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声声中渐行渐远的东林书院
每每经过东林书院,所能见的,仅是车水马龙中,静静伫立道旁的一座小小石坊,虽然突兀,却从不曾想去观瞻一番,有时候会觉得很奇怪,这座现今如大工地一般的江南小城,连书报亭也无容身之处,却有着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亦影响最为深远的东林书院。
还是要从那幅千古名联谈起。
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于1604年重修北宋杨时所创的东林书院,并撰写了这幅对联,但却不知也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段公案。黄仁宇先生对于东林党人的产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曾有这样的解释:
“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党的人,发愤要力挽狂澜。他们的理想是,精神上的领导力量可以在皇帝的宝座之外建树。他们从小熟读《四书》和朱高的注释,确认一个有教养的君子决无消极退让和放弃职责的可能,需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这些以君子自诩的人物,不论在朝在野,总是标榜自己的品德,而指斥和他们不合的为小人。”
张居正在任时推行“万历新政”,几乎仅凭一己之力,挽大明于危亡,无愧为最伟大的政治家,但是接手一个天才的工作,其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后张居正时代的大明王朝,首先是皇帝因立嗣而开始的消极怠工,然后是几乎停滞而仅靠惯性运作的政府机构,锐意创新在这个政府中消失了,但是贪腐与渎职,却如病毒般蔓延,而身处江南,衣食无忧的士绅,便开始了一轮新的奋斗。
顾宪成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历朝看破官场腐败的人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大多会选择归隐山林,去做他的闲云野鹤,但是,深受程朱理学熏陶,又近有王阳明做榜样的顾宪成,却选择在书院议政,有官方背景,又颇有声望的他,便开创了东林议政之风。从现代角度看来,没有高度的行政效率,政府的行政职能所能依靠的,就仅仅剩下道德观念了,历朝历代大抵如是,于是,提倡以个人修养为准则来衡量政事,来标榜自身的思想,也就成了东林议政的核心,而这同时,也为后世埋下了祸根,天启朝党争的风波,多在于评价个人素质而全然不顾现实情况。
不幸的是,他们遇到的对手叫做魏忠贤。
二,
天启初年,首辅叶向高也是东林党人,但是与皇帝的乳娘客氏相互勾结的魏忠贤,迅速把握了朝政,并且利用手中的东厂与锦衣卫,严密把控反对者。而此时的东林党人,遍布朝野,迅速开始了抗争。
在这段纷争中,东林党人集体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便是东林书院乃至东林党人的影响直至今日的根本。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杨涟。
杨涟下狱之后所经历的严刑,残酷至极,就是在其死后,魏忠贤还取出喉骨,焚之而后快。虽然即使就在这个时候,东林党人行事也有失偏颇,而魏忠贤主政也并不是全无建树,但是,杨涟等人身负之正气,已足以浩然天地间了,这是文人的正气啊!
千百年来,国人所一直激赏的,但却又极度缺失的正气,在明末,被集体呈现了。自屈原开始,这样的人物都被不断的歌颂着,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等,但是,没有哪一个时代会有如明末这样出现的如此密集,这也正说明,东林书院之风,对当时影响之深远,而正因此而更显可贵。
东林党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高攀龙,在锦衣卫前往捉拿之际,投水自尽,而他于投水之前,不忘嘱咐家人料理锦衣卫的盘缠,忠诚至此,也算是独一份了。反观政府,对于这样的官员竟不遗余力的扫除,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但是,虽然其正,其忠足以光耀千秋,其弊却同样不能忽视。明朝后期最重要的宁远战场主帅更替频繁,也正是因为党争的缘故,导致军事政策无法延续,军事行动无法协调,最终酿成千古遗恨,而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也只能是功败垂成。可追究其原因,却又那么无足轻重。如袁崇焕,就因为魏忠贤主政期间为其建造生祠,而诬为阉党,可在今日看来,这仅仅是寻求支持的一点点手段罢了。东林党人对官员个人品质的要求,已过于苛刻,就如同顾诚先生《南明史》所言,“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全然不顾实情,此一条,为祸甚广。
三,
亡明未是东林罪,为有书生作党魁。---梁启超
进入崇祯年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大车,已是深陷泥沼,行将覆没了。
关于明朝的覆亡,掺杂着许多必然偶然的原因,明末各种势力交替登场,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多尔衮,甚至是鼠疫,但大多数人都同意党争对明政府的正常运作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与阉党争斗的之前之后,东林党人也和浙党,楚党,齐党,陕党等等,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斗,原因亦仅在于非东林而已。
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夏允彝《幸存录》
作为复社与几社的成员,他们在当时就看出东林人的局限性,虽然他们的主体思想也是继承了东林党的衣钵的。所以说,书生的视野有其相当的局限性。虽然历代也有一些特殊的人,如北宋名相范仲淹,南宋采石矶之战的领导者虞允文,如大明圣贤,堪称全能大儒的王守仁。但是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有的文官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可以领导仓粹集合的民兵固守孤城,最后杀身成仁;有的文官不顾况暑疫疾,和民夫同饮食、共起居,在洪水的威胁下抢救危险的河堤。这些好处当然不应抹杀,然则它们带有冲动性质,也多个人成分,而且常常和紧急情况一起出现。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家。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
但是可悲的是,在前有孔孟,中有董仲舒,后有程朱的封建王朝更迭中,我们恰恰是依赖于此。而此时,在明末,却没有这样杰出的人物出现了,于是,东林党人及其继承者,所能书写的,只有悲壮的抗争。
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史可法
作为左光斗的弟子,史可法于扬州兵败殉国,也算是东林党人及其继承者在大明覆亡时期的一个典范了,其他的如陈子龙,夏完淳,张煌言等等,不可尽数,在捍卫大明的战斗,先后舍身,也可视为东林党人忠贞的完美诠释。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群东林党人的拥趸,他们的抗争延续到清初并有更深刻的发展。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提及东林党人后期的两个领袖人物,刘宗周与黄道周,“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确实,在南明小朝廷短暂的抗争过程中,这些大儒尽显迂腐而不能与敌人争锋于沙场,但是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来抗争,刘宗周绝食近两旬而死,而顾炎武,黄宗羲等,则将抗争延续,以至于后来严格的思考,审视明朝败亡的原因,乃至整个社会问题的根源。
不过,局限性还是显而易见。黄宗羲对于夏允彝的谴责,是如此回答:“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这也是历史的局限。
四,
还有一群特殊的人。
前段时间,曾有一部小众电影《柳如是》上映,其中自然不能回避陈子龙与钱谦益,电影从女性的角度描述钱谦益投敌变节的事实,也掺杂了现代人的角度,言及钱的投敌,其动机是不可以演绎另一个“扬州十日”,以致于保护中华民族文脉的延续,但也没有回避钱“水太冷”的怯懦,但我觉得,倒可以简单一些,文人之中,自古节气与懦弱一直并生,有那么一群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者,自然会有一批源于求生本性而屈服的人,个中不乏钱谦益,吴伟业等文化大家。
我们不能苛责古人,试想如果我们面临这样的危亡,又能怎样?但是,他们没能延续中华文脉,反而使得东林党运动最终落幕。
五,
东林党人于抗清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英勇,可以用文天祥的一句话来概括:
父不幸有疾,虽明知不可为,岂有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可救,则天命也。
东林党诞生于江南,明末抗争激烈的,也集中存在于江南,这里并不贫穷,民风也不彪悍,但是这些人,却为了道德而前仆后继,堪称中国文化的最后的抗争,为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延续,做着无力的抗争。
今日的东林书院,斜阳下,一抹残红依旧。。。。。。
还是要从那幅千古名联谈起。
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于1604年重修北宋杨时所创的东林书院,并撰写了这幅对联,但却不知也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段公案。黄仁宇先生对于东林党人的产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曾有这样的解释:
“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党的人,发愤要力挽狂澜。他们的理想是,精神上的领导力量可以在皇帝的宝座之外建树。他们从小熟读《四书》和朱高的注释,确认一个有教养的君子决无消极退让和放弃职责的可能,需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这些以君子自诩的人物,不论在朝在野,总是标榜自己的品德,而指斥和他们不合的为小人。”
张居正在任时推行“万历新政”,几乎仅凭一己之力,挽大明于危亡,无愧为最伟大的政治家,但是接手一个天才的工作,其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后张居正时代的大明王朝,首先是皇帝因立嗣而开始的消极怠工,然后是几乎停滞而仅靠惯性运作的政府机构,锐意创新在这个政府中消失了,但是贪腐与渎职,却如病毒般蔓延,而身处江南,衣食无忧的士绅,便开始了一轮新的奋斗。
顾宪成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历朝看破官场腐败的人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大多会选择归隐山林,去做他的闲云野鹤,但是,深受程朱理学熏陶,又近有王阳明做榜样的顾宪成,却选择在书院议政,有官方背景,又颇有声望的他,便开创了东林议政之风。从现代角度看来,没有高度的行政效率,政府的行政职能所能依靠的,就仅仅剩下道德观念了,历朝历代大抵如是,于是,提倡以个人修养为准则来衡量政事,来标榜自身的思想,也就成了东林议政的核心,而这同时,也为后世埋下了祸根,天启朝党争的风波,多在于评价个人素质而全然不顾现实情况。
不幸的是,他们遇到的对手叫做魏忠贤。
二,
天启初年,首辅叶向高也是东林党人,但是与皇帝的乳娘客氏相互勾结的魏忠贤,迅速把握了朝政,并且利用手中的东厂与锦衣卫,严密把控反对者。而此时的东林党人,遍布朝野,迅速开始了抗争。
在这段纷争中,东林党人集体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便是东林书院乃至东林党人的影响直至今日的根本。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杨涟。
杨涟下狱之后所经历的严刑,残酷至极,就是在其死后,魏忠贤还取出喉骨,焚之而后快。虽然即使就在这个时候,东林党人行事也有失偏颇,而魏忠贤主政也并不是全无建树,但是,杨涟等人身负之正气,已足以浩然天地间了,这是文人的正气啊!
千百年来,国人所一直激赏的,但却又极度缺失的正气,在明末,被集体呈现了。自屈原开始,这样的人物都被不断的歌颂着,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等,但是,没有哪一个时代会有如明末这样出现的如此密集,这也正说明,东林书院之风,对当时影响之深远,而正因此而更显可贵。
东林党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高攀龙,在锦衣卫前往捉拿之际,投水自尽,而他于投水之前,不忘嘱咐家人料理锦衣卫的盘缠,忠诚至此,也算是独一份了。反观政府,对于这样的官员竟不遗余力的扫除,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但是,虽然其正,其忠足以光耀千秋,其弊却同样不能忽视。明朝后期最重要的宁远战场主帅更替频繁,也正是因为党争的缘故,导致军事政策无法延续,军事行动无法协调,最终酿成千古遗恨,而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也只能是功败垂成。可追究其原因,却又那么无足轻重。如袁崇焕,就因为魏忠贤主政期间为其建造生祠,而诬为阉党,可在今日看来,这仅仅是寻求支持的一点点手段罢了。东林党人对官员个人品质的要求,已过于苛刻,就如同顾诚先生《南明史》所言,“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全然不顾实情,此一条,为祸甚广。
三,
亡明未是东林罪,为有书生作党魁。---梁启超
进入崇祯年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大车,已是深陷泥沼,行将覆没了。
关于明朝的覆亡,掺杂着许多必然偶然的原因,明末各种势力交替登场,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多尔衮,甚至是鼠疫,但大多数人都同意党争对明政府的正常运作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与阉党争斗的之前之后,东林党人也和浙党,楚党,齐党,陕党等等,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斗,原因亦仅在于非东林而已。
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夏允彝《幸存录》
作为复社与几社的成员,他们在当时就看出东林人的局限性,虽然他们的主体思想也是继承了东林党的衣钵的。所以说,书生的视野有其相当的局限性。虽然历代也有一些特殊的人,如北宋名相范仲淹,南宋采石矶之战的领导者虞允文,如大明圣贤,堪称全能大儒的王守仁。但是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有的文官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可以领导仓粹集合的民兵固守孤城,最后杀身成仁;有的文官不顾况暑疫疾,和民夫同饮食、共起居,在洪水的威胁下抢救危险的河堤。这些好处当然不应抹杀,然则它们带有冲动性质,也多个人成分,而且常常和紧急情况一起出现。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家。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
但是可悲的是,在前有孔孟,中有董仲舒,后有程朱的封建王朝更迭中,我们恰恰是依赖于此。而此时,在明末,却没有这样杰出的人物出现了,于是,东林党人及其继承者,所能书写的,只有悲壮的抗争。
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史可法
作为左光斗的弟子,史可法于扬州兵败殉国,也算是东林党人及其继承者在大明覆亡时期的一个典范了,其他的如陈子龙,夏完淳,张煌言等等,不可尽数,在捍卫大明的战斗,先后舍身,也可视为东林党人忠贞的完美诠释。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群东林党人的拥趸,他们的抗争延续到清初并有更深刻的发展。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提及东林党人后期的两个领袖人物,刘宗周与黄道周,“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确实,在南明小朝廷短暂的抗争过程中,这些大儒尽显迂腐而不能与敌人争锋于沙场,但是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来抗争,刘宗周绝食近两旬而死,而顾炎武,黄宗羲等,则将抗争延续,以至于后来严格的思考,审视明朝败亡的原因,乃至整个社会问题的根源。
不过,局限性还是显而易见。黄宗羲对于夏允彝的谴责,是如此回答:“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这也是历史的局限。
四,
还有一群特殊的人。
前段时间,曾有一部小众电影《柳如是》上映,其中自然不能回避陈子龙与钱谦益,电影从女性的角度描述钱谦益投敌变节的事实,也掺杂了现代人的角度,言及钱的投敌,其动机是不可以演绎另一个“扬州十日”,以致于保护中华民族文脉的延续,但也没有回避钱“水太冷”的怯懦,但我觉得,倒可以简单一些,文人之中,自古节气与懦弱一直并生,有那么一群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者,自然会有一批源于求生本性而屈服的人,个中不乏钱谦益,吴伟业等文化大家。
我们不能苛责古人,试想如果我们面临这样的危亡,又能怎样?但是,他们没能延续中华文脉,反而使得东林党运动最终落幕。
五,
东林党人于抗清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英勇,可以用文天祥的一句话来概括:
父不幸有疾,虽明知不可为,岂有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可救,则天命也。
东林党诞生于江南,明末抗争激烈的,也集中存在于江南,这里并不贫穷,民风也不彪悍,但是这些人,却为了道德而前仆后继,堪称中国文化的最后的抗争,为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延续,做着无力的抗争。
今日的东林书院,斜阳下,一抹残红依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