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偶然翻到卢安克的一篇文字,那个曾经反复追问自己、想要得到解答的问题——这样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又来到面前。你因何而生?你以何为生?你是不是有智慧去选择一种利己利人的生活方式?你有没有能力将自己的选择贯彻到生命最后的时光?
卢安克说,生命长远,可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可是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像在漆黑的夜里突然得到一束光的照亮。
在福州酷热的天气里,每周一次的华德福读书会是心灵最大的疗养地。那段时间,一有空就到各个网站上到处搜罗,几乎下载了卢安克全部的书籍——《非目的行为》《孩子成长的力量》《生命本能之花》《适合人类的教育》等等,还有和斯坦纳•鲁道夫的人智学相关的一些内容,以及吴蓓老师有关华德福教育的一些入门书籍。
当时身为老师的我,无比热烈地迷恋着华德福教育。为了见识真正的华德福幼稚园,身上只有四百块钱的我,从福州乘动车跑到厦门,为了省钱第一次逃掉车票。回来之后,身上的钱怎样节省都不够吃饭,到发工资时身上还剩下两块多钱,一个面包管我一天的肚子。那一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成都华德福学校做志愿者。
狂热的迷恋让我把生活的温饱都置之度外,为什么?因为华德福呈现出一种与现行教育完全不同的东西,与我曾经受过的教育大相径庭。如今,我虽然不能清楚明白地向人阐述华德福教育注重的是什么,但是我藉此知道一个人灵心的健康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管伟大还是平凡,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可以享受到生命点滴的馈赠,那他就拥有生活的智慧。
世界之大,无穷变幻,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可以告诉你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最好的也不过是教会你如何学习——从生活实践、各类书籍中。而心智的健康、完善并不常常为我们的教育所关注,或许是因为它没有指标可以衡量,更不能直接拿来歌功颂德。
作为一个河南的学生,熬灯苦读贯穿我全部的青春。从初中开始,深夜十一二点不睡,凌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读书。到高中,有时候竟至于看书看到凌晨一点多,早上四五点起床。昏黄的路灯,燃烧的蜡烛,彻骨的寒风,酸痛的眼睛,是永远不会褪色的画面。成绩优秀是学业最终的指向,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自理能力差,性子偏激,心胸狭窄,从不愿分享和助人,这一切都能被人接受。只要你的学习名次被众人认可,能让父母骄傲。
如果没有后来成绩的百般不如意,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虑很多、尝试很多。记忆特别深的一件事,高二开始,成绩下滑,一学期要比别人多交500块的学费。对我家来说,这算得上一笔巨款。当时妈妈跟邻居说话时的表情彻底刺痛我的心,在灯光照不到的黑暗中我哽咽无声地哭着。但上帝是公平的,他让你失去一些东西,同时必定也会有所补偿。他只是想让我拐个弯,去看看更多的东西。一帆风顺太容易毁掉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多样性以及非同寻常的体验和感受。
年少的我继续在各种课本和习题里浸泡,心里却布满怀疑。终于读到大学,母校中国矿业大学虽然不是特别有名气,却也在211、985之列,可能也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而我却经常挂科,甚至在大二的时候一度萌生退学的念头。那时候逃课是家常便饭,别人在教室里听课,我却跑到图书馆看书,宗教、社会、心理、文学……什么都看,我只想找到一个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要不停地满足他人的期望,不断地去给自己施加压力。难道这一世的存在就是为了自我之外的东西吗?为什么我不能关心自己的兴趣、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我遵循内心的渴望去努力的时候,别人简直当做天方夜谭。难道大家都不在乎一个人的心是不是真的健康、丰富,可以进退适时、取舍得当,能够感恩、惜福?
我始终觉得最好的生活并不是占有多少财富、拥有多少权利,甚至也不一定多么成功。你可以让所有人开心、所有人羡慕,唯独不能让自己满意,你仍然是生活的失败者。能够让自己幸福同时也让别人快乐才算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尽管还有那么多人用一直沿袭下来的观点判断成败得失、选择生活方式,但我毕竟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束河1211
卢安克说,生命长远,可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可是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像在漆黑的夜里突然得到一束光的照亮。
在福州酷热的天气里,每周一次的华德福读书会是心灵最大的疗养地。那段时间,一有空就到各个网站上到处搜罗,几乎下载了卢安克全部的书籍——《非目的行为》《孩子成长的力量》《生命本能之花》《适合人类的教育》等等,还有和斯坦纳•鲁道夫的人智学相关的一些内容,以及吴蓓老师有关华德福教育的一些入门书籍。
当时身为老师的我,无比热烈地迷恋着华德福教育。为了见识真正的华德福幼稚园,身上只有四百块钱的我,从福州乘动车跑到厦门,为了省钱第一次逃掉车票。回来之后,身上的钱怎样节省都不够吃饭,到发工资时身上还剩下两块多钱,一个面包管我一天的肚子。那一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成都华德福学校做志愿者。
狂热的迷恋让我把生活的温饱都置之度外,为什么?因为华德福呈现出一种与现行教育完全不同的东西,与我曾经受过的教育大相径庭。如今,我虽然不能清楚明白地向人阐述华德福教育注重的是什么,但是我藉此知道一个人灵心的健康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管伟大还是平凡,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可以享受到生命点滴的馈赠,那他就拥有生活的智慧。
世界之大,无穷变幻,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可以告诉你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最好的也不过是教会你如何学习——从生活实践、各类书籍中。而心智的健康、完善并不常常为我们的教育所关注,或许是因为它没有指标可以衡量,更不能直接拿来歌功颂德。
作为一个河南的学生,熬灯苦读贯穿我全部的青春。从初中开始,深夜十一二点不睡,凌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读书。到高中,有时候竟至于看书看到凌晨一点多,早上四五点起床。昏黄的路灯,燃烧的蜡烛,彻骨的寒风,酸痛的眼睛,是永远不会褪色的画面。成绩优秀是学业最终的指向,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自理能力差,性子偏激,心胸狭窄,从不愿分享和助人,这一切都能被人接受。只要你的学习名次被众人认可,能让父母骄傲。
如果没有后来成绩的百般不如意,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虑很多、尝试很多。记忆特别深的一件事,高二开始,成绩下滑,一学期要比别人多交500块的学费。对我家来说,这算得上一笔巨款。当时妈妈跟邻居说话时的表情彻底刺痛我的心,在灯光照不到的黑暗中我哽咽无声地哭着。但上帝是公平的,他让你失去一些东西,同时必定也会有所补偿。他只是想让我拐个弯,去看看更多的东西。一帆风顺太容易毁掉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多样性以及非同寻常的体验和感受。
年少的我继续在各种课本和习题里浸泡,心里却布满怀疑。终于读到大学,母校中国矿业大学虽然不是特别有名气,却也在211、985之列,可能也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而我却经常挂科,甚至在大二的时候一度萌生退学的念头。那时候逃课是家常便饭,别人在教室里听课,我却跑到图书馆看书,宗教、社会、心理、文学……什么都看,我只想找到一个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要不停地满足他人的期望,不断地去给自己施加压力。难道这一世的存在就是为了自我之外的东西吗?为什么我不能关心自己的兴趣、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我遵循内心的渴望去努力的时候,别人简直当做天方夜谭。难道大家都不在乎一个人的心是不是真的健康、丰富,可以进退适时、取舍得当,能够感恩、惜福?
我始终觉得最好的生活并不是占有多少财富、拥有多少权利,甚至也不一定多么成功。你可以让所有人开心、所有人羡慕,唯独不能让自己满意,你仍然是生活的失败者。能够让自己幸福同时也让别人快乐才算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尽管还有那么多人用一直沿袭下来的观点判断成败得失、选择生活方式,但我毕竟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束河121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