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与乌镇
![]() |
乌镇。 |
![]() |
西塘。 |
壬辰年九月底去的西塘。十二月底去的乌镇。有很多告诉我西塘比较好玩,有很多人告诉我乌镇不要去,没意思。其实我觉得我都忘了问他们,为什么?好玩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不要去是因为什么?可能他们也回答过我,但我忘了。我觉得很多地方还是要亲身体验,这样的感受才真真切切是自己的,自己才足够能思考,能发言。
去完乌镇之后,我极大的一个感受想把它和西塘写下来。我觉得虽然它们同为江南水乡古镇,同在嘉兴,但有好多不一样的感觉。我一直在想关于所谓“商业化”的这个问题,觉得没有能够想得很透彻。暂且把想到的一点东西通过文字表达一下。
从纯的商业化角度来说,我想乌镇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业景区。西塘还能够通过蜿蜒小道逃票,而乌镇的西栅景区根本没法逃。乌镇统一规划,西栅景区里面有民宿总台若干,若是要办入住,需要到总台统一付钱办理,并不是各自为政。关于这一点我还是有点小奇怪的,是里面的客栈结成一个联盟?那么民宿总台收来的钱是直接过户到每家客栈?还是每家客栈都已经被大公司或者政府收购?客栈的性质是不是像西塘那样属于镇民私营?应该不是。那么其实这样关于安全性等等是比较让人放心,而灵活变通却不复存在了,对我们游客而言有利有弊了。
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我有些欣赏乌镇的商业化的,随处有洗手间,很干净档次很高。而景区中的店面似乎也有统一管理的感觉。几乎还不了价。和一些人进行交谈,她们说东西都是公司的,价格什么都不是他们做主的诸如此类。当然这样势必出现的是你感受不到居民在那儿生活的况味。感受不到小镇的繁荣与热闹,看不到晒太阳买菜成群结队的老人,看不到河边洗衣服的妇人,看不到那地地道道的艄工,看不到小镇玩耍的小孩……你看到的只是和你一样的游客,那些充斥着人的景点。其实这样就丧失了很多人文,那种最原始最自然的况味。乌镇的人文规划,里面的那些历史景点的参观真的很不错,比如那些关于蓝印花布,关于三寸金莲,关于那些名人的故居等等。但原初那些动态人文就那么被赤裸裸地破坏,实在可惜的。
再说说西塘吧,西塘的商业化也在甚嚣而上。记得那时候在网上找客栈,西塘的客栈选择之多真让人眼花缭乱。很多是镇里的居民赶着这个潮流开的,有的是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开的,原因不一而足。我感觉西塘的原住居民是多于乌镇的。西塘明显的一点是比乌镇吃的多,卖的多,而且相对便宜。西塘的夜晚酒吧一条街也让这个小镇热闹非凡。但西塘那些卖的啥的总感觉不入流,与有些地方太相似,模仿痕迹太重。比如厦门的鼓浪屿,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这个还是有点感触。我可以想见很多东西它并非西塘特色,也可以当特色来卖,随着所谓的全球化,有什么东西是买不到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一大堆呢。你在西塘可以买到丽江的特色,在丽江可以买到江南的特色,我觉得一点儿都不奇怪。很多东西你第一次见到是比较新奇,但见多了也就没意思了。以后去到每个地方,都能看到一些卖火柴的,慢递的,喝咖啡的,民族饰物的等等,其实在逛也就没什么意思。
于是我觉得去一个地方的重心便落在了那些静态的客观的景象上。比如西塘和乌镇的水乡之美。那些流水,那些桥,那些历史典故,那些邻水建筑,那些花花草草,亭台楼阁。那些弄堂小巷。这些似乎是谁都拿不走的特色。我喜欢乌镇给我的这些特色的感觉。清新自然。
商业化的利弊各异。打破宁静的同时带来富裕。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我觉得商业化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如何不过度是值得思考的。如何保护好几千年几百年的遗迹,如何不破坏现有的环境,都是值得思考的。开发与生态,开发与原生态的矛盾两端如何平衡是长久以来所有的难题。 让景区只是景区这样有意思吗?让景区中的价格贵的离谱这样有意思吗?虽然我知道开发等等都巨大的开销需要补回来,但是有必要高的那么多吗?我们的门票不是已经贵得吓人了吗?现在我感觉几乎所有的古镇都走着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那相似的店面,那相似的酒吧经营,那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又去了哪儿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