨人厌的女孩生活中有一堆破事可以让我唠,好好好,都给她,爽啊。
米兰·昆德拉可能说我有写作癖。我捂住嘴,惊恐了一两秒。他是个强硬的老头,哎,人老了,价值观就固执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害怕写出一堆垃圾。
实际上我不读小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小说里面有太多我认为是垃圾的东西。但在我偶尔读完的几本小说里,最后都有落入一种圈圈的气氛中。《海边的卡夫卡》就是这样,从读完到现在快十年了,我除了还记得他上了他妈妈这个情节外,其他的基本忘了,不过却能记住我在看完时,合上书,转过脸看向窗外的心情有些忧伤。那就这样写下去吧,看看到最后会不会也有这种圈圈的气氛出现。
于是我写啊写,密集的写了三个月,有一天,2013年1月11日,就写完了。我想不对啊,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许慎写《说文解字》用了22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花了3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哥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我怎么三个多月就写完了。我以为到结尾时我会很挣扎,像跑步一样,快到终点时就变成走路了,虎头蛇尾。这次写作不是这样,中间也有堵住的时候,不过只要我一写就能持续不断的写下去。我用完钢笔,换键盘,有时可以连续不停的写上三个小时,手腕酸疼提醒我这样下去会得腱鞘炎的。
我不管,有灵感就写,走路写,坐车写,咖啡馆里写,家里写,上厕所写,躺着写。真的,我有一个墨绿色夹子夹住车票,银行收据,药盒,信封这些碎纸片作成的A7小本,随身带着,一想到什么就马上写在上面。这不,这篇文章就是从这小本里出来的。我为它取名数寄屋,日语茶室的意思。因为它就像茶道里的茶室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它的材质只为记下一时涌起的灵感。
有时我坐在车上写个不停,旁边有个发胖的男人总是转过头来看我在发什么神经。看了我很多次,烦死了,他再转过脸的时候我抬起头,盯住他的眼睛,看什么看,再看我就看死你。
另外,我有两个固定的写作室,一个是我表妹的房间,一个是我的房间。为什么要去她家写呢,因为在家我爸太喜欢跟我说话了,并且他还喜欢自然自语,我真是得了他的遗传。这两个地方,我都把它们清理的很空,桌子在窗前,天气好时有鸟群飞过,我做了一些茶T,来装茶叶,用杯子泡一杯茶,然后就开始写。再抬头,就开始下雪了。
把“三杯茶”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完美极了。移动的“三杯茶”里有各种奇怪的茶,甜的咸的辣的苦的。还可以点燃芳香蜡烛加强注意力。写完的手稿就挂在墙上。室温不冷不闷,气氛好极了,最重要的是目之所及没有一处多余的东西,有的都是我的喜欢。
哇,真的有这么好吗?骗你的啦,我这两个写作室没那么好,订的蜡烛直到我完稿时还没到货,我只能喝味道很淡的挂耳咖啡,还好绿茶不错,但我表妹的房间窗户对着一面墙,我就是在那看到的雪花。
但这都没有关系不是吗。我还是在我心中的“三杯茶”里写作,感觉很好,势不可挡。
我来告诉你实验后的感受。写作,专注的写作跟冥想一样,会让人身体发热,这个冬天我就全靠它了。
扬·马特尔说他的《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是在饥饿中写出来的。那时他没有钱,在印度。我也差不多,虽然在家,有两个赞助人,但我也学会了饥饿。这是一种很爽的感觉,你要是能去接受它,它就反而会成为能量,带着你跑。
我的小说写完了,我没有像一些作者跑到街边坐着,感觉空落落的。我几乎没有意识到我写完了。
听我说,这两件事,“三杯茶”和写作绝对是自足的事,并且不会带走我的偶像。我又开始写另一部小说了,是几个短篇,在我还没写完第一本书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腾腾腾冒出来了,我不得不把它们先留在数寄屋里,现在得开始解放它们,给它们生命了。
所以我不是“一本书作者”,也许我一本书都出不了。我捂住嘴,但马上露出了笑意,那又怎么样,我还要写上一段日子,也许是十年,二十年。庆幸的是,我还有“三杯茶”,我的两个赞助者也并不催促我一定要在这两方面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因为他们赞助的不是这两件事,他们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两件事,吼吼。
我又要用我偶像的那句话了,“二十四岁时,我们出了我们的第一张专辑。感觉就是,我赶上了,二十四岁,还有点喘的感觉。”
我二十四岁的时候,写出了第一本书,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还好,不是那么喘。
1,2012除得进4,所以是闰年;
2,2012年有两个春天;
3,2012年,我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
有一天我站在11楼的阳台上,举目望去。妈的,灰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以外,我在想,我这辈子到底要干嘛呢。
我在想到我这短短几年的人生里,唯一还没改变的兴趣就是五月天。我是不是应该为此做点什么事,我是不是应该进军娱乐界,不折手段的努力接近他们,我是不是应该立即改行去做娱记……另一个人生在我眼前铺开,但我马上觉得,还是不行,这不是我的路。
首先,这不是个自足的过程。除了它的目标(接近五月天)对我有意义外,我对娱乐圈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人生的拳击场上如果没有牢牢的钉上一圈圈的激情围栏,一拳过来我早就飞出去了。
其次,这个目标是会被实现的,实现了,那我不是又得去寻找新目标了吗?
再次,五月天是我的骨灰兴趣,我觉得现在这个状态挺好,就像喜马拉雅群山里保留了几世纪的火种佛,路过的商队拨一拨,冒出火星,加几块木炭,就能带来温暖。接近他们会更好吗?别人我不知道,我不行,我有病,我不能接受我的偶像吃饭会塞牙,走路会滑到,上厕所会放屁,讲傻话,发脾气……姐姐,你喜欢的不是人。没错,我喜欢的只是一个伟岸的形象,一声不吭的出现,手扶长衫,摆出咏春拳的架势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人生行不通。我得再想想。
大概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决定开“三杯茶”店的(原来它叫“三杯茶馆”,总有人认为我要开一间棋牌室,所以我去掉了“馆”字,后来,有一次我的赞助人问我,你是不是想开一家烟酒糖。到那时,我已打算不再解释。)。
回忆逐渐清楚起来。这次得回到高二,不知道那时我听过五月天的歌没。有一次我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牛奶,老板娘坐在一台迷你电视前看偶像剧指使我自己去拿牛奶,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老板娘的幸福,竟然还对此萌发了梦想一类的东西。没错,我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天天可以看偶像剧的小卖部老板娘。
第一次听五月天的歌是姐姐的一盒盗版磁带,按下随身听的播放键,《温柔》。姐姐说这个乐团到她们学校开演唱会,所以学校里他们的盗版磁带很多,很便宜,她就买了一盒。我问姐姐,这个乐团怎么样。因为从磁带上看,五个脑袋都印重了,有的还有四个眼睛。姐姐说很丑,都没什么人去看他们的演唱会。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起这一段心里总是很沸腾。2003年五月天到内地发展,从零做起,哈尔滨开始,一路下来到各个城市的大学里跑演唱会。没有人认识他们,没有人听得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他们一半在演唱会,一半车厢里。
哎,太快了,他们一下子就来到了什么都有的2012年。
回忆和透视画法一样,越远越挤在一快,所以我分不清我是先有了向往小卖部老板娘守店生活的情愫,还是先看清五个脑袋和没有重印的眼睛后沉迷了他们的音乐中。总之青春期里,我就埋下了一些“三杯茶”的想法。
“三杯茶”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一条街。想到可以去逛你就会兴奋。
有时我还会说,其实我和黑客和画家是同行。这个呢,我打算以后想的更成熟了,再就它写一篇文章细说。这里先简单提一下。
黑客是lifehacker,生活黑客。就是能用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像黑客一样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克服拖延症,厌恶家务症。说真的,我认为这些都是病,会阻碍幸福,最严重的是它们都很不要脸,蹭饭吃还要让你为它们找存在的借口。以前我就是这样,当然现在也没好,但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办法制服它们。直到有一天有人说我意志力坚定,自制力强,当时我嘴里塞满了食物,说不出话。我点点头。
实际我想说的是去他妈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我只是做我喜欢的事,我只是知道如何让它变成我喜欢的事。这一点,“三杯茶”出现后会很好的诠释出来。
再来说画家。这个概念很广,得结合我的另一个决定。浅浅的来讲,画家画画是不是画画擦擦,擦擦画画,不断调整,修改。以前拖延症跟我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我信了,“完美主义者”这个名称多彡啊,为了做一个“完美主义者”,保持形象,我努力不做事,并把以前做的蠢事都毁掉。
但我总得去做点什么啊,竖了这么高的墙,这么多的墙,我还能做什么呢。
醒悟了,我给了自己一张白纸,永远都给自己一张白纸。你爱干嘛干嘛,你就是造物者。哇,这个想法太嗨了,比“完美主义者”还嗨。
把自己当画家,给自己一张白纸,勇敢一点,就算错了还可以擦掉,不断修改,调整,心中的画面慢慢出现,最重要的是,这幅画画完了,便出现了画以外的意义,空白都有了意义。
“三杯茶”就是这样,是一个流动的变化的过程,不会一层不变,但也不会乱变。它有一个主题,为这个主题变得更好。
我说画家这个含义很广,是真的,它还有好多我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你都不信的事。比如说画家严重沉迷于重复的画线。
拉倒吧,画线多无聊啊,要不是为了完成图像,谁会去画线啊。咳,我要是跟你说我喜欢洗碗,喜欢拖地,喜欢抄写,喜欢走路这些无聊的事,你会不会更不相信。
重复是一种魔力,只有会念咒语的法师明白。我打算测试一下,所以我做了第二个决定:写小说。
而且,一开始就写长篇小说,用用也用不完的白纸。
九月底的一个晚上我一口气写了三四页,十月断断续续的写,十一月开始密集的写,像上班一样写。
为了辅助写作,我开始跑步,徒步,斋戒,看如何增强注意力的书,看一些作家谈写作的书。
但是我几乎不看小说,电影都很少看。从前我认为我会写书评集,诗集,散文集,游记,也不会认为我会写小说。小时候我是一个坐在浴盆里看着地板缝想编出个亚瑟王国,无奈只能说出水好脏的没什么天马行空幻想的乖孩子。长大了,更是如此。
我也不知道我要写什么故事,就这么写下去。我挺能唠的,不说话则已,一说话能唠上半宿。我想我真是憋不住了,活到这么大,还没找到一个妥贴的愿意听我讲疯话的人,却经常遇到玩手机,滚鼠标,打哈欠的人。
好吧,不管什么故事,先让我爽一把再说。以前在豆瓣上写日记其实已经很唠叨了,但写杂文再散,也要找个主题,我有些话,就这么放着,实在没有主题可以用。写小说就不一样了,那个讨人厌的女孩生活中有一堆破事可以让我唠,好好好,都给她,爽啊。
米兰·昆德拉可能说我有写作癖。我捂住嘴,惊恐了一两秒。他是个强硬的老头,哎,人老了,价值观就固执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害怕写出一堆垃圾。
实际上我不读小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小说里面有太多我认为是垃圾的东西。但在我偶尔读完的几本小说里,最后都有落入一种圈圈的气氛中。《海边的卡夫卡》就是这样,从读完到现在快十年了,我除了还记得他上了他妈妈这个情节外,其他的基本忘了,不过却能记住我在看完时,合上书,转过脸看向窗外的心情有些忧伤。那就这样写下去吧,看看到最后会不会也有这种圈圈的气氛出现。
于是我写啊写,密集的写了三个月,有一天,2013年1月11日,就写完了。我想不对啊,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许慎写《说文解字》用了22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花了3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哥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我怎么三个多月就写完了。我以为到结尾时我会很挣扎,像跑步一样,快到终点时就变成走路了,虎头蛇尾。这次写作不是这样,中间也有堵住的时候,不过只要我一写就能持续不断的写下去。我用完钢笔,换键盘,有时可以连续不停的写上三个小时,手腕酸疼提醒我这样下去会得腱鞘炎的。
我不管,有灵感就写,走路写,坐车写,咖啡馆里写,家里写,上厕所写,躺着写。真的,我有一个墨绿色夹子夹住车票,银行收据,药盒,信封这些碎纸片作成的A7小本,随身带着,一想到什么就马上写在上面。这不,这篇文章就是从这小本里出来的。我为它取名数寄屋,日语茶室的意思。因为它就像茶道里的茶室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它的材质只为记下一时涌起的灵感。
有时我坐在车上写个不停,旁边有个发胖的男人总是转过头来看我在发什么神经。看了我很多次,烦死了,他再转过脸的时候我抬起头,盯住他的眼睛,看什么看,再看我就看死你。
另外,我有两个固定的写作室,一个是我表妹的房间,一个是我的房间。为什么要去她家写呢,因为在家我爸太喜欢跟我说话了,并且他还喜欢自然自语,我真是得了他的遗传。这两个地方,我都把它们清理的很空,桌子在窗前,天气好时有鸟群飞过,我做了一些茶T,来装茶叶,用杯子泡一杯茶,然后就开始写。再抬头,就开始下雪了。
把“三杯茶”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完美极了。移动的“三杯茶”里有各种奇怪的茶,甜的咸的辣的苦的。还可以点燃芳香蜡烛加强注意力。写完的手稿就挂在墙上。室温不冷不闷,气氛好极了,最重要的是目之所及没有一处多余的东西,有的都是我的喜欢。
哇,真的有这么好吗?骗你的啦,我这两个写作室没那么好,订的蜡烛直到我完稿时还没到货,我只能喝味道很淡的挂耳咖啡,还好绿茶不错,但我表妹的房间窗户对着一面墙,我就是在那看到的雪花。
但这都没有关系不是吗。我还是在我心中的“三杯茶”里写作,感觉很好,势不可挡。
我来告诉你实验后的感受。写作,专注的写作跟冥想一样,会让人身体发热,这个冬天我就全靠它了。
扬·马特尔说他的《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是在饥饿中写出来的。那时他没有钱,在印度。我也差不多,虽然在家,有两个赞助人,但我也学会了饥饿。这是一种很爽的感觉,你要是能去接受它,它就反而会成为能量,带着你跑。
我的小说写完了,我没有像一些作者跑到街边坐着,感觉空落落的。我几乎没有意识到我写完了。
听我说,这两件事,“三杯茶”和写作绝对是自足的事,并且不会带走我的偶像。我又开始写另一部小说了,是几个短篇,在我还没写完第一本书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腾腾腾冒出来了,我不得不把它们先留在数寄屋里,现在得开始解放它们,给它们生命了。
所以我不是“一本书作者”,也许我一本书都出不了。我捂住嘴,但马上露出了笑意,那又怎么样,我还要写上一段日子,也许是十年,二十年。庆幸的是,我还有“三杯茶”,我的两个赞助者也并不催促我一定要在这两方面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因为他们赞助的不是这两件事,他们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两件事,吼吼。
我又要用我偶像的那句话了,“二十四岁时,我们出了我们的第一张专辑。感觉就是,我赶上了,二十四岁,还有点喘的感觉。”
我二十四岁的时候,写出了第一本书,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还好,不是那么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