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摘抄(旧文存档)
这次回来之后越来越娇气了,不过上周每日少睡了一两个小时,这一周就要每日睡足十个钟点来补,晚上还是倦倦的,只肯拥被读书,却是懒得敲字了。今日开始看港版三联的《翻译论集》(1981年版,刘靖之编),大有宝玉听宝钗念了那一支《寄生草》之后的情态,“喜得抓耳挠腮”。室友正在做饭,只见我埋首读书,却不住吃吃地笑,看得莫名其妙。这里拉拉杂杂,算摘抄,算不像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书目(今日所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
林语堂:论翻译
赵元任: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
胡适论翻译(何欣记录)
傅雷:翻译与临画——《高老头》重译本《序》
傅雷关于翻译的通信(致林以亮,致罗新璋)
陈康:论信、达、雅——《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序》
林以亮: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严复真是厉害,信达雅三个字,从他提出来后,翻译界争了几十年,同意也好,反对也好,丢也丢不掉了。初中学文言文,老师教我们译作现代文,就和我们讲信达雅;也是初中时候,学中国近代史,说到严复,知道他译了天演论;多年后才知道,这三个字和这一个人这一本书的关系。以那个时候的中文译这种题材的书,能译出来已经是了不起了,瞿秋白对他苛求太过。
看瞿秋白与鲁迅关于翻译的书信,不禁骇笑——天,这是人说得出来的话?当然这两年多读了几本书,知道那个时候神州大地西风狂卷,一众国学大师居然都提出了要以拼音文字代替中文这样可怕的主意,正是如余光中所说,“六十年后重读这些文章,其幼稚与偏激,令人不能置信。”鲁迅所谓“宁信而不顺”已经是大有商榷的余地,瞿所谓用“绝对的白话文”去作和原文意思完全相同的翻译,则简直是以主观热情代替客观实际,以绝对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亏他还是学马列的!呵我也偏激了。其实瞿秋白本人的中英文都好,可是太过分为中国三万万劳苦大众着想了,处处低就。这一点上还是鲁迅好些,至少意识到读者也是有层次的,某些书是给某些人读的。只是他也抱着文字上以夷变华的主张,忒看轻了中国文字几千年的底蕴,“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纯是折磨读者。余光中说的好,人家本国文字写的书里明明是顺的,给译过来就成了不顺了,这是哪门子的“信”?
从前不好读林语堂,以为此人文字读来如翻译文章,尤其像译的英国十九世纪散文。去年在朋友那儿看到一本林氏文集才改了看法,居然爱不释手起来。原来是最先看的方向错了,十来岁的年纪,本就是最没耐烦的,又去看了他几篇论文化论学术的一本正经的文章,自然不会喜欢。其实林语堂的中文是十分纯粹的,我当年以为西化的几篇西化处只在感觉——中文写起那样的理论文章来总不大像中文。他谈论英文学习的几篇,和这一篇《论翻译》,真是恳切的好文章。所谓“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译者对艺术的责任”是极实在的提法。
妙语录:
不善用字之暗力者,徒执字字对译之义将全句文义译出,则不如不译为妙。(如近人以《国风》译成白话诗,此等达意而不传神之作品,不能名为翻译原文,只可说是暗杀原文。)
其原因则艺术文亦有二等。一发源于作者之经验思想,一则艺术之美在文字自身,(即此经验思想具体表示之方法,事实上两种自难完全分开。)前者如莎士比亚之戏曲,后者如Swinburne之抒情诗;前者如古人之《孔雀东南飞》,后者则如南唐后主之词。前者较不倚赖作者之本国文字,后者则与本国文字精神固结不能分离,欲译此第二种,几等于万不可能之事。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是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譬如苏州街上有女人骂人,我们尽可不管她骂的什么,尽可专心欣赏其语调之抑扬顿挫。或者拜读吴稚晖先生的大文时,可不必管吴先生诌的什么,只可记得是吴先生怎么诌的。
赵元任先生的文章,本是他在柏克莱加大的演讲(啊,加州!),里面举的例子多且可爱,颇长见识。他谈到借译的一种,是把外语中复合词的各部分直译过来再组合成词,比如television译作电视。这一类译法里最妙的是译科学术语,尤其是生物学术语——英文是一盘大杂烩,碰到术语呢就是成堆的拉丁文希腊文词根,看长度就足以头痛(除了我的意大利或者希腊同学之外——他们是如鱼得水),而那些汉译却真是精妙,比如chromosome译为染色体。当然还有纯音译或纯意译却教人拍案叫绝的,比如gene译作基因(天啊这是哪一个天才的手笔?!),比如prion译作朊病毒(疯牛病等的病原体,具病毒特征却不含DNA,纯为蛋白质)。跑题了,回到赵先生的文章,另两个例子,一个是长见识一个是有趣:
又如英美人一天到晚说That goes without saying,可他们很少人知道那是从法国话?a va sans dire来的。
下面是一个能临机应变的飞机师对付的方法,大概是飞过大西洋时候预备紧急降落的事情吧。他先用法文说:Attention, messieurs et mesdames. C'est votre commandant. Attachez vos ceintures de sécurité et préparez vours pour un atterrissage d'urgence. 接着用德文说:Achtung, meine Damen und Herren. Hier spricht ihr Flugzeugführer. Bitte, befestigen sie ihren Sicherheit-sgürtel und bereiten sie sich auf einer Notlandung vor. 可是说到英文的时候情形又变好了,他说的是:Ladies and gentlemen, forget it. Everything is now A-OK.
傅雷,唉,傅雷。读了他的文章我总是无话可说。当年读他的《傅雷家书》,五十年代的东西,拿来指导五十年后的实际也不为过,仿佛是读自己父亲的家书(然而自己的父亲是标榜不着一言尽得风流的,简而言之一个字:懒,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懒父无勤女也)。最是看着不住点头的是他“眼高手低”四个字:“艺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给林以亮的信里,傅雷似乎对我心爱的奥斯汀大不以为然,虽彼乃博学前辈,我还是忍不住想跳进去争论一番,好在林先生后面自己加注,谓其对奥斯汀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傅雷“大概没有下过功夫,一时还体会不到原作的妙处”,又看得我眉花眼笑。
对哲学向来不大感冒,陈康那一篇草草翻过去了。
(有趣的是,今日接电邮一封,标题“哲学兴趣小组”,抬头“致哲学系全体同学”,我看了大奇——我什么时候又跑到哲学系的通讯录上面去啦?我连我们学校还有哲学系这回事都是头回听说呢。)
林以亮的文章是我看得最不能忍笑的,一路看下去,一路笑下去。他引的例子真好,中间一大段是拿电影名的典故及翻译,后面作为典范又引了堪称译文经典的夏济安的《西敏寺》和《古屋杂忆》片断。于是我先是忍俊不禁,渐渐便是欢喜赞叹了。夏先生的译笔大家都是熟的,这里摘几段关于电影名的,长长见识(或者也许也是大家都熟悉的,恕我孤陋寡闻罢):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以伍尔芙今日在华人读者中的声望,误译是不大可能了,但此语系套用三只小猪的“谁怕大灰狼”(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虽然看似明显,但至少我是从来没想到过。
《Pumpkin Eater》源出童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直译《吃南瓜的人》是不知所云,香港戏院译为《太太的苦闷》较为切题。记得笨伯曾因亦舒同名小说发问,疑是方言典故,但我于港人书中从未见此语,今方解惑。从来自诩杂学,前几日还向人夸耀英文童谣读得多,这一则却是连听说都未听说过,可见学海无涯,汗颜汗颜。
《Brave New World》源出莎翁《暴风雨》第五幕第一景:Miranda: How beauteous mankind is!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people isn't! 其中brave与法文brave相通,作“好”讲。林先生说一般人还是拿它译为《勇敢的新世界》,但我初识是书即为《美丽新世界》,不知是谁的纠误。一直还奇怪这“美丽”二字的来历,这么一看,才想起书中其实有了暗示的。那个自然村里出来的小野人,接触文明仅靠一本莎士比亚,他第一次进入这个机器文明的社会,狂喜地喊出O brave new world,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书里其它地方引莎翁语录也实在多,但此处太隐晦,给我等连莎翁中译本都未读全的人来看,真是对牛弹琴,一般英美学生却该会心微笑了。
书目(今日所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
林语堂:论翻译
赵元任: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
胡适论翻译(何欣记录)
傅雷:翻译与临画——《高老头》重译本《序》
傅雷关于翻译的通信(致林以亮,致罗新璋)
陈康:论信、达、雅——《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序》
林以亮: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严复真是厉害,信达雅三个字,从他提出来后,翻译界争了几十年,同意也好,反对也好,丢也丢不掉了。初中学文言文,老师教我们译作现代文,就和我们讲信达雅;也是初中时候,学中国近代史,说到严复,知道他译了天演论;多年后才知道,这三个字和这一个人这一本书的关系。以那个时候的中文译这种题材的书,能译出来已经是了不起了,瞿秋白对他苛求太过。
看瞿秋白与鲁迅关于翻译的书信,不禁骇笑——天,这是人说得出来的话?当然这两年多读了几本书,知道那个时候神州大地西风狂卷,一众国学大师居然都提出了要以拼音文字代替中文这样可怕的主意,正是如余光中所说,“六十年后重读这些文章,其幼稚与偏激,令人不能置信。”鲁迅所谓“宁信而不顺”已经是大有商榷的余地,瞿所谓用“绝对的白话文”去作和原文意思完全相同的翻译,则简直是以主观热情代替客观实际,以绝对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亏他还是学马列的!呵我也偏激了。其实瞿秋白本人的中英文都好,可是太过分为中国三万万劳苦大众着想了,处处低就。这一点上还是鲁迅好些,至少意识到读者也是有层次的,某些书是给某些人读的。只是他也抱着文字上以夷变华的主张,忒看轻了中国文字几千年的底蕴,“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纯是折磨读者。余光中说的好,人家本国文字写的书里明明是顺的,给译过来就成了不顺了,这是哪门子的“信”?
从前不好读林语堂,以为此人文字读来如翻译文章,尤其像译的英国十九世纪散文。去年在朋友那儿看到一本林氏文集才改了看法,居然爱不释手起来。原来是最先看的方向错了,十来岁的年纪,本就是最没耐烦的,又去看了他几篇论文化论学术的一本正经的文章,自然不会喜欢。其实林语堂的中文是十分纯粹的,我当年以为西化的几篇西化处只在感觉——中文写起那样的理论文章来总不大像中文。他谈论英文学习的几篇,和这一篇《论翻译》,真是恳切的好文章。所谓“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译者对艺术的责任”是极实在的提法。
妙语录:
不善用字之暗力者,徒执字字对译之义将全句文义译出,则不如不译为妙。(如近人以《国风》译成白话诗,此等达意而不传神之作品,不能名为翻译原文,只可说是暗杀原文。)
其原因则艺术文亦有二等。一发源于作者之经验思想,一则艺术之美在文字自身,(即此经验思想具体表示之方法,事实上两种自难完全分开。)前者如莎士比亚之戏曲,后者如Swinburne之抒情诗;前者如古人之《孔雀东南飞》,后者则如南唐后主之词。前者较不倚赖作者之本国文字,后者则与本国文字精神固结不能分离,欲译此第二种,几等于万不可能之事。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是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譬如苏州街上有女人骂人,我们尽可不管她骂的什么,尽可专心欣赏其语调之抑扬顿挫。或者拜读吴稚晖先生的大文时,可不必管吴先生诌的什么,只可记得是吴先生怎么诌的。
赵元任先生的文章,本是他在柏克莱加大的演讲(啊,加州!),里面举的例子多且可爱,颇长见识。他谈到借译的一种,是把外语中复合词的各部分直译过来再组合成词,比如television译作电视。这一类译法里最妙的是译科学术语,尤其是生物学术语——英文是一盘大杂烩,碰到术语呢就是成堆的拉丁文希腊文词根,看长度就足以头痛(除了我的意大利或者希腊同学之外——他们是如鱼得水),而那些汉译却真是精妙,比如chromosome译为染色体。当然还有纯音译或纯意译却教人拍案叫绝的,比如gene译作基因(天啊这是哪一个天才的手笔?!),比如prion译作朊病毒(疯牛病等的病原体,具病毒特征却不含DNA,纯为蛋白质)。跑题了,回到赵先生的文章,另两个例子,一个是长见识一个是有趣:
又如英美人一天到晚说That goes without saying,可他们很少人知道那是从法国话?a va sans dire来的。
下面是一个能临机应变的飞机师对付的方法,大概是飞过大西洋时候预备紧急降落的事情吧。他先用法文说:Attention, messieurs et mesdames. C'est votre commandant. Attachez vos ceintures de sécurité et préparez vours pour un atterrissage d'urgence. 接着用德文说:Achtung, meine Damen und Herren. Hier spricht ihr Flugzeugführer. Bitte, befestigen sie ihren Sicherheit-sgürtel und bereiten sie sich auf einer Notlandung vor. 可是说到英文的时候情形又变好了,他说的是:Ladies and gentlemen, forget it. Everything is now A-OK.
傅雷,唉,傅雷。读了他的文章我总是无话可说。当年读他的《傅雷家书》,五十年代的东西,拿来指导五十年后的实际也不为过,仿佛是读自己父亲的家书(然而自己的父亲是标榜不着一言尽得风流的,简而言之一个字:懒,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懒父无勤女也)。最是看着不住点头的是他“眼高手低”四个字:“艺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给林以亮的信里,傅雷似乎对我心爱的奥斯汀大不以为然,虽彼乃博学前辈,我还是忍不住想跳进去争论一番,好在林先生后面自己加注,谓其对奥斯汀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傅雷“大概没有下过功夫,一时还体会不到原作的妙处”,又看得我眉花眼笑。
对哲学向来不大感冒,陈康那一篇草草翻过去了。
(有趣的是,今日接电邮一封,标题“哲学兴趣小组”,抬头“致哲学系全体同学”,我看了大奇——我什么时候又跑到哲学系的通讯录上面去啦?我连我们学校还有哲学系这回事都是头回听说呢。)
林以亮的文章是我看得最不能忍笑的,一路看下去,一路笑下去。他引的例子真好,中间一大段是拿电影名的典故及翻译,后面作为典范又引了堪称译文经典的夏济安的《西敏寺》和《古屋杂忆》片断。于是我先是忍俊不禁,渐渐便是欢喜赞叹了。夏先生的译笔大家都是熟的,这里摘几段关于电影名的,长长见识(或者也许也是大家都熟悉的,恕我孤陋寡闻罢):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以伍尔芙今日在华人读者中的声望,误译是不大可能了,但此语系套用三只小猪的“谁怕大灰狼”(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虽然看似明显,但至少我是从来没想到过。
《Pumpkin Eater》源出童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直译《吃南瓜的人》是不知所云,香港戏院译为《太太的苦闷》较为切题。记得笨伯曾因亦舒同名小说发问,疑是方言典故,但我于港人书中从未见此语,今方解惑。从来自诩杂学,前几日还向人夸耀英文童谣读得多,这一则却是连听说都未听说过,可见学海无涯,汗颜汗颜。
《Brave New World》源出莎翁《暴风雨》第五幕第一景:Miranda: How beauteous mankind is!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people isn't! 其中brave与法文brave相通,作“好”讲。林先生说一般人还是拿它译为《勇敢的新世界》,但我初识是书即为《美丽新世界》,不知是谁的纠误。一直还奇怪这“美丽”二字的来历,这么一看,才想起书中其实有了暗示的。那个自然村里出来的小野人,接触文明仅靠一本莎士比亚,他第一次进入这个机器文明的社会,狂喜地喊出O brave new world,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书里其它地方引莎翁语录也实在多,但此处太隐晦,给我等连莎翁中译本都未读全的人来看,真是对牛弹琴,一般英美学生却该会心微笑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