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与反吐槽
每次吐槽与反吐槽的攻防,都让我获益良多。不光是针对具体事务的讨论可以积累做产品的经验,而且从每个人形色各异的态度中,还能领悟到很多有意思的道理。
1. 煽动与盲从
能指出具体哪个地方不好的,肯定是一片好心。煽动性的语气更多是个人习惯和性格使然,并非心怀不轨。你可以看不惯他这种一点也不为他人着想的品性,但不能因此埋怨他。用户不需要对服务者负责,但服务者需要对用户负责。如果他有意无意燃烧了群氓的愤怒,也别老觉得这是个人言辞导致的失控。与其悻悻然普通人普遍没脑子,不如坦然接受大家的共识即如此。
2. 专业的槽
专业人士的解读对设计者的本意会猜得更准一点,普通用户则大多在臆测。不过猜准了又如何呢?没说到点上的吐槽就可以不关注了吗?要知道满足设计目标是一回事,难用是另一回事。无意义的槽宣泄了最直接的感受, 作为评估用户情绪的参考,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不过有些槽确实是可以忽视或者修正强度的,比如说因为改变习惯造成的直觉反感,比如纯粹因为槽点很好笑/很装逼。
3. 捅烂疮与负能量
到底是拆穿皇帝新衣的勇敢小孩在痛心疾首地力陈顽疾,还是吹毛求疵的愤世嫉俗者在不负责任地传播负能量?多方权衡后的最优选择,被人笼统地斥为垃圾,是应该痛定思痛还是一笑而过?不管怎么说,用户生气了,你不能生气。而且有些东西就算觉得闹心,也得去听去看,去思考。心理素质强大不应该是对难听的话充耳不闻,而是同时保有质问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自己的信心。
热爱吐槽的人有两类:一类是看谁都是傻逼,一类是觉得一切都可以更美好。这两类人其实很好识别,看他对推倒后的重建有没有想法即可。
5. 时间的治愈
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每次折腾完大家都会渐渐习惯。但别忘了每一次的伤害是可以累积的。如果激怒次数太多,用户会脱敏,你再怎么改他们也都无所谓了。这可能是用户变成熟了,也可能是已经对你不抱希望了。
1. 煽动与盲从
能指出具体哪个地方不好的,肯定是一片好心。煽动性的语气更多是个人习惯和性格使然,并非心怀不轨。你可以看不惯他这种一点也不为他人着想的品性,但不能因此埋怨他。用户不需要对服务者负责,但服务者需要对用户负责。如果他有意无意燃烧了群氓的愤怒,也别老觉得这是个人言辞导致的失控。与其悻悻然普通人普遍没脑子,不如坦然接受大家的共识即如此。
2. 专业的槽
专业人士的解读对设计者的本意会猜得更准一点,普通用户则大多在臆测。不过猜准了又如何呢?没说到点上的吐槽就可以不关注了吗?要知道满足设计目标是一回事,难用是另一回事。无意义的槽宣泄了最直接的感受, 作为评估用户情绪的参考,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不过有些槽确实是可以忽视或者修正强度的,比如说因为改变习惯造成的直觉反感,比如纯粹因为槽点很好笑/很装逼。
3. 捅烂疮与负能量
到底是拆穿皇帝新衣的勇敢小孩在痛心疾首地力陈顽疾,还是吹毛求疵的愤世嫉俗者在不负责任地传播负能量?多方权衡后的最优选择,被人笼统地斥为垃圾,是应该痛定思痛还是一笑而过?不管怎么说,用户生气了,你不能生气。而且有些东西就算觉得闹心,也得去听去看,去思考。心理素质强大不应该是对难听的话充耳不闻,而是同时保有质问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自己的信心。
热爱吐槽的人有两类:一类是看谁都是傻逼,一类是觉得一切都可以更美好。这两类人其实很好识别,看他对推倒后的重建有没有想法即可。
5. 时间的治愈
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每次折腾完大家都会渐渐习惯。但别忘了每一次的伤害是可以累积的。如果激怒次数太多,用户会脱敏,你再怎么改他们也都无所谓了。这可能是用户变成熟了,也可能是已经对你不抱希望了。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17 19: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