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煮,奶奶,故乡
离家越久,越感到回归的迫切。
这次回山东老家,带回来两罐玉米面。老家的主食,除了馒头,就是这个了。我爸说他小时候还经常吃玉米面窝头,因为面粉稀缺。到了我这一代,玉米面的主要功用是做玉米糊糊,老家话叫“白煮”,也叫“糊涂”。锅中放水,玉米面在碗中用水拌匀,水沸后进锅,搅拌等锅开。开锅后不要立刻盛出,继续煮两三分钟,喝起来玉米的醇香更足。每天早晚一碗,照现在的观点,养生。
那时爸妈在城里工作,我被寄养在乡下奶奶家。每天清早,爷爷在灶台前烧火,奶奶做饭,柴火烧完,锅正好开,余烬的灶火继续加温,待火渐渐熄灭,奶奶把直径跟四五岁的我等高的大锅盖一推,一掀,乳白色的热气顿时升腾,我爱浸在里头,湿气,饭的香气,还有些神秘感。
白煮是爷爷雷打不动的早餐必备。刚出锅,烫嘴,我不敢喝,透过自己面前的小花瓷碗,看到对面的爷爷双手端起他的大海碗,在碗边吸溜一圈,放下,已经喝完一半。然后就着白菜炖粉条,迅速地喝完另一半。
我对它的热爱却远远低于爷爷,奶奶看我兴致不大,起身去碗柜拿出糖罐,舀一勺红糖,我赶紧拿筷子搅啊搅,玉米黄变成了绵糖红,也不烫了,端起来一气喝完。
后来我妈生病,要做手术,本来应该回城读书的我,在村里的学堂读了学前班,一年级,接着二年级。
我跟奶奶相处得并不和谐。我是班里的“外来者”,名字是单字,他们都是三个字,两个相同,听起来都是一家人。不包容的人类天性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暴露无遗。我常常被欺负,甚至被孤立,这段经历留下了阴影,一直到读完大学才渐渐散去。我天天跟奶奶闹着要回家,有一次拿着竹竿还打到她,眼角边被划破了,渗出血。
奶奶像接受贫穷、离散等任何苦难一样,接受了这个难缠的孙女。她没读过书,或许并不清楚我当时的深层心理,采取的态度是:接纳,承受。跟庄稼、家畜打交道的经验,给了她朴素的信念,她相信着时间,不急于改变。当然,她喜欢表达,记得一次我又哭闹,她半开玩笑地说:我也盼着你走,你走了后我要敲锣打鼓,还要唱:当当当,可走了!
现在想来,奶奶于我,更像母亲。我开口先学会喊的不是妈妈,是奶奶。她瘦小,却有力,作为长女,她帮爹妈带大了自己的三个兄弟,生养了四个子女,还照看孙子孙女。我弟妹怀孕了,八十三岁的她还说要带她的重孙子。她说她喜欢人。还说她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这是长寿的秘诀。
我每次回家,放下行李后,心情迫切地去看她。推开大门,门口拴着的狗一叫,我大声喊:奶奶!这时奶奶笑眯眯地从堂屋迎过来……我轻舒一口长气,到家了。
这次回去,知道九十三岁的爷爷生病了。我担心看到这样的画面:爷爷卧在床上,奶奶在床边憔悴,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事让我更悲伤了。推门的时候都有些迟疑。狗应声而吠,爷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奶奶精气神十足,迎过来的时候,脚步急,像小跑。还没站稳,劈头就问:听你爸说你是坐飞机回来的,吓死我了,看电视上下飞机的时候都是用绳子吊(注:难道奶奶看的是贝尔的“荒野求生”?),没摔着吧?
我大笑,她也跟着笑。大概觉出了自己的“少见多怪”,她说,她一辈子没见过什么世面,也笨……我跟她在正午的太阳下聊天,大冬天的,背上暖洋洋,那个时刻的知足,足以覆盖至今为止一切的缺失。
我们还回忆起当年的“战争”, 她笑得满脸的皱纹都舒展了,说,你小时候可没少折腾!那口气里,带着慈爱,但不粘滞,带着默契,甚至带着点少女对恋人的娇气。
经年的酝酿发酵之后,那些折腾都变成了更为紧密的深情,像树根抓住泥土。
我的堂妹在京城的高楼里长大,每年跟叔婶回去一次,不愿在奶奶的院子里坐下,她穿着洁白的羽绒服,觉得凳子上有灰土。爷爷奶奶对她来说只是概念。
而对我,他们是故乡。
这次回山东老家,带回来两罐玉米面。老家的主食,除了馒头,就是这个了。我爸说他小时候还经常吃玉米面窝头,因为面粉稀缺。到了我这一代,玉米面的主要功用是做玉米糊糊,老家话叫“白煮”,也叫“糊涂”。锅中放水,玉米面在碗中用水拌匀,水沸后进锅,搅拌等锅开。开锅后不要立刻盛出,继续煮两三分钟,喝起来玉米的醇香更足。每天早晚一碗,照现在的观点,养生。
那时爸妈在城里工作,我被寄养在乡下奶奶家。每天清早,爷爷在灶台前烧火,奶奶做饭,柴火烧完,锅正好开,余烬的灶火继续加温,待火渐渐熄灭,奶奶把直径跟四五岁的我等高的大锅盖一推,一掀,乳白色的热气顿时升腾,我爱浸在里头,湿气,饭的香气,还有些神秘感。
白煮是爷爷雷打不动的早餐必备。刚出锅,烫嘴,我不敢喝,透过自己面前的小花瓷碗,看到对面的爷爷双手端起他的大海碗,在碗边吸溜一圈,放下,已经喝完一半。然后就着白菜炖粉条,迅速地喝完另一半。
我对它的热爱却远远低于爷爷,奶奶看我兴致不大,起身去碗柜拿出糖罐,舀一勺红糖,我赶紧拿筷子搅啊搅,玉米黄变成了绵糖红,也不烫了,端起来一气喝完。
后来我妈生病,要做手术,本来应该回城读书的我,在村里的学堂读了学前班,一年级,接着二年级。
我跟奶奶相处得并不和谐。我是班里的“外来者”,名字是单字,他们都是三个字,两个相同,听起来都是一家人。不包容的人类天性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暴露无遗。我常常被欺负,甚至被孤立,这段经历留下了阴影,一直到读完大学才渐渐散去。我天天跟奶奶闹着要回家,有一次拿着竹竿还打到她,眼角边被划破了,渗出血。
奶奶像接受贫穷、离散等任何苦难一样,接受了这个难缠的孙女。她没读过书,或许并不清楚我当时的深层心理,采取的态度是:接纳,承受。跟庄稼、家畜打交道的经验,给了她朴素的信念,她相信着时间,不急于改变。当然,她喜欢表达,记得一次我又哭闹,她半开玩笑地说:我也盼着你走,你走了后我要敲锣打鼓,还要唱:当当当,可走了!
现在想来,奶奶于我,更像母亲。我开口先学会喊的不是妈妈,是奶奶。她瘦小,却有力,作为长女,她帮爹妈带大了自己的三个兄弟,生养了四个子女,还照看孙子孙女。我弟妹怀孕了,八十三岁的她还说要带她的重孙子。她说她喜欢人。还说她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这是长寿的秘诀。
我每次回家,放下行李后,心情迫切地去看她。推开大门,门口拴着的狗一叫,我大声喊:奶奶!这时奶奶笑眯眯地从堂屋迎过来……我轻舒一口长气,到家了。
这次回去,知道九十三岁的爷爷生病了。我担心看到这样的画面:爷爷卧在床上,奶奶在床边憔悴,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事让我更悲伤了。推门的时候都有些迟疑。狗应声而吠,爷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奶奶精气神十足,迎过来的时候,脚步急,像小跑。还没站稳,劈头就问:听你爸说你是坐飞机回来的,吓死我了,看电视上下飞机的时候都是用绳子吊(注:难道奶奶看的是贝尔的“荒野求生”?),没摔着吧?
我大笑,她也跟着笑。大概觉出了自己的“少见多怪”,她说,她一辈子没见过什么世面,也笨……我跟她在正午的太阳下聊天,大冬天的,背上暖洋洋,那个时刻的知足,足以覆盖至今为止一切的缺失。
我们还回忆起当年的“战争”, 她笑得满脸的皱纹都舒展了,说,你小时候可没少折腾!那口气里,带着慈爱,但不粘滞,带着默契,甚至带着点少女对恋人的娇气。
经年的酝酿发酵之后,那些折腾都变成了更为紧密的深情,像树根抓住泥土。
我的堂妹在京城的高楼里长大,每年跟叔婶回去一次,不愿在奶奶的院子里坐下,她穿着洁白的羽绒服,觉得凳子上有灰土。爷爷奶奶对她来说只是概念。
而对我,他们是故乡。
一湄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咸蛋黄鸡肉芝士披萨、痛苦和冬至的暖阳 (13人喜欢)
- 我和身材的一场战争终于打完了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