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2012.12.31】未富先老的人们
全文:http://www.eeo.com.cn/2012/1228/238092.shtml
摘录:
1、现行生育政策按照中央的表述总体上分三块:①国家职工、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基本上只准许生育一个孩子;②农民家庭生育了一个女孩的还可以再生育一个,简称“一孩半”正常;③少数民族可以实行更为宽松的正常,具体规定有民族地区自己制定,经省一级人大通过。
2、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到30年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30年后的今天,问题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人口过快增长,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体系已经滞后于新的人口变动趋势,不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政策调整。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1/12: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则提出了“分放二孩”方案: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4、所谓“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死亡率下降、出生率降低带来的经济影响,通常是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大储蓄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上升三个主要途径实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5、拥有高达2.2亿以劳动力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中国还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向城市转移?【读后注:新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后果会否进一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若此,则更加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情况,若长此以往,留守空巢老人将成为农村人口的主体。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伴随少儿、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与现阶段城镇社保体系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已经显得非常突出。】
6、人口结构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目前这种外向型经济之所以已走到了尽头,正是与中国年轻劳动力快速减少有关。
7、随着年轻劳动力减少,其消费需求带给中老年人的就业机会也相应减少,再加上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老化,购买力下降,必然会导致国际社会提供给中国的就业机会减少,大量中老年劳动力将失业。未来中国将出现“年轻劳动力短缺”和“中老年劳动力过剩”长期并存的局面。【读后注:另一方面为解决养老金缺口和基本养老制度的不足, 延长中老年人退休年龄又势在必行,一边是年轻人恐无工作岗位,另一边是中老年人年迈仍需工作,在劳动力结构问题之外,也是养老制度之殇。】
8、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其对经济的潜在不利影响为:①过早失去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②失去了对仍具有人口红利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③尚未获得发达国家所应具有的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老龄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比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的冲击更为严重。
9、在低生育率的情况下,传统家庭养老机制的自然基础逐步瓦解,社会养老机制成为主导。
(1)制度安排滞后,现行的养老保险、退休、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都不适合老龄社会的需求。
(2)财力准备不足。①养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较大缺口;②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潜伏着财务危机。
(3)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中,老年人公共服务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年轻人大量外流,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基本空白,老年人的生活面临更大困境。
【读后注:①养老保险基金储备不足;②养老机构数量、养老床位严重不足;③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无法符合老年人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金额的积极性,进一步进入社会资源提高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一大政策改革方向。】
10、如何根据新变化,再造人口资源比较优势,是未来人口政策调整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建议人口政策调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完善人口素质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完善男女平等政策,消除性别歧视;四是完善人口流动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在区域、城乡间均衡发展;五是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促进代际公平发展;六是完善家庭发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读后注:
①在养老基金的储备环节,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业务,加快研发各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年金产品,着力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
②建设养老机构和从业人员素质能力,可由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尽快研究并出台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等级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建立起规范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监管体系。由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保险机构延伸产业服务链条、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养生机构设施的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尽快推动此类民生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
③在养老服务的提供环节,卫生部、民政部、保监会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健康管理和医疗产业,增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
④政府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功能,满足人们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基于目前企业年金政策多是部门规章,层次较低,致使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调配合,也使企业年金制度在地位和重要性上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等、不匹配。因此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企业年金管理条例》。 人保部更应完善企业年金管理。包括进一步完善资金运用渠道;尽快推出集合计划管理办法,提高股份公司、民营和外资公司以及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尽快解决“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问题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加大对企业年金的税优措施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税前列支比例,取消对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征税。 】
摘录:
1、现行生育政策按照中央的表述总体上分三块:①国家职工、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基本上只准许生育一个孩子;②农民家庭生育了一个女孩的还可以再生育一个,简称“一孩半”正常;③少数民族可以实行更为宽松的正常,具体规定有民族地区自己制定,经省一级人大通过。
2、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到30年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30年后的今天,问题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人口过快增长,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体系已经滞后于新的人口变动趋势,不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政策调整。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1/12: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则提出了“分放二孩”方案: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4、所谓“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死亡率下降、出生率降低带来的经济影响,通常是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大储蓄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上升三个主要途径实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5、拥有高达2.2亿以劳动力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中国还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向城市转移?【读后注:新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后果会否进一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若此,则更加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情况,若长此以往,留守空巢老人将成为农村人口的主体。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伴随少儿、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与现阶段城镇社保体系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已经显得非常突出。】
6、人口结构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目前这种外向型经济之所以已走到了尽头,正是与中国年轻劳动力快速减少有关。
7、随着年轻劳动力减少,其消费需求带给中老年人的就业机会也相应减少,再加上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老化,购买力下降,必然会导致国际社会提供给中国的就业机会减少,大量中老年劳动力将失业。未来中国将出现“年轻劳动力短缺”和“中老年劳动力过剩”长期并存的局面。【读后注:另一方面为解决养老金缺口和基本养老制度的不足, 延长中老年人退休年龄又势在必行,一边是年轻人恐无工作岗位,另一边是中老年人年迈仍需工作,在劳动力结构问题之外,也是养老制度之殇。】
8、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其对经济的潜在不利影响为:①过早失去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②失去了对仍具有人口红利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③尚未获得发达国家所应具有的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老龄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比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的冲击更为严重。
9、在低生育率的情况下,传统家庭养老机制的自然基础逐步瓦解,社会养老机制成为主导。
(1)制度安排滞后,现行的养老保险、退休、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都不适合老龄社会的需求。
(2)财力准备不足。①养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较大缺口;②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潜伏着财务危机。
(3)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中,老年人公共服务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年轻人大量外流,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基本空白,老年人的生活面临更大困境。
【读后注:①养老保险基金储备不足;②养老机构数量、养老床位严重不足;③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无法符合老年人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金额的积极性,进一步进入社会资源提高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一大政策改革方向。】
10、如何根据新变化,再造人口资源比较优势,是未来人口政策调整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建议人口政策调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完善人口素质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完善男女平等政策,消除性别歧视;四是完善人口流动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在区域、城乡间均衡发展;五是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促进代际公平发展;六是完善家庭发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读后注:
①在养老基金的储备环节,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业务,加快研发各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年金产品,着力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
②建设养老机构和从业人员素质能力,可由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尽快研究并出台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等级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建立起规范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监管体系。由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保险机构延伸产业服务链条、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养生机构设施的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尽快推动此类民生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
③在养老服务的提供环节,卫生部、民政部、保监会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健康管理和医疗产业,增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
④政府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功能,满足人们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基于目前企业年金政策多是部门规章,层次较低,致使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调配合,也使企业年金制度在地位和重要性上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等、不匹配。因此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企业年金管理条例》。 人保部更应完善企业年金管理。包括进一步完善资金运用渠道;尽快推出集合计划管理办法,提高股份公司、民营和外资公司以及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尽快解决“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问题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加大对企业年金的税优措施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税前列支比例,取消对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征税。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