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路上的故事
过去的记忆总如断片似地,偶或跳出来些许,就惹得人神思半天。朋友说,能够封存在记忆里的故事都是温馨的。
一
1992年9月1日我正式上学了。第一次上学,是和邻居小王二(他的大爷被称为王二)一起去的。路上,我们手拉着手,似乎也唱着歌,但实在想不起唱的什么了,那个年代适合我们的歌不太多,虽然现在也是——我总觉得,童年的时候,适合我们的歌不多,是我们太年幼,现在适合我们的歌还是不多,却因为我们太年长了——人就是这么奇怪的过一辈子。那是第一次去上学,第一次上学的路上就我们两个小伙伴。到后来,一起上下学的伙伴多了起来,老师就提议让我们推选一个小队长,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小王二,我还让别人也选他,记得有一个同学没选他,我还险些和那个同学打起来,现在也想不出是为什么。后来小王二当选了小队长,老师就给了他一个小三角红旗,每次放学和上学他就走在前面带领着我们去上学。这一领就是四年。只不过,越到后来小伙伴越少,最后又只剩下我们两个,他领着我。
我和小王二发生在路上的小事儿是琐碎而有趣的,但它们大都追随时间而去了。有一件事我是难以忘记的,也许还有别的,但总不如它更多地跳出记忆的闸门,涌现到眼前来。1995年我上三年级,他也是。那时候,刚开始学字典,老师的意思是最好人手一本。于是放学回家后,我就向母亲要钱买字典,母亲当时正在纳鞋底,听了我的请求之后,放下鞋底,在一个破旧簸箩里,找到一本又黄又破,还缺少了不少页码的字典,我知道这是她用作夹鞋样子的。她小心地翻开字典,没过几页就有一个鞋样,大约翻出了三十几个鞋样,然后轻轻地掸上面的土,说,拿去,就用这本。现在仍然记得,母亲当时的语气里充满一种莫名其妙的坚决,不容你再说什么。我当时就要哭,母亲也不搭理我,继续纳她的鞋底去了。在接下来的整个中午饭里,我都处于一种极度的伤心之中,而且随着时间地流淌买一本新字典的想法就越发的激烈,然而,这一切都是没有用的,母亲丝毫没有因为我的可怜而动心。小王二来了,他来找我上学去,看到他手中的新字典,眼泪终于冲破了最后一道防线,我哭了。边哭边说,你看人家王春国都买了新字典,我也要新的。母亲一字一顿地说,人家是人家,你是你,就用这本破的。然后就催促我快吃饭,别让人家等烦了。小王二,不太爱说话,应该说是不爱说话,用家乡话来说就是碌碡压不出个屁来,每次他来我家等着我上学从来都不说话,一句也不说,就在那儿等着,也不着急。就在我吃完了,拿上破字典要走的时候,小王二说话了,我清楚地记得他说的是,三嫂(他家辈分大,他喊我母亲三嫂),你就给阿淘买一本吧,你那一本太破了。母亲先是一怔,然后到炕头的席片地下摸出四块钱来,说拿去买字典去吧,小王二都说应该买,看来是不错了。拿了钱,我和小王二在上学的路上,绕了个弯儿,到小卖部买了一本字典,《新华字典》,皮是灰色的,三块九,我用剩下的一毛钱买了两块糖,给了他一块,他说很甜。于是,我就记住了那个很甜的中午。
二
1997年我初小毕业,我们村小学只到四年就,也就意味着我的高小要去乡里读。乡里的完全小学到我们村是六里地,我们上学要骑自行车。乡小学人多,我们分了四个班,小王二三班,我是二班,这样上下学就不一起了。童年真是有趣的,根本不懂的伤感留恋,很快地上下学的路上就没有了关于小王二的记忆。
这时候,是另一个小伙伴的身影由模糊渐渐地走向了明朗。他是从东北来的,说话很好玩,我们说他说话撇啦撇啦的。他生在东北,但他是我们村的人,因为他爷爷奶奶是我们村的。那一年,他的奶奶从东北回来,他也跟着回来了。别的小朋友都欺负她,说他是个没娘的孩子,他也不争辩。过了一年,他的妹妹也从东北回来了。他的妹妹在我父亲的班里上课。父亲说,要跟小红祥玩儿,每次说这话,父亲都要唉一声,我是不曾在意的,不过奇怪的是,等着一切都沉淀下来以后,我发现,这一声不大不小的唉却占据了记忆的很大一块空间。
我于是和小红祥玩。从这时起,每次别人骂他的时候,他仍然低着头咬着手指头不说话,我就去和其他的伙伴对骂,骂完之后就拉着小红祥的手猛跑,等跑了很久之后,藏在柴火垛下,悄悄的看看那些人有没有追来,然后就是傻笑,的确是傻笑,因为没由头。1997年冬天,他终于办好了入学手续,跟我一个班,于是上下学,我们两个人就一起回家了。他起的特别早,每天早晨都会隔着我们家墙头喊“阿淘、阿淘”,还是东北话,撇啦撇啦的,但是我很爱听,我的父母也是。路上,他总会给我讲许多许多东北大山里的故事,他告诉我冬天的时候有人熊,那些人熊比人高很多,站着走路,见了人之后上去就是一巴掌,一巴掌就能把半张脸拍下去,他说人熊的手掌上有刺,然后还学着人熊嚎叫,我问他,你见过人熊么?他说,见过一次,长的可高大了,吓人。他还告诉我东北一下雪就老厚,那时我一直不明白老厚是多么厚,不过这样的问题也懒的问。有一次,刮着大风,在上学的路上,他告诉我,阿淘,你知道吗?我没有妈妈。我听了,怔了一怔,那你是哪里来的呢?我问他,他说,妈妈跟别人跑了,这是我爸说的。然后,他好像就哭了,说天太冷了,他想妈妈。我也哭了。我记得眼泪是很苦的,于是我就记住了那个很苦的早晨。
三
1998年9月我读六年级。有一段时间,小红祥没来喊我了。我问母亲,母亲说,他奶奶回东北了,这边没有别的亲人了,他和她妹妹都回去了。这时候我才有点伤感了,我一直记得他给我说他没有妈妈的情形。这些我都没有告诉过母亲。倒是直到现在,母亲还经常不经意间说起,好长时间没听到“阿淘、阿淘”(学东北音)了,也不知道小红祥干嘛去了。我不知道,我没有他的消息,自从他悄悄的离开之后一直都没有,到现在。他的身影终于又从明朗走向了模糊。
很快地,我们村一个上五年级的小伙伴玉才,开始来找我去上学了,他在路上给我表演快板、山东快书,直到现在我都记得他教给我的小段数来宝“身无形,本无姓;大道地久有精灵,闯东海,闹龙宫,乃是火眼金睛孙悟空”,还有他教给我的京剧段子“上级派人来打探,时间定在七点半”,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是现代革命戏《红灯记》开头李玉和的唱段。不过很快地他就和本班同学上下学了。我在一段时间里成了一个人上下学,虽然没什么记忆,但仍然能隐隐约约的感到,当时是很孤独的。不过那时到底还是年幼单纯,短暂的孤独感总是很快就消失在课间的玩耍之中。
也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后来就和邻居张鹏一起上下学了,他是别的班的。他特别爱冒险,我也是,这也许是我们一起上下学的唯一原因了。我们经常不在我们村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小柏油路上走,我们每每要探索新的回家路。有一次,我听同学说,路上的砖窑厂附近有一个大斜坡特别陡,在上面骑下来很刺激。于是我告诉了他,他说晚上去试试,我说没问题。那时还是初春,天还没有暖和。我还记得,中午刚买了一本《小学生作文》,借给他看,到放学的时候,他也没有归还,他说晚上看完再给我。终于盼着放学铃声响起。我和张鹏两个人都早已经迫不及待,骑上车子去找“大斜坡”。等到了那里,我一看,我的妈呀,太陡了。我说,太陡了,我不敢下去,要不回去吧。那哪行,你真怂!他说完骑上车子就下去了,我还是不敢,于是小心翼翼的推着自行车往下走,忽然听到一声“俺的书包”,然后就听到“啪”的落水声。我于是加紧了几步,一看,张鹏连人带车子都掉到陡坡下面的一条大蓄水沟里了。车子已经沉到水里。张鹏在水里扑腾,我吓坏了,就开始大喊,“张鹏掉水里了,快来救人啊”,幸好附近有一个我们村的人正在干活,跑过来,用一个大树枝将张鹏拉了上来,那时节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张鹏穿的毛衣棉裤都湿了,等我们回家以后,他就冻病了。我告诉父母,说他掉下水的那一刹那,他喊“俺的书包”,父母说,看看人家,这才叫读书人,最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书包,人家一定能考上大学。他一好起来就给我还作文书了,我一看到那经过水泡了皱皱巴巴的书后,立马就让他赔,那时候也傻缺魂,人家差点淹死都是我怂恿的,我居然还腆着脸让人家赔作文书,不过他好像还真的赔了我一本,而且也没影响我们继续一起上下学。到后来上到初二的时候,他就辍学打工去了,“俺的书包”那句豪言壮语恐怕他早已抛置脑后了。
1999年秋天我上初中了,小学路上的故事结束了……
一
1992年9月1日我正式上学了。第一次上学,是和邻居小王二(他的大爷被称为王二)一起去的。路上,我们手拉着手,似乎也唱着歌,但实在想不起唱的什么了,那个年代适合我们的歌不太多,虽然现在也是——我总觉得,童年的时候,适合我们的歌不多,是我们太年幼,现在适合我们的歌还是不多,却因为我们太年长了——人就是这么奇怪的过一辈子。那是第一次去上学,第一次上学的路上就我们两个小伙伴。到后来,一起上下学的伙伴多了起来,老师就提议让我们推选一个小队长,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小王二,我还让别人也选他,记得有一个同学没选他,我还险些和那个同学打起来,现在也想不出是为什么。后来小王二当选了小队长,老师就给了他一个小三角红旗,每次放学和上学他就走在前面带领着我们去上学。这一领就是四年。只不过,越到后来小伙伴越少,最后又只剩下我们两个,他领着我。
我和小王二发生在路上的小事儿是琐碎而有趣的,但它们大都追随时间而去了。有一件事我是难以忘记的,也许还有别的,但总不如它更多地跳出记忆的闸门,涌现到眼前来。1995年我上三年级,他也是。那时候,刚开始学字典,老师的意思是最好人手一本。于是放学回家后,我就向母亲要钱买字典,母亲当时正在纳鞋底,听了我的请求之后,放下鞋底,在一个破旧簸箩里,找到一本又黄又破,还缺少了不少页码的字典,我知道这是她用作夹鞋样子的。她小心地翻开字典,没过几页就有一个鞋样,大约翻出了三十几个鞋样,然后轻轻地掸上面的土,说,拿去,就用这本。现在仍然记得,母亲当时的语气里充满一种莫名其妙的坚决,不容你再说什么。我当时就要哭,母亲也不搭理我,继续纳她的鞋底去了。在接下来的整个中午饭里,我都处于一种极度的伤心之中,而且随着时间地流淌买一本新字典的想法就越发的激烈,然而,这一切都是没有用的,母亲丝毫没有因为我的可怜而动心。小王二来了,他来找我上学去,看到他手中的新字典,眼泪终于冲破了最后一道防线,我哭了。边哭边说,你看人家王春国都买了新字典,我也要新的。母亲一字一顿地说,人家是人家,你是你,就用这本破的。然后就催促我快吃饭,别让人家等烦了。小王二,不太爱说话,应该说是不爱说话,用家乡话来说就是碌碡压不出个屁来,每次他来我家等着我上学从来都不说话,一句也不说,就在那儿等着,也不着急。就在我吃完了,拿上破字典要走的时候,小王二说话了,我清楚地记得他说的是,三嫂(他家辈分大,他喊我母亲三嫂),你就给阿淘买一本吧,你那一本太破了。母亲先是一怔,然后到炕头的席片地下摸出四块钱来,说拿去买字典去吧,小王二都说应该买,看来是不错了。拿了钱,我和小王二在上学的路上,绕了个弯儿,到小卖部买了一本字典,《新华字典》,皮是灰色的,三块九,我用剩下的一毛钱买了两块糖,给了他一块,他说很甜。于是,我就记住了那个很甜的中午。
二
1997年我初小毕业,我们村小学只到四年就,也就意味着我的高小要去乡里读。乡里的完全小学到我们村是六里地,我们上学要骑自行车。乡小学人多,我们分了四个班,小王二三班,我是二班,这样上下学就不一起了。童年真是有趣的,根本不懂的伤感留恋,很快地上下学的路上就没有了关于小王二的记忆。
这时候,是另一个小伙伴的身影由模糊渐渐地走向了明朗。他是从东北来的,说话很好玩,我们说他说话撇啦撇啦的。他生在东北,但他是我们村的人,因为他爷爷奶奶是我们村的。那一年,他的奶奶从东北回来,他也跟着回来了。别的小朋友都欺负她,说他是个没娘的孩子,他也不争辩。过了一年,他的妹妹也从东北回来了。他的妹妹在我父亲的班里上课。父亲说,要跟小红祥玩儿,每次说这话,父亲都要唉一声,我是不曾在意的,不过奇怪的是,等着一切都沉淀下来以后,我发现,这一声不大不小的唉却占据了记忆的很大一块空间。
我于是和小红祥玩。从这时起,每次别人骂他的时候,他仍然低着头咬着手指头不说话,我就去和其他的伙伴对骂,骂完之后就拉着小红祥的手猛跑,等跑了很久之后,藏在柴火垛下,悄悄的看看那些人有没有追来,然后就是傻笑,的确是傻笑,因为没由头。1997年冬天,他终于办好了入学手续,跟我一个班,于是上下学,我们两个人就一起回家了。他起的特别早,每天早晨都会隔着我们家墙头喊“阿淘、阿淘”,还是东北话,撇啦撇啦的,但是我很爱听,我的父母也是。路上,他总会给我讲许多许多东北大山里的故事,他告诉我冬天的时候有人熊,那些人熊比人高很多,站着走路,见了人之后上去就是一巴掌,一巴掌就能把半张脸拍下去,他说人熊的手掌上有刺,然后还学着人熊嚎叫,我问他,你见过人熊么?他说,见过一次,长的可高大了,吓人。他还告诉我东北一下雪就老厚,那时我一直不明白老厚是多么厚,不过这样的问题也懒的问。有一次,刮着大风,在上学的路上,他告诉我,阿淘,你知道吗?我没有妈妈。我听了,怔了一怔,那你是哪里来的呢?我问他,他说,妈妈跟别人跑了,这是我爸说的。然后,他好像就哭了,说天太冷了,他想妈妈。我也哭了。我记得眼泪是很苦的,于是我就记住了那个很苦的早晨。
三
1998年9月我读六年级。有一段时间,小红祥没来喊我了。我问母亲,母亲说,他奶奶回东北了,这边没有别的亲人了,他和她妹妹都回去了。这时候我才有点伤感了,我一直记得他给我说他没有妈妈的情形。这些我都没有告诉过母亲。倒是直到现在,母亲还经常不经意间说起,好长时间没听到“阿淘、阿淘”(学东北音)了,也不知道小红祥干嘛去了。我不知道,我没有他的消息,自从他悄悄的离开之后一直都没有,到现在。他的身影终于又从明朗走向了模糊。
很快地,我们村一个上五年级的小伙伴玉才,开始来找我去上学了,他在路上给我表演快板、山东快书,直到现在我都记得他教给我的小段数来宝“身无形,本无姓;大道地久有精灵,闯东海,闹龙宫,乃是火眼金睛孙悟空”,还有他教给我的京剧段子“上级派人来打探,时间定在七点半”,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是现代革命戏《红灯记》开头李玉和的唱段。不过很快地他就和本班同学上下学了。我在一段时间里成了一个人上下学,虽然没什么记忆,但仍然能隐隐约约的感到,当时是很孤独的。不过那时到底还是年幼单纯,短暂的孤独感总是很快就消失在课间的玩耍之中。
也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后来就和邻居张鹏一起上下学了,他是别的班的。他特别爱冒险,我也是,这也许是我们一起上下学的唯一原因了。我们经常不在我们村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小柏油路上走,我们每每要探索新的回家路。有一次,我听同学说,路上的砖窑厂附近有一个大斜坡特别陡,在上面骑下来很刺激。于是我告诉了他,他说晚上去试试,我说没问题。那时还是初春,天还没有暖和。我还记得,中午刚买了一本《小学生作文》,借给他看,到放学的时候,他也没有归还,他说晚上看完再给我。终于盼着放学铃声响起。我和张鹏两个人都早已经迫不及待,骑上车子去找“大斜坡”。等到了那里,我一看,我的妈呀,太陡了。我说,太陡了,我不敢下去,要不回去吧。那哪行,你真怂!他说完骑上车子就下去了,我还是不敢,于是小心翼翼的推着自行车往下走,忽然听到一声“俺的书包”,然后就听到“啪”的落水声。我于是加紧了几步,一看,张鹏连人带车子都掉到陡坡下面的一条大蓄水沟里了。车子已经沉到水里。张鹏在水里扑腾,我吓坏了,就开始大喊,“张鹏掉水里了,快来救人啊”,幸好附近有一个我们村的人正在干活,跑过来,用一个大树枝将张鹏拉了上来,那时节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张鹏穿的毛衣棉裤都湿了,等我们回家以后,他就冻病了。我告诉父母,说他掉下水的那一刹那,他喊“俺的书包”,父母说,看看人家,这才叫读书人,最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书包,人家一定能考上大学。他一好起来就给我还作文书了,我一看到那经过水泡了皱皱巴巴的书后,立马就让他赔,那时候也傻缺魂,人家差点淹死都是我怂恿的,我居然还腆着脸让人家赔作文书,不过他好像还真的赔了我一本,而且也没影响我们继续一起上下学。到后来上到初二的时候,他就辍学打工去了,“俺的书包”那句豪言壮语恐怕他早已抛置脑后了。
1999年秋天我上初中了,小学路上的故事结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