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海书讯(第二弹)
原文刊载于2013年4月《音乐爱好者》“音乐书屋”栏目,请勿转载,谢谢。
1)我和朱庇特的相遇——费舍尔-迪斯考回忆福特文格勒
![]() |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Jupiter und ich - Begegnungen mit Furtwängler"
柏林大学出版社,100页,19.90欧元
这是一本仅仅有100来页的小册子,却相对完整地勾勒出了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对于大指挥家福特文格勒的记忆。显然,这样的厚度完全算不上什么富特文格勒的大部头传记,但是,考虑到这是84岁的费舍尔-迪斯考在迟暮之年重温年轻时的故事,而且现在的他已经去天堂与富特文格勒会合的时候,我们依旧能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当菲舍尔 -迪斯考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的故乡柏林听过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上演的音乐会,不过真正意识到这位指挥家的伟大之处还是在后来:"我突然感到,他所演绎的音乐不仅涉及到了对世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瞬间攫住一个人,然后改变他。无疑,他的指挥已经抛弃勒所有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那些我们熟悉的法则对他来说早已不再适用。"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时在维也纳上演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与在萨尔茨堡的马勒《旅人之歌》。
菲舍尔 -迪斯考不止一次试图去发现富特文革勒指挥中的"密码",留给他最深印象的是那与托斯卡尼尼完全不同的,"故意地丢失决断力",导致音乐进入了一种"悬浮"的状态。 而他指挥中的动力核心,竟然是其贯穿一生的作曲事业。
对于富特文格勒身上敏感的纳粹问题,菲舍尔-迪斯考的笔调还是冷静而客观的。他没有为指挥家辩解什么,只是觉得,富特文格勒在战后或多或少成为了一个"替罪羔羊"。用他的话说:"大多是那些战时被迫离开家乡,流亡海外的人们对富特文格勒的行为怀有最苦涩的失望。"
2)
![]() |
《匈牙利作曲家库尔塔格访谈录》,罗切斯特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这本书的编纂者,采访者是瓦加先生(Bálint András Varga ),他长期从事当代音乐的研究。前几本书中,他已经与克赛纳基斯(Xenaki)和卢托斯瓦夫斯基等作曲家做了访谈,现在轮到了匈牙利的国宝级作曲家库尔塔格。
书的主题部分是三段库尔塔格的谈话录。除此之外还有一篇库尔塔格对他的好友里盖蒂的怀念文章。最后,也附上了库尔塔格的生平简介,作品目录等等,可谓内容相当翔实。这本书不仅对库尔塔格的乐迷有吸引力,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中叶欧洲当代古典音乐的过往来一番有意思的回顾。
书中,瓦加首先提到了库尔塔格音乐的一个最大特点:"他从来不会用完整的乐句说话,无数次他都让句子在半路戛然而止,或者迅速变向。"这一点得到了作曲家本人的承认。书的整体结构有意思之处在于,三段访谈(1982,1996,2007)虽然各相隔十年之久,但是却选取了几个大致相同的问题,这足以看出作者的用意——看看库尔塔格的音乐观随着时间流逝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访谈的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了库尔塔格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如何与母亲演奏钢琴二重奏的记忆,乃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巴黎,虽然他遇到了良师梅西安和米约,但是却遭遇了不小的精神萎靡(mental malaise),开始质疑世界的真实性,不过后来通过绘画艺术作做到了自我解脱。作曲家的言语坦率而不假修饰。自然,他对音乐的理解也贯穿了访谈始终,比如怎么看待勋伯格,为何对巴托克和韦伯恩的弦乐四重奏情有独钟等等 。书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则集中讲述了库尔塔格和里盖蒂一生的友谊,书中,他与夫人玛塔的爱情同样让人感动。
3)马勒的世界
![]() |
这是一本独特的马勒“地图书”,书中对和马勒有关的地点一一作了阐述。
2010年是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150周年诞辰,接着的2011年又是他的的100周年忌日。出版社自然考虑到了,什么样的一本小册子会对前来重访马勒故地,或者专程去听马勒音乐会的乐迷们实用性最强。
书名一点也不谦虚:《马勒的世界》,作者布莱纳和库比克( Helmut Brenner 、Reinhold Kubik)都是马勒研究的专家,所以厚厚的有400来页,简直就是一个小资料库了。
我们追随马勒的足迹从1860年的卡利什特(Kalischte)开始,丰富的图片勾勒出了这个马勒出生所在小村庄的波希米亚景致。之后,描述马勒一生经历的六百多幅图片足以让马勒迷们大饱眼福,有些还配上了友人的文字,比如:"1904年,马勒在阿姆斯特丹散步,途经伦勃朗的故居,在长久地注视过这栋房子之后,他吐出了一句话:他(伦勃朗)曾经从这扇窗户里往外望过 。" 又如,在布拉格的一家剧院里,马勒在第七交响曲首演前纠结地长叹:"我必须好好想想,我们怎么才能用香肠炉子做定音鼓,用生锈的浇水壶做小号,靠普通的小酒馆开出一家音乐会酒馆来!"
您也许已经猜到了,两位作者正是希望收到一种"关于马勒的明信片合集"的有趣效果。 在不长的一生中,马勒的足迹遍布了世界,一般的乐迷也许没有意识到,许许多多马勒曾短暂驻足的小地方,其实正从实质上是他生命的转折点,这种独特的历史学和哲学视角,正是这本书与其他许多马勒传记不同的所在。
咖啡馆,饭店,大自然,剧院,友人,每一幅照片的背后都藏着作曲家的故事与心思。 这绝不是无聊而枯燥的考证学,因为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心中都会升起一种冲动:走吧!我们去那些至今存留着的咖啡馆和剧院看看吧!马勒说不定还在某一个角落里凝视着你呢!
4) Jean-Baptsiste Vuillaume 及其制琴家族的故事
作者:Sylvette Millot
589页,Les Amis de la Musique出版社
![]() |
这是音乐学家、大提琴家米罗(Sylvette Millot)研究著名从18世纪到至1960年间巴黎小提琴制造家、交易商丛书的第三卷,而这一卷的主题是Jean-Baptiste Vuillaume及其家族。Jean-Baptiste Vuillaume出生于1798年,卒于1875年,在当年的巴黎音乐圈内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特别以仿制斯特拉迪瓦利名琴而出名。因为他和兄弟Nicolaus、Nicolas-Francois,以及外甥塞巴斯蒂安的生平与贡献已经可以成为制琴史上的一个“现象”了,所以作者米罗将这个宏大的主题分为了上下两卷阐述。
作者以编年史般缜密的方式追溯了Vuillaume家族的起源和兴盛,自然,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Jean-Baptiste占到了最大的篇幅。
通过对丰富历史文献的引证,米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十九世纪的、出身卑微的青年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巴黎社会生存、提升进而出类拔萃的。尽管当时的法国社会正处于政治上的动荡,Jean-Baptiste却很好地利用了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机遇,让自己的制琴技艺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说实话,在历史上的许多成功的提琴制造商中,Vuilaume家族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之丰富也是极为罕见的。Jean-Baptiste同时也是一位弦乐器交易商,他最大的成功就是购买了一大批原本在意大利著名提琴商塔里索(Luigi Tariso)手中的提琴作品,其中就包括了那把著名的、“未经启用过的”1716年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弥赛亚”(Messiah),这在整个Vuillaume家族的历史上都算得上一笔最大的交易,可见Jean-Baptiste的独具慧眼的鉴别力和惊人的魄力。另外,他在历史上也因有着异常丰富的提琴知识而著名,随着无数把古老乐器经由他手中流转,他对意大利制琴艺术的 经验也在悄然滋长。
同时,Jean-Baptiste也是历史上第一批对制琴艺术的科学性产生兴趣的人之一。几位从事声学研究的工程师朋友让他的兴趣从单纯的提琴收藏转向了对其发声原理的研究,因而,许多当时Jean-Baptiste的制琴理论(可以具体到科学原理如何与工艺结合)至今仍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原书是法文版的,现已有翻译过来的英文版供应,只是英文版的读者普遍反映有了删节的现象,插图方面也不够完善,但是这些瑕疵都无碍本书成为一本关于制琴工艺历史的优秀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