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久根达郎
一个旧书店老板居然可以写到拿下直木奖,这不啻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个奇迹,喜欢李长声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讲的是出久根达郎。他初中毕业到东京旧书店当书徒,近而立之年才开了一家自己的书店。书店为方便邮购,出一个叫《书宴》的目录,有时为补白,自己写一点有关旧书的东西印在上面。不料,上面的文章为一个编辑看中,为他出了一本《古本绮谭》的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东西越写越多,最后以旧书店为背景的小说《佃岛二人书房》获得直木奖。
我知道出久根达郎最早也是通过李长声的文章,之后看到出久根的书便买,至今已有六本了,包括《佃岛二人书房》,这本书封面朴素淡雅,印得相当漂亮,只在压在书堆最下面,懒得拿出来,最近又以极便宜的价格买了《古本绮谭》。
李长声专写出久根达郎的文章至少有二篇,内容差不多,我看了许多遍,李长声那略带促狭的笔调把出久根达郎写活了。下面是其中一篇。
爱读出久根达郎的随笔,兴之所至,时而也翻译一两篇,再从译文来意会,虽然总有点走味儿。七宝楼台,拆了重装,怎么也恢复不了原样。读来译去,又想写写其人。这里不免存了点用心:哪位出版商(商即足矣,无须家)偶然读到了,能给我把这一堆译稿出了版也说不定,那就叫“芳雅堂随笔”。浮想联翩,可就把后记先写在这里。总之,此刻不想说什么写是读的延续了。
出久根达郎是开旧书铺的。从电视上看,这位出久根显得很憨厚。憨厚的个体户老板居然上了电视,可不是书店开出了名堂,而是写小说写的把直木赏写到手了。那直木赏名堂大,是日本头一号大众文学奖,得了就震动社会。出久根似乎震动得尤其大,不但因为是旧书商,写的都是些古籍旧书世界的事,稀奇,更因为在当今的学历社会里,作家起码也是个大学中途退学,而他只念过初中,还被赞为“名文家”,可就更奇了。
出久根生于一九四四年,有点“谢顶”了。不是写小说写的,中年男士多秃顶,据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有位朋友出过一本书,叫《正确的秃法》——瞧这书名,译出来一定能卖钱——那么,出久根秃得不算正确,还欠些火候。社会经济一发展,人人忙,出久根说:“我们是孩子那会儿,望望菜花的一片黄色啦,在紫云英草丛里蹲上一个钟头啦,可如今的人没这份空闲了。”他是生在茨城的乡下。
他的姓名,断作前三后二,这个姓少见。获得直木赏,同仁相庆,送给他一本旧杂志,八十年前的。那上面的征文栏里刊有一首和歌,作者姓出久根,一想就是他本家。果然是他伯父,爱投稿。父亲更是个投稿迷,专门在报纸杂志上找征稿启示,小说、论文、和歌乃至漫画,见了就写就投。老出久根从早到晚伏案写作,小出久根趴在对面模仿他涂鸦,上了学之后子继父业,也是好四处投稿。于是,写出久根论,可以有一章“作家童稚时代的文学环境”。老爸投了一辈子稿,到了没登上文坛,而今达郎实现了他的梦,悲壮,有点“风萧萧……”
父亲本来有个小印刷厂,但打仗了,铅字被上头收了去。此后,一家人就靠他投稿偶尔中选的一点点酬劳度日,念完义务教育就得立马去工作,出久根便随着当时汹涌的“民工潮”进了东京。看上“书店店员”这一职业,为的是能读书,但做梦也没想到是一家旧书铺,农村里没见过这买卖,昏暗得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那是一九五九年。
古旧书铺,大概是最少有变化的生意,现今走进去,除了电灯亮了些,照见店主头上新添的白发,一切依然是老样子,积着几十年前的尘埃。书籍层峦迭嶂,过道间不容身,教人有书山无路之感,好在来者多是“纤纤”君子,难得遇见个胖大相扑。古旧书铺大都叫什么堂,雅。出久根就当了文雅堂的学徒,管吃管住,还给开三千日元;那年月,大学毕业的薪水是一万上下。
读!《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一百卷。店主说:旧书商的基础就是读日本的古典文学。不必读通,但必须知道,才好和顾客应酬,既为顾客提供信息,也从顾客那里获取信息。旧书铺和专卖新书的书店给人的印象不一样。提及纪伊国屋书店老板时,想到的是大商人,而说起古旧书铺,便想到饱学之士,如反町茂雄;他前年谢世了,呜乎尚飨。在新书书店买书,一手钱一手货,少说废话。那些靓姐们,一问三不知,还可能问出麻烦来。跟旧书商却不妨聊上几句,像出久根那样的,更是多话。
多话,是书读得多,而且净读些一般人不读的东西。名人在旧书铺里不卖钱。不仅坐在店头读,每月休息一天,还跑到图书馆去耽读《广辞苑》。一读十四年,二十八岁才出徒,出久根也开了一爿旧书铺,店名叫芳雅堂。当旧书商的命,就让他赶上了石油危机(一九七三年),人们顾不上敬惜书籍,一卷手纸换一套文学全集,芳雅堂货源丰富,开市大吉。
但社会一个劲儿变,这回变成“饱食时代”了,人们本来就喜新厌旧,如今更不乐意买便宜货。旧书铺好像是贫乏社会的产物。而女性,向来不上旧书铺,嫌脏。人类女性化,男学生的身影也日见其少。如今,流水帐上一个月有三、四天记着“营业额是零”,开门歇业。旧书铺,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店主的嗜好。出久根刚进东京那会儿,东京都城里有八百家旧书铺,九十年代了,还是八百家,并没有减少,全日本也还是两千七百来家,不可思议。
新书书店收款处都靠近门口,但古旧书铺却是在店堂紧里头,大都与居室相连。老板常是埋在书堆里,一声不响地整理旧书,任你游走、寻觅、立读,整个空间属于你。出久根呢,就俯在那里写稿子。稿子是写在报纸里夹带的广告背面,不用稿纸,怕给好奇的顾客瞥见。写成了习惯,伏在“塌塌密”上写,也是先密密麻麻写在广告背面。
当初写的不是稿子,是目录。据三桥猛雄的《杂文集旧书与旧书铺》所言,旧书铺做目录搞邮购始于一八九○年前后。过去是手写油印,现在则多用电脑打字复印了。出久根也搞起了邮购,芳雅堂的目录叫《书宴》。他在目录上还写点小文章作补白。没白补,顾客之中有一位是编辑,读了大为激赏,给他辑成《古书绮谭》出版。
当店伙计的时候,以姓氏发音为序阅读作家作品,读到井伏鳟二,彷佛看见了自己那沉默寡言的老爸,便慕名给井伏写信。写了六、七页,还指出作家笔误(其实是误植)之处。大名鼎鼎的井伏回了一张明信片,说“你批评得很好,但最好别太读我的东西。”出久根仰之为师,逐字逐句抄写他的作品,并且学他练酒,私淑而不肖。这当然是五、六十年代老掉牙的故事,如今当作家,特别是流行作家,用不着章法,要通晓的是游戏规则。
出久根的练笔是写信。写信是一种经商手段。跟顾客联系,那些散在各地的顾客,要写得情切、达意。电话普及,人们愈来愈懒得提笔,邮局再举办“信是心的畅销书”之类鼓励写信活动,可以让出久根来颁奖。身处古籍和旧书的深山老林里,便容易生出空想。望着顾客的后影,也悬想他的人生。而顾客委托找什么什么书,甚至不知其是否真存在,更像是生活在推理小说之中。
出久根写了几十年,却是个“迟笔”。一天只能写一两页,在文化被用作一次性消费的时代,别想靠笔杆子吃饭。获得讲谈社随笔奖,奖金一百万日元,先买了一台传真机,交稿期限便比邮寄富裕了两天。别人读起来或许少了些手“泽”感,无可奈何,现代人讲究相闻相传而不相往来。出久根为人厚道,随后还要把原稿寄上。编辑向他组稿,说定半年为期,却被他写了两年,可就写成了第一部长编小说《佃岛二人书房》,得了第一百零八回直木赏。那时,出久根想到了如影存在的编辑的存在价值。
佃岛在月岛旁边,出久根就是在月岛度过了青春时代。小说主人公田郡司是老书商,帮助母女俩维持小小的旧书铺“二人书房”。母亲去世后,女儿澄子决心把店继续开下去。古旧书铺,门口都写着“高价买进”四个字,招徕你携书来卖,或者打个电话,店主到你府上收购。此外,这个行业还有一种买卖方式,就是古籍旧书交易会。澄子要开店,于是在东京古书会馆参加交易会,这一段描写别有趣味,不知我国往昔有无这样的风习。
东京古书会馆在神田,离三大书店之一的三省堂不远;那一带就是有名的书店街,集中着一百五十来家古旧书店和新书书店。名目繁多的古旧书商行会如东京古典会、东京洋书会、东京资料会、一新会、明治古典会等,从周一到周五,分别在会馆举行交易会。交易方式有拍卖和投标两种。如今拍卖这种方式在东京古书会馆已经看不见了,要看,得去地方的集市。投标方式是选中了哪本书,就把自己的店名和报价写在纸条上,可以依次写两个、三个价码,装进书上所附的信封里,最后谁出的价高书就归谁。
芳雅堂不在这附近,在早稻田那边,也是一处古旧书店比较多的地方。出久根获奖之后,稿约如潮,只好关了店门赶稿子。半个月写出一百页稿纸(一页四百字),尝到了当专业作家的苦头。最近可是听说芳雅堂又开张了。
听说国内的旧书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景气了。“现代化”之后,大概都会有这情形。但也可不可以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既有现代化,又保存旧书铺呢?旧书之为物,是只会少不会多的。要是天下没有出久根达郎这样的人物,一旦到了彻底“现代化”之后,要找旧书更难,人们会不会后悔呢?
我知道出久根达郎最早也是通过李长声的文章,之后看到出久根的书便买,至今已有六本了,包括《佃岛二人书房》,这本书封面朴素淡雅,印得相当漂亮,只在压在书堆最下面,懒得拿出来,最近又以极便宜的价格买了《古本绮谭》。
李长声专写出久根达郎的文章至少有二篇,内容差不多,我看了许多遍,李长声那略带促狭的笔调把出久根达郎写活了。下面是其中一篇。
爱读出久根达郎的随笔,兴之所至,时而也翻译一两篇,再从译文来意会,虽然总有点走味儿。七宝楼台,拆了重装,怎么也恢复不了原样。读来译去,又想写写其人。这里不免存了点用心:哪位出版商(商即足矣,无须家)偶然读到了,能给我把这一堆译稿出了版也说不定,那就叫“芳雅堂随笔”。浮想联翩,可就把后记先写在这里。总之,此刻不想说什么写是读的延续了。
出久根达郎是开旧书铺的。从电视上看,这位出久根显得很憨厚。憨厚的个体户老板居然上了电视,可不是书店开出了名堂,而是写小说写的把直木赏写到手了。那直木赏名堂大,是日本头一号大众文学奖,得了就震动社会。出久根似乎震动得尤其大,不但因为是旧书商,写的都是些古籍旧书世界的事,稀奇,更因为在当今的学历社会里,作家起码也是个大学中途退学,而他只念过初中,还被赞为“名文家”,可就更奇了。
出久根生于一九四四年,有点“谢顶”了。不是写小说写的,中年男士多秃顶,据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有位朋友出过一本书,叫《正确的秃法》——瞧这书名,译出来一定能卖钱——那么,出久根秃得不算正确,还欠些火候。社会经济一发展,人人忙,出久根说:“我们是孩子那会儿,望望菜花的一片黄色啦,在紫云英草丛里蹲上一个钟头啦,可如今的人没这份空闲了。”他是生在茨城的乡下。
他的姓名,断作前三后二,这个姓少见。获得直木赏,同仁相庆,送给他一本旧杂志,八十年前的。那上面的征文栏里刊有一首和歌,作者姓出久根,一想就是他本家。果然是他伯父,爱投稿。父亲更是个投稿迷,专门在报纸杂志上找征稿启示,小说、论文、和歌乃至漫画,见了就写就投。老出久根从早到晚伏案写作,小出久根趴在对面模仿他涂鸦,上了学之后子继父业,也是好四处投稿。于是,写出久根论,可以有一章“作家童稚时代的文学环境”。老爸投了一辈子稿,到了没登上文坛,而今达郎实现了他的梦,悲壮,有点“风萧萧……”
父亲本来有个小印刷厂,但打仗了,铅字被上头收了去。此后,一家人就靠他投稿偶尔中选的一点点酬劳度日,念完义务教育就得立马去工作,出久根便随着当时汹涌的“民工潮”进了东京。看上“书店店员”这一职业,为的是能读书,但做梦也没想到是一家旧书铺,农村里没见过这买卖,昏暗得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那是一九五九年。
古旧书铺,大概是最少有变化的生意,现今走进去,除了电灯亮了些,照见店主头上新添的白发,一切依然是老样子,积着几十年前的尘埃。书籍层峦迭嶂,过道间不容身,教人有书山无路之感,好在来者多是“纤纤”君子,难得遇见个胖大相扑。古旧书铺大都叫什么堂,雅。出久根就当了文雅堂的学徒,管吃管住,还给开三千日元;那年月,大学毕业的薪水是一万上下。
读!《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一百卷。店主说:旧书商的基础就是读日本的古典文学。不必读通,但必须知道,才好和顾客应酬,既为顾客提供信息,也从顾客那里获取信息。旧书铺和专卖新书的书店给人的印象不一样。提及纪伊国屋书店老板时,想到的是大商人,而说起古旧书铺,便想到饱学之士,如反町茂雄;他前年谢世了,呜乎尚飨。在新书书店买书,一手钱一手货,少说废话。那些靓姐们,一问三不知,还可能问出麻烦来。跟旧书商却不妨聊上几句,像出久根那样的,更是多话。
多话,是书读得多,而且净读些一般人不读的东西。名人在旧书铺里不卖钱。不仅坐在店头读,每月休息一天,还跑到图书馆去耽读《广辞苑》。一读十四年,二十八岁才出徒,出久根也开了一爿旧书铺,店名叫芳雅堂。当旧书商的命,就让他赶上了石油危机(一九七三年),人们顾不上敬惜书籍,一卷手纸换一套文学全集,芳雅堂货源丰富,开市大吉。
但社会一个劲儿变,这回变成“饱食时代”了,人们本来就喜新厌旧,如今更不乐意买便宜货。旧书铺好像是贫乏社会的产物。而女性,向来不上旧书铺,嫌脏。人类女性化,男学生的身影也日见其少。如今,流水帐上一个月有三、四天记着“营业额是零”,开门歇业。旧书铺,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店主的嗜好。出久根刚进东京那会儿,东京都城里有八百家旧书铺,九十年代了,还是八百家,并没有减少,全日本也还是两千七百来家,不可思议。
新书书店收款处都靠近门口,但古旧书铺却是在店堂紧里头,大都与居室相连。老板常是埋在书堆里,一声不响地整理旧书,任你游走、寻觅、立读,整个空间属于你。出久根呢,就俯在那里写稿子。稿子是写在报纸里夹带的广告背面,不用稿纸,怕给好奇的顾客瞥见。写成了习惯,伏在“塌塌密”上写,也是先密密麻麻写在广告背面。
当初写的不是稿子,是目录。据三桥猛雄的《杂文集旧书与旧书铺》所言,旧书铺做目录搞邮购始于一八九○年前后。过去是手写油印,现在则多用电脑打字复印了。出久根也搞起了邮购,芳雅堂的目录叫《书宴》。他在目录上还写点小文章作补白。没白补,顾客之中有一位是编辑,读了大为激赏,给他辑成《古书绮谭》出版。
当店伙计的时候,以姓氏发音为序阅读作家作品,读到井伏鳟二,彷佛看见了自己那沉默寡言的老爸,便慕名给井伏写信。写了六、七页,还指出作家笔误(其实是误植)之处。大名鼎鼎的井伏回了一张明信片,说“你批评得很好,但最好别太读我的东西。”出久根仰之为师,逐字逐句抄写他的作品,并且学他练酒,私淑而不肖。这当然是五、六十年代老掉牙的故事,如今当作家,特别是流行作家,用不着章法,要通晓的是游戏规则。
出久根的练笔是写信。写信是一种经商手段。跟顾客联系,那些散在各地的顾客,要写得情切、达意。电话普及,人们愈来愈懒得提笔,邮局再举办“信是心的畅销书”之类鼓励写信活动,可以让出久根来颁奖。身处古籍和旧书的深山老林里,便容易生出空想。望着顾客的后影,也悬想他的人生。而顾客委托找什么什么书,甚至不知其是否真存在,更像是生活在推理小说之中。
出久根写了几十年,却是个“迟笔”。一天只能写一两页,在文化被用作一次性消费的时代,别想靠笔杆子吃饭。获得讲谈社随笔奖,奖金一百万日元,先买了一台传真机,交稿期限便比邮寄富裕了两天。别人读起来或许少了些手“泽”感,无可奈何,现代人讲究相闻相传而不相往来。出久根为人厚道,随后还要把原稿寄上。编辑向他组稿,说定半年为期,却被他写了两年,可就写成了第一部长编小说《佃岛二人书房》,得了第一百零八回直木赏。那时,出久根想到了如影存在的编辑的存在价值。
佃岛在月岛旁边,出久根就是在月岛度过了青春时代。小说主人公田郡司是老书商,帮助母女俩维持小小的旧书铺“二人书房”。母亲去世后,女儿澄子决心把店继续开下去。古旧书铺,门口都写着“高价买进”四个字,招徕你携书来卖,或者打个电话,店主到你府上收购。此外,这个行业还有一种买卖方式,就是古籍旧书交易会。澄子要开店,于是在东京古书会馆参加交易会,这一段描写别有趣味,不知我国往昔有无这样的风习。
东京古书会馆在神田,离三大书店之一的三省堂不远;那一带就是有名的书店街,集中着一百五十来家古旧书店和新书书店。名目繁多的古旧书商行会如东京古典会、东京洋书会、东京资料会、一新会、明治古典会等,从周一到周五,分别在会馆举行交易会。交易方式有拍卖和投标两种。如今拍卖这种方式在东京古书会馆已经看不见了,要看,得去地方的集市。投标方式是选中了哪本书,就把自己的店名和报价写在纸条上,可以依次写两个、三个价码,装进书上所附的信封里,最后谁出的价高书就归谁。
芳雅堂不在这附近,在早稻田那边,也是一处古旧书店比较多的地方。出久根获奖之后,稿约如潮,只好关了店门赶稿子。半个月写出一百页稿纸(一页四百字),尝到了当专业作家的苦头。最近可是听说芳雅堂又开张了。
听说国内的旧书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景气了。“现代化”之后,大概都会有这情形。但也可不可以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既有现代化,又保存旧书铺呢?旧书之为物,是只会少不会多的。要是天下没有出久根达郎这样的人物,一旦到了彻底“现代化”之后,要找旧书更难,人们会不会后悔呢?
![]() |
![]() |
![]() |
-
您忠实的雷亿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23:03:18
-
T3的小喇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15:53:15
-
pakupak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15:18:14
-
虚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15:05:28
-
人生若只如初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9 20:46:53
-
ayu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8 08:45:28
-
liminalit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2 22:30:59
-
Khao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2 03:40:59
-
野茫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1 19:23:56
-
清茶藏秋[已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8 16:06:34
-
AN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8 12:51:27
-
酒巻香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8 11:49:18
-
马蒂尔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9 05:50:01
-
乾达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9 04:01:28
-
喜欢艾薇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8 19:07:31
-
恋恋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8 17:31:35
-
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8 15:45:58
-
普罗米修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8 15:07:17
-
啊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8 00:36:51
-
我太困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7 18: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