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的中国传统语言
![]() |
李安的“少年PI的的奇幻漂流”是我看过的最神奇的电影
观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那3D所创造的奇幻世界中的莹蓝色的水母精灵与静谧如诗般的海洋画面使我沉醉,
而结尾部分那短暂的人物对话则瞬间将我拽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思的世界。
如果问我哪种艺术门类是距离中国古代文化最远的,我定会答:电影。
电影本源于西方,她的诞生是建立在庞大、理智的近代科技帝国之上,是20世纪以后的现代世界的产儿,而其他众多的艺术门类,如绘画、文学、戏剧、建筑都或多或少与中国古典文化在历史中相伴而行,交融流通。而这种流通即便是迈入近代之后,也仍旧以某种更内在更深刻的方式进行和呈现着。而电影却如此的年轻又如此理性。于是,在时空上她便首先与中国文化相疏离了。
而电影又是服务于视听的,她通过高超的技术手段在二维平面之上向观者展现一个充满视觉冲击与听觉愉悦的画音世界。而以视听为主的感受、表达方式又恰是更接近于西方的审美习惯的。仰望那西方历史中闪现的众多耀眼的艺术星辰:那典雅沉静的充满人体曲线美的古希腊雕像,那高耸凛冽的哥特试教堂、那印象派油画中闪耀这的炫目的色块与幻化的光斑,那古典音乐的乐符流淌出的激荡与悠扬......众多的艺术精品恰是一场激荡人心的视听盛宴。这视听的审美习惯自古有之,融入西方的血液,而在近现代则提升为普世性的人类的艺术的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反观中国传统,即便是以视觉形象为核心特质的美术,在其众多丰富繁杂的视觉形象之下,却始终隐秘地流动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形式,即以味觉、嗅觉、触觉为主的审美形式。我们将彩陶冠以朴拙浑厚之美,将青铜重器冠以狞厉之美,或道古典建筑中的园林之幽美流动、宫殿楼宇之雄劲沉厚。可知这拙、厚、厉、幽、劲都是源于触感的语系。又譬如中国代表性的艺术书法,本是作用于视觉的线的艺术,然观其品鉴的审美标准与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峭拔苍劲如魏碑、秀润婉转如兰亭。而跟内在的中国艺术审美的语言体系,如“品味”“ 气韵”“ 玩味”“气质”更是道出便在口齿、触感之间了。这中国独特的审美语言和审美习惯今日步入现代之际,渐渐淡化了,带却绝未消亡,而是存于名族的语言体系与各个艺术么类之中。固然,审美形式的来源是丰富的,并能相互共通。然而,电影这来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审美习惯的新生艺术们类会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习惯和记忆与不相协调之感。(与西方观影者相比,视觉本为首要的代表性的艺术语言)
近几十年,国内的一部分电影人在讨论电影的中国化的问题。关于其超出艺术本身所承载的政治或民族上的意义暂且不谈。这问题的提出本身,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电影作为现代的从西方引入的艺术来到我们身边。如今,她对我们来说如此熟悉,成为必不可少的供欣赏的娱乐类型。而电影对我自身而言则意味着更多,我深爱着电影,就如同深爱着美术。电影将我带入一个个光影幻化的世界,那里有各种丰富的不同风格的画面,也交织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观世界的方式。我内心对电影阐释,就是某个影人将他所爱所关注之物或对世界对美的看法凝聚于胶片之中,以电影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世界,之后把这世界展现于众人面前。因专业的缘故,我自身则更关注电影有关艺术、美、文化与思想方面。然而,在我的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却一直处于平行关系。
李安是和我对电影的态度最相似的导演。同时,他让这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成为可能。
电影的形式语言---意境
意境,一个具有浓重中国色调的语言。意境的准确含义为何,我不敢妄言。古人道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文字中有画境,笔墨间有诗意,是将文字与图像都营造出某种意境,而古人之意境往往是诗、画、哲的综合体。故而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丰富性与整体性。而观者自身就是这丰富整体性的一部分。因为意境它本身就是被创造出的一个境,观看它的人不是与它相分离、相对立的,而是要置身于境中去感受去感受体悟它。而每一个境都有它自身的意,这个意就是这个景所承载的内涵。这种语言方式是中国特有的,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可以在电影中实现的。
西方电影中呈现的画面往往是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3D技术的运用本身便是为了升级电影语言的这种强大的视觉效果。以美国主流商业大片为代表的电影类型,往往给人及其逼真极具震撼力的画面效果。中国观众在享受美国大片所带来的视觉快感的同时不禁扼腕本土电影技术之不足。这种电影语言形式背后体现着其思维方式的特点。电影的呈现方式更多是在将画面与观者处在一个对立的位置,观影者更多是与电影相分离相对立的。导演将画面与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坐在它的对面去观赏它,或欣赏、或惊叹、或批判。就如同我们站在维纳斯面前观赏、评价她的美。这与中国园林的“可观、可居、可感”的境界和山水绘画“卧以游之”的追求竟有如此大的不同。这是否可看做现代电影语言与中国传统语言的隔阂。
然而我从李安的作品中体验到了电影语言的意境化。这种意境化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如李安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中国大陆的许多导演也讲用色,然而这种对色彩效果的追求往往是铺天盖地的,如充斥画面的大红色的运用或大面积的炫目的五彩琉璃的铺陈。然而这首先就让色彩在电影中孤立了,为了用色而用色,为了展现色彩而展现色彩。这种霸道的甚至强迫式的强调色彩的视觉效果,使得观者与电影相对立,更使色彩与电影本身相对立。“卧虎藏龙”中也有对色彩效果的大面积运用,如江南小镇的呈现出清新与湿润气息青灰色画面或众人熟知的衣着白衫的周润发与章子怡在青绿竹林中对峙的场景。其色彩的运用随极具匠心的却往往不被人十分的关注,与其说他的色彩不显山不显水,不如说是与电影本身融为一体,是为电影这个整体服务的。这便是意境化之体现。意境的真正内涵,不是造一个铺天盖地充斥画面的场景,而是将电影中的各个元素融合成一个丰富的具有核心内涵的整体,即是说,电影中的色彩、音响、人物、剧情、思想相互关联交融成一个整体,甚至观影者也是这整体的一部分。再观“少年PI的奇幻漂流”。美国先进的3D技术为李安打造了奇幻浪漫的漂流世界,这部电影的画面首先是极具视觉效果的,然而在我看来,它的视觉效果却和很多美国大片(如阿凡达、变形金刚)却并不相同,这种不同不在于它是更诗意的、更优美的(有人因此而批评其乏味不过瘾),而在于它意境化的本质。电影中所打造的梦幻奇妙的海洋、精细到胡须的猛虎、发光的鲸、鼬鼠的岛,这一切一切3D所极力打造的奇幻的场景,这PI口中的浪漫的漂流世界是否是真实的? 当然,我并不像评判它是否真实,因为我所理解的这部电映的内涵不在于此。而在于,这奇幻与浪漫本身就具有它自身的存在意义。这意义可以是宗教层面的,可以是哲学层面的,亦可以是人生层面的。所以说,这影片中的色彩、视觉、技术是与这部电影的内涵相融合的,3D与电影的精神内涵密切相关,而不是为3D而3D,为技术而技术这便是李安电影的视觉效果意境化之体现。
正是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观者在观影中不会时刻意识到自己与电影的这种对立性,甚至观者已融入电影之中,成为电影整体中的一部分。而观者是如何实现作为电影的一部分的,我稍后会谈到。
电影的内在精神---流动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意境是导演有意为之,那么以下就全部来自我个人的臆想。观影一个月以来,随这国人对其的解读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高,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位置越来越特别。有趣的是,我越发觉得这部电影与中国古代思想精神很相似。
很多人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为保守的、陈腐的。然而,我的理解却与其截然相反的。一些人对比中西方思想,如西方古希腊哲学,是具有一定思辨性的(师生经过讨论辩论得出答案)。同时是具有独立精神的(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反观中国则显出缺乏独立的师古传统(其教育任务为“传道授意解惑”)似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是几千年前生先说“你要如何”,而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就如是去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能延续千年之久而不朽,自有的智慧之处。
中国的哲学是流动的,并非僵死不变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属于该历史阶段的对哲学经典的阐释和解读,中国哲学精神就像流动的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东西是不变的,但却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一直在变动的东西。所以说,中国哲学是发散的式的、是流动的,每段历史、每一个历史中的人都可从它之中提取适应自己并能为我所用的东西。之所以有这个特性,就在于中国哲学自身具有的丰富性与灵活性。由它的内涵是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领域去解读它,同时它是可变动的,不是僵化的。它本身往往是零散的,片段式的,所以往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角度解读的可能。而也许正由于西方哲学往往作为逻辑严密的体系而呈现,所以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史是推翻前者的历史(艺术也是如此),而中国看似自古不变的奉守那唯一的几本经典,实则思想体系是即连续又在不断更新的。
少年派的神奇之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观影之后,我对电影产生了一种解读,认为这是探讨理性与宗教的关系,探讨在理性世界之外的想象、感性、宗教对人生的价值。我自以为看透了这部电影的内涵而颇为得意。然而,随着电影上映,人们对这部电影的热议使我的看法渐渐改变。我的惊诧之处在于,每个人对这部电影都有自己的解读,并且这每种解读竟都是合情合理。。。
其实,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现实是残酷的,并没有动物,也没有美丽的海岛,只有人的相残与独自的漂流。第一个故事只是幻觉,是少年为了躲避那残酷的真实所臆造出来的。生活中很多华丽、美好的东西实际上时空幻的,魅力躯壳的真实面目是残酷冰冷的现实,然而,你却必须面对这现实。
他人就是猛虎,我们与他人的接触就像在着小船上,你必须学会怎样与他相处,它既可以是你的敌人,也可以是你的生命支柱,因为你们同处一条船上,经历着人生的漂流,然而最终人都是孤独的,你在他人眼中看到的不过是你自己的倒影。
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便是如此,当你脱离了美好的童年大陆,离开了父母,就再也不能回头,此时你放出烟火向其它航船求救,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助,你展现无助也是无济于事,你只能靠自己。而美丽的食人岛只能暂时的停靠,同时要与心中的猛虎向斗争,最终靠岸,猛虎离去,你完成了成长。
还有众多的解读,反映着不同的态度与人生。这便是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它是流动的,不是仅仅一部反映一个主题的电影。似有种“道”生万物的感觉,道本身是什么?没有人能给他明确的定义,然而它自身却能幻化出万物。中国能延续千年之久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儒释道都具有种流动的内涵。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与中国哲学如此之像,它猛看上去并非是一个作为独立的有冲击性的影片,然而却是流动的。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特性使这部电影的存在并不局限在观影的两个小时之内,而是延续到了电影之外。这恰又是另一种中国古代智慧的体现,及刚才所说的意境。人是意境的一部分,置身于其中去感受体味它的内涵,故而,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的不同解读,已经是这电影内涵的体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