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有条河(一)——少年
我家门前有条河
河很小,在谷歌或者百度地图里,要点好几下鼠标才能看到,弯弯曲曲的一条细线。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练江河。
在北方,要是家门口有一条小河穿过,应该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这种感觉却不属于我。因为它早在我出生前的不知道哪年哪月就已经被污染了,与其说是一条河,更像是一条臭水沟,和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差不多,终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翻滚着白色的泡沫。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天河里滋生的大批的蚊子,铺天盖地的袭来。天一落黑,你就会发现你的头顶盘旋着一堆蚊子,打是打不完的。这时,如果你平心静气,忍得住叮咬,耐得住瘙痒,你就真的像那有光晕环绕的佛陀的,只不过他的身后是金光护体,而你则是蚊虫缠身。
当然,快乐还是有的,只要你忽视了河本身,你会拥有高高的河堤,废弃的水闸,已经好久不经过火车的铁路桥。河堤真的很高很宽,上面大概是可以走小汽车的,和小河真的很不相称。如果我说它是1975年那场水灾的杰作,你就明白了。它的上游就是板桥水库,河堤是水灾后修的。如果是春天,漫步在河堤上,春风拂面,杨柳依依,远处是大片的绿色麦田,近处是河堤上黄的白的小花。你会觉得,河水就是干净的,里面有鱼有虾,还有父辈口中相传的大鳖。当然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年少的我更关心的是一切能给我带来乐趣的东西,河堤两侧长着大片的茅草,春天它能长出能吃的像棉絮一样的东西,我会没黑没夜的去摘那种东西来吃。母亲警告说那东西吃多了大便会拉出棉絮来,我很害怕,因为我吃的实在太多了,连晚饭都不想吃了。我好像感觉到我的肚子里那些植物纤维在慢慢变成棉花,缠着我的肠子。我决定扔了我带回家的一大捆那种东西,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是没有零食这个概念的,而这些我辛苦采来的东西,就算是我的零食了。于是我留了一些大个的,偷偷藏在被窝里,冒着明天拉出棉絮的危险,准备夜里享用。第二天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大便,还特意看了一番,发现除了有一些没消化的植物纤维之外,找不到半点棉絮。于是,我又奔向了属于我的大片茅草地里了,躺在河堤半坡,吃着甘甜的“零食”,蓝天白云,我感到很幸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身体修长的蚂蚱,我们叫做“老扁”,找一根长长的茅草茎干,把捉到的老扁从身后颈部的甲壳下穿过去,像穿针一样,等慢慢的穿满了一长条,黄的绿的张牙舞爪的一大串,找一个河堤背风处,拾些干草,烧着吃。如果烧得恰到好处,吃上去会很脆很香,有时候家长一时发善心,会给你拿回家,用油炒了吃,那就是天上美味了。还有一种河堤上特有的大号蚂蚁,像苍蝇那么大,爬的很快。以及一种竹节状的“节节草”,一节一节的插上去,可以得到很长的一节,像现在益智游戏玩具一样。还有鹅吃了能多下蛋的“鹅儿食”黄花,有野鸡野鸭,兔子,刺猬,黄鼠狼。这是大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卖钱或者吃。对于年少的我,它们好像是和我一样的,是河岸边的游玩者,偶尔还会被对方吓一跳,然后各自散去。有一次,父亲不知从哪捉了一只刺猬,缩成了一个大刺球,看不到它的面目。据说它能够捉老鼠,我就把它放在了我们家的粮仓里。后来就再没发现它,老鼠还是整天夜里在屋顶乱窜。我想起了父亲给我讲的“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又想有那么多老鼠,刺猬怎么不愿意呆在我们家呢?
而水闸和铁路大概是大跃进时候的产物。上小学时,铁路上还是有火车通过的,五六节车厢的样子,但那时,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了。大人说那大家伙会吐火球,离得近的话,还会把人给吸走,就让我们不要靠近。所以每次上学经过铁路,都会既担心又兴奋。常常会学铁道游击队里面的动作,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看是否有火车来。但往往是,火车不会在你听得那个节点通过,而是当你发现时,它已经冒着烟气,轰鸣着缓缓驶来,此时你要么在离它远远的河堤上,要么在铁路中间一步踏一个枕木,边走边数。这时你会跑起来,想离它近点或者尽快离它远点。然后在一个自认为不会被火球烧到或者被火车带走的安全距离内,怀着崇敬的目光看着它,巨大的铁轮,撞击着铁轨,发出哐哐的巨响,火车头冒着嗤嗤的蒸汽。巨大的形体和声音伴着火车行驶的节奏,仿佛也在一下一下撞击着我年少的心。虽然它没有喷火球,也没有把我吸走(它行驶的很慢,游击队员大概很轻松就能爬上去),但它依然已经在我心中幻化成了一种龙一样的图腾。它好像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火车道那么长,不知道尽头在哪,它好像从天边来,又往天边去了,而它车厢里载的,该是哪个神话故事里的奇幻生活?而多年之后,当我踏上火车,远离故乡,去往天南海北,才发现,火车只是一个笨重的铁箱子,里面拥挤嘈杂,喜怒哀乐,不过是另一个人间现实罢了。但在内省深处,我却始终相信有那么一辆火车,它从天边来,又到天边去,还载了一个童话王国,曾经从我家门前的铁道上经过。
如果愿意走上几步路,在河的上游,你还会拥有一大片毛竹林,偶尔会有人看着,不让进。还是会有溜进去的时候的,挺拔直立的毛竹,上面遮天蔽日的全是竹叶,看不到天,脚下是厚厚的一层落叶,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春天还会看到硕大的竹笋从地下冒出来,尖尖的脑袋。我有时会想,要是有人不小心,摔倒扎在上面该怎么办呢?跟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看竹竿上人们刻下的字,就好像在旅游景点刻字是一样的。只不过竹竿太滑了,要刻上去会很费劲的,所以上面的字就显得笨拙丑陋了。多数是“XXX到此一游”,或者“XXX爱XXX”,“XXX恨XXX”之类的字句。我们也想在上面刻上字,当然不是“XXX爱XXX”了,只是想把我们的名字刻上去,但毕竟太小,技术还是不在行,刻了半天,只是在上面留下了歪歪扭扭“一二三”,就权做代表吧。我们不知道,毛竹是要一年一砍的,再美的字句来年也终究会和竹子一同倒下;我们也不知道在我们后来的课本里,有一个诗人还写过,“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我该庆幸我当时的笨拙,只是把“一二三”刻在了上面,而不是我的名字。
毛竹林的对岸,是一条比小河还要小的岔河,由于太小,就没有名字了。我们就叫它小岔河。它没有被污染。水很浅,只能没过脚踝,也很清,能看见水草,小鱼。鱼虾太小了,我们主要是捉螃蟹,河岸的洞里,不是很大的洞,再大些就可能是癞蛤蟆或者蛇的洞穴了。那个小铲子,一点一点的往洞的深处掘进,幸运的话,就会在洞底发现一只螃蟹,吐着泡泡。忙扔掉铲子,用手去抓(那一刻,你根本不会去想它还有一双大夹钳)。你伸出手,它伸出前爪,被夹者啊的一声把手抽出,螃蟹也便跟着出来了。所幸的是螃蟹都很小,夹一下是没什么事的。据说有人挖到过蛇的洞穴,还被咬了,万幸的是我们没有遇到过。捉回去的螃蟹要是少的话,就拿个罐头瓶,装些清水,放几块石头,把螃蟹放进去养起来。孩子的热情往往是短暂的,观察了几天,发现螃蟹一动不动,就不再管了,忙别的事情去了。没有饵料,螃蟹多半会悄悄地死掉的,有时突然想起来还养着一只螃蟹呢,等你再去找时,瓶子里空空的,螃蟹已经不见了。或许是母亲把螃蟹给鸭吃了,或者螃蟹在某一个夜里,使出全身力气,奋力一跃逃走了,或者真的被传说中的河里的大鳖,白路神,黑路神之类的鬼怪给拿走了?螃蟹要是再多一些,大人就会给在锅里面炕一下,两面焦黄,闻起来很香,更好一点,就用油炸了吃,这是极少的情况,大人不会为了几个螃蟹而劳师动众的。大概是小岔河里的水浅且贫,螃蟹自比不过阳澄湖的大闸蟹,我感觉螃蟹吃起来并不怎么好吃,像嚼烤熟的骨头。
\*我家门前有条河(二)——魔幻*\
河很小,在谷歌或者百度地图里,要点好几下鼠标才能看到,弯弯曲曲的一条细线。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练江河。
在北方,要是家门口有一条小河穿过,应该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这种感觉却不属于我。因为它早在我出生前的不知道哪年哪月就已经被污染了,与其说是一条河,更像是一条臭水沟,和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差不多,终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翻滚着白色的泡沫。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天河里滋生的大批的蚊子,铺天盖地的袭来。天一落黑,你就会发现你的头顶盘旋着一堆蚊子,打是打不完的。这时,如果你平心静气,忍得住叮咬,耐得住瘙痒,你就真的像那有光晕环绕的佛陀的,只不过他的身后是金光护体,而你则是蚊虫缠身。
当然,快乐还是有的,只要你忽视了河本身,你会拥有高高的河堤,废弃的水闸,已经好久不经过火车的铁路桥。河堤真的很高很宽,上面大概是可以走小汽车的,和小河真的很不相称。如果我说它是1975年那场水灾的杰作,你就明白了。它的上游就是板桥水库,河堤是水灾后修的。如果是春天,漫步在河堤上,春风拂面,杨柳依依,远处是大片的绿色麦田,近处是河堤上黄的白的小花。你会觉得,河水就是干净的,里面有鱼有虾,还有父辈口中相传的大鳖。当然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年少的我更关心的是一切能给我带来乐趣的东西,河堤两侧长着大片的茅草,春天它能长出能吃的像棉絮一样的东西,我会没黑没夜的去摘那种东西来吃。母亲警告说那东西吃多了大便会拉出棉絮来,我很害怕,因为我吃的实在太多了,连晚饭都不想吃了。我好像感觉到我的肚子里那些植物纤维在慢慢变成棉花,缠着我的肠子。我决定扔了我带回家的一大捆那种东西,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是没有零食这个概念的,而这些我辛苦采来的东西,就算是我的零食了。于是我留了一些大个的,偷偷藏在被窝里,冒着明天拉出棉絮的危险,准备夜里享用。第二天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大便,还特意看了一番,发现除了有一些没消化的植物纤维之外,找不到半点棉絮。于是,我又奔向了属于我的大片茅草地里了,躺在河堤半坡,吃着甘甜的“零食”,蓝天白云,我感到很幸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身体修长的蚂蚱,我们叫做“老扁”,找一根长长的茅草茎干,把捉到的老扁从身后颈部的甲壳下穿过去,像穿针一样,等慢慢的穿满了一长条,黄的绿的张牙舞爪的一大串,找一个河堤背风处,拾些干草,烧着吃。如果烧得恰到好处,吃上去会很脆很香,有时候家长一时发善心,会给你拿回家,用油炒了吃,那就是天上美味了。还有一种河堤上特有的大号蚂蚁,像苍蝇那么大,爬的很快。以及一种竹节状的“节节草”,一节一节的插上去,可以得到很长的一节,像现在益智游戏玩具一样。还有鹅吃了能多下蛋的“鹅儿食”黄花,有野鸡野鸭,兔子,刺猬,黄鼠狼。这是大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卖钱或者吃。对于年少的我,它们好像是和我一样的,是河岸边的游玩者,偶尔还会被对方吓一跳,然后各自散去。有一次,父亲不知从哪捉了一只刺猬,缩成了一个大刺球,看不到它的面目。据说它能够捉老鼠,我就把它放在了我们家的粮仓里。后来就再没发现它,老鼠还是整天夜里在屋顶乱窜。我想起了父亲给我讲的“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又想有那么多老鼠,刺猬怎么不愿意呆在我们家呢?
而水闸和铁路大概是大跃进时候的产物。上小学时,铁路上还是有火车通过的,五六节车厢的样子,但那时,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了。大人说那大家伙会吐火球,离得近的话,还会把人给吸走,就让我们不要靠近。所以每次上学经过铁路,都会既担心又兴奋。常常会学铁道游击队里面的动作,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看是否有火车来。但往往是,火车不会在你听得那个节点通过,而是当你发现时,它已经冒着烟气,轰鸣着缓缓驶来,此时你要么在离它远远的河堤上,要么在铁路中间一步踏一个枕木,边走边数。这时你会跑起来,想离它近点或者尽快离它远点。然后在一个自认为不会被火球烧到或者被火车带走的安全距离内,怀着崇敬的目光看着它,巨大的铁轮,撞击着铁轨,发出哐哐的巨响,火车头冒着嗤嗤的蒸汽。巨大的形体和声音伴着火车行驶的节奏,仿佛也在一下一下撞击着我年少的心。虽然它没有喷火球,也没有把我吸走(它行驶的很慢,游击队员大概很轻松就能爬上去),但它依然已经在我心中幻化成了一种龙一样的图腾。它好像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火车道那么长,不知道尽头在哪,它好像从天边来,又往天边去了,而它车厢里载的,该是哪个神话故事里的奇幻生活?而多年之后,当我踏上火车,远离故乡,去往天南海北,才发现,火车只是一个笨重的铁箱子,里面拥挤嘈杂,喜怒哀乐,不过是另一个人间现实罢了。但在内省深处,我却始终相信有那么一辆火车,它从天边来,又到天边去,还载了一个童话王国,曾经从我家门前的铁道上经过。
如果愿意走上几步路,在河的上游,你还会拥有一大片毛竹林,偶尔会有人看着,不让进。还是会有溜进去的时候的,挺拔直立的毛竹,上面遮天蔽日的全是竹叶,看不到天,脚下是厚厚的一层落叶,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春天还会看到硕大的竹笋从地下冒出来,尖尖的脑袋。我有时会想,要是有人不小心,摔倒扎在上面该怎么办呢?跟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看竹竿上人们刻下的字,就好像在旅游景点刻字是一样的。只不过竹竿太滑了,要刻上去会很费劲的,所以上面的字就显得笨拙丑陋了。多数是“XXX到此一游”,或者“XXX爱XXX”,“XXX恨XXX”之类的字句。我们也想在上面刻上字,当然不是“XXX爱XXX”了,只是想把我们的名字刻上去,但毕竟太小,技术还是不在行,刻了半天,只是在上面留下了歪歪扭扭“一二三”,就权做代表吧。我们不知道,毛竹是要一年一砍的,再美的字句来年也终究会和竹子一同倒下;我们也不知道在我们后来的课本里,有一个诗人还写过,“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我该庆幸我当时的笨拙,只是把“一二三”刻在了上面,而不是我的名字。
毛竹林的对岸,是一条比小河还要小的岔河,由于太小,就没有名字了。我们就叫它小岔河。它没有被污染。水很浅,只能没过脚踝,也很清,能看见水草,小鱼。鱼虾太小了,我们主要是捉螃蟹,河岸的洞里,不是很大的洞,再大些就可能是癞蛤蟆或者蛇的洞穴了。那个小铲子,一点一点的往洞的深处掘进,幸运的话,就会在洞底发现一只螃蟹,吐着泡泡。忙扔掉铲子,用手去抓(那一刻,你根本不会去想它还有一双大夹钳)。你伸出手,它伸出前爪,被夹者啊的一声把手抽出,螃蟹也便跟着出来了。所幸的是螃蟹都很小,夹一下是没什么事的。据说有人挖到过蛇的洞穴,还被咬了,万幸的是我们没有遇到过。捉回去的螃蟹要是少的话,就拿个罐头瓶,装些清水,放几块石头,把螃蟹放进去养起来。孩子的热情往往是短暂的,观察了几天,发现螃蟹一动不动,就不再管了,忙别的事情去了。没有饵料,螃蟹多半会悄悄地死掉的,有时突然想起来还养着一只螃蟹呢,等你再去找时,瓶子里空空的,螃蟹已经不见了。或许是母亲把螃蟹给鸭吃了,或者螃蟹在某一个夜里,使出全身力气,奋力一跃逃走了,或者真的被传说中的河里的大鳖,白路神,黑路神之类的鬼怪给拿走了?螃蟹要是再多一些,大人就会给在锅里面炕一下,两面焦黄,闻起来很香,更好一点,就用油炸了吃,这是极少的情况,大人不会为了几个螃蟹而劳师动众的。大概是小岔河里的水浅且贫,螃蟹自比不过阳澄湖的大闸蟹,我感觉螃蟹吃起来并不怎么好吃,像嚼烤熟的骨头。
\*我家门前有条河(二)——魔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