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正能量
不久前,获赠一本《杨嘉仁百年诞辰纪念集》。于是,在杨嘉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将这本页数不多,内容却十分厚重、甚至沉重的书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年轻的爱乐者们也许并不知道杨嘉仁先生的名字,但上了年纪的乐迷对他的事迹和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多少都有所了解。杨嘉仁先生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创建者、首任系主任,中国现代指挥教育体系的奠基者,杰出的指挥家与音乐教育家。活跃在现当代中国乐坛上的许多优秀指挥,如樊承武、卞祖善、陈燮阳、侯润宇、夏云飞、萧白、吕蜀中、程寿昌、王永吉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本书中,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即对他当年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风范,作了真挚深情的回忆。
比如,杨嘉仁先生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一个指挥应有的品格和素质是“谦虚、谨慎、平等待人”,谆谆教诲学生:“动作要为乐曲的内容服务,准确地诠释乐曲的内涵,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上,他既严谨细致,又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开导学生。有一次,在讲解圆舞曲和玛祖卡的区别时,他先是跳起了圆舞曲,边转圈边大声说:“圆舞曲的重音在第一拍……”然后,他左手反插着腰,右手将指挥棒顶在头上,边跳玛祖卡,边告诉学生:“玛祖卡和华尔兹不一样,它的重音在第三拍……”同时用脚在第三拍上踏出重音,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东欧乡村舞会的情景中,让大家在开心的笑声中领会到了音乐的特点。又如,在排练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针对其中的一句歌词“轻轻地扔下来”,杨先生首先告诉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姑娘,想把一朵玫瑰从打开的纱窗扔给她初恋的情人。”然后启发大家她应该怎么“扔”?“扔”字的音量和音色要恰到好处,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单单这个画龙点睛的“扔”就排练了上百遍,终于获得了完美的艺术效果。在1953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就是由杨嘉仁先生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征服了欧洲的听众,荣获银质奖章。至今传为美谈。
但就是这样一位春风风人、春雨雨人、和蔼可亲、誉满神州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十年浩劫中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被逼与夫人程卓如双双含冤自尽。他的学生、著名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陈燮阳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作为一对如此爱国的艺术家,为何受到如此迫害?以至要将他们置于死地,至今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死是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
陈先生的发问催人深思、耐人寻味。杨嘉仁先生的遭遇其实是文革中众多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岁月沧桑,时过境迁,如今年轻一代对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不甚了然甚至不感兴趣,当年的许多当事者则刻意回避淡化这段可悲的历史,有人竟然还百般美化这段丑恶的历史……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这是摆在我们这个缺乏宗教文化传统和忏悔意识的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课题。我们无意清算,但假如当年的加害者、施暴者不进行深切的反省和忏悔,而只是轻描淡写地把罪责一股脑地归咎到“四人帮”身上,那么今后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氛围,这种错误和悲剧还会重现。个人无法置身于时代的浪潮之外,但他可以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的麻木不仁、没有敬畏所汇聚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走向进步和成熟的绊脚石。
音乐给予我们的是真善美,它必须远离假恶丑;音乐也无法让人升官发财,它可以是一种职业,但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音乐能陶冶情操,为我们人生境界的提升输出正能量,而不是相反。爱音乐的人、学音乐的人、以音乐为业的人,请不要忘了这一点。
年轻的爱乐者们也许并不知道杨嘉仁先生的名字,但上了年纪的乐迷对他的事迹和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多少都有所了解。杨嘉仁先生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创建者、首任系主任,中国现代指挥教育体系的奠基者,杰出的指挥家与音乐教育家。活跃在现当代中国乐坛上的许多优秀指挥,如樊承武、卞祖善、陈燮阳、侯润宇、夏云飞、萧白、吕蜀中、程寿昌、王永吉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本书中,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即对他当年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风范,作了真挚深情的回忆。
比如,杨嘉仁先生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一个指挥应有的品格和素质是“谦虚、谨慎、平等待人”,谆谆教诲学生:“动作要为乐曲的内容服务,准确地诠释乐曲的内涵,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上,他既严谨细致,又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开导学生。有一次,在讲解圆舞曲和玛祖卡的区别时,他先是跳起了圆舞曲,边转圈边大声说:“圆舞曲的重音在第一拍……”然后,他左手反插着腰,右手将指挥棒顶在头上,边跳玛祖卡,边告诉学生:“玛祖卡和华尔兹不一样,它的重音在第三拍……”同时用脚在第三拍上踏出重音,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东欧乡村舞会的情景中,让大家在开心的笑声中领会到了音乐的特点。又如,在排练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针对其中的一句歌词“轻轻地扔下来”,杨先生首先告诉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姑娘,想把一朵玫瑰从打开的纱窗扔给她初恋的情人。”然后启发大家她应该怎么“扔”?“扔”字的音量和音色要恰到好处,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单单这个画龙点睛的“扔”就排练了上百遍,终于获得了完美的艺术效果。在1953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就是由杨嘉仁先生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征服了欧洲的听众,荣获银质奖章。至今传为美谈。
但就是这样一位春风风人、春雨雨人、和蔼可亲、誉满神州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十年浩劫中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被逼与夫人程卓如双双含冤自尽。他的学生、著名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陈燮阳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作为一对如此爱国的艺术家,为何受到如此迫害?以至要将他们置于死地,至今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死是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
陈先生的发问催人深思、耐人寻味。杨嘉仁先生的遭遇其实是文革中众多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岁月沧桑,时过境迁,如今年轻一代对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不甚了然甚至不感兴趣,当年的许多当事者则刻意回避淡化这段可悲的历史,有人竟然还百般美化这段丑恶的历史……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这是摆在我们这个缺乏宗教文化传统和忏悔意识的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课题。我们无意清算,但假如当年的加害者、施暴者不进行深切的反省和忏悔,而只是轻描淡写地把罪责一股脑地归咎到“四人帮”身上,那么今后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氛围,这种错误和悲剧还会重现。个人无法置身于时代的浪潮之外,但他可以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的麻木不仁、没有敬畏所汇聚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走向进步和成熟的绊脚石。
音乐给予我们的是真善美,它必须远离假恶丑;音乐也无法让人升官发财,它可以是一种职业,但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音乐能陶冶情操,为我们人生境界的提升输出正能量,而不是相反。爱音乐的人、学音乐的人、以音乐为业的人,请不要忘了这一点。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31 19: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