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喜欢你》
豆瓣FM总是不经意蹦出《偏偏喜欢你》这首歌。
这首歌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跟我没有太多关系的人。
2008年的时候,还在海南读着大二,20岁,谈着不痛不痒的恋爱,不用担心未来,时间悠悠地过。
那时候室友Q的身边蹦出个大叔。宿舍6个女生都很好奇,好像是大我们很多的男生……男人哎,他想干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叔很快成为我们宿舍熄灯后卧谈的首要话题。
“你们怎么认识的哦?”我们开始对Q的拷问。
“嗯,我去机场接男朋友啦,然后刚好坐在大叔旁边,就聊了几句嘛……”
“他给你打电话哦,应该是喜欢上你啦!”
“哪有,什么都不是啦……”
我们自然笑闹着,看看这故事怎么发展下去。
大叔很快有了行动,约了Q出门,Q不放心,顺便捎上我们几个。
我们一起去吃饭,去度假村,去爬山,甚至一起去参加他的朋友的公司的开业典礼。一路上几个女孩子叽叽喳喳,大叔一直很沉默,只是看着我们的活泼,笑。。。是的,笑,像一个父亲那样的笑。
那时候我们竟然不害怕什么,另一方面真的是无知无畏,一方面是他的笑容让我们感到宽厚和放松。年轻的女孩子这么容易就将自己的信任交付出去。
而每次他送我们回来,我们会在车里大声谈笑着今天的天气和明天怎么逃课。他微微笑着,偶尔插两句话,手稳稳地握着方向盘,而车里就播放着这首悲伤往复的《偏偏喜欢你》。那首歌跟车内的气氛极为不搭,至少不能反映我们彼时欢快的心情。我们问他是不是喜欢这首歌,他也笑着说是的,也不接着说下去。
一年之后,我们要搬去新建的大学城,离市区很远,那一年我们很多人眼里多了忧郁的神色。憋在这只有一趟公交的地方,我们似乎要悲伤到发霉。
他最后一次来见我们,说自己在海南的生意已经安顿好,要回到香港去,以后会很少过来,于是来跟我们道别。我们也并不关心,只说你走好。他反身回到车里,回头看了两次我们,走了。
他低垂的眼睑,他微微的笑,他平稳的车速,他播放的《偏偏喜欢你》,他的回头,将“寂寞”两个字写到了他的脸上。留给我们。
一种中年人的寂寞。
认识这个人,我们不问他是否结婚,因为没到想要婚姻的年纪;
不问他公司经营如何,因为没有任何兴趣;
不问他是否开心,因为谁管他开不开心呢。
但我们大概能猜到,他大概有和平的家室,听话的孩子,有偶尔出现风波但还算不错的的公司……或者相反——他有个像《美国丽人》里的父亲那样的家庭,有个神经质的妻子,莫名其妙的女儿,压力山大的工作。所以他做了和电影里的父亲相似的事情:找到年轻的女孩子,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
可能,这都只是可能。
像那首《偏偏喜欢你》一样,寂寞是生命中所有求之不得的事物的灰暗底色。
求之不得的事物太多,最难得到的是快乐的感觉。所以有的人远远观赏,得到抚慰,类似一种乞求。
但我在成年之后觉得这种感觉更为可怕。寂寞大概能吞噬一个人的心,颠覆一个人的行为。人无法控制寂寞,都是被寂寞控制。
这位中年人对我们来说是一段奇特的弯路,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的复杂,无知的愚昧。“后怕”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让你反思,褪去“依然固我”的那一层固执。
另外,对于寂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生命越来越浓重,乃至无法躲避的底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能更容易原谅偶尔放纵的自己。
这首歌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跟我没有太多关系的人。
2008年的时候,还在海南读着大二,20岁,谈着不痛不痒的恋爱,不用担心未来,时间悠悠地过。
那时候室友Q的身边蹦出个大叔。宿舍6个女生都很好奇,好像是大我们很多的男生……男人哎,他想干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叔很快成为我们宿舍熄灯后卧谈的首要话题。
“你们怎么认识的哦?”我们开始对Q的拷问。
“嗯,我去机场接男朋友啦,然后刚好坐在大叔旁边,就聊了几句嘛……”
“他给你打电话哦,应该是喜欢上你啦!”
“哪有,什么都不是啦……”
我们自然笑闹着,看看这故事怎么发展下去。
大叔很快有了行动,约了Q出门,Q不放心,顺便捎上我们几个。
我们一起去吃饭,去度假村,去爬山,甚至一起去参加他的朋友的公司的开业典礼。一路上几个女孩子叽叽喳喳,大叔一直很沉默,只是看着我们的活泼,笑。。。是的,笑,像一个父亲那样的笑。
那时候我们竟然不害怕什么,另一方面真的是无知无畏,一方面是他的笑容让我们感到宽厚和放松。年轻的女孩子这么容易就将自己的信任交付出去。
而每次他送我们回来,我们会在车里大声谈笑着今天的天气和明天怎么逃课。他微微笑着,偶尔插两句话,手稳稳地握着方向盘,而车里就播放着这首悲伤往复的《偏偏喜欢你》。那首歌跟车内的气氛极为不搭,至少不能反映我们彼时欢快的心情。我们问他是不是喜欢这首歌,他也笑着说是的,也不接着说下去。
一年之后,我们要搬去新建的大学城,离市区很远,那一年我们很多人眼里多了忧郁的神色。憋在这只有一趟公交的地方,我们似乎要悲伤到发霉。
他最后一次来见我们,说自己在海南的生意已经安顿好,要回到香港去,以后会很少过来,于是来跟我们道别。我们也并不关心,只说你走好。他反身回到车里,回头看了两次我们,走了。
他低垂的眼睑,他微微的笑,他平稳的车速,他播放的《偏偏喜欢你》,他的回头,将“寂寞”两个字写到了他的脸上。留给我们。
一种中年人的寂寞。
认识这个人,我们不问他是否结婚,因为没到想要婚姻的年纪;
不问他公司经营如何,因为没有任何兴趣;
不问他是否开心,因为谁管他开不开心呢。
但我们大概能猜到,他大概有和平的家室,听话的孩子,有偶尔出现风波但还算不错的的公司……或者相反——他有个像《美国丽人》里的父亲那样的家庭,有个神经质的妻子,莫名其妙的女儿,压力山大的工作。所以他做了和电影里的父亲相似的事情:找到年轻的女孩子,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
可能,这都只是可能。
像那首《偏偏喜欢你》一样,寂寞是生命中所有求之不得的事物的灰暗底色。
求之不得的事物太多,最难得到的是快乐的感觉。所以有的人远远观赏,得到抚慰,类似一种乞求。
但我在成年之后觉得这种感觉更为可怕。寂寞大概能吞噬一个人的心,颠覆一个人的行为。人无法控制寂寞,都是被寂寞控制。
这位中年人对我们来说是一段奇特的弯路,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的复杂,无知的愚昧。“后怕”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让你反思,褪去“依然固我”的那一层固执。
另外,对于寂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生命越来越浓重,乃至无法躲避的底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能更容易原谅偶尔放纵的自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