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继红:风一样的女子
“我喜欢深存感恩之心又独自远行的女人。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这是作家毕淑敏曾经写过的一段文字。而用这段话来描述叶继红也是颇为恰当的。她的生命就像风一样,她的追求也是如风一般自由而洒脱。
“当时的我,如果不走出北京,不走出中国的话,或许也就不会有我未来的选择。”
作为中国第一批职业模特,叶继红有着与众不同的外在气质,但一番交谈下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她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对于从模特成功转型为商人的叶继红来说,那段过往的岁月,是她人生的转折点。80年代初期的中国,当所有人仍旧被“灰绿”、“深蓝”所包裹的时候,叶继红已经能够代表中国,附东南亚、美国、欧洲参加表演比赛。她说“那个时候中国是没有奢侈品的,可是对于我来说我所经历的就是我的“奢侈品”。现在回想,那些年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是金钱,我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世界,才了解到地球原来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大,可它所展现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书籍中的那么小。当时的我,如果不走出北京,不走出中国的话,或许也就不会有我未来的选择。”
正如她所说,这段经历,为她后来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在她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梦想使他毅然决然的退出了模特界。以她的现在的话来说,模特对于她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在得到冠军的时候,她就顺利完成学业,毕业了。那时候,她并没有把这条路当做今后成名的一种途径。或许是因为她身处于那个年代,社会与周遭的人群并不像现今社会,将“成名”与“得利”联系起来。
于是,她从灯光与众人的注视前悄悄隐退,成为了茫茫人海为自己事业拼搏的一位“奋斗者”。叶继红回想当年,也会感慨创业维艰,万事开头难。她笑说,自己转行后第一笔生意所获的盈利还远远不及她当初一部广告的片酬,并且这笔收入还要用来支撑一个团队。但她在那时就明白,一个团队今天能够有所收获,以后一定会带来更多的财富。所以她从未萌生放弃的念头,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做到今日。叶继红说“一个人的力量就像一根手指头,那肯定是没有一个拳头的力量大。任何公司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我在当时就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射手女就是会比较崇尚自由和冒险,也许是一次契机再加上我的性格,所以旅行就成了我的爱好。”
如果你是一个不了解叶继红的人,那么想跟她聊天,只需记住一个主题,那就是:天南海北的去和她探讨旅行故事。
叶继红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何时对旅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纵观她的日程表就不难看出,她是个“像风一样的女子”。“我每年去很多地方旅行,7月份去了夏威夷,回国没几天,又和一群朋友去了青海玩。然后又去了台湾。基本上就是来回窜来窜去的。”打开她的相册,你会发现所有的照片几乎都是在旅途中拍摄完成的。她说自己是个天生的冒险家,最热衷的就是跟朋友们一起开展一趟刺激的旅行。她中意户外运动,潜水、爬山、徒步,甚至是穿越天山,都是她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爬几千米睡在一个小帐篷里,隔壁可能就是坟墓,但她就是喜欢这种纯自然,纯野外的经历。某日清晨起来,她一张素颜,钻出小帐篷,看日出,或是日暮时分,在山间观日落,那便是她最期望的生活。
但除此以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旅行方式也是她极其中意的。那就是到世界各地的城市去感受那里的学术氛围。她时常会去一些大学,就只是享受那里的环境,喝喝咖啡,感受那种学生生活。她说“因为我很小就出来工作,可以说是失去了校园的乐趣。从我个人看来,有好的教育是首先的,因为好的教育决定了我们怎样去选择。”
身为一位母亲,她也常常通过旅行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去亲身体会大自然所带给人类的乐趣。她说“我现在希望能够带孩子走越多的地方越好,因为书本上的课程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学习,但是视野这方面还是需要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会,这种记忆对于她来说是一生一世的,与文字或是图片还是不同的。对大自然的爱,也就是对生命的爱,旅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我还是喜欢孩子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把那些物质的东西尽量淡化。我觉得这样对于他们身心灵的影响才能更加长久。”
“你看到二、三十岁时候的我肯定与现在不同,一定会仪态万千,穿着高跟鞋出现在众人面前。其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那都是我,只是年龄不同了,关注点也就不一样了。当这些都已经经历了,你就会开始有新的考虑,比如艺术,关注自然、慈善,很多很多,更全面一些了。其实知足就是幸福。”
前段时间流行的那句话“你幸福吗?”也成了叶继红思考的问题。或许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段时间都会重新将自己的想法与生活以及期许做一次整合,而她也是如此。二三十岁的风华正茂她享受了青春的美好,当时光流逝,她也像饱满的麦穗那样,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生命。
她说她信佛。但因为工作的忙碌,却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虔诚的诵经、打坐。但佛法所崇尚的慈爱、平等,却深深的铭记于她的心中。 她常常会身体力行的做一些慈善事业,有时会去
孤儿院或是敬老院去看望孩子和老人。她说“我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去建学校或是福利院等等,但是我想告诉别人,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来源于社会,所以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回报给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感恩。”而谈到艺术,她会谦虚的说“我谈不上品读,就是天性中所带有的,可能也是跟我的工作有关,对创意和美特别敏感,包括当时做模特的时候,自己也就是一种为美而服务的人。我喜欢抽象的,时尚而超前的艺术作品。我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
她的每一次行走与探索,都是在创造她自己的艺术品,而她对人生与他人的关爱也在为别人的生命增添色彩。正如她所说“知足才是幸福,能够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是使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北京香港马会《庭》杂志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时的我,如果不走出北京,不走出中国的话,或许也就不会有我未来的选择。”
作为中国第一批职业模特,叶继红有着与众不同的外在气质,但一番交谈下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她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对于从模特成功转型为商人的叶继红来说,那段过往的岁月,是她人生的转折点。80年代初期的中国,当所有人仍旧被“灰绿”、“深蓝”所包裹的时候,叶继红已经能够代表中国,附东南亚、美国、欧洲参加表演比赛。她说“那个时候中国是没有奢侈品的,可是对于我来说我所经历的就是我的“奢侈品”。现在回想,那些年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是金钱,我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世界,才了解到地球原来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大,可它所展现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书籍中的那么小。当时的我,如果不走出北京,不走出中国的话,或许也就不会有我未来的选择。”
正如她所说,这段经历,为她后来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在她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梦想使他毅然决然的退出了模特界。以她的现在的话来说,模特对于她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在得到冠军的时候,她就顺利完成学业,毕业了。那时候,她并没有把这条路当做今后成名的一种途径。或许是因为她身处于那个年代,社会与周遭的人群并不像现今社会,将“成名”与“得利”联系起来。
于是,她从灯光与众人的注视前悄悄隐退,成为了茫茫人海为自己事业拼搏的一位“奋斗者”。叶继红回想当年,也会感慨创业维艰,万事开头难。她笑说,自己转行后第一笔生意所获的盈利还远远不及她当初一部广告的片酬,并且这笔收入还要用来支撑一个团队。但她在那时就明白,一个团队今天能够有所收获,以后一定会带来更多的财富。所以她从未萌生放弃的念头,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做到今日。叶继红说“一个人的力量就像一根手指头,那肯定是没有一个拳头的力量大。任何公司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我在当时就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射手女就是会比较崇尚自由和冒险,也许是一次契机再加上我的性格,所以旅行就成了我的爱好。”
如果你是一个不了解叶继红的人,那么想跟她聊天,只需记住一个主题,那就是:天南海北的去和她探讨旅行故事。
叶继红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何时对旅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纵观她的日程表就不难看出,她是个“像风一样的女子”。“我每年去很多地方旅行,7月份去了夏威夷,回国没几天,又和一群朋友去了青海玩。然后又去了台湾。基本上就是来回窜来窜去的。”打开她的相册,你会发现所有的照片几乎都是在旅途中拍摄完成的。她说自己是个天生的冒险家,最热衷的就是跟朋友们一起开展一趟刺激的旅行。她中意户外运动,潜水、爬山、徒步,甚至是穿越天山,都是她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爬几千米睡在一个小帐篷里,隔壁可能就是坟墓,但她就是喜欢这种纯自然,纯野外的经历。某日清晨起来,她一张素颜,钻出小帐篷,看日出,或是日暮时分,在山间观日落,那便是她最期望的生活。
但除此以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旅行方式也是她极其中意的。那就是到世界各地的城市去感受那里的学术氛围。她时常会去一些大学,就只是享受那里的环境,喝喝咖啡,感受那种学生生活。她说“因为我很小就出来工作,可以说是失去了校园的乐趣。从我个人看来,有好的教育是首先的,因为好的教育决定了我们怎样去选择。”
身为一位母亲,她也常常通过旅行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去亲身体会大自然所带给人类的乐趣。她说“我现在希望能够带孩子走越多的地方越好,因为书本上的课程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学习,但是视野这方面还是需要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会,这种记忆对于她来说是一生一世的,与文字或是图片还是不同的。对大自然的爱,也就是对生命的爱,旅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我还是喜欢孩子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把那些物质的东西尽量淡化。我觉得这样对于他们身心灵的影响才能更加长久。”
“你看到二、三十岁时候的我肯定与现在不同,一定会仪态万千,穿着高跟鞋出现在众人面前。其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那都是我,只是年龄不同了,关注点也就不一样了。当这些都已经经历了,你就会开始有新的考虑,比如艺术,关注自然、慈善,很多很多,更全面一些了。其实知足就是幸福。”
前段时间流行的那句话“你幸福吗?”也成了叶继红思考的问题。或许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段时间都会重新将自己的想法与生活以及期许做一次整合,而她也是如此。二三十岁的风华正茂她享受了青春的美好,当时光流逝,她也像饱满的麦穗那样,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生命。
她说她信佛。但因为工作的忙碌,却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虔诚的诵经、打坐。但佛法所崇尚的慈爱、平等,却深深的铭记于她的心中。 她常常会身体力行的做一些慈善事业,有时会去
孤儿院或是敬老院去看望孩子和老人。她说“我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去建学校或是福利院等等,但是我想告诉别人,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来源于社会,所以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回报给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感恩。”而谈到艺术,她会谦虚的说“我谈不上品读,就是天性中所带有的,可能也是跟我的工作有关,对创意和美特别敏感,包括当时做模特的时候,自己也就是一种为美而服务的人。我喜欢抽象的,时尚而超前的艺术作品。我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
她的每一次行走与探索,都是在创造她自己的艺术品,而她对人生与他人的关爱也在为别人的生命增添色彩。正如她所说“知足才是幸福,能够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是使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北京香港马会《庭》杂志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