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个帖---中国独立电影展
宋庄美术馆位于北京东部的通州区,是中国独立艺术家的重要基地。宋庄美术馆由栗宪庭先生和廖雯女士主持,美术馆的建立将为中国独立艺术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本次开馆展览的总主题为“人之道影之道”,由栗宪庭先生总体规划和担任艺术总监。独立电影展部分由朱日坤先生承担策划。
这次影展的作品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社会意义和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影展的选片不考虑商业因素和驱动。本次影展将放映共约30部的中国独立电影,其中剧情片和纪录片在数量上约各占一半。在本次影展中,独立电影回顾部分将占据重要部分,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史上约20部影片将在本次影展中集中与观众见面。另外从2004年年底至今的10部具有代表意义的新作品也会展示。本届影展力图对中国的独立电影包括纪录片在内十多年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同时也是对最新作品的一个展示和期望。
我找了半天只有大头愿意和我一起去看。只是没有想到宋庄是如此之远,十分钟就到河北了,我和大头赶到已经快5点了。已经放了两部《许多大米》和《背鸭子的男孩》,下一场是六点半开始。我们就是开始在美术馆看展览,主要是些纪录图片。
李晓斌的首先引入眼帘,其实他的许多图片都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本书里附录过,阿城说,李晓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手头的东西特别多,随着自由度的加大,他会拿出更多的东西。于全兴的“贫困母亲”系列触目惊心,王征的“西海固”大气磅礴,有种让人不由自主投入的力量。唐浩武记载的是民工的日常生活,还有个付羽拍的妓女也挺有意思,这几个印象最深,其他的都记不住名字,主要是天黑了,看不清楚了。还需要提到的是吴高钟,他的作品是许多日常用品的装置,不如手电筒、钟摆、拆开的信、皮鞋、玩具枪,他在所有的物品上都沾上了许多黑毛,给人一种怪异的、毛骨悚然的感觉。老实说,我第一眼看到他的硕大无朋长满黑毛的手电筒,真的吓了一下,一开始还以为是个抽象的生殖崇拜呢。栗宪庭评价吴高钟的作品用了“悚然的记忆”一词,我觉得非常到位。
6:30电影准时放映,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是我并没有像有的人觉得很可悲,我觉得这样的艺术本来就是小众的,我很欣喜。《北京郊区》讲的就是宋庄的画家们的故事,情节事实上被淡化了,突出的是状态。真实的状态本身就具有打动人的力量,片中唯一有点刻意的地方是方建(音)在看守所里的地方翻滚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迁徙的画家——圆明园的艺术家们》是1995年拍的纪录片,10年之间变化真的很大,从圆明园到东坝河到宋庄,似乎也可以看出中国独立艺术家们的生存处境一步一步虽然艰难但是终于在改善。可惜片子太短,只有33分钟,导演胡杰在放完后说,许多素材丢失了,我怀疑是被抄走了,毕竟里面有许多有损社会主义“光辉形象”的地方。这个片子很粗燥,但是我看到艾莉轻柔地诉说自己的苦恼的时候,几乎要热泪盈眶。
看完片子出来,发现就我和大头,还有一个新认识的哥们三个人没有车,其他的人(当然也没几个)都开着车一溜烟走了。下起了小雨,天气很有些凉了,我想到宣传材料上特意设计的路线,给北大、清华、北语、电影学院、传媒大学一线开了专车,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来,真感觉有些滑稽。这年头文艺青年似乎成了个搞笑的名词,学生们都很务实了。(这一幕太似曾相识了,深有同感,我在参加m先生弄得“拥抱先疯”音乐会时,就是这种感觉,地下文化到底算什么?或为一帮衣食无忧者的饭后消遣,或是伪小资们凸现自己与众不同小众特口味时的道具,或为自诩先锋艺术家们自娱自乐的鸦片狂欢?而我仅是一个观察者!enlighten me!)
本次开馆展览的总主题为“人之道影之道”,由栗宪庭先生总体规划和担任艺术总监。独立电影展部分由朱日坤先生承担策划。
这次影展的作品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社会意义和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影展的选片不考虑商业因素和驱动。本次影展将放映共约30部的中国独立电影,其中剧情片和纪录片在数量上约各占一半。在本次影展中,独立电影回顾部分将占据重要部分,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史上约20部影片将在本次影展中集中与观众见面。另外从2004年年底至今的10部具有代表意义的新作品也会展示。本届影展力图对中国的独立电影包括纪录片在内十多年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同时也是对最新作品的一个展示和期望。
我找了半天只有大头愿意和我一起去看。只是没有想到宋庄是如此之远,十分钟就到河北了,我和大头赶到已经快5点了。已经放了两部《许多大米》和《背鸭子的男孩》,下一场是六点半开始。我们就是开始在美术馆看展览,主要是些纪录图片。
李晓斌的首先引入眼帘,其实他的许多图片都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本书里附录过,阿城说,李晓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手头的东西特别多,随着自由度的加大,他会拿出更多的东西。于全兴的“贫困母亲”系列触目惊心,王征的“西海固”大气磅礴,有种让人不由自主投入的力量。唐浩武记载的是民工的日常生活,还有个付羽拍的妓女也挺有意思,这几个印象最深,其他的都记不住名字,主要是天黑了,看不清楚了。还需要提到的是吴高钟,他的作品是许多日常用品的装置,不如手电筒、钟摆、拆开的信、皮鞋、玩具枪,他在所有的物品上都沾上了许多黑毛,给人一种怪异的、毛骨悚然的感觉。老实说,我第一眼看到他的硕大无朋长满黑毛的手电筒,真的吓了一下,一开始还以为是个抽象的生殖崇拜呢。栗宪庭评价吴高钟的作品用了“悚然的记忆”一词,我觉得非常到位。
6:30电影准时放映,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是我并没有像有的人觉得很可悲,我觉得这样的艺术本来就是小众的,我很欣喜。《北京郊区》讲的就是宋庄的画家们的故事,情节事实上被淡化了,突出的是状态。真实的状态本身就具有打动人的力量,片中唯一有点刻意的地方是方建(音)在看守所里的地方翻滚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迁徙的画家——圆明园的艺术家们》是1995年拍的纪录片,10年之间变化真的很大,从圆明园到东坝河到宋庄,似乎也可以看出中国独立艺术家们的生存处境一步一步虽然艰难但是终于在改善。可惜片子太短,只有33分钟,导演胡杰在放完后说,许多素材丢失了,我怀疑是被抄走了,毕竟里面有许多有损社会主义“光辉形象”的地方。这个片子很粗燥,但是我看到艾莉轻柔地诉说自己的苦恼的时候,几乎要热泪盈眶。
看完片子出来,发现就我和大头,还有一个新认识的哥们三个人没有车,其他的人(当然也没几个)都开着车一溜烟走了。下起了小雨,天气很有些凉了,我想到宣传材料上特意设计的路线,给北大、清华、北语、电影学院、传媒大学一线开了专车,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来,真感觉有些滑稽。这年头文艺青年似乎成了个搞笑的名词,学生们都很务实了。(这一幕太似曾相识了,深有同感,我在参加m先生弄得“拥抱先疯”音乐会时,就是这种感觉,地下文化到底算什么?或为一帮衣食无忧者的饭后消遣,或是伪小资们凸现自己与众不同小众特口味时的道具,或为自诩先锋艺术家们自娱自乐的鸦片狂欢?而我仅是一个观察者!enlighten me!)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