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二题
前几天也即2012年的最后一天我出去了一趟,到旺角逛了一下香港有名的楼上书店,也算是开了一下眼界,长了一些见识。接下来要写的两篇东西都是关于书的,但并没有什么珍本孤本要展示,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学识见解,但对于我自己来说还值得一记,如还有人肯看,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一)岁末买书记
首先去的是颇有名气的乐文书店。店面不算大,不过已是我这次逛的三间中最大的一间了。我从前便知道香港最受欢迎的在世的纯文学类作家是董桥和北岛,随便去到哪间书店他们的书都是必备的,现在还要加上一个章诒和,她的一些书还有不同的版本。因为前一段时间刚读完野夫的《乡关何处》,挺喜欢那里面的几篇文章,见到书店里竟有他的《拍剑东来还旧仇》,厚厚一大本才定价八十港元,真有点喜出望外,虽然书的装帧很一般。不过我很疑心这书店里之所以有这本书倒还不是因为野夫的文章本身,而大半是因为有章诒和作的序。
接下来自然要看有没有,有多少关于周氏兄弟的书了。鲁迅作品集有几种,都是一般书店里可以见到的。有几种研究著作,大部分是内地学者所著,议论平平,不知道是港台的出版社没眼光还是港台对鲁迅的认识还只是止于这种程度。不过其中有一种令我很意外,是一位叫董大中的台湾学者对鲁迅日记所作的笺注,光1925年的日记笺注便是砖头厚一大本(看这儿,貌似现在只有这一种),这种功夫很令我敬畏。内地学者的毛病在于粗疏宽泛,实在应该学学港台学者的这种细致扎实的精神。
周作人作品集也还有几种,其中有一种是杨牧先生编的选集(看这儿),虽然封面上的知堂画得太胖了,显得有点滑稽,但我很喜欢那发黄的纸质和旧式的字体。杨牧先生的选文挺有意思,《雨天的书》选得不多,《看云集》却选了很不少,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本集子,所以看到时挺惊喜。——这是一例,当然里面的选文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从乐文书店出来,走到街上,我转到另一栋楼里的序言书室。乐文书店在三楼,这一间在七楼,我从很狭窄的楼道上去,走了两层楼,才有一部看上去有点像年久失修的旧电梯出现在眼前,在一堆花花绿绿的广告中,不是很显眼,我刚一看到时还很疑心能不能用。电梯里依然是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广告(见下图),序言书室的海报也在其中。
这些楼上书店也分好几类,有专卖教辅书的,有专卖漫画书的,序言书室则是专卖人文社科类书籍的,英文书很不少。我到文学专柜去看了一下,有几种外国诗集,看到有两种是特朗斯特罗默的,有点感兴趣,便抽下来翻了一翻。可惜品相有点脏旧,里面的诗也不多(虽然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本也不多),性价比不太高,遂放下了。出门时看到门把手上挂着一个小牌子,大意是提醒客人开门时要小心不要放走猫咪,心里觉得这书店的主人真有几分可爱,虽然我并没有看到猫咪。
序言书室走下一层楼还有一间梅馨书舍,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书籍,如经史子集、器物赏玩之类,店里挂着一些对联,很是古色古香。我印象较深的是见到一本名字大概叫“近代文学编年史事”的资料集,忘了编者是谁(现在后悔实在不该),大十六开,是影印本,上面还有某图书馆的印章。我对于近代文学也有一点关注,上古那套近代文学丛书也买过几种,这书我从未听说过,所以觉得很有意思,因是“近代文学”,所以不标“现代文学”之事,如1881年即不标鲁迅诞生,但我觉得标了亦可。
以上说了一大堆,都是随便逛逛,过过眼瘾而已,并没有买书,有点像女孩子的window shopping,看官勿笑也。因为想去尖沙咀的一间HMV买唱片,所以从旺角地铁站出来,拐几个弯,穿几条街,便到了弥敦道。从弥敦道六百几号一直走到六十几号,途中经过一间中华书局,因为里面正在打折,所以又忍不住走进去看了看。中华书局里有很多内地书,我看到止庵校的那套北京十月文艺的周作人自编文集这儿竟也有几种,一时高兴就买了几本,在香港买内地书,这真是屌丝才有的行为。此外也买了两本香港书,也不是什么稀见的珍本,都是新近出的《香港散文典藏》丛书里的,其中有一种是董桥的选集,下面我就要谈一谈他。
(二)新年读书记
在中华书局时,因为走得太累和站得太累,所以又很屌丝地坐在书店里的木台阶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会书,反正我坐着的地方旁边是音韵学的书,也没有什么人会问津的,我坐着不至于会妨碍到其他人。
周作人旁边的书柜里放着几本张中行先生和钟叔河先生的书,对于这两位先生我久闻大名,说都是受知堂影响很深的散文大家,不过因为太懒,所以一直没有细读。这次在书店里看了一点点,觉得二位老先生都很敬重知堂,文章里也的确能看得出知堂的影响,但离知堂毕竟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就我现在算是看过的几位所谓“周作人传统”内的作家而言,不是这儿不够便是那儿不对,都是形似而神不似,啰嗦地说一句对前辈不敬的话,张中行先生作一大本《顺生论》,便犯了知堂作文所谓切勿作论的大忌。我想倾慕知堂而有志于文章者还是不要太重学他(虽然我自己最近写的东西也有这个痕迹,但那是因为我学养太浅之故,固不足道也),诚实地写出自己的风貌,或许更好也说不定,但这又是更深一层的功夫了。
既然啰嗦地不敬开来了,那便继续啰嗦地不敬下去罢。虽然俗语云“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但我一介屌丝尚未出头,何有头可剃也。而且,我在这儿说说自己读书的一点感想意见,也不至于剃头这么严重罢。
董桥先生之大名我也是闻之久矣,但只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一个高贵冷艳的印象和偏见,所以一直没有专门去看他的书。这次把董先生的书买来,我承认背后动机的确是不纯的。这本《旧日红》是黄子平先生编选的,但是我觉得黄先生的选文也似有点不妥,好些董先生的名文(如《中年是下午茶》等)并没有选进去,不知到底是何故。但没办法,书已经买了回来,就只得读下去了。
董先生的推崇者极称其雅,但是我看完书,实在不觉得有他们说的那么雅。词藻之堆砌不必说了,还老是重复,我在此书中至少见过四次用仕女画来形容那些民国老闺秀之美,不过这大概是孤例,而且董先生对于文字之用心用功我还是看得出的(虽然不客气地多口说句,即使是他如此苦心经营出来的字眼,我读来也不觉得有多精妙,总觉得隔了一层),所以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我看文章多重思想,据说周氏兄弟是唯二能身兼文学与思想二者所长的民国作家,这或可为我如此喜爱他们的作品找到一个理由。董先生的文章,思想上并不见得多有营养,好多篇章,说破了也就是名流八卦而已,不外乎“从前有个XXX”、“我的朋友胡适之”和“今天天气哈哈哈”(《今朝风日好》这个名字漂亮,但用俗话翻译过来好像亦正是周氏兄弟所讥讽的这七字是也)这三类,而且老实说,我觉得董先生若是懂得分寸和持重的话,实不该把他的一些师长辈的那些风流韵事这么带着三分得意地渲染一番的。
我最不喜欢的一点是董先生为文的轻浮油滑之态。《伦敦的夏天等你来》里写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不提那里面的思想,却只谈艾耶尔和盖茨为了那句名言到底出现了几次打赌,我绝不敢说懂得多少维氏的思想,但毕竟也算读过他的一点书,相信维氏是不会喜欢后人以这种方式和笔法提起他的。不过,说完这个故事之后董先生颇有感慨地抒了一下情,总算还没有完全跌入轻滑的趣味之中。
因为我很喜欢鲁迅,不仅喜欢他的文也喜欢他的人,所以我很不喜欢董先生在某些文章里对鲁迅的议论。说某扇子上因提了鲁迅的诗便觉面目可憎,即使撇开对鲁迅的偏爱,我也觉得这话实在说得很不明智,因为稍有文学鉴赏水平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诗决不输于董先生所爱重的“夕阳穿树补花红”一类也。其实董先生在别的地方也赞过鲁迅,因为他老人家尚不至糊涂,那样好的文章摆在他面前,任他怎样反共也总不能忽视的。不过,《一纸清供》结尾以这样的口吻说鲁迅与邵洵美的笔战:“开罪老先生,那还得了!”实在太油滑了,还隐然有点嘲讽鲁迅倚老卖老的意思,但鲁迅当时印《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不仅出于赏玩,更希望当时的青年木刻家能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这一点良苦用心董先生只怕不屑写罢。
董先生说自己对于知堂的书读得最烂最熟,又说自己文章里恐怕也有不少周二先生的影响,我看他是太看得起自己了。别的不说,就说知堂生前非常看重的妇女问题,董先生若亦懂得知堂的这份良苦用心,决不会写出“他老年续弦续了一位土著少艾搬到新加坡避乱,可怜枕边的福分远远比不上亦梅先生那么丰腴”这种看似风流实质下流的混账话来的。周作人谓大王好说小鬼难缠,他喜欢读《论语》里的话却极其厌恶道学家,我也一样,我喜欢看知堂的文章,也不怕和别人谈知堂,我怕的是别人打着他的旗号来标榜自己。
董先生笔下多有伤心人伤心事,可惜在他写来,却连那份伤心也带上几分脂粉气和铜臭味,因而显得不那么伤心了。他一些在推崇者看来也许是自谦的话,其实倒是实话,而他一些批评别人的话,倒很适合用在他自己身上。另外一些他捧别人或别人捧他的话就更不用说了,文人相轻固然烦人,文人间用了好些言过其实又花团锦簇的肉麻文辞来互相吹捧更加讨厌。最后说一句偏激的话,喜欢读董桥者,一则闲,二则不认真,以前有朋友劝过我说“认真你就输了”,所以我不喜欢读董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董桥先生的文章读得不太舒服的原因,近日读周作人的《瓜豆集》也没上一本《风雨谈》那样亲切可喜了,感到知堂在这儿有一点端架子,姿态似也稍高了一点,看来实在有点造作。但或许亦只是我的偏见也说不定。
关于董桥先生暂且说到这儿,里面有很多不太好听的话,但我的意见就如实放在这里,无意学一些刺头儿说“不服来辩”之类的话,但适不适合放到书评里,还请费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看到这儿的朋友说一说,给我一点建议。
(一)岁末买书记
首先去的是颇有名气的乐文书店。店面不算大,不过已是我这次逛的三间中最大的一间了。我从前便知道香港最受欢迎的在世的纯文学类作家是董桥和北岛,随便去到哪间书店他们的书都是必备的,现在还要加上一个章诒和,她的一些书还有不同的版本。因为前一段时间刚读完野夫的《乡关何处》,挺喜欢那里面的几篇文章,见到书店里竟有他的《拍剑东来还旧仇》,厚厚一大本才定价八十港元,真有点喜出望外,虽然书的装帧很一般。不过我很疑心这书店里之所以有这本书倒还不是因为野夫的文章本身,而大半是因为有章诒和作的序。
接下来自然要看有没有,有多少关于周氏兄弟的书了。鲁迅作品集有几种,都是一般书店里可以见到的。有几种研究著作,大部分是内地学者所著,议论平平,不知道是港台的出版社没眼光还是港台对鲁迅的认识还只是止于这种程度。不过其中有一种令我很意外,是一位叫董大中的台湾学者对鲁迅日记所作的笺注,光1925年的日记笺注便是砖头厚一大本(看这儿,貌似现在只有这一种),这种功夫很令我敬畏。内地学者的毛病在于粗疏宽泛,实在应该学学港台学者的这种细致扎实的精神。
周作人作品集也还有几种,其中有一种是杨牧先生编的选集(看这儿),虽然封面上的知堂画得太胖了,显得有点滑稽,但我很喜欢那发黄的纸质和旧式的字体。杨牧先生的选文挺有意思,《雨天的书》选得不多,《看云集》却选了很不少,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本集子,所以看到时挺惊喜。——这是一例,当然里面的选文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从乐文书店出来,走到街上,我转到另一栋楼里的序言书室。乐文书店在三楼,这一间在七楼,我从很狭窄的楼道上去,走了两层楼,才有一部看上去有点像年久失修的旧电梯出现在眼前,在一堆花花绿绿的广告中,不是很显眼,我刚一看到时还很疑心能不能用。电梯里依然是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广告(见下图),序言书室的海报也在其中。
![]() |
书店主人很贴心地提示要到他的店里去该按电梯X楼 |
这些楼上书店也分好几类,有专卖教辅书的,有专卖漫画书的,序言书室则是专卖人文社科类书籍的,英文书很不少。我到文学专柜去看了一下,有几种外国诗集,看到有两种是特朗斯特罗默的,有点感兴趣,便抽下来翻了一翻。可惜品相有点脏旧,里面的诗也不多(虽然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本也不多),性价比不太高,遂放下了。出门时看到门把手上挂着一个小牌子,大意是提醒客人开门时要小心不要放走猫咪,心里觉得这书店的主人真有几分可爱,虽然我并没有看到猫咪。
序言书室走下一层楼还有一间梅馨书舍,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书籍,如经史子集、器物赏玩之类,店里挂着一些对联,很是古色古香。我印象较深的是见到一本名字大概叫“近代文学编年史事”的资料集,忘了编者是谁(现在后悔实在不该),大十六开,是影印本,上面还有某图书馆的印章。我对于近代文学也有一点关注,上古那套近代文学丛书也买过几种,这书我从未听说过,所以觉得很有意思,因是“近代文学”,所以不标“现代文学”之事,如1881年即不标鲁迅诞生,但我觉得标了亦可。
以上说了一大堆,都是随便逛逛,过过眼瘾而已,并没有买书,有点像女孩子的window shopping,看官勿笑也。因为想去尖沙咀的一间HMV买唱片,所以从旺角地铁站出来,拐几个弯,穿几条街,便到了弥敦道。从弥敦道六百几号一直走到六十几号,途中经过一间中华书局,因为里面正在打折,所以又忍不住走进去看了看。中华书局里有很多内地书,我看到止庵校的那套北京十月文艺的周作人自编文集这儿竟也有几种,一时高兴就买了几本,在香港买内地书,这真是屌丝才有的行为。此外也买了两本香港书,也不是什么稀见的珍本,都是新近出的《香港散文典藏》丛书里的,其中有一种是董桥的选集,下面我就要谈一谈他。
(二)新年读书记
在中华书局时,因为走得太累和站得太累,所以又很屌丝地坐在书店里的木台阶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会书,反正我坐着的地方旁边是音韵学的书,也没有什么人会问津的,我坐着不至于会妨碍到其他人。
周作人旁边的书柜里放着几本张中行先生和钟叔河先生的书,对于这两位先生我久闻大名,说都是受知堂影响很深的散文大家,不过因为太懒,所以一直没有细读。这次在书店里看了一点点,觉得二位老先生都很敬重知堂,文章里也的确能看得出知堂的影响,但离知堂毕竟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就我现在算是看过的几位所谓“周作人传统”内的作家而言,不是这儿不够便是那儿不对,都是形似而神不似,啰嗦地说一句对前辈不敬的话,张中行先生作一大本《顺生论》,便犯了知堂作文所谓切勿作论的大忌。我想倾慕知堂而有志于文章者还是不要太重学他(虽然我自己最近写的东西也有这个痕迹,但那是因为我学养太浅之故,固不足道也),诚实地写出自己的风貌,或许更好也说不定,但这又是更深一层的功夫了。
既然啰嗦地不敬开来了,那便继续啰嗦地不敬下去罢。虽然俗语云“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但我一介屌丝尚未出头,何有头可剃也。而且,我在这儿说说自己读书的一点感想意见,也不至于剃头这么严重罢。
董桥先生之大名我也是闻之久矣,但只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一个高贵冷艳的印象和偏见,所以一直没有专门去看他的书。这次把董先生的书买来,我承认背后动机的确是不纯的。这本《旧日红》是黄子平先生编选的,但是我觉得黄先生的选文也似有点不妥,好些董先生的名文(如《中年是下午茶》等)并没有选进去,不知到底是何故。但没办法,书已经买了回来,就只得读下去了。
董先生的推崇者极称其雅,但是我看完书,实在不觉得有他们说的那么雅。词藻之堆砌不必说了,还老是重复,我在此书中至少见过四次用仕女画来形容那些民国老闺秀之美,不过这大概是孤例,而且董先生对于文字之用心用功我还是看得出的(虽然不客气地多口说句,即使是他如此苦心经营出来的字眼,我读来也不觉得有多精妙,总觉得隔了一层),所以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我看文章多重思想,据说周氏兄弟是唯二能身兼文学与思想二者所长的民国作家,这或可为我如此喜爱他们的作品找到一个理由。董先生的文章,思想上并不见得多有营养,好多篇章,说破了也就是名流八卦而已,不外乎“从前有个XXX”、“我的朋友胡适之”和“今天天气哈哈哈”(《今朝风日好》这个名字漂亮,但用俗话翻译过来好像亦正是周氏兄弟所讥讽的这七字是也)这三类,而且老实说,我觉得董先生若是懂得分寸和持重的话,实不该把他的一些师长辈的那些风流韵事这么带着三分得意地渲染一番的。
我最不喜欢的一点是董先生为文的轻浮油滑之态。《伦敦的夏天等你来》里写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不提那里面的思想,却只谈艾耶尔和盖茨为了那句名言到底出现了几次打赌,我绝不敢说懂得多少维氏的思想,但毕竟也算读过他的一点书,相信维氏是不会喜欢后人以这种方式和笔法提起他的。不过,说完这个故事之后董先生颇有感慨地抒了一下情,总算还没有完全跌入轻滑的趣味之中。
因为我很喜欢鲁迅,不仅喜欢他的文也喜欢他的人,所以我很不喜欢董先生在某些文章里对鲁迅的议论。说某扇子上因提了鲁迅的诗便觉面目可憎,即使撇开对鲁迅的偏爱,我也觉得这话实在说得很不明智,因为稍有文学鉴赏水平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诗决不输于董先生所爱重的“夕阳穿树补花红”一类也。其实董先生在别的地方也赞过鲁迅,因为他老人家尚不至糊涂,那样好的文章摆在他面前,任他怎样反共也总不能忽视的。不过,《一纸清供》结尾以这样的口吻说鲁迅与邵洵美的笔战:“开罪老先生,那还得了!”实在太油滑了,还隐然有点嘲讽鲁迅倚老卖老的意思,但鲁迅当时印《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不仅出于赏玩,更希望当时的青年木刻家能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这一点良苦用心董先生只怕不屑写罢。
董先生说自己对于知堂的书读得最烂最熟,又说自己文章里恐怕也有不少周二先生的影响,我看他是太看得起自己了。别的不说,就说知堂生前非常看重的妇女问题,董先生若亦懂得知堂的这份良苦用心,决不会写出“他老年续弦续了一位土著少艾搬到新加坡避乱,可怜枕边的福分远远比不上亦梅先生那么丰腴”这种看似风流实质下流的混账话来的。周作人谓大王好说小鬼难缠,他喜欢读《论语》里的话却极其厌恶道学家,我也一样,我喜欢看知堂的文章,也不怕和别人谈知堂,我怕的是别人打着他的旗号来标榜自己。
董先生笔下多有伤心人伤心事,可惜在他写来,却连那份伤心也带上几分脂粉气和铜臭味,因而显得不那么伤心了。他一些在推崇者看来也许是自谦的话,其实倒是实话,而他一些批评别人的话,倒很适合用在他自己身上。另外一些他捧别人或别人捧他的话就更不用说了,文人相轻固然烦人,文人间用了好些言过其实又花团锦簇的肉麻文辞来互相吹捧更加讨厌。最后说一句偏激的话,喜欢读董桥者,一则闲,二则不认真,以前有朋友劝过我说“认真你就输了”,所以我不喜欢读董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董桥先生的文章读得不太舒服的原因,近日读周作人的《瓜豆集》也没上一本《风雨谈》那样亲切可喜了,感到知堂在这儿有一点端架子,姿态似也稍高了一点,看来实在有点造作。但或许亦只是我的偏见也说不定。
关于董桥先生暂且说到这儿,里面有很多不太好听的话,但我的意见就如实放在这里,无意学一些刺头儿说“不服来辩”之类的话,但适不适合放到书评里,还请费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看到这儿的朋友说一说,给我一点建议。
吕六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乌托邦年代1968-1969》中描写的詹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 (1人喜欢)
- 多丽丝·莱辛论当代小说 (1人喜欢)
- “要知道,你只是用悲观失望来毁灭自己;你没有耐性,也没有勇气。” (4人喜欢)
- 阁楼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