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安处
印度人有个普遍的观念认为客观事物是无常虚幻的,也是痛苦变易终将失去的。除了唯物主义的顺世论之外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都以此作为基本的哲学观念,连同因果,轮回一起,踏上了否定现实,寻求解脱的道路。例如龙树和吠檀多学派的商羯罗,他们的幻论都是依靠幻觉或是梦境来证明客观事物的虚幻性,以此来确立精神第一性。如果说中观学派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为轮回涅槃不二留下空间的话,吠檀多学说认为客观世界是无明幻现,直接否认的现象界的实在性。
虽然如此,他们又都建立起了庞大系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值得一提的是原始佛教反对存在一个不变的本体,缘起学说认为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此并无自性。这也就否认了任何形式的一元论及多元论。但是发展到大乘佛教,在根本立场上,佛教与婆罗门教都站在了一致的立场,主张宇宙存在一个超验的宇宙本体,无论这个本体是通过遮诠法来描述的“空”,还是作为主观唯心的“阿赖耶识”。一定程度上,大乘佛教已经偏离了原始佛教而向婆罗门教靠近。
从本体论上讲,无论是梵,佛性,还是道,作为世界本源一定是光明的,完满的实体。从认识论上讲,本体又是超验的东西,无法通过理性认知。东方哲人大多采用两种方式,神秘主义的超验直觉和立足现实的道德实践。虽然并不排除理性,但多将其视为下智。
在这一点上,就体验出中印两种民族的分歧。印度人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瑜伽冥想上,而中国人更多关心道德伦理。从重视外在超越的印度佛教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中国禅宗,佛教传入中国几个世纪后终于演变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生生不息,生动鲜活的崭新思想,这背后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内驱力使然!
佛教理论的因位是否定世间和追求的彼岸世间,最求的果位却是佛性或者说自性。既然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佛性是一种大自在,大解脱,既然如来的光明德性藏于众生的内心,那么为何还要苦苦追求解脱涅槃,要去追求灰身灭智的寂灭?何须期盼遥远的彼岸世界,何处不是净土?自性清净,圆满具足,那么于一切事物心无挂碍,单刀直入,离言扫相,行住坐卧,花草木石,无不是自性般若。多么行云流水,多么洒脱自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两空,虚空粉碎,还有什么无常与虚幻?哪用理会那么多前世今生,因果报应?哪有什么真妄差别,痛苦轮回?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即得自在。
追求遥远飘渺的来世和彼岸世间,却视现实的人生为虚妄,认为现实世界痛苦虚无,要达到的却是生死涅槃不二的理想境界。这样的修法就好像骑驴找驴,以假证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先哲们为我们注入伟大的民族精神,那就是重视现实,肯定人生,立足当下,高扬人的价值,终极目标是实现立足于大地上的人的内在超越。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文主义和精神追求,也是让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所在。辜鸿铭说:中国文化是意欲执中的、印度文化是意欲向后的。初读时但觉一般,越是品味越是佩服他的高明远见。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没有三世因果,不讲六道轮回,更不去否定人生。有鲜明的时代性,也使佛法脱离宗教,真正普利大众,随喜赞叹。
虽然如此,他们又都建立起了庞大系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值得一提的是原始佛教反对存在一个不变的本体,缘起学说认为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此并无自性。这也就否认了任何形式的一元论及多元论。但是发展到大乘佛教,在根本立场上,佛教与婆罗门教都站在了一致的立场,主张宇宙存在一个超验的宇宙本体,无论这个本体是通过遮诠法来描述的“空”,还是作为主观唯心的“阿赖耶识”。一定程度上,大乘佛教已经偏离了原始佛教而向婆罗门教靠近。
从本体论上讲,无论是梵,佛性,还是道,作为世界本源一定是光明的,完满的实体。从认识论上讲,本体又是超验的东西,无法通过理性认知。东方哲人大多采用两种方式,神秘主义的超验直觉和立足现实的道德实践。虽然并不排除理性,但多将其视为下智。
在这一点上,就体验出中印两种民族的分歧。印度人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瑜伽冥想上,而中国人更多关心道德伦理。从重视外在超越的印度佛教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中国禅宗,佛教传入中国几个世纪后终于演变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生生不息,生动鲜活的崭新思想,这背后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内驱力使然!
佛教理论的因位是否定世间和追求的彼岸世间,最求的果位却是佛性或者说自性。既然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佛性是一种大自在,大解脱,既然如来的光明德性藏于众生的内心,那么为何还要苦苦追求解脱涅槃,要去追求灰身灭智的寂灭?何须期盼遥远的彼岸世界,何处不是净土?自性清净,圆满具足,那么于一切事物心无挂碍,单刀直入,离言扫相,行住坐卧,花草木石,无不是自性般若。多么行云流水,多么洒脱自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两空,虚空粉碎,还有什么无常与虚幻?哪用理会那么多前世今生,因果报应?哪有什么真妄差别,痛苦轮回?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即得自在。
追求遥远飘渺的来世和彼岸世间,却视现实的人生为虚妄,认为现实世界痛苦虚无,要达到的却是生死涅槃不二的理想境界。这样的修法就好像骑驴找驴,以假证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先哲们为我们注入伟大的民族精神,那就是重视现实,肯定人生,立足当下,高扬人的价值,终极目标是实现立足于大地上的人的内在超越。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文主义和精神追求,也是让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所在。辜鸿铭说:中国文化是意欲执中的、印度文化是意欲向后的。初读时但觉一般,越是品味越是佩服他的高明远见。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没有三世因果,不讲六道轮回,更不去否定人生。有鲜明的时代性,也使佛法脱离宗教,真正普利大众,随喜赞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