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囧了谁?
不记得《泰囧》是哪天上映的了,甚至于昨天有人问我看过泰囧没有,我说有,然后到今天早上我都没想起来当时我跟谁一道去看的这部电影。
这说明一个事实:我对这不电影的印象不深。
几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在看电影的中段,徐峥咬着根烂木棍站在水里撅着露出的半截屁股让宝宝给他吸蛇毒的时候,我挺乐呵。身后一哥们更乐,笑声几乎盖过了全场所有人的集合,让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只见这哥们因为笑的用力过猛,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像被人撂倒了一样侧趴在女朋友腿上,要命的是身体还在不停的抽搐,一句话,这哥们儿快笑死了!只是因为神经中枢像刚捯饬好下油锅的鲫鱼一样还在持续不断而有节奏的抽搐,所以证明还没死透!
这场景差点把我也逗抽抽了。
没过两天,和几个朋友吃饭,朋友老婆说朋友在影院里笑的都岔气儿了,朋友解释说当时正好在吃东西,一口气没接上来。我说不管怎么说,你笑岔气儿了。然后朋友挺认真得说,其实这电影你乐玩从影院一出来,咂不出啥味道。他这观点我挺赞同,因为我也一样,可我觉得能笑笑就够了,所以回说:没错,可这10年,没几个电影让你这么乐过吧?有个欢乐的俩小时,值票钱,徐峥对得起人了。
再说徐峥。
其实《泰囧》上映前没怎么上心关注。依稀记得徐峥在做推广的时候说希望能创造奇迹,我心想能保持《人在囧途》那水准就不错了,可就是这部《人在囧途》,我觉得离《疯狂的石头》还是差了很多“疯狂”。
有点儿反胃感的是和万达影城合作的推广短片,粗劣的制作、低级的笑点一度毁了我看影片的欲望,心想就这水准都敢拿出来推广,电影能还好到哪去?
事实是,电影确实笑点不断——虽然,如果现在再让我回想一下笑点,我还得费功夫想想。可那整场,我看的还挺开心。
一部模仿美国公路喜剧片很周正的中式公路喜剧片。这是我自己给电影下的判断。或许,有天会有人说,这是中国公路喜剧的开山之作。而就目前中国娱乐圈这欠思低能、趋众趋热的劲头,可以在预见的不远,会有各种《囧》,新鲜出炉。
徐峥是聪明的。就像说句话把话说完整,把炒菜的基本工序做到位一样,对一部电影或者事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影片架构上力求故事线条清晰、完整、合理——可很多电影就已经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好,这说明作为一个因生活单调而没办法才选择喜欢看电影的观众有多苦逼,徐峥他做到了。至少基本做到了。
如果把拍喜剧片当做炒一盘菜,那演员就是原材料,故事架构就是炒菜流程,而想把菜炒的有味道,你还得加菜加盐加鸡精甚至加辣椒,就是笑料。徐峥在这点上做的就很好,至少比国内很多大导演做的都好,至少他是个用心的厨子,用心的在挖掘笑点,用心的在充分利用每个原材料的优势。
于是,一部演员特色明显、笑点不断的电影就这么拍好了。
当然,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她不应该只是炒菜,而是一个小火慢工的烧菜,或者是一锅材质精挑细选、流程严谨细密、口感回味无穷的高汤!
《泰囧》当然不是这样的菜,这样的菜,在中国,我几乎还没尝到过。
可我觉得,能吃到这样的炒菜,现阶段很满足了。因为人民精神生活水平还很低下,我们只能穷乐呵,也因为现在没好厨子,我们只能被动的苦苦等待。
然后就听说影片票房3亿、5亿了,然后就又听说影片票房10亿破纪录了,再然后......我就看到了徐峥在微博里说:听说影片过了10亿,我心里还是有一丝高兴的。
于是我有些不高兴,对这个最近有无数个人说我和他长的很像的人不高兴。
得了便宜卖乖是人之常情。得了便宜不卖乖,或者不会卖乖,甚至装腔作势,甚至语无伦次,拿就越来越不对劲儿了。徐峥就属于不会卖乖或者装腔作势,又或者,他是给10亿现金砸昏了。
10亿应该是十年或者是十一年前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的票房。
而今,一部电影轻轻松松就过10亿了。
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的体现,这是太多精神匮乏的无聊人士的需求。
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大跃进大欣喜,因为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大讽刺大悲哀,因为有太多的烂片充斥其中;所以,一部只是轻轻飘来的中规中矩的喜剧片,就轻描淡写的带走了10亿云彩。
昨天又看到,一位哪个学校的教授批评说《泰囧》粗俗低劣,上10亿表明了中国观众欣赏水平低下。我看了又不高兴了。我真想问问这位教授他去影院看过没?笑了没?放松了没?如果是,那就别端着拿着又要当那啥又要立牌坊。也许,有时候电影就是这么简单,看过、笑过、放松过,值了票钱,不错;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真正粗制滥造的电影,现在,看到导演和演员的用心,让我们傻乎乎的到影院乐了俩小时,很好。您能让整场人乐俩小时?不能就崩咧咧了。
《泰囧》作为第一部上10亿票房的电影,我倒没那么发酸发臭的羡慕嫉妒恨。可徐峥导演说这样的话,着实让我觉得不够分量。怎么着儿,您不高屋建瓴,总也得有那么点儿文艺范儿吧,像姜文说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看,多姜文,多文艺,多水平。
这说明一个事实:我对这不电影的印象不深。
几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在看电影的中段,徐峥咬着根烂木棍站在水里撅着露出的半截屁股让宝宝给他吸蛇毒的时候,我挺乐呵。身后一哥们更乐,笑声几乎盖过了全场所有人的集合,让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只见这哥们因为笑的用力过猛,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像被人撂倒了一样侧趴在女朋友腿上,要命的是身体还在不停的抽搐,一句话,这哥们儿快笑死了!只是因为神经中枢像刚捯饬好下油锅的鲫鱼一样还在持续不断而有节奏的抽搐,所以证明还没死透!
这场景差点把我也逗抽抽了。
没过两天,和几个朋友吃饭,朋友老婆说朋友在影院里笑的都岔气儿了,朋友解释说当时正好在吃东西,一口气没接上来。我说不管怎么说,你笑岔气儿了。然后朋友挺认真得说,其实这电影你乐玩从影院一出来,咂不出啥味道。他这观点我挺赞同,因为我也一样,可我觉得能笑笑就够了,所以回说:没错,可这10年,没几个电影让你这么乐过吧?有个欢乐的俩小时,值票钱,徐峥对得起人了。
再说徐峥。
其实《泰囧》上映前没怎么上心关注。依稀记得徐峥在做推广的时候说希望能创造奇迹,我心想能保持《人在囧途》那水准就不错了,可就是这部《人在囧途》,我觉得离《疯狂的石头》还是差了很多“疯狂”。
有点儿反胃感的是和万达影城合作的推广短片,粗劣的制作、低级的笑点一度毁了我看影片的欲望,心想就这水准都敢拿出来推广,电影能还好到哪去?
事实是,电影确实笑点不断——虽然,如果现在再让我回想一下笑点,我还得费功夫想想。可那整场,我看的还挺开心。
一部模仿美国公路喜剧片很周正的中式公路喜剧片。这是我自己给电影下的判断。或许,有天会有人说,这是中国公路喜剧的开山之作。而就目前中国娱乐圈这欠思低能、趋众趋热的劲头,可以在预见的不远,会有各种《囧》,新鲜出炉。
徐峥是聪明的。就像说句话把话说完整,把炒菜的基本工序做到位一样,对一部电影或者事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影片架构上力求故事线条清晰、完整、合理——可很多电影就已经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好,这说明作为一个因生活单调而没办法才选择喜欢看电影的观众有多苦逼,徐峥他做到了。至少基本做到了。
如果把拍喜剧片当做炒一盘菜,那演员就是原材料,故事架构就是炒菜流程,而想把菜炒的有味道,你还得加菜加盐加鸡精甚至加辣椒,就是笑料。徐峥在这点上做的就很好,至少比国内很多大导演做的都好,至少他是个用心的厨子,用心的在挖掘笑点,用心的在充分利用每个原材料的优势。
于是,一部演员特色明显、笑点不断的电影就这么拍好了。
当然,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她不应该只是炒菜,而是一个小火慢工的烧菜,或者是一锅材质精挑细选、流程严谨细密、口感回味无穷的高汤!
《泰囧》当然不是这样的菜,这样的菜,在中国,我几乎还没尝到过。
可我觉得,能吃到这样的炒菜,现阶段很满足了。因为人民精神生活水平还很低下,我们只能穷乐呵,也因为现在没好厨子,我们只能被动的苦苦等待。
然后就听说影片票房3亿、5亿了,然后就又听说影片票房10亿破纪录了,再然后......我就看到了徐峥在微博里说:听说影片过了10亿,我心里还是有一丝高兴的。
于是我有些不高兴,对这个最近有无数个人说我和他长的很像的人不高兴。
得了便宜卖乖是人之常情。得了便宜不卖乖,或者不会卖乖,甚至装腔作势,甚至语无伦次,拿就越来越不对劲儿了。徐峥就属于不会卖乖或者装腔作势,又或者,他是给10亿现金砸昏了。
10亿应该是十年或者是十一年前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的票房。
而今,一部电影轻轻松松就过10亿了。
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的体现,这是太多精神匮乏的无聊人士的需求。
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大跃进大欣喜,因为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大讽刺大悲哀,因为有太多的烂片充斥其中;所以,一部只是轻轻飘来的中规中矩的喜剧片,就轻描淡写的带走了10亿云彩。
昨天又看到,一位哪个学校的教授批评说《泰囧》粗俗低劣,上10亿表明了中国观众欣赏水平低下。我看了又不高兴了。我真想问问这位教授他去影院看过没?笑了没?放松了没?如果是,那就别端着拿着又要当那啥又要立牌坊。也许,有时候电影就是这么简单,看过、笑过、放松过,值了票钱,不错;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真正粗制滥造的电影,现在,看到导演和演员的用心,让我们傻乎乎的到影院乐了俩小时,很好。您能让整场人乐俩小时?不能就崩咧咧了。
《泰囧》作为第一部上10亿票房的电影,我倒没那么发酸发臭的羡慕嫉妒恨。可徐峥导演说这样的话,着实让我觉得不够分量。怎么着儿,您不高屋建瓴,总也得有那么点儿文艺范儿吧,像姜文说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看,多姜文,多文艺,多水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