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新释》(张长青著)笔记
总论
儒道两家尽管很对对立,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致的;
儒家重人道,讲伦理,走向“以天合人”的善美合一之境;
道家重天道,讲自然,走向“以人和天”的真美合一的精神自由之路。
魏晋玄学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把儒道两家的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佛教传入时讲究二元相分,这与儒家二元相合的本体论相悖。南北朝时菩提达摩创立的禅宗,主张“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自悟说,“佛法不离世”说,实际上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填平了此岸与彼岸,佛与人,心与物,物与我,顿与见,染与净,尘世与天国的鸿沟。把外来文化纳入中国文化系统之中,促使佛教中国化。从而,南北朝出现了“三教合流”“三教同源”的思想。这里的源就是本体,就是“天”就是“道”。儒家的天命,到家的自然,佛家的神理,三者在本体论上都是统一的、“共相”的。所以刘勰在《灭惑论》中说“孔释”教殊而道契。“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可见,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本体论就是建立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基础上的。刘勰《原道》之道,也是建立在三家哲学基础之上。
儒家重人道但不反天道,认为人道可以履践、效法天道,这样就形成 我国刚健自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重点放在人道上,是入世的,是一种人生伦理哲学,它指向政教、伦理、功用,是一种伦理美学,它指向政治学、伦理学。
道家和佛家重天道,它们是超世和出世的,但承认人生活在人道之中,所以“道家求真,佛家求善”,处在同一价值世界之中。它们的美学更多讲自然心性,注重审美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审美心理学,把审美更多地引向心理学和艺术学。
由于中国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因此儒家美学居骨干地位,而统帅道家和佛教美学。因此,刘勰《原道》篇的“道”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而兼综、儒释道各家思想之道,从而关键期文道统一,文质统一,审美和功用统一,真、善、美统一的文艺美学观。由此,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第一次建构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系统、完整、丰富的古典文艺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原道》
刘勰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文原于道”,“文本于道”。
刘勰的论证源于老庄的哲学。
老庄哲学的道与万物有双重关系。一是生万物,二是体万物。
老庄的道与西方逻各斯不同。
逻各斯是一种实体,而老庄的道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庄哲学提出了道生万物、道体万物后,他们并没有继续讨论自然哲学或者宇宙学问题。而是回到人的问题。讨论人的心灵境界。天地万物及诶到位其本体,而道又体现在天地万物之中。由天地万物之生长和变化来体现其存在。这就是老子的体用观。
老庄哲学中的道贺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不是一回事,也不等于希腊哲学中的“始基”。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那么自然则是它的最高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庄的道法自然与西方人的《回归自然》的意义是不同的。
《原道》中提出了文艺的起源——文与天地并生。
关于文艺的本质,刘勰从本论的角度,揭示了道生万物、万物是道的自然显现,文也是道的外化和显现,这样就逻辑地构成了道——物——文三面一体的人文本质结构,把这一结构运用于创作论,就成了物——意——辞三面一体的创作论。这是中国传统文艺本质论和创作论。
早在尚书就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
人文的本质就是道的外化和体现,作家把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浑然融合为一。这是天人合一的文艺观。他的文道观不仅回答了人文起源的必然性,还在于用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论述了中国文艺的本质特征,为文艺的意境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唐宋时代意境论的建立。
综上所述,刘勰论证“文原于道”、“文本于道”时,形成了人文本质的双重建构模式:“道——物——文”和“道——圣——文”。咋这两种模式中的道,一个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个是儒家好伦理之道,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但刘勰是努力使其二者调和在一起。
二、《征圣》
文章的金科玉律:引用了孔子在《礼记-表记篇》的话:“情欲信,辞欲巧”(感情要真实,文辞要巧妙)
刘勰认为“征之周孔,则文有师”,认为周孔的既是圣人,也是文章之典范者,有泛化的影响。
孔子对于郑子产的巧答给予了褒美。
孔子严重的圣人是唐尧,周代初的周公。这两个时代也是最美好的。
颜阖批评孔子“仲尼饰羽而画,徒从事华辞。”(在华丽的羽毛上涂颜色,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庄子-列御寇》,而刘勰对孔子的文章给予很高评价:“然则圣文之雅丽,故衔华而佩实者也”。
訾:说人坏话。
内容与评价:
1.本篇提出了文道统一、文道并重的文艺美学观。
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艺美学观来看,征圣不是可有可无的篇章,它是说明道——圣——经这个逻辑流延中的“道”与“文”的关系的桥梁。
2. 强调文章在政治教化、外交、修身等方面的功用;
4. 在文体上主张“衔华佩实”
3. 写作上的繁、简、隐、显的表现方法。唐刘知几提倡文章“尚简”,“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史通-叙事》;清代顾炎武则“尚达”,在《日知录》里说“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举例《孟子》中的子产得鱼以证其崇“达(繁)”之根据。郑国子产得鱼,授门人养于池,门人偷食,报子产曰“鱼始怠,后得意,游无所踪。”子产遂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三、《宗经》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他们的书。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舜,这五者的书。
《八索》——《八卦》
《九丘》——,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是地理书。
《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孔子注《易经》
《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第一次把《易经》中的“象”,提升为“审美意象”,这为唐宋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的核心范畴——意境论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思维模式——“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
儒家的思维模式——道-圣-文
刘勰在这篇提出了六义说,可以理解为六宜说。六条,一三于真,二四于善,五六为美。这是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六条标准——情真,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综合的审美观。可以理解为“文、体、辞”三个方面。
刘勰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审美自觉的时代。
北齐颜之推做《颜氏家训》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他也会提出“体大而虑周”者。
荀子是最早崇儒的大师,作文《儒效》
西汉扬雄把作文必做雕玉。
《楚辞》艳丽,《汉赋》铺张
孔子四教——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
四、《正纬》
这是宗经的续篇。宗经是正面说明,正纬是从反面批判以“纬”乱“经”现象,维护儒家圣人和经书的神圣地位。
纬书就是假托经义来讲瑞应的书。即图谶和符箓。张长青认为汉朝董仲舒讲经时,才把早已流行的图谶之说与六经的经义穿凿附会起来,并加上文饰藻绘,就成了“纬书”,成为“谶纬符箓”。这样学说由于东汉光武帝“以符箓受命,而用人行政,惟谶纬之说是从”,这种风气变大大兴盛起来。后到南北朝宋大明年间始禁图谶。至隋炀帝即位,才最后禁绝。
刘师培认为,谶纬符箓之说有其历史。图谶遗文在周秦以来,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箓,入儒家者为谶纬。(见《国学发微》)
明朝胡应麟《诗草-数》认为:世率以谶纬并论,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凡谶皆托古圣贤以名其书,与纬体质迥别,盖其说尤诞妄;故隋禁之后永绝。(明-胡应麟《四部正讹》)
刘勰提出四个理由反驳纬书:奇正,广约,天人,先后 这四个方面论述纬书的四弊。重在说明纬书之作不出于孔子,而出于技术之士的伪托和帝王私意。并以桓谭,尹敏,张衡,荀悦四人的精萃之论来进行对比。最后,指出对待纬书应采用具体分析的正确态度。认为纬书的内容和辞彩可借鉴于文章,虽害于经典,仍有借鉴。在这里刘勰把“经典”和“文章”做了区分,重视文章文采的思想是宝贵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注: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中指出——中国学术中五行阴阳之说常与谶纬相比附。昔日欧阳永叔欲除九经疏中谶纬之文,徐养原非之,以为纬存古义,未可尽非。阴阳五行之说,流毒甚深。流入儒道二家,教人迷信,因此纯粹科学,如天文,地理,医经,算术,所以千年无大进境者,何莫非此等邪说之厉邪?
儒道两家尽管很对对立,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致的;
儒家重人道,讲伦理,走向“以天合人”的善美合一之境;
道家重天道,讲自然,走向“以人和天”的真美合一的精神自由之路。
魏晋玄学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把儒道两家的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佛教传入时讲究二元相分,这与儒家二元相合的本体论相悖。南北朝时菩提达摩创立的禅宗,主张“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自悟说,“佛法不离世”说,实际上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填平了此岸与彼岸,佛与人,心与物,物与我,顿与见,染与净,尘世与天国的鸿沟。把外来文化纳入中国文化系统之中,促使佛教中国化。从而,南北朝出现了“三教合流”“三教同源”的思想。这里的源就是本体,就是“天”就是“道”。儒家的天命,到家的自然,佛家的神理,三者在本体论上都是统一的、“共相”的。所以刘勰在《灭惑论》中说“孔释”教殊而道契。“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可见,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本体论就是建立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基础上的。刘勰《原道》之道,也是建立在三家哲学基础之上。
儒家重人道但不反天道,认为人道可以履践、效法天道,这样就形成 我国刚健自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重点放在人道上,是入世的,是一种人生伦理哲学,它指向政教、伦理、功用,是一种伦理美学,它指向政治学、伦理学。
道家和佛家重天道,它们是超世和出世的,但承认人生活在人道之中,所以“道家求真,佛家求善”,处在同一价值世界之中。它们的美学更多讲自然心性,注重审美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审美心理学,把审美更多地引向心理学和艺术学。
由于中国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因此儒家美学居骨干地位,而统帅道家和佛教美学。因此,刘勰《原道》篇的“道”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而兼综、儒释道各家思想之道,从而关键期文道统一,文质统一,审美和功用统一,真、善、美统一的文艺美学观。由此,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第一次建构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系统、完整、丰富的古典文艺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原道》
刘勰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文原于道”,“文本于道”。
刘勰的论证源于老庄的哲学。
老庄哲学的道与万物有双重关系。一是生万物,二是体万物。
老庄的道与西方逻各斯不同。
逻各斯是一种实体,而老庄的道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庄哲学提出了道生万物、道体万物后,他们并没有继续讨论自然哲学或者宇宙学问题。而是回到人的问题。讨论人的心灵境界。天地万物及诶到位其本体,而道又体现在天地万物之中。由天地万物之生长和变化来体现其存在。这就是老子的体用观。
老庄哲学中的道贺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不是一回事,也不等于希腊哲学中的“始基”。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那么自然则是它的最高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庄的道法自然与西方人的《回归自然》的意义是不同的。
《原道》中提出了文艺的起源——文与天地并生。
关于文艺的本质,刘勰从本论的角度,揭示了道生万物、万物是道的自然显现,文也是道的外化和显现,这样就逻辑地构成了道——物——文三面一体的人文本质结构,把这一结构运用于创作论,就成了物——意——辞三面一体的创作论。这是中国传统文艺本质论和创作论。
早在尚书就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
人文的本质就是道的外化和体现,作家把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浑然融合为一。这是天人合一的文艺观。他的文道观不仅回答了人文起源的必然性,还在于用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论述了中国文艺的本质特征,为文艺的意境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唐宋时代意境论的建立。
综上所述,刘勰论证“文原于道”、“文本于道”时,形成了人文本质的双重建构模式:“道——物——文”和“道——圣——文”。咋这两种模式中的道,一个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个是儒家好伦理之道,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但刘勰是努力使其二者调和在一起。
二、《征圣》
文章的金科玉律:引用了孔子在《礼记-表记篇》的话:“情欲信,辞欲巧”(感情要真实,文辞要巧妙)
刘勰认为“征之周孔,则文有师”,认为周孔的既是圣人,也是文章之典范者,有泛化的影响。
孔子对于郑子产的巧答给予了褒美。
孔子严重的圣人是唐尧,周代初的周公。这两个时代也是最美好的。
颜阖批评孔子“仲尼饰羽而画,徒从事华辞。”(在华丽的羽毛上涂颜色,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庄子-列御寇》,而刘勰对孔子的文章给予很高评价:“然则圣文之雅丽,故衔华而佩实者也”。
訾:说人坏话。
内容与评价:
1.本篇提出了文道统一、文道并重的文艺美学观。
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艺美学观来看,征圣不是可有可无的篇章,它是说明道——圣——经这个逻辑流延中的“道”与“文”的关系的桥梁。
2. 强调文章在政治教化、外交、修身等方面的功用;
4. 在文体上主张“衔华佩实”
3. 写作上的繁、简、隐、显的表现方法。唐刘知几提倡文章“尚简”,“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史通-叙事》;清代顾炎武则“尚达”,在《日知录》里说“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举例《孟子》中的子产得鱼以证其崇“达(繁)”之根据。郑国子产得鱼,授门人养于池,门人偷食,报子产曰“鱼始怠,后得意,游无所踪。”子产遂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三、《宗经》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他们的书。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舜,这五者的书。
《八索》——《八卦》
《九丘》——,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是地理书。
《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孔子注《易经》
《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第一次把《易经》中的“象”,提升为“审美意象”,这为唐宋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的核心范畴——意境论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思维模式——“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
儒家的思维模式——道-圣-文
刘勰在这篇提出了六义说,可以理解为六宜说。六条,一三于真,二四于善,五六为美。这是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六条标准——情真,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综合的审美观。可以理解为“文、体、辞”三个方面。
刘勰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审美自觉的时代。
北齐颜之推做《颜氏家训》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他也会提出“体大而虑周”者。
荀子是最早崇儒的大师,作文《儒效》
西汉扬雄把作文必做雕玉。
《楚辞》艳丽,《汉赋》铺张
孔子四教——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
四、《正纬》
这是宗经的续篇。宗经是正面说明,正纬是从反面批判以“纬”乱“经”现象,维护儒家圣人和经书的神圣地位。
纬书就是假托经义来讲瑞应的书。即图谶和符箓。张长青认为汉朝董仲舒讲经时,才把早已流行的图谶之说与六经的经义穿凿附会起来,并加上文饰藻绘,就成了“纬书”,成为“谶纬符箓”。这样学说由于东汉光武帝“以符箓受命,而用人行政,惟谶纬之说是从”,这种风气变大大兴盛起来。后到南北朝宋大明年间始禁图谶。至隋炀帝即位,才最后禁绝。
刘师培认为,谶纬符箓之说有其历史。图谶遗文在周秦以来,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箓,入儒家者为谶纬。(见《国学发微》)
明朝胡应麟《诗草-数》认为:世率以谶纬并论,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凡谶皆托古圣贤以名其书,与纬体质迥别,盖其说尤诞妄;故隋禁之后永绝。(明-胡应麟《四部正讹》)
刘勰提出四个理由反驳纬书:奇正,广约,天人,先后 这四个方面论述纬书的四弊。重在说明纬书之作不出于孔子,而出于技术之士的伪托和帝王私意。并以桓谭,尹敏,张衡,荀悦四人的精萃之论来进行对比。最后,指出对待纬书应采用具体分析的正确态度。认为纬书的内容和辞彩可借鉴于文章,虽害于经典,仍有借鉴。在这里刘勰把“经典”和“文章”做了区分,重视文章文采的思想是宝贵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注: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中指出——中国学术中五行阴阳之说常与谶纬相比附。昔日欧阳永叔欲除九经疏中谶纬之文,徐养原非之,以为纬存古义,未可尽非。阴阳五行之说,流毒甚深。流入儒道二家,教人迷信,因此纯粹科学,如天文,地理,医经,算术,所以千年无大进境者,何莫非此等邪说之厉邪?
-
平淡无奇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5 2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