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见
这周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练习了一个案例。老师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也在想,我会怎么问,我会关注哪些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误判,我总是假设那些动机不足的人是因为过度保护,而不是因为忽略或者抛弃。而且我对自我设障的行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鄙视。
这大概是一种人格缺陷或者心理设定。
首先,我觉得,如果外界忽视了你,你绝没有理由再忽视你自己。
我不甚喜欢尼采的超人哲学,觉得主宰世界是武断而幼稚的,所以神的形象总是大爱,甚至派自己的儿子替世人受难,如果没有这么大的牺牲,人们大概不会相信祂全善,因此可能也不会相信祂全知和全能。从知识和技能上,人们很难信服某个人寰宇第一,但是善良,只要你能深刻同情并祝福每一个人,似乎就有可能。
但是对于每一个人类自己,你似乎可以主宰自己的小宇宙。我是一直相信这一点。没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而存在的一定有它的理由。动机是很复杂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残忍却也合理。人际之间可能还涉及多个小宇宙的契合,可是对自己,人类应该最清楚激发自己能量的方式。
因此,愈是被他人忽略,愈需要努力取悦自己,不是自怜自艾的取悦,是让能获得心绪宁静和力量的取悦。
自我设障的逻辑如出一辙。我觉得我的道德观几乎同时软弱和强硬。对弱者我几乎是无条件的同情,对颓废和懒惰几乎是无条件愤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是多么懂我。
在成长经验的磨练里,我逐渐有些趋于中间地带,对于弱者我开始思考为何只此,对于颓废
我也开始接受这是他人的选择而已。
这样的成长经验和见过识广有关,也和自己人格分裂的逐渐统一有关。
昨天好友聚会,我们说到那些人,似乎兜兜转转,都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白富美说:“是啊,谁活得那么拧巴?”
研究生毕业快三年了,这帮当时对电影热忱到满研究生院折腾的人,也开始懂得生活的厉害之处,各自以某种姿势像水墨一样晕开,避开要害,能在某个晴天的午后聊天八卦玩桌游,感觉很舒服。
我最近才想到,自己其实一直很拧巴,总是期待一个更好的远方,从不懂得珍惜当下,永远在为更好的明天做准备,在当下,我是一个尽力的好演员。可是,对于明天,我永远是个彼得.潘。
大学时代,最迷存在主义,懂得存在完全取决于选择的力量,以及一路上与阻力的较量。
研究生时,一个班聚回来的路上,我在大沙河的桥上,看到醉酒躺在地上大笑的同学,突然明白,现象就是现象本身。而我,只有做大地,才能接纳所有的醉汉和哲学家。
最近几期的《看见》采访了李安和林书豪,两个人都表达了:天分其实就一种固执。李安是生活白痴,拍起电影来却有无数表达;传说林书豪小时候为了要一个东西,都会拿自己的头去撞墙。
显然,我更喜欢李安的固执。李安说内心里有一种东西需要表达。在我看来,柴静略带谄媚地问:是那种咆哮的冲动么?——一般人的理解都会跟成功欲望扯上或多或少的关联,总是要争取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李安说,不是那种,是一种野性。
我觉得我大概理解这样的状态,有一种于兵荒马乱中仿佛无人之阵的野性,不是挥刀弄枪的野性,而是一种运筹帷幄的野性。有本能,有思考,有悲悯,当然也有克制,清高和期待。
大概五年前,我在博客里说过:小情小调终将过去。
如今,我依然如此,只是,我好像更懂得了生活想要交待的东西。
起码,我知道,以后遇到动机不足的人,我不再预设他/她是个被过度保护或过度忽略的人,而首先相信他/她需要并能够成为自己愿意成为的人,不管我有没有起到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误判,我总是假设那些动机不足的人是因为过度保护,而不是因为忽略或者抛弃。而且我对自我设障的行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鄙视。
这大概是一种人格缺陷或者心理设定。
首先,我觉得,如果外界忽视了你,你绝没有理由再忽视你自己。
我不甚喜欢尼采的超人哲学,觉得主宰世界是武断而幼稚的,所以神的形象总是大爱,甚至派自己的儿子替世人受难,如果没有这么大的牺牲,人们大概不会相信祂全善,因此可能也不会相信祂全知和全能。从知识和技能上,人们很难信服某个人寰宇第一,但是善良,只要你能深刻同情并祝福每一个人,似乎就有可能。
但是对于每一个人类自己,你似乎可以主宰自己的小宇宙。我是一直相信这一点。没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而存在的一定有它的理由。动机是很复杂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残忍却也合理。人际之间可能还涉及多个小宇宙的契合,可是对自己,人类应该最清楚激发自己能量的方式。
因此,愈是被他人忽略,愈需要努力取悦自己,不是自怜自艾的取悦,是让能获得心绪宁静和力量的取悦。
自我设障的逻辑如出一辙。我觉得我的道德观几乎同时软弱和强硬。对弱者我几乎是无条件的同情,对颓废和懒惰几乎是无条件愤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是多么懂我。
在成长经验的磨练里,我逐渐有些趋于中间地带,对于弱者我开始思考为何只此,对于颓废
我也开始接受这是他人的选择而已。
这样的成长经验和见过识广有关,也和自己人格分裂的逐渐统一有关。
昨天好友聚会,我们说到那些人,似乎兜兜转转,都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白富美说:“是啊,谁活得那么拧巴?”
研究生毕业快三年了,这帮当时对电影热忱到满研究生院折腾的人,也开始懂得生活的厉害之处,各自以某种姿势像水墨一样晕开,避开要害,能在某个晴天的午后聊天八卦玩桌游,感觉很舒服。
我最近才想到,自己其实一直很拧巴,总是期待一个更好的远方,从不懂得珍惜当下,永远在为更好的明天做准备,在当下,我是一个尽力的好演员。可是,对于明天,我永远是个彼得.潘。
大学时代,最迷存在主义,懂得存在完全取决于选择的力量,以及一路上与阻力的较量。
研究生时,一个班聚回来的路上,我在大沙河的桥上,看到醉酒躺在地上大笑的同学,突然明白,现象就是现象本身。而我,只有做大地,才能接纳所有的醉汉和哲学家。
最近几期的《看见》采访了李安和林书豪,两个人都表达了:天分其实就一种固执。李安是生活白痴,拍起电影来却有无数表达;传说林书豪小时候为了要一个东西,都会拿自己的头去撞墙。
显然,我更喜欢李安的固执。李安说内心里有一种东西需要表达。在我看来,柴静略带谄媚地问:是那种咆哮的冲动么?——一般人的理解都会跟成功欲望扯上或多或少的关联,总是要争取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李安说,不是那种,是一种野性。
我觉得我大概理解这样的状态,有一种于兵荒马乱中仿佛无人之阵的野性,不是挥刀弄枪的野性,而是一种运筹帷幄的野性。有本能,有思考,有悲悯,当然也有克制,清高和期待。
大概五年前,我在博客里说过:小情小调终将过去。
如今,我依然如此,只是,我好像更懂得了生活想要交待的东西。
起码,我知道,以后遇到动机不足的人,我不再预设他/她是个被过度保护或过度忽略的人,而首先相信他/她需要并能够成为自己愿意成为的人,不管我有没有起到作用。