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浪费
歌莉亚旗舰店楼顶的咖啡馆,厕所门是块单面玻璃。第一次使用吓了一跳,以为门板瞬间消失了。之后立刻发掘出乐趣,比如在里面多逗留一会儿,观察外面等候的人。关于单面玻璃的最初记忆来自《芳芳》,男主透过单面玻璃与女主意淫式的同居生活曾是我年轻时关于yy的终极幻想。不过这构想有一点不成立的是,如果换作我,发现租用的房间整面墙都是玻璃,哪怕中介有再好的理由,还是会怀疑才对。这很好地解释了人的荒谬性——我可以是奇怪的,但我周围的东西越正常越好。
也是在那咖啡馆外,书墟活动,通知说要求带本二手书入场,我以为类似老式相亲,带书当暗号,就在临上高铁前入手本《福楼拜的鹦鹉》。这已是我第二次买它,上回读过三分一,赶上母亲给老哥寄书,重量不达标,临时抽壮丁充数。这次重读,又是至三分一处,结果入场时才知道要把书留下当门票。那天认识不少新朋友,sc的主编胡晓江听我说门票事件,仗义地要帮忙把书要回来。我说算了,都已收进箱子,不麻烦了。而且好在那是本不错的小说,买它的人应该不至于后悔。深圳旧天堂有几格书架是些文化人的二手书,我买过一本,但判断自己是不会参与这类二手书义卖活动的,宁可直接捐钱。书对我来说只能进不许出。
我也受不了剪报,或把一些杂志图片裁下来贴墙等行径,那样书不就变残废了不是?即便找资料,也宁愿一本本翻将过去。
就说我傻好了。
去朋友家帮忙搬东西,习惯地浏览书架,居然发现一本十余年前我自己公司制作的图文小说。这是我制作过最讨厌的一本,内容空洞做作,当时审稿子时几度想推掉不做,又在内心中劝自己说这是工作,必须完成,不然怎么教育下属服从工作安排?不光内容讨厌,作者也为老不尊。我去和他谈项目,爱搭不理,带上制作总监,小美女一枚,就一切顺利,且画公仔出墙,全程只看她不看我……年轻时我真的比较有耐性,也许是种责任感,或者觉得一切逆来顺受才是“职业化”吧。现在我则明白学会说不才是长大。
放在现在,我断不可能与那长辈合作,人品不好,作品再好有啥用?何况他写得那么烂!
今年九月我和老哥去了趟苏杭。可能是从小生活在旅游重县(现在是区)临潼的关系,我对异地的名胜古迹一直没有兴趣——再古老能比得过烽火台兵马俑?上世纪门票费用不那么离谱还会跟大队去那些园林官邸参观,现在能免就免。在杭州我们绕了大半个西湖走到雷峰塔前,看了眼金光闪闪的塔尖就远路返回了。还有山上一座院落也是,用二十分钟上山,十五分钟下来,一路的不耐烦和困惑,他妈的门口在哪儿到底有几个售票口?唯一开心的是在途中小卖店买冰棍,因为什么笑话大笑了几分钟。
旅游业让城市成了一座座孤岛,拥有让我厌恶的特权。比如在旅游城市,上当受骗任意涨价是理所当然的,土特产粗制滥造也是当然的。如果想玩得好吃得好,你得认识当地人。几乎所有的特色食肆都有两家,一家请游客吃,一家供当地人光临。好像游客的功能之一就是消化那些所谓正宗的饭菜。
所以我习惯反复去一个地方,不是性格呆板,是那样更安全。
突然想到,有时半夜从工作室回家,大概五分钟路程,一边走一边看着正关门的烧烤摊,还有沿街大小解的醉鬼,心说如果我是外地人,一定觉得这条路危机四伏,你看,路边还横着借路灯光读报纸的流浪汉!但我是本地人,没有因为陌生带来的恐惧感,反而觉得到处都是醉酒的人很有人气。
这种关于安全感的思考总结,放在人与人之间的也可以。所以有那么多美好的男子女子身边会有个你怎么都看不入眼的伴侣,你总奇怪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其实当中更多的,可能就是“熟悉”带来的粘着。
有本我不算太喜欢的书,《河对岸的窗》,里面提到一个好玩的构思,一个作家喜欢以她身边的人做原型,朋友,同学,亲戚,男友,但写下的全是对方特质中的阴暗面。不是直接指出,但明眼的一看就懂。于是那些人看过文章后无一例外地与她反目,搞得她只能停止创作为报纸写小短文做编辑为生。这本是一个极好的构想,把它奇幻化会造就一本小经典。可惜作者把重心落去描写作家与前男友之间的感情纠葛,没有进一步挖掘下去。
每次看到这样的“浪费”,都让我痛心死了。
也是在那咖啡馆外,书墟活动,通知说要求带本二手书入场,我以为类似老式相亲,带书当暗号,就在临上高铁前入手本《福楼拜的鹦鹉》。这已是我第二次买它,上回读过三分一,赶上母亲给老哥寄书,重量不达标,临时抽壮丁充数。这次重读,又是至三分一处,结果入场时才知道要把书留下当门票。那天认识不少新朋友,sc的主编胡晓江听我说门票事件,仗义地要帮忙把书要回来。我说算了,都已收进箱子,不麻烦了。而且好在那是本不错的小说,买它的人应该不至于后悔。深圳旧天堂有几格书架是些文化人的二手书,我买过一本,但判断自己是不会参与这类二手书义卖活动的,宁可直接捐钱。书对我来说只能进不许出。
我也受不了剪报,或把一些杂志图片裁下来贴墙等行径,那样书不就变残废了不是?即便找资料,也宁愿一本本翻将过去。
就说我傻好了。
去朋友家帮忙搬东西,习惯地浏览书架,居然发现一本十余年前我自己公司制作的图文小说。这是我制作过最讨厌的一本,内容空洞做作,当时审稿子时几度想推掉不做,又在内心中劝自己说这是工作,必须完成,不然怎么教育下属服从工作安排?不光内容讨厌,作者也为老不尊。我去和他谈项目,爱搭不理,带上制作总监,小美女一枚,就一切顺利,且画公仔出墙,全程只看她不看我……年轻时我真的比较有耐性,也许是种责任感,或者觉得一切逆来顺受才是“职业化”吧。现在我则明白学会说不才是长大。
放在现在,我断不可能与那长辈合作,人品不好,作品再好有啥用?何况他写得那么烂!
今年九月我和老哥去了趟苏杭。可能是从小生活在旅游重县(现在是区)临潼的关系,我对异地的名胜古迹一直没有兴趣——再古老能比得过烽火台兵马俑?上世纪门票费用不那么离谱还会跟大队去那些园林官邸参观,现在能免就免。在杭州我们绕了大半个西湖走到雷峰塔前,看了眼金光闪闪的塔尖就远路返回了。还有山上一座院落也是,用二十分钟上山,十五分钟下来,一路的不耐烦和困惑,他妈的门口在哪儿到底有几个售票口?唯一开心的是在途中小卖店买冰棍,因为什么笑话大笑了几分钟。
旅游业让城市成了一座座孤岛,拥有让我厌恶的特权。比如在旅游城市,上当受骗任意涨价是理所当然的,土特产粗制滥造也是当然的。如果想玩得好吃得好,你得认识当地人。几乎所有的特色食肆都有两家,一家请游客吃,一家供当地人光临。好像游客的功能之一就是消化那些所谓正宗的饭菜。
所以我习惯反复去一个地方,不是性格呆板,是那样更安全。
突然想到,有时半夜从工作室回家,大概五分钟路程,一边走一边看着正关门的烧烤摊,还有沿街大小解的醉鬼,心说如果我是外地人,一定觉得这条路危机四伏,你看,路边还横着借路灯光读报纸的流浪汉!但我是本地人,没有因为陌生带来的恐惧感,反而觉得到处都是醉酒的人很有人气。
这种关于安全感的思考总结,放在人与人之间的也可以。所以有那么多美好的男子女子身边会有个你怎么都看不入眼的伴侣,你总奇怪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其实当中更多的,可能就是“熟悉”带来的粘着。
有本我不算太喜欢的书,《河对岸的窗》,里面提到一个好玩的构思,一个作家喜欢以她身边的人做原型,朋友,同学,亲戚,男友,但写下的全是对方特质中的阴暗面。不是直接指出,但明眼的一看就懂。于是那些人看过文章后无一例外地与她反目,搞得她只能停止创作为报纸写小短文做编辑为生。这本是一个极好的构想,把它奇幻化会造就一本小经典。可惜作者把重心落去描写作家与前男友之间的感情纠葛,没有进一步挖掘下去。
每次看到这样的“浪费”,都让我痛心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