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告别卢安克》-《新闻晨报》
《告别卢安克》是在新闻晨报悦读版面推荐《看见》一书的荐书文。 昨晚正巧在围脖上看到某同事买了此书, 于是厚着脸皮恳求同事把书带到公司。今日终得一睹真容。 本书第17章《无能的力量》,是《告别卢安克》所介绍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外国人的支教故事。"但这不是一个关于“教育志愿者”的简单故事。 卢安克给人的,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 虽然还未看书,我已忍不住想摘要一些,《告别卢安克》中让我震聋发聩的文字。 《告别卢安克》原文 剪报: 一、 卢安克说,对留守儿童来说,我们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让家长回到孩子的身边,也不是让家长带孩子去一个很陌生没有归属感的大城市。通过传统的家族来解决,这是不太有可能的。我们更实际的解决是通过教育,通过我们能跟学生做的事情和创作来起作用的。 二、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 ”他说。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我下意识地喃喃自语。 “这个很奇怪,我以前也没想过,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 ” 三、 在节目后的留言里,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 有天在饭桌上,大家说到他,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 “为什么? ”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喃喃自语“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越了解卢安克,越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会让人们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 四、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卢安克说,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跟孩子去讲这些道理。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让他们一起拍电视剧,去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最终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的孩子。 五、 创造本来就是乱来。 六、 (孩子)说:“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做出/不可能的改善” 我问“你为谁写的? ” “他”,他指向卢安克。 七、 我抬起眼,“记得上次采访的时候,你说这个地方有你的命,你要是离开你的命就没了?”“从心里来理解是这样的。”“你理解你妻子吗?” 他说:“理解,她是女人。”我听见旁边老范和蚂蚁齐叹息。 八、 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九、 跟他(孩子)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创作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一件事,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 十、 我知道了他为什么要写信给我,在离开之前他要交托于人,留下一样东西来替代他:“创作可以成为他们的权威,可以给他们归属。” 他在信中提到一本非洲塞拉利昂参加内战的12岁小孩写的书,当时这个小孩扼杀了无数同年龄的孩子,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为了避免受不了的感觉,他天天吸毒。后来这个孩子在联合国的会议上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加入部队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可吃的,失去了自己的家,但同时盼望着安全,盼望着自己属于什么,在这个所有归属都垮下来的时代。”这跟留守儿童的情况是相似的,只不过极端得多,夸张得多。为了找回归属,他们什么都愿意做,都没看清楚对方是同胞还是敌人。 卢安克说:“中国的留守儿童将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 十一、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里,空虚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创作时,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在与别人的比较和外界的压力下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十二、 青春期的孩子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所以他说,靠说话是没有用的,只有与创作,让他们一起进入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中,感受会象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再来滋养一个人。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个事情,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十三、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语),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