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转人转---观《转山》有感
旅行不是用来装饰自己的梦想,不是逃避生活的出走,不是文艺青年们的做作,而是关于生活的行走,是关乎自身的跋涉,是懂得看风景的平常心。旅行不能等待,不能计划,也不需要同伴;旅行不是炫富,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备品。旅行是随时能起身终身在路上的修炼和实现。
在《不负如来不负卿》中,姚敏曾说:“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而我还想说一句不负悟空不负吾,去西藏应该首先是对自身的一种虔诚和净化,其次才是对他人的关照和施恩。
中国近几年背包,骑行,自驾格外风行,《摩托日记》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片对中国青年的启蒙,杰克卡鲁亚克的《在路上》带来的一代人的情怀,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以及孙东纯 的《迟到的间隔年》等书的风靡,都在说明我们渴望和追求着一种与自然更亲近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关于寻找,关于我们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远在路上的电影呢?幸好我们现在又有了《转山》。根据谢旺霖所写的《转山》改编的电影,让你终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让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样的感觉才叫活着。
也许你曾经为这样的的举动而震撼,他们千里迢迢长途跋涉,从各地走来,只为瞻仰心中的圣地。他们双手合十,全身匍匐,围绕着心中的圣地前行。他们的跪拜让人们醒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电影《转山》就是取名于这一种神圣的仪式。而电影经过了艺术化和象征性的处理,在电影中山的意象已经转化成了心目中的布达拉宫,成为了信仰的一种象征。而转山的行为也变成了为了完成哥哥心愿的一段骑行。其实不管是骑行、步行、还是爬行,只要心是虔诚的,都会到达最后的彼岸。
电影中,书豪做了这样的决定,要替他哥哥骑过这段滇藏线。我觉得电影处理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并没有脱离现实,不管是出发前的挣扎还是路上遇到的困难都有着纪录片那般难能可贵的真实特质。书豪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生,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会抓住晓川这根救命稻草穷追不舍。书豪从骑不上去坡儿,到甩手不干,到在路边怄气再到拒绝别人的搭载,直到最后舍弃行囊的冲刺,我们看到了一个男生的成长。这是一次不断舍弃不断放下然后不断前行不断完成的承诺。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诚的双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眼神,直到最后一刻到达滇藏线的顶峰。搭起的红色经幡塔,散开漫天飞扬的经文,书豪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泄点,脑海中突然回闪了曾经那个小骗子说的话:“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有一句话叫作失去了才知道什么叫失去了,也有一句话叫作经历了才知道什么叫经历了。张书豪给了我们一种榜样,也给了我们一种冲动,如果说非要给旅行找一个理由的话,想要活得更好足够了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有作为一部电影应该有的艺术气质和精神追求。这就够了,至于电影叫好不叫座的事情那只能随缘了,叫座的电影往往少不了炒作和话题,少不了时机的选择和恶性的竞争,这会破坏这部电影的珍贵内核,作为国内少有的一部讲述旅行题材的电影,它应该是孤独的。导演的责任是拍好电影,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静静坐在电影院里去见证光影魅力,去起立鼓掌,然后带着敬意离开。
在2011中国电影年史里,转山应该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不管从题材、拍摄手法、叙事结构、去商业化、还是电影情怀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自我特质。它作为一部应该被记住的电影,有着其他传说大片也无法撼动的东西。
如果说想要弥补过去的一年里的某些遗憾的话,《转山》不论作为一个故事,还是作为一段旅程,都足以让你宽慰。它可能不能帮你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但绝对能让你迈步前行的时候,更加坚定。
在《不负如来不负卿》中,姚敏曾说:“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而我还想说一句不负悟空不负吾,去西藏应该首先是对自身的一种虔诚和净化,其次才是对他人的关照和施恩。
中国近几年背包,骑行,自驾格外风行,《摩托日记》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片对中国青年的启蒙,杰克卡鲁亚克的《在路上》带来的一代人的情怀,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以及孙东纯 的《迟到的间隔年》等书的风靡,都在说明我们渴望和追求着一种与自然更亲近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关于寻找,关于我们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远在路上的电影呢?幸好我们现在又有了《转山》。根据谢旺霖所写的《转山》改编的电影,让你终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让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样的感觉才叫活着。
也许你曾经为这样的的举动而震撼,他们千里迢迢长途跋涉,从各地走来,只为瞻仰心中的圣地。他们双手合十,全身匍匐,围绕着心中的圣地前行。他们的跪拜让人们醒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电影《转山》就是取名于这一种神圣的仪式。而电影经过了艺术化和象征性的处理,在电影中山的意象已经转化成了心目中的布达拉宫,成为了信仰的一种象征。而转山的行为也变成了为了完成哥哥心愿的一段骑行。其实不管是骑行、步行、还是爬行,只要心是虔诚的,都会到达最后的彼岸。
电影中,书豪做了这样的决定,要替他哥哥骑过这段滇藏线。我觉得电影处理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并没有脱离现实,不管是出发前的挣扎还是路上遇到的困难都有着纪录片那般难能可贵的真实特质。书豪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生,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会抓住晓川这根救命稻草穷追不舍。书豪从骑不上去坡儿,到甩手不干,到在路边怄气再到拒绝别人的搭载,直到最后舍弃行囊的冲刺,我们看到了一个男生的成长。这是一次不断舍弃不断放下然后不断前行不断完成的承诺。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诚的双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眼神,直到最后一刻到达滇藏线的顶峰。搭起的红色经幡塔,散开漫天飞扬的经文,书豪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泄点,脑海中突然回闪了曾经那个小骗子说的话:“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有一句话叫作失去了才知道什么叫失去了,也有一句话叫作经历了才知道什么叫经历了。张书豪给了我们一种榜样,也给了我们一种冲动,如果说非要给旅行找一个理由的话,想要活得更好足够了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有作为一部电影应该有的艺术气质和精神追求。这就够了,至于电影叫好不叫座的事情那只能随缘了,叫座的电影往往少不了炒作和话题,少不了时机的选择和恶性的竞争,这会破坏这部电影的珍贵内核,作为国内少有的一部讲述旅行题材的电影,它应该是孤独的。导演的责任是拍好电影,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静静坐在电影院里去见证光影魅力,去起立鼓掌,然后带着敬意离开。
在2011中国电影年史里,转山应该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不管从题材、拍摄手法、叙事结构、去商业化、还是电影情怀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自我特质。它作为一部应该被记住的电影,有着其他传说大片也无法撼动的东西。
如果说想要弥补过去的一年里的某些遗憾的话,《转山》不论作为一个故事,还是作为一段旅程,都足以让你宽慰。它可能不能帮你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但绝对能让你迈步前行的时候,更加坚定。
-
老刘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9 21: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