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里的寻觅
第一次踏进心心念念的乌镇,心里的情绪是复杂的。说实话,其实来这里凭借的不过是心里对《似水年华》的一股热情,与其说我是来游江南古镇的,倒不如说我是来寻觅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存在的痕迹。去寻一寻那水、那篷桥、那石板路、那阵阵书香、那一段关于爱的故事。
许是上天的眷顾吧,我来时乌镇下起了蒙蒙细雨,让这次寻觅之旅变得更有味道了,这样的天气才更能映衬这个故事吧——一个本就是在雨中结束的故事。
越过竹林走过长廊,我踏上了这里的第一座桥,也是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座桥——逢源双桥。逢源双桥,一座桥分为两半一左一右中间隔着一个雕花围栏,名缘左右逢源,过桥的两个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自桥头分别,在桥尾聚首。我还记得故事里的文和英在宁静的夜里相遇,走过这座桥,文对英说这桥只能走左边或者走右边没有办法两边都走,而英却倔强的说谁说不可以,她只要走完左边再回来走右边就好了。很奇怪,那么多经典台词可以记住,我却单单对这一幕这一段对话印象深刻,或许是当时的气氛让人感觉很微妙吧。有时候感动是不需要多么感天动地的对话的,只一个回眸、简单地相视一笑便让这场景温暖,他们的默契不是用语言简单堆砌的。
我从桥的右边走过,回首对着这桥温暖地笑了。
走在乌镇典型的石板路上,想着那些不期而遇的默契镜头,就好像走在故事里一般,我也分不清自己是要寻别人的故事,还是期待自己的故事了。也许我也在等那不经意的一个回眸吧。
寻似水年华,自然不会遗忘那一缕书香,文和英最初的缘分也是来自书院的古书,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本古书是他们的那一根红线呢。走进这里才发现为什么故事的男主角要设定为修古书的人,原来书是乌镇的魂。这里的读书氛围之浓厚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东栅有立志书院,西栅有昭明书院,藏书颇丰,不管是书还是书院都有一定的历史。这里自古就以“晴耕雨读”为训,而且乌镇好像偏爱雨读两个字,在东栅有一个晴耕雨读馆,在西栅还有一个雨读桥。怪不得这里出了那么多的文人雅士,读书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吧。我想这里的书香氛围也给这故事的美好加了不少分吧。
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就算没有这个故事我依旧会沉醉其中,书香本就是这世上最珍贵的香气。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依旧钟爱纸质的书籍,觉得那书上都带有独特的香气。
立于街角的古戏台、壮观唯美的染坊、载着父母深深祝福的香樟……乌镇的美在点点滴滴,路上的行人来了又走了,只是乌镇始终未曾改变,一直在这里,不管有没有人来有没有人离开,它依旧是这个样子。过客从来都影响不了沿途的风景的。
在这里走那么一遭才终于明白了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爱上这里,又因何最终会永远离开这里。这里很美,没的不像人间,这枕水之乡有一种让人沉醉的魅力,一踏进便无法忘却,却不适合永远停驻。这里的时光是静止的,好像永远都不会向前走一步,一直都是同一个样子,让人觉得这一刻便是永远,第一次感受或许会觉得很新鲜,时间一长便让人窒息,不是谁都能一直过着没有变化的生活,这里对于某些人来说只适合做一个站点。这种停滞到底不适合她,她不属于这里。她于文来说,于乌镇而言都只能是过客,会停靠却无法留下。
该来的终会来,该走的也终要离开。过客注定别离。游人与乌镇是彼此的过客。游人明白,乌镇也明白。
突然想起那段对话,如今总算明白了的对话。
——我知道你会来。
——我知道你知道。
——我知道你会走。
——我知道你知道。
许是上天的眷顾吧,我来时乌镇下起了蒙蒙细雨,让这次寻觅之旅变得更有味道了,这样的天气才更能映衬这个故事吧——一个本就是在雨中结束的故事。
越过竹林走过长廊,我踏上了这里的第一座桥,也是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座桥——逢源双桥。逢源双桥,一座桥分为两半一左一右中间隔着一个雕花围栏,名缘左右逢源,过桥的两个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自桥头分别,在桥尾聚首。我还记得故事里的文和英在宁静的夜里相遇,走过这座桥,文对英说这桥只能走左边或者走右边没有办法两边都走,而英却倔强的说谁说不可以,她只要走完左边再回来走右边就好了。很奇怪,那么多经典台词可以记住,我却单单对这一幕这一段对话印象深刻,或许是当时的气氛让人感觉很微妙吧。有时候感动是不需要多么感天动地的对话的,只一个回眸、简单地相视一笑便让这场景温暖,他们的默契不是用语言简单堆砌的。
我从桥的右边走过,回首对着这桥温暖地笑了。
走在乌镇典型的石板路上,想着那些不期而遇的默契镜头,就好像走在故事里一般,我也分不清自己是要寻别人的故事,还是期待自己的故事了。也许我也在等那不经意的一个回眸吧。
寻似水年华,自然不会遗忘那一缕书香,文和英最初的缘分也是来自书院的古书,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本古书是他们的那一根红线呢。走进这里才发现为什么故事的男主角要设定为修古书的人,原来书是乌镇的魂。这里的读书氛围之浓厚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东栅有立志书院,西栅有昭明书院,藏书颇丰,不管是书还是书院都有一定的历史。这里自古就以“晴耕雨读”为训,而且乌镇好像偏爱雨读两个字,在东栅有一个晴耕雨读馆,在西栅还有一个雨读桥。怪不得这里出了那么多的文人雅士,读书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吧。我想这里的书香氛围也给这故事的美好加了不少分吧。
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就算没有这个故事我依旧会沉醉其中,书香本就是这世上最珍贵的香气。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依旧钟爱纸质的书籍,觉得那书上都带有独特的香气。
立于街角的古戏台、壮观唯美的染坊、载着父母深深祝福的香樟……乌镇的美在点点滴滴,路上的行人来了又走了,只是乌镇始终未曾改变,一直在这里,不管有没有人来有没有人离开,它依旧是这个样子。过客从来都影响不了沿途的风景的。
在这里走那么一遭才终于明白了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爱上这里,又因何最终会永远离开这里。这里很美,没的不像人间,这枕水之乡有一种让人沉醉的魅力,一踏进便无法忘却,却不适合永远停驻。这里的时光是静止的,好像永远都不会向前走一步,一直都是同一个样子,让人觉得这一刻便是永远,第一次感受或许会觉得很新鲜,时间一长便让人窒息,不是谁都能一直过着没有变化的生活,这里对于某些人来说只适合做一个站点。这种停滞到底不适合她,她不属于这里。她于文来说,于乌镇而言都只能是过客,会停靠却无法留下。
该来的终会来,该走的也终要离开。过客注定别离。游人与乌镇是彼此的过客。游人明白,乌镇也明白。
突然想起那段对话,如今总算明白了的对话。
——我知道你会来。
——我知道你知道。
——我知道你会走。
——我知道你知道。
-
Yolanda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6 23: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