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 才足够客观
最近有一期《看见》,我看得有些难受。柴姑娘走进大山,采访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人,他在中国最贫穷的土地上支教了十年。
多多少少有些“正能量”的选题,没有苦大仇深的利益倾诉,也没有趾高气昂的反派角色,明明是个普通的故事。
柴姑娘找来了卢安克班上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在卢安克编排的一个让孩子们自娱自乐的片子里饰演主角。柴静问他,“为什么像演荣成呢?”
“不知道,忘了。”
“你记不记得你演的时候,说什么台词了。”
“我想一下。”
“会不会觉得他太软弱了。”
孩子摇头,揉眼睛:“不知道。”然后开始哭泣,“我肚子不舒服。”
柴静一脸惊诧。
新闻是需要冷静,需要客观,需要公开公正公平。但机械、略带冰冷的提问,给一个农村孩子带来的紧张和压力,直至哭泣,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失败的提问。
挺多次,我看柴静的节目,都被她的冷静和平淡惊到,微微有些无法理解。尽管我非常清楚,记者的主职是记录事实,而不是表达观点;是挖掘真相,而不是主观臆断。但究竟怎样,才足够客观?主客之间的界限,谁来界定?客观与冷漠之间的距离,又有谁来把握这之间的分寸。
当记者,真的有些累,有些困难,一个不小心就会失了分寸,走得过远或是裹足不前。
我总觉得,不单单要说真话,还要说人话。
有个条线最近要党员转正了,按照惯例,要开一个群众座谈会。大学里这会开了不少,每人唧唧歪歪,七嘴八舌,十个人凑三五页报告纸的话不成问题。我执着笔,歪着头望着老大爷,等着他说出点什么。他只是蹙着眉说“说什么呢,就,工作认真……”再没有下文。
来的还都是一些村民组长,或是老党员,“工作认真”是人人都会提到的一句台词,但再让他们蹦出些词儿来,就很困难了。我知道这样下去,这页纸是怎么也填不满了。只好不停地用上海话掺杂着一两个单词的金山话给他们启发:“平时对老百姓怎么样呀?平时上门来找她办事情她态度好不好呀?有没有跟谁吵过架呀?”才有几个老人开了话匣子,说出三两句话,让我能交差。
“平时待人接物怎么样,工作作风是否够硬,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要是这么说?
哈哈哈。想想就可乐。
我们要挖掘真相,我们要看到事实,我们就应该要用被采访者所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提问,这是我的观点。
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
别用质问的口气,别用冷漠的心态,别用对方接受不了的态度和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他。
多多少少有些“正能量”的选题,没有苦大仇深的利益倾诉,也没有趾高气昂的反派角色,明明是个普通的故事。
柴姑娘找来了卢安克班上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在卢安克编排的一个让孩子们自娱自乐的片子里饰演主角。柴静问他,“为什么像演荣成呢?”
“不知道,忘了。”
“你记不记得你演的时候,说什么台词了。”
“我想一下。”
“会不会觉得他太软弱了。”
孩子摇头,揉眼睛:“不知道。”然后开始哭泣,“我肚子不舒服。”
柴静一脸惊诧。
新闻是需要冷静,需要客观,需要公开公正公平。但机械、略带冰冷的提问,给一个农村孩子带来的紧张和压力,直至哭泣,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失败的提问。
挺多次,我看柴静的节目,都被她的冷静和平淡惊到,微微有些无法理解。尽管我非常清楚,记者的主职是记录事实,而不是表达观点;是挖掘真相,而不是主观臆断。但究竟怎样,才足够客观?主客之间的界限,谁来界定?客观与冷漠之间的距离,又有谁来把握这之间的分寸。
当记者,真的有些累,有些困难,一个不小心就会失了分寸,走得过远或是裹足不前。
我总觉得,不单单要说真话,还要说人话。
有个条线最近要党员转正了,按照惯例,要开一个群众座谈会。大学里这会开了不少,每人唧唧歪歪,七嘴八舌,十个人凑三五页报告纸的话不成问题。我执着笔,歪着头望着老大爷,等着他说出点什么。他只是蹙着眉说“说什么呢,就,工作认真……”再没有下文。
来的还都是一些村民组长,或是老党员,“工作认真”是人人都会提到的一句台词,但再让他们蹦出些词儿来,就很困难了。我知道这样下去,这页纸是怎么也填不满了。只好不停地用上海话掺杂着一两个单词的金山话给他们启发:“平时对老百姓怎么样呀?平时上门来找她办事情她态度好不好呀?有没有跟谁吵过架呀?”才有几个老人开了话匣子,说出三两句话,让我能交差。
“平时待人接物怎么样,工作作风是否够硬,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要是这么说?
哈哈哈。想想就可乐。
我们要挖掘真相,我们要看到事实,我们就应该要用被采访者所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提问,这是我的观点。
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
别用质问的口气,别用冷漠的心态,别用对方接受不了的态度和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