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毀三觀的「波吉亞」
歷史劇不是美劇的強項,但是《波吉亞家族》有兩大廣告。首先,它是歷史劇,但更是黑幫片;其次,它的創作班底很歐洲,尤其主角杰瑞米.艾恩斯算得上當今最有眼神的老男人。
兩季《波吉亞家族》沒有令人失望,就像艾恩斯總能令人欲罷不能。而當我回頭思考《波吉亞家族》到底好看在哪裏時,我發現,這部劇其實跟我們的歷史劇一樣,篡改歷史很放鬆,控訴起來也會叫人滔滔不絕,比如編導為了設置一個和教皇家族構成對立面的人物,紅衣主教朱利安諾.德拉.羅韋雷活活地從歷史中的「戰神」成了電視劇中的「聖人」,這樣的顛倒或者說添油加醋很多,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兩個大兒子的排序也被顛倒,歷史上他們幹過的事或者生過的病亦被張冠李戴,反正,對文藝復興感點興趣的人,看到一個個熟悉的人物魚貫而出,會很興奮,但看到凱撒居然讓卡特琳娜給泡了,還是會忍不住罵句他媽的,這就像,《銅雀台》裏,曹操讓貂蟬的女兒給泡了。
曹操和貂蟬的女兒有一腿,我們很崩潰,但是,嘈點多多節奏不快的《波吉亞家族》為甚麼卻叫人由衷地期待第三季?
網友說,這部劇挑戰了我們的三觀,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第一代黑手黨家族種種血腥行為,發生了一些自己都不可以直面的變化。
是這樣。純粹從電視劇《波吉亞家族》本身看,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是個赤裸裸荒淫又無恥、毒辣又殘忍的羅馬最高統治者,而他的對立面,紅衣主教朱利安諾.德拉.羅韋雷就像教皇自己對他所評價的,是整個教廷唯一純潔的人。但問題是,在朱利安諾一次又一次不停地試圖推翻教皇的過程中,我們都政治不正確地越來越討厭這個人,尤其最後,當他招募義士去向教皇下毒時,觀眾恨不得提示無惡不作的教皇,親,要小心要小心!
沒錯,這種觀影經驗也發生在我們看希區柯克電影的時候。《驚魂記》中,汽車旅館老闆諾曼殺掉瑪麗安後,他打掃現場,地板擦乾淨,馬桶抽乾淨,房間弄乾淨,他弄啊弄,弄到後來,看到他把最後的蛛絲馬迹打掃掉,心裏鬆口氣。《波吉亞家族》的攝影很會使用這種邪惡的希區柯克鏡頭,扮演教皇的艾恩斯也的確能用眼神傳遞穩當當的邪惡力量。不過,光靠希區柯克式鏡頭,教皇還吸引不了那麼多觀眾。那麼多觀眾,也不會在網上呻吟,三觀坍塌!
《波吉亞家族》最終讓人三觀坍塌的秘訣在哪裏?我覺得,此劇的編導真正掌握了黑幫片的訣竅,那就是,只有徹底黑化,才能贏得觀眾。於是,教皇黑了,凱撒黑了,然後,全劇的天使盧克萊齊婭也面臨黑化。就像無惡不作的理查三世贏得美學尊敬一樣,血腥的波吉亞家族也讓觀眾上癮。
波德萊爾也許會說,這是惡之花。不過,對於孱弱的當代觀眾來說,我覺得我們對徹底黑化的需要,可能倒是因為,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在一個激情消散的年代,我們只有藉着黑色人物重新回憶甚麼是「力量」,甚麼是「意志」。所以,相比軟不拉嘰的《銅雀台》《王的盛宴》,我倒不反對多幾部「毀三觀」的《波吉亞》。而說到底,這年頭,真正有三觀的人也不多。
毛尖
兩季《波吉亞家族》沒有令人失望,就像艾恩斯總能令人欲罷不能。而當我回頭思考《波吉亞家族》到底好看在哪裏時,我發現,這部劇其實跟我們的歷史劇一樣,篡改歷史很放鬆,控訴起來也會叫人滔滔不絕,比如編導為了設置一個和教皇家族構成對立面的人物,紅衣主教朱利安諾.德拉.羅韋雷活活地從歷史中的「戰神」成了電視劇中的「聖人」,這樣的顛倒或者說添油加醋很多,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兩個大兒子的排序也被顛倒,歷史上他們幹過的事或者生過的病亦被張冠李戴,反正,對文藝復興感點興趣的人,看到一個個熟悉的人物魚貫而出,會很興奮,但看到凱撒居然讓卡特琳娜給泡了,還是會忍不住罵句他媽的,這就像,《銅雀台》裏,曹操讓貂蟬的女兒給泡了。
曹操和貂蟬的女兒有一腿,我們很崩潰,但是,嘈點多多節奏不快的《波吉亞家族》為甚麼卻叫人由衷地期待第三季?
網友說,這部劇挑戰了我們的三觀,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第一代黑手黨家族種種血腥行為,發生了一些自己都不可以直面的變化。
是這樣。純粹從電視劇《波吉亞家族》本身看,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是個赤裸裸荒淫又無恥、毒辣又殘忍的羅馬最高統治者,而他的對立面,紅衣主教朱利安諾.德拉.羅韋雷就像教皇自己對他所評價的,是整個教廷唯一純潔的人。但問題是,在朱利安諾一次又一次不停地試圖推翻教皇的過程中,我們都政治不正確地越來越討厭這個人,尤其最後,當他招募義士去向教皇下毒時,觀眾恨不得提示無惡不作的教皇,親,要小心要小心!
沒錯,這種觀影經驗也發生在我們看希區柯克電影的時候。《驚魂記》中,汽車旅館老闆諾曼殺掉瑪麗安後,他打掃現場,地板擦乾淨,馬桶抽乾淨,房間弄乾淨,他弄啊弄,弄到後來,看到他把最後的蛛絲馬迹打掃掉,心裏鬆口氣。《波吉亞家族》的攝影很會使用這種邪惡的希區柯克鏡頭,扮演教皇的艾恩斯也的確能用眼神傳遞穩當當的邪惡力量。不過,光靠希區柯克式鏡頭,教皇還吸引不了那麼多觀眾。那麼多觀眾,也不會在網上呻吟,三觀坍塌!
《波吉亞家族》最終讓人三觀坍塌的秘訣在哪裏?我覺得,此劇的編導真正掌握了黑幫片的訣竅,那就是,只有徹底黑化,才能贏得觀眾。於是,教皇黑了,凱撒黑了,然後,全劇的天使盧克萊齊婭也面臨黑化。就像無惡不作的理查三世贏得美學尊敬一樣,血腥的波吉亞家族也讓觀眾上癮。
波德萊爾也許會說,這是惡之花。不過,對於孱弱的當代觀眾來說,我覺得我們對徹底黑化的需要,可能倒是因為,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在一個激情消散的年代,我們只有藉着黑色人物重新回憶甚麼是「力量」,甚麼是「意志」。所以,相比軟不拉嘰的《銅雀台》《王的盛宴》,我倒不反對多幾部「毀三觀」的《波吉亞》。而說到底,這年頭,真正有三觀的人也不多。
毛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