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记取古吴东
早春树林本篇日志新浪站地址
【小引】 机缘巧合,2012年让早春树林主人有机会深入探访了三所虽然现在已不复存名、但在民国时期却名声卓著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和东吴大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有了一些了解。2012年,早春树林之《未央歌》、《纪念司徒雷登》两篇文章相继写就,其写作过程都经历了数月的阅读、寻访,是早春树林2012年最有价值的思想成长之一。这一篇再写东吴大学,文章题目取自东吴大学校训及校歌,文章中照片拍摄于2012年底的苏州大学校园以及校博物馆。
********************************************************
【百年东吴】
东吴大学是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在我国台湾仍有东吴大学实体的存续。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改名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1895年甲午战争后国人学习西方知识热情高涨,1896年,宫巷教堂牧师孙乐文(D.L.Anderson)扩建博习书院并合并宫巷书院、上海中西书院为大学,至1900年制定校董事会章程。由此,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诞生。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也即东吴大学的英语名就是“苏州大学”。
********************************************************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最早建立的东吴大学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教会属性尚存。而在五四运动后,东吴大学逐步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校董也主要改由中国人担任。
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新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以培养“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优秀学生为目标。“法古今之完人”以及校歌中“记取古吴东”的拟定,应当与吴地先祖的“至德”直接相关。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两兄弟三让天下于周姬,从歧山周原出发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开荒拓野,建“勾吴”古国德制天下并日渐繁盛。其后数百年孔子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称焉。”《史记》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相关参见早春树林日志《无锡游之独记泰伯庙》)所以东吴大学校训的法古用意也在“至德”。
东吴大学校歌
.......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宝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
资筹中美,经始规模,堂厦峙姑苏。
道契大同,教无畛域,一体治洪炉。
致知格物,学应时需,中外早驰誉。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
********************************************************
【快速发展】
在民国“黄金十年”期间,东吴大学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在此阶段基本建成,设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容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服务社会。刚刚从腐朽的封建中国中艰难诞生的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东吴大学在开启民智、倡导民主法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的“东吴大学法学院”饮誉海内外,现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吴经熊、王宠惠、倪征燠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雷洁琼,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获奖者李政道均是东吴大学校友,“侠之大者”金庸先生也曾于1945年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东吴大学始建虽然是教会大学,但其如其他的近现代中国的教会学校一样,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对新社会的人才致用、强调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五四运动后,教会大学逐步普遍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进步阵地作用尤为凸显,其冲破封建、开启民智以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极具意义。当代各学科的大家前辈,多有原教会大学的校友,而原教会大学存留的建筑,多成为延续到现在的著名“211”“985”高校的标志性建筑。
1937年爆发抗日战争,辗转迁徙各地。其间随战况发展演变,两校区或各自迁校或与他校联合办学,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苏州校园。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后,东吴大学部分教职员、校友随居台湾,1951年重建,1958年迁入位于台北近郊外双溪。数十年耕耘,台湾东吴大学成为台湾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法律系是台湾优秀的法学院之一,而台湾东吴大学的英文名亦保留原“Soochow University”(苏州大学)一称,与同源的苏州大学常有交流。
********************************************************
【撤并——继承与传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东吴大学与时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并陆续并入并入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医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江南大学、苏南师范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等,经过三十年辗转,1982年重新改办为苏州大学。
故现在的苏州大学,凝结着如古楳、张謇、唐文治、周谷城、李济深、郑辟疆、陈礼江、荣毅仁、俞庆棠、费达生等等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奉献于崭新中国之民族教育与民族实业的先行者们的毕生心血。否认他们的卓越贡献,无异于欺世盗名。
俞庆棠先生(1897~1949),著名教育家, 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1928年,创办了以培养民众教育师资为目的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由于她的倡导,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俞庆棠在民国时期也因此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
苏州大学博物馆做保安的徐云昌先生捐献了俞庆棠先生有关文物。文物捐献者与守护人角色的集成让我大为感慨
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之一,北京大学现址所在)、辅仁大学(北师大前身)、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前身)、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大前身之一)、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之一)、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等前身)、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现鼓楼校区)、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州师范大学前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之一)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办学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其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教育关键的和不可被抹杀的奠基者。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东吴大学始建虽然是教会大学,但其如其他的近现代中国的教会学校一样,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对新社会的人才致用、强调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五四运动后,教会大学逐步普遍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进步阵地作用尤为凸显,其冲破封建、开启民智以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极具意义。当代各学科的大家前辈,多有原教会大学的校友,而原教会大学存留的建筑,多成为延续到现在的著名“211”“985”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不少进入“民国时期优秀建筑”名录,虽然已堪百年之用,但仍坚固庄严。
与苏州大学博物馆保安员徐云昌先生合影,馆中藏有徐先生捐献的有关俞庆棠先生的文物。这是我众多博物馆探访中唯一遇到的情形,文物捐献者与守护人的角色集成让人更深感文化与传承的意义,虽然徐先生只是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安员。而在东吴大学的大草坪上吹奏萨克斯,无疑是我2012年最为美好的人生体验之一。
********************************************************
【直面继承——民国教育考古有感】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30年蓬勃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对公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逐步凸显,这与普遍的公民创新能力、国家人力资源水平直接关联。在我国教育规模世界之最的时候、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当下,教育所面临的创新问题非常严峻。一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教育用一个模子用得太多了。
十八大召开第二天,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就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的议题谈及了对教育创新的思考。曾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同志在十八大新闻采访中指出“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而早在10年前、周济同志时任教育部部长时就不断强调大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的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一名亲历了祖国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大发展、时刻关注中国教育现存问题、并从事教育与科技相关工作的公民,我能深深体会到这种对国家创新意识、尤其是教育创新和青年创新思维培养现状的忧虑。而我感叹的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以及“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的当下,也还远远不是深入人心的公民理想。如果我们想有所创新,那么不正视理应的继承,则还将有诸多的困惑。
2012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得有机会较深入地探访了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东吴大学的相关历史,并撰写了《未央歌》、《纪念司徒雷登》、和本篇《记取古吴东》三篇我所谓“民国教育考古”的文章,或可对于目前我们搞教育的朋友有所参鉴,也或许仅仅为“民智存在”有所佐证。祝福2013。
【小引】 机缘巧合,2012年让早春树林主人有机会深入探访了三所虽然现在已不复存名、但在民国时期却名声卓著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和东吴大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有了一些了解。2012年,早春树林之《未央歌》、《纪念司徒雷登》两篇文章相继写就,其写作过程都经历了数月的阅读、寻访,是早春树林2012年最有价值的思想成长之一。这一篇再写东吴大学,文章题目取自东吴大学校训及校歌,文章中照片拍摄于2012年底的苏州大学校园以及校博物馆。
![]() |
东吴大学旧址即今苏州大学钟楼建筑群 |
********************************************************
【百年东吴】
东吴大学是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在我国台湾仍有东吴大学实体的存续。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改名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1895年甲午战争后国人学习西方知识热情高涨,1896年,宫巷教堂牧师孙乐文(D.L.Anderson)扩建博习书院并合并宫巷书院、上海中西书院为大学,至1900年制定校董事会章程。由此,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诞生。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也即东吴大学的英语名就是“苏州大学”。
![]() |
东吴大学在教会学校时期的校董们 |
![]() |
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注册文书 |
![]() |
1901年始建中、1903年落成的东吴大学主楼,先后称为林楼、钟楼 |
![]() |
东吴大学堂试办章程 |
********************************************************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最早建立的东吴大学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教会属性尚存。而在五四运动后,东吴大学逐步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校董也主要改由中国人担任。
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新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以培养“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优秀学生为目标。“法古今之完人”以及校歌中“记取古吴东”的拟定,应当与吴地先祖的“至德”直接相关。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两兄弟三让天下于周姬,从歧山周原出发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开荒拓野,建“勾吴”古国德制天下并日渐繁盛。其后数百年孔子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称焉。”《史记》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相关参见早春树林日志《无锡游之独记泰伯庙》)所以东吴大学校训的法古用意也在“至德”。
![]() |
泰伯庙中泰伯画像。2002年摄于无锡梅里泰伯庙 |
![]() |
杨永清校长 |
![]() |
杨永清校长题写的中文校训 |
![]() |
东吴大学校徽 |
![]() |
东吴大学校训校旗 |
东吴大学校歌
.......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宝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
资筹中美,经始规模,堂厦峙姑苏。
道契大同,教无畛域,一体治洪炉。
致知格物,学应时需,中外早驰誉。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
********************************************************
【快速发展】
在民国“黄金十年”期间,东吴大学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在此阶段基本建成,设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容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服务社会。刚刚从腐朽的封建中国中艰难诞生的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东吴大学在开启民智、倡导民主法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的“东吴大学法学院”饮誉海内外,现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吴经熊、王宠惠、倪征燠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雷洁琼,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获奖者李政道均是东吴大学校友,“侠之大者”金庸先生也曾于1945年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 |
东吴大学出版的年刊《雁来红》中国高校最早出版的杂志 1903年 |
![]() |
东吴大学学报《学桴》 1906年 |
![]() |
东吴大学学位文凭——中国高校最早授予的化学硕士学位,1917年授予徐景韩 |
![]() |
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毕业文书,其从中学到大学的延续精英教育模式育才良多,李政道先生就有此一份毕 |
![]() |
数学学院楼上望钟楼 |
![]() |
数学学院楼 |
![]() |
数学学院楼内楼梯,近百年的木楼梯踩上去腾腾有声 |
![]() |
数学学院楼内楼梯,近百年的木楼梯踩上去腾腾有声 |
![]() |
东吴大学旧址俯瞰模型 |
东吴大学始建虽然是教会大学,但其如其他的近现代中国的教会学校一样,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对新社会的人才致用、强调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五四运动后,教会大学逐步普遍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进步阵地作用尤为凸显,其冲破封建、开启民智以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极具意义。当代各学科的大家前辈,多有原教会大学的校友,而原教会大学存留的建筑,多成为延续到现在的著名“211”“985”高校的标志性建筑。
![]() |
东吴大学旧址上的建筑 |
![]() |
苏州大学校园自行车是通常的交通工具。行车道旁竖立着梁任公警句:国民教育,以培养师范为先;人 |
1937年爆发抗日战争,辗转迁徙各地。其间随战况发展演变,两校区或各自迁校或与他校联合办学,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苏州校园。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后,东吴大学部分教职员、校友随居台湾,1951年重建,1958年迁入位于台北近郊外双溪。数十年耕耘,台湾东吴大学成为台湾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法律系是台湾优秀的法学院之一,而台湾东吴大学的英文名亦保留原“Soochow University”(苏州大学)一称,与同源的苏州大学常有交流。
********************************************************
【撤并——继承与传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东吴大学与时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并陆续并入并入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医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江南大学、苏南师范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等,经过三十年辗转,1982年重新改办为苏州大学。
故现在的苏州大学,凝结着如古楳、张謇、唐文治、周谷城、李济深、郑辟疆、陈礼江、荣毅仁、俞庆棠、费达生等等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奉献于崭新中国之民族教育与民族实业的先行者们的毕生心血。否认他们的卓越贡献,无异于欺世盗名。
![]() |
俞庆棠先生(1897~1949),著名教育家 |
俞庆棠先生(1897~1949),著名教育家, 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1928年,创办了以培养民众教育师资为目的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由于她的倡导,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俞庆棠在民国时期也因此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
![]() |
苏州大学博物馆做保安的徐云昌先生 |
苏州大学博物馆做保安的徐云昌先生捐献了俞庆棠先生有关文物。文物捐献者与守护人角色的集成让我大为感慨
![]() |
费达生先生(1903-2005),原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蚕丝学专家,费孝通先生嫡姊 |
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之一,北京大学现址所在)、辅仁大学(北师大前身)、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前身)、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大前身之一)、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之一)、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等前身)、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现鼓楼校区)、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州师范大学前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之一)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办学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其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教育关键的和不可被抹杀的奠基者。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东吴大学始建虽然是教会大学,但其如其他的近现代中国的教会学校一样,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对新社会的人才致用、强调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五四运动后,教会大学逐步普遍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进步阵地作用尤为凸显,其冲破封建、开启民智以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极具意义。当代各学科的大家前辈,多有原教会大学的校友,而原教会大学存留的建筑,多成为延续到现在的著名“211”“985”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不少进入“民国时期优秀建筑”名录,虽然已堪百年之用,但仍坚固庄严。
![]() |
东吴大学旧址之校门,一个学生正骑车出来 |
![]() |
东吴大学校门内侧,题写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1952年在门楣上题上了“全心全意为 |
![]() |
学位文凭——东吴大学1952年授予学位文凭,底纹添加了“为人民服务字样” |
![]() |
东吴大学旧址上的建筑 东吴大学旧址上的建筑 |
![]() |
东吴大学旧址上的建筑 东吴大学旧址上的建筑 |
![]() |
与徐云昌先生合影 |
与苏州大学博物馆保安员徐云昌先生合影,馆中藏有徐先生捐献的有关俞庆棠先生的文物。这是我众多博物馆探访中唯一遇到的情形,文物捐献者与守护人的角色集成让人更深感文化与传承的意义,虽然徐先生只是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安员。而在东吴大学的大草坪上吹奏萨克斯,无疑是我2012年最为美好的人生体验之一。
![]() |
我的萨克斯在东吴大学 |
********************************************************
【直面继承——民国教育考古有感】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30年蓬勃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对公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逐步凸显,这与普遍的公民创新能力、国家人力资源水平直接关联。在我国教育规模世界之最的时候、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当下,教育所面临的创新问题非常严峻。一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教育用一个模子用得太多了。
十八大召开第二天,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就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的议题谈及了对教育创新的思考。曾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同志在十八大新闻采访中指出“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而早在10年前、周济同志时任教育部部长时就不断强调大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的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一名亲历了祖国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大发展、时刻关注中国教育现存问题、并从事教育与科技相关工作的公民,我能深深体会到这种对国家创新意识、尤其是教育创新和青年创新思维培养现状的忧虑。而我感叹的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以及“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的当下,也还远远不是深入人心的公民理想。如果我们想有所创新,那么不正视理应的继承,则还将有诸多的困惑。
2012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得有机会较深入地探访了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东吴大学的相关历史,并撰写了《未央歌》、《纪念司徒雷登》、和本篇《记取古吴东》三篇我所谓“民国教育考古”的文章,或可对于目前我们搞教育的朋友有所参鉴,也或许仅仅为“民智存在”有所佐证。祝福2013。
![]() |
2012年底夜深的东吴大学校园,有情侣在拥吻 |
-
Jay 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8 12: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