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会集本问题
一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
宏琳法师《幻住问答》——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疑问的详细解答
时间:二0一二年春
地点:九华山幻住茅蓬
人物:宏琳法师、愿海居士
--------------------------------------------------------------------------------------------
宏琳法师,不知何许人也。
二
俺对于各种斗嘴的事,一贯只看看不说话。
不是故作高姿态,实在是初学钝根才疏学浅,阅历浅薄,不能旁征博引,力破“魔说”(此词一般都是指“对方”的观点)。
真的是不明觉厉的围观群众。
现实政治中什么左派右派已经够闹腾的了,没想到佛门里也不安静嘛。
看来看去,总觉得其实两方观点的基石都一样:祖师、古德、高僧之教言。(当然,依止善知识而学本身就是三宝弟子学佛的靠谱途径。)
大家的心里可能是这样的:
原理1: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等祖师的观点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的。
原理2:古代译经师的做法基本上是今人完全应该萧规曹随的。
原理3:所谓“基本上”,是为了不让话说得太满。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例1:甲用印光大师的书信段落来反对会集本;乙用印光大师的书信全文来说明此封信主要针对的不是会集问题。
例2:丙说古德译师也有对之前的翻译不满意的,但都是找到梵本重新翻译;丁说梵本也不是完全统一,有时译师自己也会采取多版本合并的方式,除非后面又有全本来华重译。
——都是这样搞的嘛。
反对方还好些,有的大致讨论了夏本本身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
支持方直接分析夏本文本“好在哪里”的,俺阅读量枯窄,还没见过。
三
作为一个弱弱的初学者,我的心理是:
原理A:凡我觉得表现靠谱的博学师兄,就是靠谱善知识。反之亦然。
原理B:靠谱善知识觉得表现靠谱的法师、居士,就是巨靠谱大善知识。反之亦然。
原理C:乙对甲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自己】想搞明白会集本问题啊,其实就靠一个关键人物:李炳南老居士。
通过A、B,对我来说,李老居士已经基本上是很值得信任的大德了。只要知道李老居士对夏本的态度,对【我自己】来说,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据云,净空法师珍视夏本是因为传承自李老居士。
分支1:并无此事。
分支2:此事是真。李老居士认定夏本没有问题,咐嘱净空法师尽力流通。
分支2':此事是真。李老居士不认为夏本没有问题,但是净空法师水平已够,但看无妨。
分支1、分支2所导致的结论比较清晰,就不予置评了。
为什么会有分支2'?
这里也照例援引印光大师的话来类比参考:“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信中讨论的是“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此论前面部分是魏源会集本,后面是王耕心作的“衷论”,故曰“此经此论”。印祖认为“此经此论”内容均有很大问题。)
所以分支2'也有可能存在。
在分支2'中,净空法师在传承的时候,会错了李老居士之意。(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无意,但这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四
可惜资讯搜集能力实在太弱了。
首先还没看到什么资料,明确显示李老居士有无让弟子/净空法师传承夏本。
其次,一旦确有传书之实,李老居士的主观动机是2还是2',这又很难说。
况且俺也没有揽瓷器活的能力和意愿,所以目前只能先摆在这里,以观后效(大误)。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
宏琳法师《幻住问答》——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疑问的详细解答
时间:二0一二年春
地点:九华山幻住茅蓬
人物:宏琳法师、愿海居士
--------------------------------------------------------------------------------------------
宏琳法师,不知何许人也。
二
俺对于各种斗嘴的事,一贯只看看不说话。
不是故作高姿态,实在是初学钝根才疏学浅,阅历浅薄,不能旁征博引,力破“魔说”(此词一般都是指“对方”的观点)。
真的是不明觉厉的围观群众。
现实政治中什么左派右派已经够闹腾的了,没想到佛门里也不安静嘛。
看来看去,总觉得其实两方观点的基石都一样:祖师、古德、高僧之教言。(当然,依止善知识而学本身就是三宝弟子学佛的靠谱途径。)
大家的心里可能是这样的:
原理1: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等祖师的观点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的。
原理2:古代译经师的做法基本上是今人完全应该萧规曹随的。
原理3:所谓“基本上”,是为了不让话说得太满。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例1:甲用印光大师的书信段落来反对会集本;乙用印光大师的书信全文来说明此封信主要针对的不是会集问题。
例2:丙说古德译师也有对之前的翻译不满意的,但都是找到梵本重新翻译;丁说梵本也不是完全统一,有时译师自己也会采取多版本合并的方式,除非后面又有全本来华重译。
——都是这样搞的嘛。
反对方还好些,有的大致讨论了夏本本身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
支持方直接分析夏本文本“好在哪里”的,俺阅读量枯窄,还没见过。
三
作为一个弱弱的初学者,我的心理是:
原理A:凡我觉得表现靠谱的博学师兄,就是靠谱善知识。反之亦然。
原理B:靠谱善知识觉得表现靠谱的法师、居士,就是巨靠谱大善知识。反之亦然。
原理C:乙对甲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自己】想搞明白会集本问题啊,其实就靠一个关键人物:李炳南老居士。
通过A、B,对我来说,李老居士已经基本上是很值得信任的大德了。只要知道李老居士对夏本的态度,对【我自己】来说,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据云,净空法师珍视夏本是因为传承自李老居士。
分支1:并无此事。
分支2:此事是真。李老居士认定夏本没有问题,咐嘱净空法师尽力流通。
分支2':此事是真。李老居士不认为夏本没有问题,但是净空法师水平已够,但看无妨。
分支1、分支2所导致的结论比较清晰,就不予置评了。
为什么会有分支2'?
这里也照例援引印光大师的话来类比参考:“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信中讨论的是“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此论前面部分是魏源会集本,后面是王耕心作的“衷论”,故曰“此经此论”。印祖认为“此经此论”内容均有很大问题。)
所以分支2'也有可能存在。
在分支2'中,净空法师在传承的时候,会错了李老居士之意。(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无意,但这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四
可惜资讯搜集能力实在太弱了。
首先还没看到什么资料,明确显示李老居士有无让弟子/净空法师传承夏本。
其次,一旦确有传书之实,李老居士的主观动机是2还是2',这又很难说。
况且俺也没有揽瓷器活的能力和意愿,所以目前只能先摆在这里,以观后效(大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