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里达,欢迎指正探讨。
今天看了德里达,有这么一些感想。
德里达的解构和颠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哲学方面,颠倒了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哲学并非统率文学,而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哲学同样是表意不明的,隐喻性的。于是,“逻各斯”这个中心概念的被颠覆了,这个中心概念的具体所指成为虚无的一团。
二、语言学方面,对西方表音文字的颠覆。即颠倒了言语(声)与文字(字)的二元对立。文字不是对言语的补充,相反,言语是在文字的机制中形成的。也就是声是在字的前提下产生的(西方传统认为字是声的补充,而德里达则认为声之所以需要补充,是因为声本身并不完整,或者干脆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声是在作为补充的字的前提下产生的)。这是对西方表音文字的一种颠覆。
当然以上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因为字即代表文学,声即代表哲学(这么说是以求理解方便)。
而字,对于德里达来说是非常不靠谱的。德里达用踪迹来描述字。因为字的意思是以与其他字的互相差别来相互区别的。所以字本身没有意义。但最关键的是,一个字写出来的时候,其实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没写出来的字。这就是字的踪迹。于是这个字的意思就在这些没写出来的字之间飘来飘去。再也到达不了意思。
既然字是这样的,同理可推之于文本。所以一切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碎片组成的。
德里达创造的几个新词,如延异(同声异形),自然(删除号下的自然)。我个人觉得他的灵感完全来自于东方的象形文字。
个人觉得德里达是西哲史上最苦逼的人有木有,各种言不由衷,只能自己造新词。要对西方人阐述这个同音异形的“延异”得费多少工夫啊。
我的观点只是自己的初步感想,肯定会有很多错误,欢迎探讨指正啊。
德里达的解构和颠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哲学方面,颠倒了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哲学并非统率文学,而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哲学同样是表意不明的,隐喻性的。于是,“逻各斯”这个中心概念的被颠覆了,这个中心概念的具体所指成为虚无的一团。
二、语言学方面,对西方表音文字的颠覆。即颠倒了言语(声)与文字(字)的二元对立。文字不是对言语的补充,相反,言语是在文字的机制中形成的。也就是声是在字的前提下产生的(西方传统认为字是声的补充,而德里达则认为声之所以需要补充,是因为声本身并不完整,或者干脆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声是在作为补充的字的前提下产生的)。这是对西方表音文字的一种颠覆。
当然以上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因为字即代表文学,声即代表哲学(这么说是以求理解方便)。
而字,对于德里达来说是非常不靠谱的。德里达用踪迹来描述字。因为字的意思是以与其他字的互相差别来相互区别的。所以字本身没有意义。但最关键的是,一个字写出来的时候,其实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没写出来的字。这就是字的踪迹。于是这个字的意思就在这些没写出来的字之间飘来飘去。再也到达不了意思。
既然字是这样的,同理可推之于文本。所以一切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碎片组成的。
德里达创造的几个新词,如延异(同声异形),自然(删除号下的自然)。我个人觉得他的灵感完全来自于东方的象形文字。
个人觉得德里达是西哲史上最苦逼的人有木有,各种言不由衷,只能自己造新词。要对西方人阐述这个同音异形的“延异”得费多少工夫啊。
我的观点只是自己的初步感想,肯定会有很多错误,欢迎探讨指正啊。
-
海與暮良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3 2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